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安全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安全合作与区域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两大目标的展望及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安全合作与区域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两大目标的展望及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期 。 形 势 、 任 务 、 挑 战 , 切 需 要 各 成 员 国 不 断 新 新 新 迫
增 进 互 信 、 强 团 结 、 化 合 作 , 快 把 合 作 潜 力 转 加 深 尽 化 为 现 实 成 果 ,妥 善 应 对 国 际 和 地 区 形 势 复 杂 变 化 带来 的挑 战 。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2月
《 疆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新 ( J u a o  ̄igNoma Un e i ( c lSi cs o r l fXi n r l i rt S i ce e n v sy o a n )


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亚地缘战略态势的
t n S O) 前 身 是 上 海 五 国 : 国 、 罗 斯 、 萨 克 i - C 的 o 中 俄 哈 斯 坦 、 尔 吉 斯 斯 坦 和 塔 吉 克 斯 坦 。 初 的 成 立 是 为 吉 最 了 解 决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边 境 问 题 。 随 着 乌 兹 别 克 斯 坦 加 入 上 海 五 国 , 的 合 作 范 围 扩 大 到 经 贸 合 作 、 击 它 打 跨 国 恶 势 力 等 方 面 。 上 海 合 作 组 织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改 善 了 中 国 的 周 边 安 全 环 境 ,成 立 6年 来 , 秉 承 着 互
治 考 量 和 商 业 利 益 追 求 三 者 统 筹 的 结 果 。上 海 合 作 组 织 作 为 本 地 区 自主 性 的 安 全 合 作 及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组 织 机 构 ,将 对 未 来 中 亚 地 缘 战 略 态 势 的 发 展 演
进发 挥重 要作 用介 : 蒋建华 (9 2 , 15 -)男 江苏盐城人 , 乌鲁木齐陆军学 院边 防于部训练大队军队政治工 作教研室主任 、 教授 , 主要从事 政治理论 与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摘要: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

它的成立为我国构建稳定的中亚地缘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建立区域安全体系,实现睦邻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以及利用和开发中亚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地缘政治冷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两极格局已经消逝,面对新的形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都在从机制构建和理念构建两方面努力探索,如何避免重蹈冷战历史的覆辙,同时更好地应对一个日益全球化、多样化时代的挑战。

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日趋活跃。

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它实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开创了继欧盟、东盟之后又一种地区主义模式,在一个横跨欧亚的广袤而且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本地区地缘政治的新纪元,使得长期以来深陷于结盟或对抗怪圈的该地区国家从此走上了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崭新道路。

考虑到上海合作组织面积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

中亚的地缘政治中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提到中亚国家的地缘政治,我们就不能忽视麦金德的著名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①麦金德的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心脏地带论”的思想,使东欧和中亚成为了大国争夺的重要地方。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由原来属于苏联的组成部分,变成国际社会新的地缘政治空间,这个“心脏地带”出现了所谓的“权力真空”这使得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地缘变化自然带来新的争夺,中亚地区交织着世界大国,各大政治力量以及地区各国的战略和经济利益,中亚地区由苏联时期地缘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地区转变为一个战略利益的角逐场,使该地区朝向“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演变。

上海合作组织感想

上海合作组织感想

上海合作组织感想摘要: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背景与意义二、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就与合作领域三、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新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是我国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之一。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在区域安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成员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本文将从上合组织的成立背景、主要成就、面临的新挑战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背景与意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源于成员国对地区安全与合作的需求。

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局势动荡,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共同发起了上海五国机制,旨在加强边境地区安全合作。

随着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2001年上合组织正式成立,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就与合作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上合组织在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安全方面,上合组织积极打击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为维护地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领域,上合组织致力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

在人文交流方面,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

三、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新挑战与未来发展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上合组织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在安全领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重,上合组织需要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其次,在经济领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上合组织需要加快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成员国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最后,在人文交流方面,上合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质量,使成员国人民切实感受到合作成果。

四、展望未来,上合组织应继续秉持“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不断深化成员国间的合作。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
空间。
欧俄关系调整及其影响
01
02
03
政治关系
欧俄政治关系经历波折, 但双方仍有合作意愿和共 同利益。
经济合作
欧俄在能源、贸易等领域 的合作密切,但也存在分 歧和竞争。
安全问题
欧俄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存 在不同看法和立场,需要 加强沟通和协调。
其他重要双边和多边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 加强,形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意识
各国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球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公众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应对建议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国际 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国际舞台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02
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03
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创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
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各国应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 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加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各国应加强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较中亚现存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比较中亚现存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比较中亚现存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作者:吴侠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5期摘要本文以中亚的地缘政治为支点介绍了中亚的地区安全形势,并通过地区安全来引出中亚现存的四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即: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通过对四种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分析研究,来全面的比较各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中亚地区所产生的的影响,以及它们安全机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中亚安全合作集体安全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古丝绸之路”及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控制着亚欧大陆的枢纽,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又重新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和各种政治势力争夺和博弈的舞台。

①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所谓传统安全是指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

从这个定义出发,中亚地区的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亚各国为捍卫和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和策略。

独立后,中亚五国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本国军队。

但由于苏联解体过程过快,中亚五国独立进程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就决定了中亚五国在组建本国军队方面需要一个过程。

②到目前为止,中亚一些国家在维护和捍卫本国家安全方面的力量依然是不足的。

面对种种复杂的矛盾和现实问题,这表明中亚需要多边安全合作。

中亚现存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主要有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一、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成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现有蒙古国、巴基斯坦、伊朗、印度、阿富汗5个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有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和土耳其3个国家。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从五国边界建立互信、裁军合作逐步发展到有两个常设机构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合作范围扩大到经贸和人文领域,并且有宪章、有宣言、有国际法地位的国际组织,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区域化合作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多边机构之一,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上合组织以经济合作为基础,涉及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重要平台。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致力于发挥上合组织的作用,推进区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共同安全,促进文化和人文交流。

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一直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一直在加强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2018年,上合组织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份额也在不断增长。

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成员合作,在交通、能源等领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二、维护共同安全上合组织还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成员国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边境安全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积极推动反恐合作,组织成员国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和情报交流,打击“三股势力”等非法组织。

此外,中国还提出“亚信”倡议,旨在加强区域安全对话合作框架,在缓解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促进文化和人文交流上合组织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成员国在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增进了民间友好往来。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提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计划,加深成员国间的文化交流,推进民间友好合作。

同时,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文化合作倡议,通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上合组织的文化内涵,增进了成员国民间友好往来。

四、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不断推进上合组织的合作进程,争取实现以和平、发展、公正、合作为核心的区域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了“上海精神”和“上海精神石景山宣言”,强调成员国间要坚持政治互信、合作共赢、文化交流、安全合作等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的经济安全潘贺岩王伟所谓“经济安全”,其含义是保障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诸要素的安全,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优势地位,特别是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

[1]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代替了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竞争,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的大小。

伴随着经济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为中国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开发——赢得良好环境目前,我国的经济布局很不平衡,经济基础发达地区多沿海岸线分布。

据统计,东部沿海12 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5%,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41.2%,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7%。

反观,西部的10 个省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只达到东部的43.09%,然而,集中了全国90%的贫困人口。

[2]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7 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陕西时就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开始为西部大开发勾画宏伟蓝图;1999 年9 月22 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及后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到重要位置,正式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西部大开发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如果处于一个动荡的环境下,西部大开发将难以进行。

中国西部生活着几十个少数民族,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分裂分子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制造了不少事端。

他们或是从事蛊惑宣传,或是从事恐怖活动,或是建立非法武装,与国外的反动势力相呼应,给国家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令中国政府头疼的是,无论是恐怖主义,还是分裂主义,还是极端势力,均具有跨国活动的能力,且其基地往往建立在边境线上。

中国—中亚国家警务合作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

中国—中亚国家警务合作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

【国别与区域警务研究】2020 年 7 月第 4 期July 2020 No.4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中国—中亚国家警务合作: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罗升鸿(四川警察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摘 要: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存在不同程度、侧重不同领域的警务合作,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合作双方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随着中亚各国发展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对接,中国与中亚国家将共同推动地区发展与繁荣,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中国与中亚国家需要不断加强警务合作,及时消除警务合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丰富合作内涵,持续完善警务合作体系,最终实现交流互鉴、情报共享、相互支持、友好合作。

关键词:中亚;警务合作;地区安全与繁荣;违法犯罪中图分类号:D631.1;D822.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20)04-0050-10DOI:10.16478/ki.jbjpc.20200811.001“合作促安全、安全保发展”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的核心理念。

[1]不言而喻,安全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则能促进地区的繁荣昌盛。

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同发展、共创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 ①共同推进警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现实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警务合作的意义(一)应对共同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并不太平。

从前,服从于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立需要而被掩盖和忽视的问题相继呈现,如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毒品泛滥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亚国家始终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部分中亚国家暴恐活动频繁发生,塔利班反政府武装和“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残余势力长期存在,严重威胁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与之接壤的中国新疆地区,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紧密融合,“东突”势力分裂恐怖威胁依然存在,并且跨国流窜,内外勾连、相互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安全中的作用胡昕蕾2012-03-27 13:59:52 来源:《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4期(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公共教学部,新疆五家渠 831300)[摘要]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各国和地区安全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从政治协商,军事互信发展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

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维护中亚地区安全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上合组织;中亚;安全[作者简介] 胡昕蕾,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公共教学部。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从解决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边界划分和安全开始的,最初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建立。

后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安全形势的发展,2001 年 6 月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正如该组织秘书长张德广所讲的那样,“上海合作组织填补了冷战后欧亚地区出现的地缘政治和安全的真空,在稳定地区局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一、划定边界苏联解体后,中苏边界问题谈判转变为中国同俄罗斯及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界谈判。

边界谈判、边境地区裁军和加强在边界地区的军事信任问题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五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上海五国”机制最初就是一个讨论和解决边境地区军事信任与裁军问题的元首会晤机制。

1996 年 4 月 26 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规定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相互通报在边境 100 公里的纵深地区的重要军事活动情况;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边境地区武装力量的友好关系等。

②从此启动了“上海五国”的重要历程。

一年后的 1997 年 4 月 24-25 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根据协定,双方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水平,使其只具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裁减和限制部署在边界两侧各 100 公里纵深的军事人员和武器数量;交换边境地区军事力量的有关材料;对协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③这两个协定是相互联系的,又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它为中国与四邻国之间边境地区的互相信任和安全确立了牢固的法律基础。

正是按照这两个协定的指导精神,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艰苦谈判,中俄、中哈、中吉、中塔先后解决了边界问题。

从而五国间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线成为了睦邻友好带,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为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专家谈判、部门会晤、元首会晤,在此过程中签署了大量条约、协定、宣言,边界和在边境地区加强相互信任的谈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过合作过程中的学习,日渐增强的信任将取代相互猜疑。

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成为增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信息交换和相互信任的有效载体。

上海合作组织的五个成员国在冷战后复杂的边界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确立了相互信任机制,不仅对本地区各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国家顺利解决边界划分和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建立冷战后的新型国家关系、创立一种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安全模式,做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这种新模式并非将本国安全构建在对别国或整个地区形成威胁的前提上,而是基于平等对话、互利合作解决各国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

二、联合反恐联合反恐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各成员国联合打击存在于成员国之间的三股势力,即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二是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整体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和组织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联合反恐本来是上海五国边境安全的一个内容,但随着恐怖主义逐步成为这一地区内国家的公害,联合反恐包含的意义已经远非边境安全所能容纳,明确这一领域的多边合作制度形式成为必要。

联合反恐议题开始于 1998 年“上海五国”的地区安全合作。

从 1989 年 7 月五国领导人发表《阿拉木图宣言》起,“上海五国”的功能就已经开始从边境安全向外扩溢。

《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提出要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排斥和宗教极端主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活动。

④1999 年签署的《比什凯克声明》首次明确宣布要“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

⑤同时签署的《比什凯克合作和相互协作备忘录》,决定成立由五国执法机关领导人组成的“比什凯克小组”,以具体协调有关部门在与上述威胁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不良因素斗争中的合作。

在次年签署的《杜尚别声明》中,就如何开展打击三股恶势力的行动提出了具体建议“:就预防危险军事活动举行联合演习和演练”“,并视情在五国框架内举行反恐怖和暴力活动演习”“,支持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在比什凯克市建立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建议,”并责成有关部门着手准备。

⑥2001 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上,各成员国元首通过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2004 年 9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总理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恐怖行为,将此种行为视为对人类文明基本准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及包括生存权在内的基本人权的挑衅,并明确表示,打击“三股势力”是上海合作组织最重要任务之一。

⑦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圣彼得堡举行峰会,重申把反对“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作为主要任务,决定在比什凯克建立常设地区反恐机构,以加强成员国在反恐斗争中的协调与合作。

⑧2004 年,《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协定》正式颁布,地区反恐怖机构正式启动。

在发表维护地区安全的声明、颁布维护地区稳定的决议、建立反恐常设机构的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间还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的军事演习。

2002年1月10日至11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两国边境成功举行。

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吉两国首次举行的双边军事演习,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举行实兵演习。

2003年8月,代号为“联合—2003”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哈萨克斯坦东部乌恰拉尔市进行。

中、哈、吉、俄、塔五国武装力量 1000 余人参加演习。

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首次举行的多边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2006 年 3 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举行了代号为“东方一反恐 2006”的联合演习。

2007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俄罗斯联邦境内举行反恐演习。

三、开展经济、多元化合作如果说,在“911”事件前,上海合作组织仍坚持以安全领域合作优先的话,那么在“911”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已经意识到,经济不仅对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成为现实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安全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双重含义:一是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提供安全保障;二是使经济本身不受外来威胁。

前者是发展经济的安全环境问题,后者是经济自身的安全问题。

经济安全是威胁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利益更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经济发展是从根本上加强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才能使上海合作组织具有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亚地区国家已达成一个共识:要彻底消灭恐怖主义,必须根除其赖以生存的诸如贫困、愚昧等社会环境。

成员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开展经贸合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遏制“三股势力”利用社会问题进行破坏活动,有利于消除中亚地区的不安全因素,实现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如果上海合作组织在致力于安全合作的同时,能够把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经济和其它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那么,它将在地区事务中真正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⑨可见,加快彼此间的经贸合作,不断出现实际成果,不仅对消除地区不安全因素有着重要意义,更是上海合作组织增强凝聚力和发展潜力的根本途径。

[注释]①张德广:“总结经验,深化合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迈向新的辉煌”[J].,《求是杂志》2006(12),第 35 页。

②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会议官方网站:《中俄哈吉塔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和裁减军事力量的有关协定》。

/zywj/ 2006- 04/ 20/ content_287.htm③许涛、季志业主编:《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M],时事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 270-271 页。

④《阿拉木图联合声明》,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chn/11823.htm⑤《比什凯克声明》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chn/11854.htm⑥《杜尚别声明》,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chn/5566.htm⑦参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总理声明”,资料来源:《顺应时代潮流,弘扬“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组织文献选编》(内部发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33 页。

⑧参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即(2002 年 6 月 7 日),资料来源:潘光、俞建华等主编:《“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6 年 4 月——2003 年 8 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第34 页。

⑨The Future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By Sean L.Yom, Harvard Asia Quarterly, Autumn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