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开始逐渐引入纳米技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土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

一、纳米材料在农田土壤改善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促进作物的生长。

例如,纳米氧化铁颗粒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通过细微的纳米颗粒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湿度和保水能力,增加养分的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力。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土壤修复,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和去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二、纳米农药的研究与应用传统的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而纳米农药因其微小的颗粒尺寸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提高农药的吸附性和分散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且提高对目标有害生物的选择性,从而降低了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同时,纳米农药还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和较低的残留量,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水体的环境安全。

三、纳米传感技术在农业监测中的应用农业监测对于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发展至关重要。

纳米传感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纳米材料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可以制备各种用于检测土壤养分、水质、病虫害、气象因素等的纳米传感器。

这些纳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参数,及时反馈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四、纳米肥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肥料是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提高肥料效果和减少肥料损失的一种新型肥料产品。

纳米材料可以提高肥料的控释性能和吸附能力,并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流失和挥发。

此外,纳米肥料还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载体作用,增强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纳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中的应用

P 专业视角Perspective/观点/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中的应用口/陈庭倬 生物碱、酚类、萜类化合物是比较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他们大多分布于植物组织中,对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现代农业对植物源农药有了新要求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科学的进步,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蔬果的大量需求,成本更低、防效更好的化学农药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半个多世纪的化学农药发展历史来看,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化学农药在控制农作物病虫草鼠危害、保证农业丰收方面起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据国际权威人士估计,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农作物将减产30%。

在中国,这意味着将有3.5亿人挨饿。

农场如果停止使用化学农药,水果将减产78%,蔬菜将减产54%,谷物将减产32%。

但是使用化学农药对人类也确实存在直接或潜在的负面影响。

长期过度使用化肥会使农田的土壤板结,施肥的效率降低,最终带来农产品的品质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会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进而危害人类健康。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自然存在的物质,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来源于自然,环境相容性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顺畅的代谢途径,不会污染环境。

植物源农药不仅具有杀虫、杀菌活性,还兼有调节植物生长、诱导免疫、提高肥效、保鲜作用,且作用方式多样。

从作用方式来看,植物源农药一般对害虫是胃毒作用或特异性作用,少为触杀作用,因此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是相对安全的。

该类农药往往含有数种有效成分,与一般化学农药的作用机制不同,不易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但现代农业对植物源农药有了更多新的要求,植物源农药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由于其来源特殊,成分十分复杂,会出现诸如制剂困难、稳定性差、容易分解等影响药效的问题。

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上的应用 纳米材料是一种小于100nm的结构或物质,其拥有多种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特性。

纳米材料与植物源农药的结合,可以增强药物进入靶生物体内的能力,提高农药的稳定性并产生新的控释作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农业领域中对于高效、绿色、安全的农药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农药剂型存在着使用效率低、环境友好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以改良农药剂型,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应用概况1. 纳米技术的特点及优势纳米技术是指对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物质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

纳米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具有高比表面积、较小的尺寸、优异的光电磁性能等。

在农药领域中,纳米技术可以加速农药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速度,提高药效,降低用药浓度,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 纳米技术在农药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领域,可以实现农药的精准释放、缓释控释、增溶增湿、靶向性输送等功能,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目前,纳米农药在抗逆性、生物可降解性、靶向性、持久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成为农药改良的热点领域。

三、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具体应用1. 纳米乳剂农药纳米乳剂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乳剂制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纳米乳剂农药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迅速渗入作物体内,实现快速杀虫、杀菌、除草等目标。

此外,纳米乳剂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缓释和控释,提高药效持久性,减少药物残留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 纳米胶体农药纳米胶体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胶体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纳米胶体农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可在水中迅速形成纳米尺寸的均匀分散体系,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此外,纳米胶体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靶向传递,通过改变载体表面的性质,将农药传递到目标组织和器官,提高农药的生物有效性。

3. 纳米微胶囊农药纳米微胶囊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微胶囊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植物源纳米银的合成及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纳米银的合成及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纳米银的合成及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孙艳美;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燕子红;章聚宝;王飒
【期刊名称】《化工新型材料》
【年(卷),期】2024(52)4
【摘要】植物源纳米银因其制备条件温和,原材料廉价易得,绿色环保,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特殊的理化性质使植物源纳米银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

基于此,对不同植物源纳米银的合成及其对废水中偶氮类、芳香杂环类、芳香硝基化合物、三苯甲烷类、有机卤代物等各种类型有机污染物的催化降解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源纳米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8页(P204-211)
【作者】孙艳美;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燕子红;章聚宝;王飒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特色药食用植物资源化学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4;TQ610.9;TQ209
【相关文献】
1.过氧钒有机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2.MOFs在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3.植物多酚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4.金属-有机骨架MIL-88A(Fe)及其复合物的合成与高级氧化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5.铋基双金属光催化剂合成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

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40]衣淑娟,孙志江,李衣菲,等.马铃薯中耕前期圆盘式中耕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20,51(8):98-108.[41]吕金庆,王英博,兑 瀚,等.驱动式马铃薯中耕机关键部件设计与碎土效果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0):49-58.[42]吕金庆,刘志峰,王鹏榕,等.驱动式碎土除草多功能马铃薯中耕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0):1-8.[43]王 莉,李庭贵.基于三点悬挂的驱动式马铃薯中耕机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1,43(12):138-142.[44]彭曼曼,吕金庆,兑 瀚,等.驱动式马铃薯中耕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9,41(3):58-63.[45]孙 鹏,孔 皓,王 源,等.丘陵山地马铃薯中耕施肥机设计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9):37-42.[46]孙 鹏,沈 鹏,王 斌,等.马铃薯中耕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0,42(4):105-108.[47]夏 敏,孙 鹏,孔 皓,等.马铃薯中耕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55(3):190-197,205.[48]沈 鹏,姚永亮,郑美英,等.基于离散元的山地马铃薯排肥器仿真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256-258.[49]沈东华,孔 皓,姚忠志,等.基于自激振动减阻原理的马铃薯培土器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2,44(6):163-168,175.[50]孔 皓,宁楚峰,张永华,等.单行马铃薯中耕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2,44(9):74-79.王 淼,周 杰,陈 鸽,等.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7):9-1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7.002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王 淼1,2,周 杰1,陈 鸽1,李凌云1,李 森2,郭兆将1,徐东辉1,2,黄晓冬1,刘广洋1(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2.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晋中030801) 摘要:生物农药是一种环境无害、生物友好、病虫害防治特异性高的绿色农药。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我国植物源农药是指使用来自植物源的有机农药制剂进行农药控制。

它不仅有更强的防治作用,而且易于生产,且环境污染低。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农药具有特定的作用成分,特定的性质,且低毒,无残留性,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等有害生物。

随着市场对环保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植物源农药研究的发展,植物源农药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目前,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分类和作用方面有大量丰富的研究,对重要作物病虫害的控制也有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植物生物农药在杀虫、抑菌、抗草及功能农药等领域的应用,有显著的成果,用来防治一些病虫害和害虫已被建议为一种补充农药措施。

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植物源农药能够有效控制常见植物病虫害,发挥出Kill both昆虫防治常见病虫害的良好作用。

然而,我国在植物源农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植物源农药研究在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稻瘟病等植物病害防控方面尤其薄弱,且相关研究工作仍尚不够深入和充分。

其次,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生产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诸如制剂的成本低、稳定性低、生产工艺困难等,这也阻碍了植物源农药行业的发展。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受到市场立法的影响。

因此,建立有效的市场立法机制和规范有助于植物源农药的发展。

最后,借助国家技术推广与科普宣传,提高农户对植物源农药的认知,发挥其必要的说服作用,以鼓励农户更多使用植物源农药。

综上所述,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加快植物源农药技术的创新,解决植物源农药行业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问题,确保植物源农药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

同时,应采取措施强化市场立法的执行,借助技术推广与宣传等工作,打造深受农户欢迎的农药类型。

以上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的综述。

国内植物源农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问题、市场管理及技术推广等。

关于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

关于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

关于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摘要:从促进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新型纳米农药制剂应用是非常可行的,能够弥补传统农药应用的不足,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

当然,前提条件是选用适合的载体材料,植被具有较高使用性能的纳米农药。

以下本文将从概述纳米农药展开,着重分析和探头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农药;载体材料;精准控释一、纳米农药概述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粒径在任一维度处于1~100nm以内的材料。

它具有诸多理化特性,比如尺寸较小、高反应活性较强、量子效应明显等。

纳米农药目前尚未提出统一定义。

基本上将小于1000nm或带有“纳米”前缀,或具有小尺寸相关特性的农药剂型被称为纳米农药。

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研究和应用新型纳米农药制剂,以便利用农药有效消杀病虫害,促使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同时,降低农药对农业面源的污染。

为此,应当加强对纳米农药控释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选用适合的聚合物类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等,提高农药载体的应用效果。

目前,不同纳米农药的粒径范围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纳米农药的制备方法及分散体系存在差异所致,比如纳米乳液的粒径范围为20~200nm、纳米分散体粒径范围为50~200nm、纳米微球的粒径范围为50~1000nm、纳米微囊的粒径范围为50~1000nm、纳米胶束的粒径范围为10~200nm等等。

从目前纳米农药制备实践情况来看,常用的、有效的、可行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农药活性物质加工成为小尺寸的纳米粒子;另一种是以纳米材料为载体,采用吸附、偶联、包裹等方式负载农药,创建纳米载药体系。

采用此种方式所制备的纳米农药制剂有聚合物类制剂、黏土材料纳米制剂、二氧化硅纳米制剂等等[1]。

二、纳米农药剂型(一)基于传统农药剂型的纳米农药基于传统农药剂型的纳米农药有多种,比如微乳剂、纳米乳液、纳米分散体等等,是基于传统农药物质进行制备,形成的小尺寸纳米粒子,具有传统农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oprocess 生物过程, 2017, 7(4), 49-53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bphttps:///10.12677/bp.2017.74007Advance of Nanotechnology for theEncapsulation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Chenxia Yao1, Yafei Liu1, Jinlong Huang2, Yongming Ruan1*1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2Yunnan Summit Biotechnology Co., Ltd, Chuxiong YunnanReceived: Nov. 21st, 2017; accepted: Dec. 4th, 2017; published: Dec. 11th, 2017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nano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in order to develop systems for pest control in agriculture.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re about the safety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its development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ve. But due to the poor stability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volatile and other drawbacks, which limit i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Nano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mbination of na-notechnology with botanical insecticides can develop new insecticide with higher stability, better effect and less pollution.KeywordsNanotechnology, Botanical Insecticides, Pest Control纳米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姚陈霞1,刘亚飞1,黄金龙2,阮永明1*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2云南森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楚雄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纳米技术和植物源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农业害虫防控系统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通讯作者。

姚陈霞等农药因对人类和环境安全,其研发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由于植物源农药稳定性较差、易挥发等弊端,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

而纳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纳米技术和植物源农药相结合可以开发出稳定性更高、效果更好、污染更小的新型杀虫剂。

关键词纳米技术,植物源农药,害虫防控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面对快速增长的人口,粮食的可持续生产是全球农业部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1][2]。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必不可免。

然而农药的使用却给人类和其他非靶标生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每年有250万吨杀虫剂用于农作物[3]。

少量使用杀虫剂会增加害虫的抗性并且影响食品的质量,过度使用和滥用杀虫剂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增加成本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4][5]。

此外,据估计农药在使用时期超过90%的农药都流失到空气中,既污染环境也提高了农民施药的成本[6]。

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杀虫剂代替高污染的农药杀虫剂迫在眉睫。

纳米生物农药的出现,为实现农药安全提供了极大的保证[6][7]。

2.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在整个进化过程中,许多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保护植物抵御昆虫的功能,最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有生物碱、酚类、萜类化合物[8]。

这些次生代谢物一般存在于植物或植物的部分组织中,可以通过水萃取、有机溶剂或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等提取[9][10]。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特别是那些活性成分是由复杂的混合物组成的次生代谢物,它们对靶标生物的毒性和忌避活性会使靶标生物不孕、生长减慢和行为异常[11]。

Kim和lee [12]测定了罗勒和柑橘两种植物源精油对储量害虫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杀虫作用。

结果表明两种精油都可以作为杀虫剂或熏蒸剂来控制这两种害虫。

Fouad等[13]测定了巴西本地植物万寿菊、郁金、芸香苷、九石楠、决明子和肿柄菊的水提取物对麦蛾卵的作用效果。

结果发现,肿柄菊和芸香苷的提取物对麦蛾卵有较强的毒性,死亡率分别是52.67%和44.67%,对照组昆虫的死亡率分别是18.67%,所有的提取物对供试昆虫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Gome [14]测定了胡椒精油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为鹿香草酚(69.91%)、罗勒烯(14.84%)、石竹烯(4.04%)和月桂烯(3.57%)。

并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胡椒精油对棕色犬壁虱和辣椒蜱幼虫和若虫的杀虫活性。

结果表明随着精油浓度的升高,供试昆虫的死亡率也增加,精油的浓度和供试昆虫的死亡率存在正相关性。

新农药的开发应考虑提高其杀虫效力和稳定性,同时对环境和人类安全。

虽然已经有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或植物精油对农业害虫有控制作用,但是由于植物源农药具有低稳定性、高挥发性、热分解性等,对其开发造成很大困扰。

而纳米系统可以改善植物源农药并提高其杀虫效力,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新农药的开发提供一种途径。

姚陈霞等3. 纳米技术在植物源农药上的研究和应用纳米技术是以1~100 nm分子大小的结构或物质为研究对象,纳米材料拥有多种其他材料不具备的优异性,纳米材料与植物源农药相结合,可以增强药物进入靶生物体内的能力,能够提高农药的稳定性并产生新的控释作用[15][16]。

纳米制剂可改善天然产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具有控制活性化合物释放到靶生物体的能力,然后控制小分子物质释放到作用部位。

他们还可以减少杀虫剂对非靶生物的不良毒副作用、提高杀虫剂的稳定性、保护其活性成分不被微生物降解。

纳米技术显著提高了杀虫剂杀虫效果,因此开发纳米技术植物源农药是目前研发新农药的重点[17]。

3.1. 纳米印楝素颗粒印楝树衍生物在农业上广泛用于防治昆虫、线虫、真菌和细菌;在制药行业,用来生产卫生用品。

然而,由于印楝素对温度和光敏感以及易被微生物降解等都会迅速使其失去活性。

如果印楝素与纳米系统相结合就可以保护其不被降解。

Riyajan等[18]开发涂有天然橡胶的网状海藻酸钠与戊二醛胶囊剂,来测定印楝素的释放。

发现用涂有橡胶的微胶囊比无橡胶覆盖的微胶囊释放更慢。

在相同时间内(24 h),无橡胶覆盖的纳米胶囊的释放率是100%,而涂有橡胶的纳米胶囊释放率是80%。

印楝素在海藻酸钠颗粒的成功封装为未来的农业应用提供了可能。

最近报道了一种含有印楝素的聚ε-已内酯纳米颗粒以及该系统所用的喷雾干燥粉末的新制备技术。

Forim [19]测定了纳米印楝素颗粒的稳定性和释放率。

发现最佳的纳米印楝素颗粒封装效率达到98%,其粒径大小平均为245 nm、多分散指数低于0.2、电位为−32 mV。

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颗粒呈球形形态,并表明活性成分的释放是由于聚合物链的松弛或聚合物被破坏。

纳米颗粒提高了印楝素在紫外线辐射下的稳定性和水溶性。

用纳米印楝素颗粒(5000 mg/kg)处理小菜蛾,其死亡率为100%。

Costa等[20]制备不同的含印楝素的剂型(纳米胶囊、微胶囊、浓缩乳状液),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观察制剂的稳定性,并与商业产品的稳定性进行比较,还测定了制剂对豆象的杀虫效力。

结果发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纳米制剂比商业产品更稳定,未封装的化合物在七天内完全降解,而封装的印楝素14天只降解了20%。

目前有关印楝素纳米制剂的文献报道很少,但由于其在农业系统上的应用价值,所以它的研发是很有必要的。

3.2. 纳米鱼藤酮颗粒鱼藤酮是一种植物源杀虫剂,存在于豆科鱼藤酮属植物的根或根茎中。

由于鱼藤酮在紫外线下易降解、对鱼类的毒性强、水溶性低等原因限制了其在农业上的应用[21][22]。

Lao [23]制备和表征两性分子衍生物N(18醇-1-环氧丙基醚)-O-壳聚糖硫酸盐作为鱼藤酮的载体。

测定了临界胶束浓度、胶束形态、鱼藤酮在水介质中的释放曲线。

利用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壳聚糖衍生物,生产大小为167.7~214.0 nm 电位为−45~51.9 mV的胶束。

鱼藤酮杀虫剂成功地封装在浓度为26 mg/mL的纳米胶束中,其水溶度是鱼藤酮在水中溶解度的13,000倍。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胶束会改变鱼藤酮的释放速率,封装的鱼藤酮,150 h后释放约70%,230小时候达到最大释放,未封装的鱼藤酮,9 h后释放70%,27 h达到最大释放。

合成的壳聚糖衍生物具有封装和控制鱼藤酮释放的潜能,也可以用来封装一些不溶于水的天然产物农药。

Martin等[24]利用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研究鱼藤酮在生物降解聚合物中的包封作用。

对三种类型的聚合物即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进行了测试。

测定了不同的聚合物/生物农药比例,并测定了其包封率、形态和颗粒大小。

包封率最好的是海藻酸钠/鱼藤酮(100%)和聚乙二醇/鱼藤酮(98%)系统,而由聚乙烯吡咯烷酮/鱼藤酮组成的微粒包封率最差(30%~50%)。

在农业领域使用聚合物封装的鱼藤酮可以大大减少鱼藤酮的使用量。

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含有鱼藤酮的纳米制剂的活性与游离的化合物进行比姚陈霞等较,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无法对其进行确切的评价。

3.3. 纳米大蒜精油颗粒Yang等[25]用聚乙二醇纳米颗粒作为大蒜精油的载体,并测定了大蒜精油纳米颗粒对赤拟谷盗的杀虫活性。

大蒜精油的主要成分是二烯丙基二硫和三硫化物,具有杀虫、杀菌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