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免疫》知识点汇
总
一、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
6计划免疫、意义:
二、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安全用药
1安全用药处方药非处方药
2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例如:牛黄解毒片可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的治疗。
新速效感冒片可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咽喉痛、头痛发烧等疾病的治疗。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分析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
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病原微生物如何入侵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应对感染以及这些互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机制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接触传播等。
一旦进入人体,它们寻找适宜的环境进行繁殖,并引发感染。
细菌和寄生虫通常通过直接侵入、接触传播或通过虫媒传播进入人体。
病毒则依赖于宿主细胞来进行繁殖,感染人体的过程更为复杂。
2. 人类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人类免疫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其主要以机械屏障、炎症反应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形式进行。
获得性免疫则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防御机制,通过识别和记忆病原微生物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
3. 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应对当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应对机制以抵御感染。
先天免疫是最早启动的防御机制,通过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等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然后,获得性免疫会进一步发挥作用,通过激活特异性的抗体或T细胞来清除感染。
4. 免疫系统与感染后的恢复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会对感染后的恢复起到关键作用。
它可以清除已感染的细胞,修复受损组织,并产生持久的免疫记忆。
这些功能使得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身体康复。
5. 病原微生物逃逸免疫监测的机制病原微生物为了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采取了各种策略来干扰或抵抗宿主的免疫反应。
它们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抗原结构、分泌抑制因子或攻击免疫细胞等方式来逃避免疫检测。
这种逃逸机制可能导致慢性感染或免疫系统功能的损害。
6. 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影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对人类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
某些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急性疾病,如流感和肺炎;而其他病原微生物则可能导致慢性感染,如艾滋病和结核病。
人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人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人体微生物群是指人体内存活着的微生物的总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具体来说,人体内约有1万亿个微生物,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以上,其中大部分位于人体肠道。
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免疫系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免疫系统是由各种细胞和分子组成的防御机制,它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人体的病原体。
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两种,即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系统。
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是指机体抗菌的本身具有的一些非特异性机制,如皮肤、黏膜、消化道酸碱度和化学成分等。
特异性免疫系统则是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反应。
两种免疫系统的协调作用是人体免于感染的关键。
人体微生物群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
微生物群能够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而免疫系统也能影响微生物群的结构和组成。
微生物群通过竞争、协作和刺激,对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而宿主免疫系统则通过限制微生物群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微生物群的平衡,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首先,微生物群能够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
研究表明,人体早期的微生物群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婴儿出生时微生物群主要来源于母亲的乳汁和肠道,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和免疫因子,能够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
此外,微生物群中的某些成分还能够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种类,防止过度活化或自身免疫反应,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其次,人体微生物群也能影响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微生物群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的水平和比例,促进特定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成熟,如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同时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例如,某些菌群可以刺激炎症反应,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而其他菌群则能够调节炎症反应,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免疫平衡。
此外,人体免疫系统也能够调节微生物群的结构和组成。
微生物群的平衡受到免疫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免疫系统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分子,调控肠道内微生物的生长和生态平衡。
高一生物免疫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免疫调节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B.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答案】D【解析】人体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溶菌酶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作用范围较非特异性免疫小,针对性强,故B正确。
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知识,故C正确。
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异常反应,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效应B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的原因有()①T细胞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③抗原刺激记忆细胞④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B细胞和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使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抗原可由T细胞呈递,也可直接刺激。
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仍产生B细胞,不进行分化。
【考点】考查B细胞的增殖分化。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3.免疫系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失调或遭到破坏,将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如艾滋病。
下列疾病中,与免疫相关的是A.巨人症B.过敏性鼻炎C.高度近视D.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BD【解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所以与免疫相关的是过敏性鼻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故选BD。
【考点】免疫调节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免疫失调的理解。
4.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请回答:(1)图中B细胞和C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A] 分化而来的,但这两类细胞成熟的部位不同,其中B细胞是在中成熟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4.13.3人体免疫知识梳理新版北师大版

人体免疫
一、知识结构
1、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对多数病原体都起作用,而不是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是先天就有的,而且是可以遗传的。
例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只对诱发的特定抗原有特异性,是机体与外来侵害物接触之后才获得的后天性的不能遗传的免疫,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后,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进行人体免疫。
2、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麻疹病毒、注射的各种疫苗、水痘病毒等。
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的结合。
3、免疫是人体内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外来物质以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必修3 第1单元 第4讲 免疫调节

例 2 (2020·襄阳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B是 ()
A.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 质,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 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而浆细胞不能
C.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 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 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点悟:(1)只有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才会 迅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同时也产生许多记忆细 胞)。
(2)二次免疫不仅适用于体液免疫,也适用于“细胞免疫”。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参与对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 √ )
(2)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 × )
[解析] 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 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 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D项正确。
考点二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自主回顾·素养储备
1.体液免疫 (1)参与细胞:__B_细__胞_____、T细胞、吞__噬__细__胞______、记忆细 胞浆、细_胞_________。
B 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 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 B
育)
细胞
浆细胞 B 细胞或记忆 B 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 T 细胞 T 细胞或记忆 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 细胞、T 细胞、记忆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
细胞
细胞
3.归纳概括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五个“并非”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29-免疫调节(教学案)含答案解析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热点题型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例1、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答案】C【提分秘籍】与免疫系统组成有关的5个易混点(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浆细胞(效应T细胞)并非只来自于B细胞(T细胞)。
浆细胞(效应T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T细胞)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4)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5)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作为免疫器官,它是T细胞发育并成熟的场所;作为内分泌腺,胸腺可产生胸腺激素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若出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或被切除胸腺,则会丧失大部分特异性免疫能力,因为T细胞不仅是细胞免疫所必需的也是多数浆细胞形成所必需的。
【举一反三】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热点题型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例2、(2017年天津卷,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呼吸道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抗体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人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人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人类免疫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物。
然而,在人类免疫系统中,对于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寄生虫是一种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它们依靠寄主提供的营养和生长环境来生存,寄生虫感染在一些地区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通常由两种免疫机制组成,分别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一种针对寄生虫侵入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和细胞介导的毒杀作用是其主要手段。
在细胞免疫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分,扮演着识别和消灭寄生虫的重要角色。
CD4+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帮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调节细胞免疫的反应,而CD8+T细胞则可以杀死被感染的寄生虫细胞或被感染的宿主细胞。
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来消灭感染的寄生虫,特异性抗体数目和血液中的浓度都可以反映人体对疾病的防御程度。
寄生虫感染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寄生虫会刺激体液免疫反应,增加抗体的产生,从而加强人体对寄生虫的防御。
在另一些情况下,寄生虫会操纵寄主免疫系统来减缓或抑制体液免疫反应,从而提高寄生虫的生存率。
人体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体免疫系统在不同寄生虫感染之间的反应差异和寄生虫感染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在弱化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如疾病或药物治疗,寄生虫会更容易侵入人体,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因此,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力的方法包括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节来增强自身抵抗力,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总的来说,人类免疫系统对于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有复杂性的,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解人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对于控制寄生虫感染和提高人类免疫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内寄生菌VS人体免疫
湖北省应城市第二高级中学易辉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二章第3节“免疫调节”中写到:“有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是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呢?……”。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这一知识点,教师在讲授时,通常会将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总结为胞内寄生菌,但是很多学生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胞内寄生菌如何隐藏在细胞中,躲避细胞的防御武器的攻击呢?并且除了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之外,还有哪些胞内寄生菌呢?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胞内寄生菌的种类
胞内寄生菌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并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的病原细菌。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等)、化脓性链球菌、化脓性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如伤寒杆菌等)、嗜肺军团菌、李斯特菌、布鲁氏杆菌等。
二、寄生在宿主细胞中的方法:
人体的免疫系统虽然很强大,但并不完美,它仍有一些弱点,这就如同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存在着漏洞一样。
在人类的免疫系统进化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也一起协同进化,它们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存策略使其能在胞内寄生,所以胞内寄生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实际上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是不同类型
的胞内寄生菌的寄生方法往往有差异,以下介绍胞内寄生菌中常见的三种寄生策略。
①利用细胞壁的特殊成分
吞噬细胞被喻为人体的安全卫士,他能吞噬并杀死病原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溶酶体中含有很多种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活性氧物质(如过氧化氢等)、蛋白酶、磷酸脂酶、核酸酶、脂酶,可是像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这样的分枝杆菌却能利用其细胞壁中的一种特殊成分—酚醛糖脂,破坏由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产生的对它们有害的杀菌物质,尤其对游离羟和超氧阴离子非常有效,就这样使它们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寄生在吞噬细胞中。
②利用抗吞噬的特殊物质
化脓性链球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能够产生一类称之为“杀白细胞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杀伤吞噬细胞,当它们被吞噬细胞吞噬时并不被吞噬细胞所杀伤,反而被杀伤的是吞噬细胞自己,此外,化脓性葡萄球菌还能产生类胡萝卜素,这种色素物质可以抑制吞噬细胞的某些杀菌物质的杀伤作用;脓性链球菌还能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物质叫M-蛋白,存在于细菌细胞的表面,能改变细菌细胞的表面性质使它们避免被吞噬细胞杀伤。
③利用细胞特殊结构—荚膜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这层特殊的结构能对细菌起到保护作用。
很多胞内寄生菌能利用荚膜来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像沙门氏菌(如伤寒杆菌)即使被吞噬之后,能利用其荚膜生存于溶酶体中,而不会被溶酶体酸化水解。
三、人体对胞内寄生菌的免疫
胞内寄生菌引起人类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极大地
威胁,其中有些甚至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构成全球性威胁的疾病如结核病、麻风病、伤寒病等都与胞内寄生菌有关,这些病原体潜入细胞内,可以逃避机体的免疫防御的一系列机制,在细胞内长期存在,并可在动物和人群中传播,在适当时机如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就会出现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它们在大多时可以与宿主细胞共存,如世界上有1/3的人接触过结核杆菌,其中只有10%的人具有活性的结核杆菌,余下是潜伏感染,即携带有病菌但并不发病。
由于胞内寄生菌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所以人体对它们主要进行细胞免疫,通过细胞免疫使宿主细胞裂解使其失去藏身之所,再通过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消灭。
当然很多胞内寄生菌是非常顽固,对付它们最好是进行免疫预防,如针对结核病,现在采取接种卡介苗,是很好的预防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这种病的传播。
随着疫苗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更好的控制胞内寄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过在这一场博弈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