礼制建筑的概述
古代住宅礼制

古代住宅礼制如下是有关古代住宅礼制:1.三朝五门周代的宫殿建筑制度。
所谓三朝,即周王有外朝、治朝、内朝三朝,外朝是周王举行各种会议的场所;治朝为朝廷全体官员办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专用于周王解决本宗族内部事务。
北宋聂崇义的《三礼图》记载,三朝建在宫城的中轴线上,前后依次排列。
所谓五门,是指周王的宫城有五道宫门,《礼记·明堂位》中载:五门即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
也有称三门的,但一般通行五门之说。
三朝与五门合称“三朝五门”制度。
汉以后的各代皇帝穿凿附会,在建造官城时,往往效仿周代的“三朝五门”之制,如清代故宫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是附会“三朝”所建。
2.两阶制古代礼制性建筑部分,即正殿或正房砌筑两道台阶,正殿或正房多坐北面南,两道台阶自然就分为东西阶,东阶亦称阼阶,是宅主人专用台阶;西阶亦称宾阶,宾客由此进入房屋。
据文献记载,“两阶制”始于西周,终于宋金。
“两阶制”的出现,除历史文化原因外,还受建筑布局的影响,早期建筑为偶数开间,柱子必然位于居中位置,而中柱则是古人祭祀的,所以在中柱设立台阶并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以中柱为中心建立两阶的做法。
3.左祖右社《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原周王城的规划布局,左祖,以宫城为中心,在其左侧设祖庙,以祭祀先祖;右社是指在宫城的右面建社稷坛。
“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是由周宗祠的左昭右穆制度演化而成的。
太庙即祖庙,历代帝王十分重视太庙的建设,经过发展,左祖成为“庙祭”的定制。
社稷坛是社坛和稷坛的合称,社者,土地之主;稷者,五谷之长。
古代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所以社稷又为国家的代称。
明代恢复周制,在宫城的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定制布置建筑。
4.城隅之制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筑城制度,《考工记》记载:“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宫隅与城隅均为城墙的拐角,此处是结构最为薄弱的部分,也是防敌御寇的关键所在,所以常建楼筑台于此。
雉,指版筑夯土墙的面积,高一丈,长三丈。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制建筑主要由坛、庙、宗祠类建筑组成,其中坛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庙是用于纪念祖先的建筑,宗祠则是用于祭祀祖先和家族聚会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发展而来的。
这种原始的以祭祀为特征的礼,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可豁却的制式,礼制。
自中国产生儒家思想以来,几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礼一直是含蓄的、深沉的、神秘的。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的准则。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例如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宣传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校等就均属礼制建筑之列。
在建筑布局上,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元素,诸如阙楼、钟楼、鼓楼、肺石、华表等等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些项目。
礼制建筑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封建社会,礼制建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礼制建筑名词解释

礼制建筑名词解释
礼制建筑指的是在礼治和宗法制的观念支配下兴建的坛庙建筑,用于举行祭祀、朝拜,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圣统,看明代的历朝实录,中后期的皇帝似乎只有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和天地山川,如果他们不按时祭祀就会受到言官的批评。
礼制建筑及祭祀活动都是强化意识形态宣传的关乎国家根本的“工作”,也是把皇权象征化后压向全民的权力话语的制作。
象征手法也成为礼制建筑的特殊词汇和突出的特征。
只有达到了象征的境界才能在全民心中产生播扬皇权威严的效果,制造出神权君权一体的神话。
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制度

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制度
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制度的介绍:
1. 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结构设计在世界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风格和结构设计包括了许多独特的元素,如宫殿的布局、建筑材料、装饰和色彩等。
2. 礼制制度:中国古代礼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礼仪。
在中国古代,礼制制度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宫廷生活:中国古代宫廷生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严格的礼仪和规矩。
宫廷生活包括了许多仪式和规矩,如朝会、宴会、祭祀等,这些仪式和规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4. 宫廷文化:中国古代宫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主要特点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宫廷文化包括了许多方面,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这些方面都受到了宫廷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古代宫殿及礼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礼制建筑的名词解释

礼制建筑的名词解释礼制建筑,顾名思义,是按照特定礼制要求而建造的建筑物。
礼制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各异。
本文将探讨礼制建筑的定义及其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一、礼制建筑的定义与特点礼制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建造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仪式和礼仪的需求。
这种建筑通常在特定的场所、环境和时间条件下兴建,以展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尊严,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礼制建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宏伟壮观:礼制建筑往往在规模和建筑风格上力求宏伟壮观,体现统治者的权力和威严。
如中国的皇宫和帝陵、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是典型的礼制建筑。
2. 高度符号性:礼制建筑通过其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传达特定的象征和意义。
例如,翼展的建筑形状可以象征统治者的权威和力量,圆顶则代表着完美和至高无上。
3. 严格仪式与礼仪规范:礼制建筑始终与特定的仪式和礼仪相联系,其设计和使用都要遵循严格的规范。
建筑的布局、供奉的神像、修建的仪式等都要符合特定的礼制要求。
4. 注重功能与实用:尽管礼制建筑注重象征性和仪式性,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以古代宫殿为例,除了用于举行仪式和执行统治者的政治功能外,还提供了居住和办公的空间。
二、礼制建筑的演变和影响因素礼制建筑的演变是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迁密不可分的。
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礼制建筑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1. 原始社会的宗教建筑:早期的礼制建筑主要是原始社会的宗教建筑,用于供奉神灵或进行宗教仪式。
这种建筑通常简单朴素,以自然材料和原始手工艺为主,如石头、木材和麻草等。
2. 封建社会的宫殿和寺庙: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礼制建筑逐渐成为统治者权力和威望的象征。
宫殿和寺庙成为重要的礼制建筑,它们代表了政治和宗教的权威性。
这些建筑通常充满了装饰细节,使用了贵重的材料和工艺。
3. 现代礼制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礼制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一、引言我国礼制建筑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为了进行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简述我国礼制建筑。
二、类型1.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我国礼制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于皇帝举行重要活动或处理政务。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代表作品包括紫禁城和颐和园等。
2.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用于佛教活动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佛塔、佛殿、经堂等。
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富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代表作品包括少林寺和峨眉山等。
3.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以花园、池塘等为主要景观元素的礼制建筑,主要用于皇帝的游乐和赏景。
其特点是布局精致,景色优美,富有文化内涵。
代表作品包括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4.城墙式建筑城墙式建筑是用于保护城市安全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城门、城楼、城墙等。
其特点是结构坚固,造型简洁,富有历史意义。
代表作品包括故宫和北京古城墙等。
三、特点1.规模宏大我国礼制建筑的规模通常都非常庞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被视为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因此皇帝所居住的宫殿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和气势。
2.布局严谨我国礼制建筑的布局通常都非常严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象征着宇宙秩序,“人”则象征着社会秩序,在礼制建筑中这两者必须得到完美地结合。
3.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我国礼制建筑的建筑装饰通常都非常精美,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礼制建筑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完美地体现。
四、代表作品1.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礼制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三讲 礼制建筑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北 京 太 庙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士 一 庙 , 庶 人 祭 于 寝 。 祖大 之夫 庙三 而庙 三, 。一 昭 一 穆 , 与 太 祖诸 之侯 庙五 而庙 五, 。二 昭 二 穆 , 与 太 祖天 之子 庙七 而庙 七, 。三 昭 三 穆 , 与 太
-礼 记
第三节
汉代:石祠、石室
如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唐代 :上、下宫制。 明朝陵园 :建筑主体称作棱恩殿,清朝称作隆恩殿。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板)
错:指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等。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经整理的《兆域图》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中山兆域复原想象图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北
京
地
坛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何为社稷? 《考经纬》 称:“社, 土地之主也; 稷,五谷之 长也。”意 国家政治。
社稷坛:是皇帝祭祀社稷的场所,坛为方形土台以示地 方,边长十五米,高出地上一米,台上铺设五色土。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社稷坛 位于紫禁城 之右符合左祖右社的 古制要求,它占地三 百六十余亩,其中主 体建筑由社稷坛、拜 殿与戟门组成,居于 全坛中轴线上。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社稷坛四周坛墙,颜色与四方泥土颜色一致。
第三节
明伦示礼—礼制建筑
(二)庙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 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 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 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 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 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具有标志性,表彰性,的纯粹精神功能的礼制建筑

具有标志性,表彰性,的纯粹精神功能的礼制建筑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并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关羽庙也称关帝庙,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其中供奉着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关羽。
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中国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唐太宗对官学内的孔子庙制,有几项重要建树:一是确立孔子为先圣的地位;二是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祇以颜渊为先师配享;从太宗以后,再择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从祀庙庭。
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
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在东西两庑。
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
”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