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强化四项措施做好六个结合着力谱写六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篇章

强化四项措施做好六个结合着力谱写六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篇章

强化四项措施做好六个结合着力谱写六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篇章作者:胡遵远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5期摘要: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别山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安徽革命运动最重要的中心区。

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诞生,六安30年红旗不倒。

六安人民英勇奋斗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六安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诗篇、创造了不朽业绩。

六安,红色历史连绵不断、红色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集中地,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靓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优势,谱写红色文化新篇,六安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繁重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文化;资源一、准确把握六安红色历史进程,充分挖掘六安红色文化资源(一)六安红色历史灿烂辉煌、亮点频现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六安寿县是海内外参加“同盟会”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建立了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地方政权,组建了“淮上革命军”。

2、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六安组建了安徽最早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中国革命小组”,成立了安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镇特别支部”,建立了安徽最早的县委——“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创办了安徽最早、最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白话书信》。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六安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一是鄂豫皖边区最成功的武装起义——立夏节起义,二是鄂豫皖边区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六霍起义;组建了15支师级及师级以上成建制的红军队伍;诞生了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苏维埃政府;打胜了红军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苏家埠战役;取得了红军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香火岭(又称鲜花岭)战斗的胜利;创作了传唱全国、代表革命的最经典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六安,是全国苏区建设的典范,是根据地坚持时间最长、始终坚持土地革命斗争的全国少数几个地区之一。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路径探索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路径探索

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路径探索作者:周燕林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16期摘要:指出了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地位重要,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属于欠发达地区。

主要分析了老区面临的各种挑战,总结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的思路,提出了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强化保护与修复、优化发展空间、加大补偿力度等基本途径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文明;振兴;发展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6-0289-031 引言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已成为该省发展的“洼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坚持生态优先,推动老区振兴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是使老区尽快脱贫致富、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2 区域概况大别山革命老区横跨湖北、河南、安徽3省,总面积约10.9万km2,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

安徽省境内大别山革命老区位于皖西南地区,范围包括六安市和安庆市全境的5区13县,共18个县区,即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桐城市、枞阳县、怀宁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面积3.3万km2,分别占整个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的30.7%、23.7%。

2014年末,常住人口110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3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安徽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9.5%、51.3%。

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区。

土地类型多样,高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兼而有之。

自然条件利于动植物生长与繁衍,是安徽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宝库之一。

生态地位重要,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六安:红色热土闯出绿色发展之路

六安:红色热土闯出绿色发展之路

六安:红色热土闯出绿色发展之路作者:王芳来源:《经济》2014年第02期“六安的山水是大自然赠予的宝贵财富”,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说,今后,六安将坚持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这片诞生过108位将军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是如何倚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秉承绿色理念,又是如何保护绿色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开辟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之路?记者近期驱车探访钟灵毓秀的安徽省六安市,在不少地区正遭受雾霾阵痛,人人尽遮口鼻之时,这里却独具绿意,“天然氧吧”醉人心脾,不愧为中部之“肺”。

在市委宣传部的会议室里,各相关局委领导畅谈了六安市近些年所走过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门槛,严把生态建设六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毕小彬说,“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如果发生冲突,我们肯定会选择青山绿水。

”六安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素称“皖西”。

这里襟表淮江,屏障东南,地控鄂豫皖冲要,四方枢纽,空陆相济;这里鸡鸣三省,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南北方在此殊途分峙,物产丰富;这里生态环境奇佳,南部山区千峰竞秀,中部丘陵满坡青翠,北部平原沃野平畴,淠河、史河、杭埠河等七河过境,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00亿立方米。

极佳的区位优势,优质的生态环境为新时期的六安提供了最大的发展良机。

为此,六安市做出建设“生态六安”的战略决策,科学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工作体系,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生态市建设一系列文件,将生态创建工作列入市政府目标管理考评范围,一并部署、一并考核。

在严格环评等制度的同时,六安市先后否决了一批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招商引资项目。

六安市招商局科长朱文静向记者介绍,仅仅是过去的3年,就有20多家企业,累计50多亿元的投资因为环境问题被六安拒绝。

现在,六安不仅对新上项目提高了“绿色门槛”,而且对已经存在可能的“隐患”,也一一排查,该搬的搬,该停的停。

据环保部门介绍,目前已依法取缔佛子岭水库上游非法采砂船90艘,关停饮用水源上游违法生产企业9家,关闭生活污水排放口3处,农业部门则投资1亿元清理水库里的网箱养殖,作为合肥供水源的淠河总干渠两岸,不允许建造任何建筑,全部作为绿地。

皖西革命老区加快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皖西革命老区加快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皖西革命老区加快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皖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对于推动皖西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皖西地区的基本情况皖西地区位于安徽省的西部,包括滁州、巢湖、阜阳、宿州、六安五个城市。

这一地区地处沪蓉高速沿线,交通便利,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皖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水平也较为滞后。

二、皖西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1.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皖西地区以传统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经济结构亟需升级。

加快城镇化建设,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转型。

2. 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生活品质。

目前,皖西地区农村地区多为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农民收入不高,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加快城镇化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和人才的集聚,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1. 加快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应该根据皖西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城市规划,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支持和引导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

皖西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应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和转型升级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和发展。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皖西地区应该加大对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城市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4. 引导人口流动和人才引进。

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杨祎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4)2
【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发生过众多的革命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革命历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活动遗址,这为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活动空间.在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六安市红色旅游空间布局和产品设计进行初步探讨.它可为大别山红色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理论准备.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杨祎
【作者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1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54.3
【相关文献】
1.建国后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J], 陈兆清
2.红色旅游区域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r——以六安市为例 [J], 王万柱;王虹蔺;姚佳;马世杰
3.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与经济发展整合研究——以六安市为例 [J], 史冬防; 周刚
4.乡村振兴视域下六安市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J], 孙邦国
5.VR助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八一起义红色旅游资源为例 [J], 魏文颖;银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176
抗战初期 , 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安徽省首 府 , 国共两党的重要机构设驻于此。 1938年 2月 , 安徽省 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在六安成立, 董必武曾在这里指导 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47年 6月, 刘伯承、 邓小平率晋 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 千里跃进大别山 , 成为中国革命战争 中的重大转折。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 军中, 皖西籍就有 108 名, 占全省 130 位的 85% 。全国 9 个将军县, 六安就占 2个 ( 金寨县、 原六安县 ) , 被誉为 将 军之乡 。 在国家规划 12 个 重点红色旅游区 中 , 把 大别山 红色旅游区 列 入其中, 主题形象是 千 里跃进、 将军故 里 ; 在 30条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中, 合肥 - 六安 - 金 寨 - 霍山 - 岳西 - 安庆线 列在其中; 在 100个 红色旅游 经典景区 , 六安市的 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 皖西烈士陵 园、 独山革命旧址群、 霍山县西镇暴动纪念馆、 红二十五军 和红二十八军军政机构旧址 等景点 ( 区 ) 列入其中。 2 2 六安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2 2 1 资源产生较早 早在 1922 年, 寿县就成立了党小 组。 1923 年寿县成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寿县小甸集 特别支部 , 这是安徽省及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农村党组 织。大别山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 鄂豫皖三省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 2 2 2 诞生将军众多 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 心地带, 是红军的发源地之一。鄂豫皖三大主力红军―― 红四军、 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八军基本上都诞生在六安市 的金寨和霍山县境内。在 1955 年至 1964 年授衔的开国 将军中 , 安徽省共 130位 , 皖西籍就占了 108 位。全国九 个将军县 , 金寨和原六安县名列第二和第六位。皖西被世 人称为 红军的故乡, 将军的摇篮 。 2 2 3 军事战功显赫 1947年夏,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 别山, 重建和恢复了中原根据地, 并于 10月上旬, 由陈锡 联指挥三纵在六安东南发起张家店战斗 , 歼敌 5000人, 取 得重大胜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扭转了人民解放 军的战局,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 2 2 4 红、 绿、 古三色相融 六安市不仅红色旅游资源十 分丰富 , 而且绿色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 皖西大别山自然 生态环境优美 , 这里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 ! ! 天堂寨 国家森林公园 , 有号称 江北小黄山 的铜锣寨、 大别山第 一主峰的白马峰、 这里还有号称 天下第一坝 的佛子岭 水库, 天下第一塘 的安丰塘 , 以及万佛湖、 梅山湖、 水门 塘等休闲度假区, 水天一色 , 碧波万顷 , 尽享自然之美妙。 六安市的文化遗产资源令人瞩目, 境内分布着各类地面文 物 1700余处, 约占安徽省的 10% 。目前 , 六安市共有国家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 省级 37 处 , 市、 县级 359 处。 现有馆藏文物 2万多件, 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近万 件。璀璨的皋陶文化、 楚文化、 淮夷文化和红军文化交相 辉映, 自成体系, 给六安市的特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作者:陈红枫夏梦丽吴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12期摘要皖西大别山生态屏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该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研究脉络,总结二者之间的协同机理,以六安市为例,在测算各类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皖西大别山区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及现实困境。

最后,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目标,并对构建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产品;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皖西大别山区中图分类号 X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2-0208-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2.044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Dabie Mountains of Western AnhuiCHEN Hong-feng1, XIA Meng-li2, WU Nan1(1.Anhui Academy of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Hefei,Anhui 230061;2.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fei,Anhui 230601)Abstract The Dabie Mountain ecological barrier in western Anhui provides high-quality ecological products for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volutionary region of Dabie Mountain in Anhui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importance that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this region is realised in synergy withrural revitalisation.Reviewing the connotation and research lineage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ummarizing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taking Lu’an City as an example, and on the basis of measuring the value of various type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analyzing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nd realistic dilemmas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Dabie Mountain area in western Anhui Province in a concerted manner. Finally, the goal of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proposed, and targeted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nergistic promotion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rea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Dabie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Anhui.Key words Ecological products;Rural revitalization;Synergistic promotion;The Dabie Mountains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22CX047,2023CX041)。

六安市农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六安市农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六安市农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朱维志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17(000)009
【摘要】六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较早,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成果丰硕.下一步,六安应抢抓绿色发展优势,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六安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的战略目标.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朱维志
【作者单位】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 2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土壤肥料在六安市农业绿色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J], 陈良松
2.农业绿色发展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J], 邢思忠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及提升路径研究 [J], 余卓君;朱晓玲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及提升路径研究 [J], 余卓君;朱晓玲
5.农业绿色发展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J], 邢思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实践与路径研究【摘要】六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代,六安革命老区应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方针,基于六安革命老区欠发达的现状,坚持向绿色要振兴、向振兴要绿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规划体系(政治层面),建立老区绿色振兴产业经济体系(经济层面),打造老区绿色振兴文化观念体系(文化层面),培育老区绿色振兴社会生活体系(社会层面),走出具有六安老区特色的绿色振兴之路。

【关键词】六安市绿色振兴实践路径新时代,人们对生态与绿色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和推行绿色振兴是六安革命老区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六安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六安革命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一、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基本实践六安革命老区位于安徽西部,处大别山北麓,占大别山脉3/4面积,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拥有大别山第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第二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

六安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融会贯通。

巍巍大别山与滔滔淠史杭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世界级特大水利灌溉工程淠史杭,被誉为"水上长城”,上游6大水库积蓄了7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7%,南部山区达70%以上。

良好的生态为六安老区提供了绿色振兴的天然优势。

(一)绿色振兴政策出台密集六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起步早。

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安就启动了“生态市”建设。

2000年,六安撤地建市后,就立即着手谋划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2004年成立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编制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规划。

2011年,六安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决策,十八大以来,六安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2012年,市委提出“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引领六安绿色发展踏上新征程,2013年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2014年,六安市成立了由市四个班子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的高规格的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关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将六安建设成为全省优质水源地、大别山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2015年制定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并具体出台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2016年,六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绿色振兴,努力构建绿色发展崛起高地,争当全省绿色振兴排头兵。

2017年,六安市出台了《关于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工作办法(试行)》。

通过考核指标设置,把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作为一条底线,为绿色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二)绿色振兴产业体系形成近年来,六安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为加快老区绿色振兴,六安结合实际,创新提出建设“一心一廊”“一谷一带”[2]、“一岭一库”六大绿色发展平台。

一心是中心城市,一廊则是合六叶工业走廊,一谷即六安茶谷,一带是指淠河生态经济带,一岭是江淮果岭,一库是西山药库。

这些平台是六安加快推进绿色振兴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

六安中心城市面积达4717.8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居全省第一。

按照建设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L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定位,六安正有序推进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提升品位,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G312工业走廊全长87公里,沿线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3个工业集中区。

通过这条主轴,带动全市融入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这条工业走廊是六安工业经济的增长极、绿色工业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六安茶谷规划面积约6144平方公里,主干线长约260公里,区域涉及5个县区,人口约160万人。

围绕“生态增绿、旅游添景、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世界最好的绿茶源产地、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大别山湖群国家旅游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绿色发展试验区;淠河经济带规划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范围涉及5个县区,人口约149.6万人。

淠河经济带立足打造国家级山水湿地生态保护区、水利治理开发样板区、绿色“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全力打造产业高效优质、生态有效保护、景观舒适优美、群众增收富裕的500里生态经济带。

“江淮果岭”规划总面积4000余平方公里,范围涉及6个县区,人口约170余万人。

“江淮果岭”建设,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六安市中药材资源丰富,主产区素有“西山药库”之称,形成了“霍山石斛”、“六安漫水河百合”、“金寨天麻”、“舒城舒半夏”等中药品牌。

(三)绿色振兴带动脱贫攻坚六安革命老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背景下,六安市委、市政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

近年来,六安把绿色发展理念嵌入精准扶贫工作,以绿色振兴为统领,着力建设“一谷一带”、“一心一廊”、“一岭一库”绿色振兴平台,助推脱贫攻坚。

其中,六安茶谷建设带动了茶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推动沿线23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六安通过因地制宜实施绿色产业扶贫致富工程,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特色农业种植、生态特色旅游、农产品电商经营等现代产业,带动40万贫困人口增收。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六安致力于绿色振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四)绿色振兴带来生态效益六安致力于绿色振兴的实践,获得良好效益。

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标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

五大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III类水标准。

市区和各县城城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城市功能区标准。

现已建成天(堂寨)――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建成万佛山、佛子岭、城西湖、瓦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总面积165114公顷,占国土面积9.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建成森林公园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处,总面积8133公顷。

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43个、生态村87个。

全市拥有4A 级以上景区25家、省级最佳旅游乡镇19个,数量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1。

近些年来,六安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和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先后荣获“全国水环境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秀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省级生态城市”、“省级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

2018年1月,六安市从全国32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季“十佳魅力中国城”称号。

二、六安市革命老区加快绿色振兴的重要意义(一)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在“建设美丽中国”大背景下,六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六安革命老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既要负责其辐射范围内的生态产品供给,而且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六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上游大别山区水力侵蚀面积大,完全依靠植被保护,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农田密集,六安生态一旦遭受破坏,泥沙将迅速淤积数个大中型水库,削弱调蓄能力,将对下游造成严重影响。

(二)推动六安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六安革命老区自身发展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是经济基础薄弱,需要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来保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引发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六安革命老区怎样理顺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

通过复制发达地区高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高污染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六安跨越发展已不可行,而绿色振兴正是破解这一矛盾与难题的金钥匙。

(三)是六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六安革命老区属国家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

把绿色振兴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既是六安革命老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需要,更是六安革命老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四)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责任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奉献。

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理当饮水思源,理当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不能忘记老区。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福建古田、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和安徽六安金寨等革命老区考察。

他一再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习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

三、六安市革命老区加快推进绿色振兴的路径思考(一)构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规划体系一是加强对绿色振兴的组织领导。

以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为领导协调中枢,在原先统一指导全市绿色发展工作基础上,加强对绿色振兴的组织领导力度。

由市绿指委领导组牵头,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和县区负责人联席会议,统筹推进绿色振兴工作。

明确分管领导主抓绿色振兴,建议各县区和相关单位也尽快成立高规格的领导组,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振兴工作机构,加强学习、调研与谋划,形成全市绿色振兴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

二是制定系统的绿色振兴战略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自身区域发展实际做好整体的、长远的、全面的绿色振兴规划,对辖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对绿色振兴具体实施过程给予全面系统的安排。

在完善落实原先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振兴的政策。

三是加强对绿色振兴工作的督导。

研究制订六安市绿色振兴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考核给各县区上紧箍咒、增加压力,确保绿色振兴扎实有效推进。

(二)建立老区绿色振兴产业经济体系绿色产业体系是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基本抓手,是推动绿色振兴的“加速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要绿色化。

六安要打造生态农业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型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最小化污染物排放为表征的生态工业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