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瓷及其特点
唐代瓷器底足特征

唐代瓷器底足特征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中,唐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代瓷器在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底足也是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底足的种类唐代瓷器的底足种类繁多,主要有三种:平底、高足和圆底。
其中,平底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底部呈现出平整的状态,适合于放置在桌面上。
高足则是指底部较高的底足,通常用于装饰性的瓷器上,这种底足的设计可以凸显出整个瓷器的造型和色彩。
圆底则是指底部呈现出圆形的底足,这种底足的设计可以减少瓷器在使用时的摩擦力,避免对桌面造成刮擦。
二、底足的形态唐代瓷器底足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种:圆形、方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
其中,圆形底足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形态简单,适合于平底瓷器的设计。
方形底足则是指底部呈现出方形的底足,通常用于装饰性的瓷器上,这种底足的设计可以凸显出整个瓷器的造型和色彩。
多边形底足则是指底部呈现出多边形的底足,这种底足的设计可以增加瓷器的稳定性。
不规则形底足则是指底部呈现出不规则形状的底足,这种底足的设计可以增加瓷器的独特性。
三、底足的装饰唐代瓷器底足的装饰也是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唐代瓷器底足的装饰主要有两种:刻花和贴花。
刻花是指在底足上刻划出各种图案和文字,这种装饰方式可以增加瓷器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贴花则是指在底足上贴上各种图案和文字,这种装饰方式可以增加瓷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底足的材质唐代瓷器底足的材质主要有两种:白胎和黑胎。
白胎是指瓷器底足的胎体呈现出白色,这种材质的底足透光性好,可以凸显出瓷器的颜色和纹理。
黑胎则是指瓷器底足的胎体呈现出黑色,这种材质的底足可以增加瓷器的稳定性和质感。
综上所述,唐代瓷器底足是唐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种类、形态、装饰和材质都有独特的特点。
唐代瓷器底足的设计和制作,不仅反映了唐代陶瓷工艺的水平,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
唐朝的陶瓷艺术瓷器的瑰丽与精湛

唐朝的陶瓷艺术瓷器的瑰丽与精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文学、美术、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陶瓷艺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唐代的陶瓷艺术瓷器以其瑰丽与精湛的工艺技术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唐朝陶瓷艺术瓷器的特点、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代陶瓷艺术瓷器的特点在唐代,陶瓷艺术瓷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纹饰丰富精美:唐代陶瓷器以其丰富多样的纹饰备受赞美。
无论是在瓷器上的图案还是花纹,都展现出了唐代陶瓷艺术的精湛工艺水平。
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等,纹饰的细腻和饱满度令人叹为观止。
2. 窑口数量众多:唐代的陶瓷窑口非常多,尤以官窑最为著名。
官窑因其工艺精湛和质量优良而备受推崇。
其中的颍昌官窑、松阴官窑和吕梁官窑是当时最重要的三个官窑。
3. 形制丰富多样:唐代的陶瓷瓷器形制多样,有香炉、盘、碗、壶、罐等多种形状。
其中,盘和碗是最常见的形制,其中的盘托式瓷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唐代陶瓷艺术瓷器的风格唐代的陶瓷艺术瓷器在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厚重稳定:唐代的陶瓷器注重形态的稳定和厚重感的表现。
多数瓷器的底部较为宽厚,此设计能够使得瓷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2. 色调华丽:唐代瓷器的釉色多样,色调鲜艳丰富。
其中以青釉、白釉和三彩为主。
青釉瓷器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美感,白釉瓷器则表现出一种纯净和高雅的氛围,而三彩瓷器则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烧制工艺精湛:唐代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精湛,瓷体的质感丰富细腻,釉面的光洁度高。
尤以官窑的瓷器最为精湛,其烧制工艺得益于窑口的技术支持以及官员的监督。
三、唐代陶瓷艺术瓷器对后世的影响唐代陶瓷艺术瓷器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世界范围内的瓷器生产和贸易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对日本瓷器的影响:唐代的陶瓷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日本,成为当时日本贵族和寺庙中的重要器物。
唐代瓷器研究报告

唐代瓷器研究报告唐代瓷器研究报告唐代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时期之一,唐代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繁复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唐代瓷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经济状况,并对后世陶瓷制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唐代瓷器的种类唐代瓷器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白瓷、黑瓷、三彩瓷等。
其中,青瓷是唐代最为重要的瓷器之一。
唐代青瓷的特点是釉面呈灰青色,并具有明亮的光泽和细腻的质地。
白瓷是另一种重要的唐代瓷器,其特点是釉面纯白无釉色,质地细腻。
黑瓷则是唐代瓷器中的特殊品种,它的釉面呈黑色,质地较为粗糙。
三彩瓷作为唐代陶瓷的创新之作,其釉面色彩鲜艳,装饰精美繁复。
二、唐代瓷器的装饰与题材唐代瓷器的装饰多样,常见的装饰方式有雕刻、绘画、贴花等。
其中,雕刻是唐代瓷器上最常见的装饰方式,可以通过刻槽、划纹等方式进行。
绘画也是一种常用的唐代瓷器装饰方式,绘制的内容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题材。
贴花则是一种较为晚出现的装饰方式,它通过在瓷器表面贴上彩釉、胎花等装饰物,使瓷器更加丰富多彩。
三、唐代瓷器的烧制工艺唐代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精湛,独具特色。
唐代的瓷胎质地坚硬而细腻,釉面光泽明亮。
唐代的窑炉烧制技术相对较为发达,常用的窑炉有龙泉窑、钧窑、定窑等。
这些窑炉分别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温度和材料配比,以制作出不同质地、颜色和风格的瓷器。
四、唐代瓷器的价值唐代瓷器因其高超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备受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代青瓷、白瓷等瓷器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而且还对后世瓷器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瓷器的价值在市场上也非常高,尤其是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品更是拍卖会上竞相争购的对象。
总之,唐代瓷器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繁复的工艺、精美的装饰以及独特的风格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唐代瓷器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状况,还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代传统工艺的特点和技术

唐代传统工艺的特点和技术唐代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同时也是中世纪东亚最灿烂的时期,特别是在工艺领域。
唐代传统工艺的特点和技术主要表现在陶瓷、石刻、金属和丝绸等方面。
一、陶瓷唐代陶瓷产量不断增加,品种却越来越精致。
唐代各地陶瓷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材质,其中以唐三彩和唐黑陶最为著名。
唐三彩色彩鲜艳,主要用于制作陶俑、器皿和佛像等,唐黑陶则通体漆黑,且具有较高的耐火性能,主要用于制作炉灶、炉具、瓦和建筑装饰等。
唐代陶瓷采用的工艺主要有“秘法”和“坯法”。
秘法是唐代窑烧制的主要方法,是将泥坯制成器型后,涂上特殊釉料,置于窑中烧制而成。
秘法制作出来的陶瓷通常色泽肥润、釉面光亮、形制优美。
坯法则是将泥糊按照器物的形状,在粘土板上塑造出来后直接烧制。
坯法陶瓷形制多样,手感紧密,适合制作工用器皿。
二、石刻唐代石刻被誉为中国石刻史上的巅峰,其特点是布局精细、刀法敏捷、线条流畅、气韵妍和,在艺术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方面达到了顶峰。
唐代石刻分为佛教石窟和道教岩洞两种,多承袭着汉魏时期的艺术遗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唐代石刻分为线刻、浮雕、高浮雕和阴刻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流行的是浮雕,表现出唐代花开富贵、文风鼎盛的特点。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临摹”技法,即在原本的构图上加以模仿、拓印或复制,并确立统一的刻法。
三、金属唐代金属工艺主要以铜器、铁器为主,同时还有制作银器和金器的技术。
唐代铜器制作技术融汇了很多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元素,其中铜镜和酒器尤其精美。
唐代银器体量较小,大多为装饰品和佩饰。
唐代金器数量极少,但艺术价值极高,多用于皇家礼仪之中。
四、丝绸唐代丝绸的特点是布局精细、丝线细腻、染色鲜艳,色彩可清新高贵、庄重典雅。
唐代丝绸主要用于制作服饰、挂帷和葬品等方面。
唐代丝绸制作工艺精细,早期以缎子为主,后期采用绸子和绫子。
唐代丝绸在染色方面也有独特的技术,如“偃月红”、“墨玉蓝”、“翠黛绿”等。
以上是唐代传统工艺的特点和技术,唐代工艺处在文化与技术繁盛的时期,用人类最早的手工艺创造出了一件件的精美作品,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唐代陶瓷发展史

唐代陶瓷发展史
唐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在唐代时期,中国的陶瓷工艺取得了许多创造和进步,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烧制出了著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等陶瓷制品。
一、初唐时期的瓷器基本上保持着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到了中晚唐时期,越窑青瓷业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制瓷工艺有了很多创造和进步,青瓷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唐代时期,除了越窑青瓷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瓷器窑口,如河北定窑、陕西醴泉窑、河南巩县窑等。
这些窑口的瓷器制品在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各具特色,成为唐代瓷器的重要代表。
三、唐代时期的陶瓷工艺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创造和进步,如采用了新的釉料和施釉方法,发明了新的窑炉结构和烧制技术,使得瓷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唐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唐代的陶瓷工艺取得了许多创造和进步,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烧制出了著名的唐三彩和釉下彩等陶瓷制品,对后世的陶瓷工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与文化要素

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与文化要素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和艺术成就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其中,唐代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文化要素。
一、唐代瓷器的审美特色1.造型端庄典雅唐代瓷器的造型非常端庄典雅,整体造型线条流畅,雕工精细。
其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勾勒清晰的器型,也有独具特色的几何造型,令人赏心悦目,留下深刻印象。
2.釉色华丽绚烂唐代瓷器的釉色华丽绚烂,包括青、白、黄、褐、绿、紫等多种颜色,多用金丝、银丝等装饰,使其更为美观。
其釉色光亮斑斓,极具魅力和装饰性,深受世人喜爱。
3.图案多样变化唐代瓷器图案多样,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既有写意的自然山水画,也有具象的生活景象和神话人物等。
其线条韵律和色彩搭配都恰到好处,表现出了唐代艺术的特点。
二、唐代瓷器的文化要素1.道教元素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的时期,许多唐代瓷器上都画有道教神仙人物,如哪吒、梅山、香山等,这些神仙形象鲜明,神秘、瑰丽,给唐代瓷器增添了许多神秘和魔幻的元素。
2.佛教元素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代,因此许多唐代瓷器上都有佛教题材,如佛像、菩提树、功德林、法苑寺、插花塔等,这些主题都是唐代瓷器上常见的,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人雅士元素唐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雅士都对唐代瓷器情有独钟,他们通过对瓷器的欣赏和评价,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许多唐代瓷器上的诗、书法、印章等都是文人雅士们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示了唐代文人雅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唐代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色和文化要素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唐代瓷器的美,既源于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与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对唐代瓷器的欣赏和研究,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拓宽人们的艺术视野和审美境界。
唐朝的文物特点

唐朝的文物特点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唐朝,文物的特点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陶瓷艺术的繁荣唐朝的陶瓷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陶瓷器的特点是胎质洁白、釉色丰富、造型优美。
其中,三彩陶瓷是唐代最具特色的陶瓷之一。
三彩陶瓷采用黄、绿、褐三种颜色,运用浅浮雕和彩绘技法,表现了丰富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此外,唐代的青瓷和白瓷也非常出名。
唐代青瓷釉色青翠,釉面光滑细腻;唐代白瓷胎质洁白纯净,制作精细。
这些陶瓷器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示了唐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品味。
二、雕塑艺术的创新唐朝的雕塑艺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唐代雕塑以佛教造像为主,充满了宗教氛围。
唐代佛教造像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身体的动态。
例如,著名的大理石《普贤菩萨像》就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
这座雕像高2.75米,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佛教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塑像人”的创新,即将活人的模样塑造出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三、绘画艺术的繁荣唐朝的绘画艺术也十分繁荣,以山水画为主流。
唐代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追求笔墨的自然流畅和墨色的韵味。
著名的唐代山水画家有张择端、李思训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此外,唐代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展示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四、书法艺术的繁荣唐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的书法家们造诣极高,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著名的唐代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等。
他们的作品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书法作品具有笔力雄健有力、结构凝练和气韵生动的特点。
唐代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文物特点丰富多样,陶瓷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唐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制作

唐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制作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一个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陶瓷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瓷器制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
一、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得益于唐朝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唐朝的统一和对外交往的频繁使得陶瓷工艺得以广泛传播和繁荣发展。
二、唐朝陶瓷的特点1. 彩绘瓷器:唐朝的彩绘瓷器以景泰蓝、三彩、釉里红等为代表,应用的彩料丰富多样,色彩鲜艳,题材广泛。
其中的景泰蓝釉瓷器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通过用蓝、黄、白、紫等色彩进行点缀和渲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绿釉瓷器:唐朝的绿釉瓷器是其瓷器制作中的一大特色,采用高温下的硫化铜颗粒炙染,形成了独特的绿色釉面。
绿釉瓷器以细腻的质地和鲜亮的色彩著称,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3. 白瓷制作:唐朝的白瓷制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唐代白瓷器以真白透亮的釉面和纤细匀称的造型而闻名于世,给人一种洁白无瑕的美感。
4. 器型创新:唐朝的陶瓷工匠在瓷器制作中不断进行创新。
他们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将瓷器的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变革,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器型和装饰图案。
三、唐朝陶瓷工艺的制作过程1. 原料准备:唐朝瓷器的原料主要是白陶土和粘土。
这些原料首先要经过净化和筛选等前期处理,以达到制作瓷器的要求。
2. 成型:制作瓷器的第一步是成型。
唐朝的陶瓷工匠使用旋盘、轧板等工具将黏土塑造成各种器型的坯胚。
3. 雕花和刻线:在成型的基础上,陶瓷工匠会对瓷器进行雕花和刻线。
他们运用刀、刨等工具将花纹和纹饰刻画在瓷器的表面,使其更加精美。
4. 烧制:陶瓷的烧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之后,瓷器被放入窑中进行烧制,这需要严格控制窑温和烧制的时间,以确保瓷器的质地和釉面的品质。
5. 釉面处理:经过烧制后的瓷器表面会形成一层釉面,这是唐朝瓷器的一大特点。
陶瓷工匠可以根据需要对釉面进行加工处理,如上釉、刻划纹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陶瓷及其特点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类雪”来形容。
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
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质感,光泽程度上确实要比白瓷更为优秀。
然而现在,中国的青瓷可以说是不怎么常见了,现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珐琅为主体。
虽然青瓷在中国已不再出名,却在韩国生根发芽,青瓷也早已成为韩国的国宝韩国的专利。
再说白瓷,白瓷洁白如玉,色泽胜雪,从唐代瓷器中可见一斑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华丽,而是喜其清洁如冰,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无瑕,清洁不染,清凉无为。
这点和后期崇尚繁琐奢侈的华而不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我们再看看后世的玉,不是与传统精神相符的简洁明快,而是多为繁乱华丽的玉雕,过于强调人为修饰,从而忽略了玉质朴的天然本质。
所以,从根本上说,玉和瓷器一样,已失掉了它原有精神与内涵。
唐时期的瓷器不仅光洁玉润,象征着人性的饱满和谐。
色调上更好用冷色调,清雅
而不浮夸,从某中意义上说,也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中清谈无为,不与世争,戒骄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质。
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气圆和。
在茶具上,唐宋茶具多以托盏,托杯为主,直接影响到日韩,而后来的茶具,多倾向于盖碗,明清式提梁壶,紫砂,因此也很少见到唐宋时期的茶具样式了。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见的还有秘色,黄柚等瓷器。
更多的器物以玉为主,充分说明了那时人们对玉的偏爱。
秘色瓷,不仅色泽如冰,更因为其光洁到碗底如同盛满水的程度而为人所知。
唐代的黄釉,虽为亮色,但也不像后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过分夸张色泽,显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淡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乱真。
唐代的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典雅与华美,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
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
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了前代。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瓷器做为日常生活器皿与时代和社会的风尚密切相关。
唐代如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因为制瓷工艺的改进,瓷制器皿品质的提高,瓷制的实用器皿就大大的发展起来并部分代替了金、银用具。
唐代的陆上和海上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使了瓷器的发展,当时出口商品中除著名的丝绸外,瓷器也随之销往国外。
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以及西亚文化的影响,瓷器的造型、文饰也吸取了一些外来的因素。
唐代后葬之风很盛,主要做为随葬用的三彩器,也随之迅速发展。
上述种种因素,形成了唐代陶瓷器的特有的风貌。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在唐代已不在出现,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式圆柱形短流的执壶。
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
盘口壶壶口也有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一般作椭圆形,有的呈瓜形,唐代文献上,称为“注子”,顾名思义
应当是当时一种酒具或茶具,在南北各窑中均大量生产,形制也大体相同。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
唐代的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还有一些直接仿制金银器烧制的。
隋代最流行的四系罐,唐初还保留了它的基本形制,中、晚唐以后就不再出现。
一种广口外卷、无颈、丰肩、无系耳、平底的罐却大量兴起,这种罐一般腹部丰满、有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南北各地的瓷窑都进行生产,尤其在北方广为流行,在三彩陶器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隋代的高足盘,唐初的北方瓷窑中,尤其是三彩陶器中仍然烧制,但形制有改变。
隋代的喇叭状高圈足已改为矮圈足或三足所代替,其制作也较隋代精致。
碗是生产量最大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器,南北各地瓷窑都普遍烧制,形制也大体相同。
唐初的碗深腹、直口、平底,较多保留隋碗的造型。
另一种碗近似钵形,但体积小,器壁一般较厚重。
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一种身浅、敞口外撇、玉壁形底足的碗。
晚唐以后这种碗式大量出现,碗的胎壁从厚重逐渐转趋轻薄,从玉壁形底向宽圈足方向发展。
这种碗式的流行,与唐代饮茶之风盛行有直接关系,唐代称这种碗作“茶瓯”。
陆羽《茶经》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
孟郊、卢仝、皮日休、郑谷、徐夤、陆龟蒙、韩偓等诗人,也都有赞美茶瓯的诗句,给瓷制茶具增添了声价,促进了茶具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
与茶碗相配套使用的式碗托,亦称“茶托”与“茶船”。
越窑茶托的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越窑青瓷茶碗中,还有碗托连烧的。
有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状,茶碗则作花瓣形,非常和谐,再加上越窑翠青的釉色而更显雅致,所以唐末诗人徐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为“嫩花涵露”,是绝妙的描述。
刑窑白瓷壶与玉壁形底的碗、盏托等与越窑所生产大体相同,都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
瓷枕再隋代已经出现,唐代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瓷枕一般为长方形的小枕,以三彩陶枕为多,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南方则较少见。
瓷砚多为圆形,魏晋时期多具三、四、五、六不等的蹄足。
隋代除蹄足外还有珠足和滴足。
唐代瓷砚则向多足、镂孔圈足发展。
砚面较前代更向上凸起。
唐代南北各窑均产砚,有大、有小,小者数厘米,大者近尺,这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有关。
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然而陶器却有十分富丽的彩釉。
这种彩釉陶一般有黄、绿、紫、褐、蓝等色,近年来还发现有黑色釉。
因为一件彩陶上基本有三种以上的色彩,故世人称之为“三彩”。
彩陶早在北齐就已出现,安阳北齐范粹墓和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有彩釉陶器,
其中有白釉或在黄袖中挂以绿色彩条。
唐三彩则是白、黄、绿或黄、绿、蓝、赭等色釉同时在一件陶器上交错使用。
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彩釉形
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三彩陶的造型有器物和人物,其中佣是富有特色的雕塑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意义。
唐三彩对国外同类艺术有巨大影响。
传到朝鲜以后,当地人民在它的基础上创制成一种彩陶,名为“新罗三彩”;日本仿制三彩也得到成功
,称为“奈良三彩”。
三彩器物上还采用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其图案以宝相花和小朵花卉居多。
三彩佣题材十分丰富,有文吏武官、男女侍从,
各族人像、乐舞游园。
还有镇墓神兽、十二属相。
以及牛、马、羊、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