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_法律真实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从众心理,又称社会认同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在行为、思想、态度等方面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可能导致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法律真实案例,探讨从众心理的利弊,以及如何在法律实践中应对从众心理带来的挑战。
二、从众心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杭州保姆纵火案2017年6月22日,杭州保姆纵火案震惊全国。
被告人莫焕晶因纵火致四人死亡,被判处死刑。
在这起案件中,保姆莫焕晶因与雇主家庭发生矛盾,产生了报复心理。
然而,莫焕晶在实施纵火行为时,并未完全独立思考,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从众心理影响。
她在纵火前,曾与邻居讨论过纵火的可能性,并在纵火过程中,看到邻居的慌乱行为,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2. 案例二:重庆公交车坠江案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事故原因系乘客刘某与司机冉某发生争执,冉某在争执中情绪失控,关闭车门,随后发生碰撞坠江。
在这起案件中,乘客刘某的行为虽然与司机冉某的从众心理无关,但刘某在车内大声喧哗、与司机争吵,以及部分乘客未能及时制止刘某的行为,均体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
3. 案例三:杭州“饿了么”外卖小哥纵火案2019年1月,杭州“饿了么”外卖小哥郑某因工作压力大、生活困苦,产生报复社会心理。
他在送外卖过程中,故意将外卖扔进他人家中,引发火灾。
在这起案件中,郑某在实施纵火行为时,并未完全独立思考,而是受到周围环境的从众心理影响。
他在纵火前,曾与同事讨论过报复社会的可能性,并在纵火过程中,看到同事的慌乱行为,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三、从众心理的利弊分析1. 利处(1)维护社会秩序:从众心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使个体在社会群体中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降低社会矛盾。
(2)促进社会稳定:从众心理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使个体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生活中从众心理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
情境时,会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意见,以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
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就来看看一些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的例子。
首先,购物时的从众心理是非常常见的。
当我们看到别人都在购买某种产品或
品牌时,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跟风购买。
比如,某个明星代言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抢购一空,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产品一定很好。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错过什么,同时也给予了自己一种归属感。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从众心理也是非常明显的。
当某个话题或热点事件在社交
媒体上被大量讨论和转发时,很多人会跟风加入讨论,即使他们对这个话题并不是很了解。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被孤立,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同。
另外,就餐时的从众心理也是常见的。
当一个餐厅或食品品牌在社交媒体或口
碑上被大量推荐时,很多人会跟风前往尝试,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一定很好。
这种从众心理让人们觉得自己不会错过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可以和他人分享相同的体验。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从众心理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从众心理可能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影响则表现为:过度的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性的压抑,阻碍独立思考 的能力。同时,盲目的从众也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 群体行为的不理性,如盲目投资、过度消费等。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面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培养自信心: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这样可 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依赖。
因为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选择相似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群体压力: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 同龄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们去适应群体,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2、缺乏自信: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缺乏自信,因此他们更倾向于 依赖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从众心理的现象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 随大流,即使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会因为担心与他人不同而选择沉默。有些 学生则是在生活消费上追求名牌,盲目从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 生在择业方面,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提高批判性思维:教育大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做出决策。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3、增强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从众现象的例子

从众现象的例子【篇一:从众现象的例子】不盲目从众的例子范文一:13岁女孩迷韩星被父砍死曾称爱明星胜过爱父母13岁的女儿沉迷追韩星不爱上学,声称“我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身为父亲的李某在长期争吵后失控,持刀将女儿砍死,而后割腕自杀未遂报警投案。
昨天,北京市二中院通报,李某被检方指控故意杀人罪,法院已受理此案。
京华时报记者裴晓兰“李某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犯罪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检方”父杀女后自杀未遂2013年11月8日早,丰台区南苑地区的一个院子里,41岁的李某和他13岁的女儿小红(化名)发生了激烈争吵。
据李某事后供述,当天早上6时许,女儿因为找不到铅笔刀,发脾气不愿上学,还将文具用品摔了一地,手机也砸坏了。
李某指责小红“每天都在上网,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就知道花钱。
”小红顶撞道:“不就是钱吗?我以后还你!”李某说,女儿花钱都是因为追星,他继续教育小红:“你不要只知道追星,明星再好也没有父母好,这样影响学习,你知道吗?”“我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明星就是比你们好。
”李某说,女儿的这句话让他火冒三丈,他想起一年多来和女儿的很多不愉快,忽然想了结这一切。
他冲进厨房,拿出一把菜刀拍在客厅的桌子上,但小红没有示弱,用拳头捶了他几下,他随后拿起菜刀砍向了小红的脖子,他不知道自己砍了几刀,只见女儿从沙发滚到地上,倒在血泊中。
随后,他用菜刀割手腕自杀,并打电话报警。
溺爱导致女儿任性警车和救护车很快赶到,医生检查后宣布小红已经死亡,李某则被送到附近医院救治。
事后,李某被问及杀女儿时被哪句话刺痛,他回答:“就是她说??我爱明星比爱父母重要??,我听了真寒心。
”李某于1972年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贫穷农村,小学毕业。
他的童年很不幸,1岁时父亲去世,13岁时母亲也去世。
1998年,李某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名北京女子,对方患有精神疾病,属于三级残疾。
但李某还是和对方结了婚,并于两年后有了女儿小红。
从众心理——精选推荐

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

从众心理作文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1偶尔转街,看见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叫卖的人,不知怎么回事,便也急忙凑过去想看看究竟。
哦,原来是卖水果的。
过节,人们大包小包的买,问价格,和市场上差不多。
本也想挤进去买点,可由于体力太差,终究没买成。
于是退出来,看见隔壁也在卖同样的东西,价格也差不多,便买了些。
问:为什么那边那么多人?回答说: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看见别人买,觉得可能便宜或更好,便跟过去买,别人不怕吃亏我也就不怕。
另一人插话道: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想想也是,当下人们有的上当受骗多了便害怕,愿意往人多的地方跑,这样就不怕受骗。
因为人多嘛,总有聪明的人识破而不至于上当。
所以,眼下很多卖保健品的、净水器的、药酒的、豆浆机的……一大群人围着一个天花乱坠的人,听得津津有味,忘记身外。
这样聚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发点小礼物,一些老头、老太太爱占便宜,便都围拢过来。
再后来就是兜售一些看似好的东西。
大叔、大妈已经听进了,纷纷掏腰包去买。
有的人本不想买,看见买的人多了,怕以后买不到了吃亏,于是便回家去拿钱小跑回来买一大堆回家。
我认识的一位大妈就是这样,本来家境不富裕,租的人家的房子,两个儿子都还没有结婚,可她偏听信了那个吹牛的人,说衣服可以治病,延年益寿,不惜向人家借了上千元的钱买了一套。
可没过多久,她便生病,两个儿子赶紧从打工的地方赶回家,花了上万元的医药费。
等她病好了,儿子说:这衣服是骗人的。
她才把衣服扔了。
有人问:你当初就不该买。
她说:看见人家都买,我怕以后买不到了能治病的衣服,所以也买了;当时穿着挺好的,谁知是骗人的。
这个大妈就是从众心理,觉得别人都买得,我为什么不行。
当下在医院看病也是这样:很多人到医院后并不马上找医生看病,而是东瞅瞅,西瞧瞧,看见哪个医生病人多,便挂谁的号。
从众产生的原因

从众产生的原因从众产生的原因引言从众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或观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说购物、穿衣、学习等方面都存在着从众现象。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从众产生的原因。
一、群体压力1.1 群体压力的定义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来自其他成员或整个群体的压力,导致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发生改变。
1.2 群体压力对从众产生的影响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或她很容易受到来自其他成员或整个群体的影响。
如果大多数成员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或行为方式,那么其他成员也很可能会模仿他们,以避免与群体脱节。
二、社会认同2.1 社会认同的定义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看作是某个社会群体中一员,并且在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上与这个群体保持一致。
2.2 社会认同对从众产生的影响当个体感到自己与某个群体的认同感越强时,他或她越可能会模仿该群体成员的行为或观点。
这是因为,个体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而模仿其他成员就是一种表达自己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三、信息不确定性3.1 信息不确定性的定义信息不确定性是指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个体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或判断。
3.2 信息不确定性对从众产生的影响当个体面临信息不确定性时,他或她可能会参考周围人的行为或观点来做出决策。
这是因为,个体相信其他人比自己更了解情况,并且他们所采取的行动会更加明智和正确。
四、心理安全感4.1 心理安全感的定义心理安全感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感到自己处于一个安全、舒适和稳定的环境中。
4.2 心理安全感对从众产生的影响当个体感到自己处于一个安全、舒适和稳定的环境中时,他或她可能会更容易接受周围人的行为或观点。
这是因为,个体不希望破坏自己所处的安全感,并且模仿其他人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安全感。
五、结语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了解从众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现象
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打交道,我们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的个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群体,或是因为怕显得自己不够潮流,或是怕自己不被别人接受或喜欢,久而久之,从众心理就成为了我们很多社会人会自觉遵守的社会“潜规则”。
今天就想以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社会或个人行为来谈谈从众心理现象。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但是处于从众心理中的人们往往缺乏自己的理性思考,而仅仅是盲目跟从。
这种情况下,从众的危害就会非常明显。
下面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遵从从众心理的行为。
记得中学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习题、作业。
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一起讨论某道题目,这种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座位周边的五六个同学都认为这道题的答案是A,只有“你”觉得应该选C。
那么大多数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呢?我想绝大数人都会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换成大多数人认为的那个正确答案。
我也曾经多次这样“屈服”过,有的时候甚至是毫不犹豫的,最后的事实证明大多情况下多数人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但有的时候,虽然只有你一个人这样认为,但却偏偏只有你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你可能却因为从众心理的作祟,没能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出现。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行为,那就是在多数人支持的强大压力下不能坚持个人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倒向多数人的阵营。
还有在穿着上的例子。
记得以前冬天大家为了御寒都会穿厚厚的秋裤毛裤,把自己包裹的厚厚实实的。
但不知从何时起,打底裤配雪地靴就忽然成了大街小巷女孩子们的普遍装扮。
走在人来人往的街上,尤其是在校园里或者是在商场里,你会看见各种花色各种厚度的打底裤,并且通常情况下它们都会伴着或长或短的毛茸茸的雪地靴出现。
从个人经验来看,打底裤往往是不能够御寒的,但很多女生为了风度都不惜牺牲温度,纷纷穿起打底裤来。
我认为这种穿着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而导致的结果,很多女生仅是因为看见其他女生都这样打扮才也模仿着这样打扮的。
实际上经科学验证,寒冷的冬天打底裤配雪地靴的穿着
是会引起一种叫做寒冷性脂膜炎的疾病的,但我想其实很多女生也知道这样的搭配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适,但是为什么她们还“前仆后继”的加入“打底裤搭雪地靴”大军呢?这就是大众的力量,女生们看到其他很多人都这样装扮自己,于是就会从心底里觉得这是潮流,这是大众的装扮,如果自己不这样,好像就不够跟上时代,就不够成为女生中的一员。
这种现象也是从众心理在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大多时候,某种潮流也就是这样成为潮流的。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更为有趣的从众现象,那就是从众排队。
记得有一年去深圳欢乐谷游玩,当时走在园区内,看到有一条排得相当长的队伍,长到你站在队伍的末端都没法看清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排队。
于是我就问了下站在最后的以为游客她在排什么队伍,没想到她竟然跟我说她不知道仅仅是先排着。
这位游客的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从众行为,因为很多人在排队似乎就在暗示前方有某个非常吸引人的事物,所以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即使不知道前方有什么但仍有人愿意冒着烈日排着长队。
这种从众排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是再常见不过了,而这一心理也让很多商家受益匪浅。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够买某样东西并不是因为自己感受过这件东西的质量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在为这件产品排队,所以我们就也有一只购买欲。
就好像在你面对两家从没吃过的饭店时,你肯定会选择顾客多的那家店,因为人们总会觉得多数人相信的一定就会是最好的。
从众心理之所以会产生,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源自于孤立的个体希望从群体里获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是潜意识的无条件的。
举了上述例子后,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下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是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
人们对于自己的直觉、感受、判断与行为表现都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没有客观的权威性标准可供比较,往往以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作为自身行动的参考依据,因为社会现实是由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和思想所构成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判断的准则。
当个人的想法或做法跟所处的社会中的其他人相同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
另外,当个人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发现原有的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宜时,自然也容易从其他人身上寻找出可供参照的信息。
之前例举的排长队,选择顾客多的饭店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的时候走在街上,看到哪里有很多人围着,我就喜欢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尽管很挤但我却也会绞尽
脑汁挤进去,我想这就是因为我渴望获得正确信息,我会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驻足观看就一定有他们观看的理由。
二是为了被喜欢和接受。
个体通常会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友好的对待,害怕被别人拒绝。
符合全体规范行为的成员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而违反规范的个体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的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所以,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做出从众的行为,从而获得同伴的好评。
这一点可能是很多女生选择从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实有些时候她们可能并不赞同别人的做法或观点,但为了获得和别人的友好关系、被群体接受就会从某种程度上偏离自己个人的想法。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个很典型的小女生,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就是不太会违背自己所在小群体的一致意见。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一起去逛街,看到某件衣服,大家都觉得很好看,但从我的个人审美出发我并不觉得好看,但通常情况下我会回答:“不错,挺好看的。
”我想我这种行为就是为了能被喜欢和接受,我希望这样能显得我和我的朋友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观或立场,这样我才能在朋友圈里有着不错的形象。
又比如当几个同学在讲另一个同学的坏话,而我可能并不熟悉那位同学或者就我和她的相处而言我并不觉得她有不好的地方,但当周围几个同学问我的意见时,我却可能顺着她们的意思嚼几句舌头,虽然心里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我却在更多时候选择这样做,我想这也是为了获得群体的好感。
三是为了减缓群体压力。
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团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个体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放弃了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从众的行为。
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一方面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愿望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根据群体规范、领导意见或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向制定行动策略,而随大流、人云亦云总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
关于减缓群体压力这一点,我亲身也有不少体会。
比如当大多数同学某项作业没有完成时,原本想完成作业的我可能也会选择不做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不做我也不会承担风险,这样我能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很常见但危害性也很大的从众行为那就是流言的传播。
当网络上盛传某种言论时,很多人不会去验证这种言论的正确性就盲目跟从,譬如之前谣言说海水因受到日本核泄漏影响,因此所提炼的食盐有害,这种言论引起人们大量抢购食用盐甚至导致盐荒。
在这种流言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就是通过这种从众性的传播行为来增强安全感,以求得心理平衡,减少内心的矛盾冲突。
从众行为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大众行为,虽然每个人因不同的性格、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会对某件事情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但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从众行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大都时候从众行为会给我们带来正确的信息,提供便利,帮助我们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但是从众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者说让我们选择了一条并不适合我们的路。
无论怎样,只要在做事之前认真进行理性分析,看好自己要走的路不会后悔就行了。
从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利用好从众心理,不要一味从众,要知道群众的眼睛不一定就是雪亮的。
在从众和自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