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化佛教被视为从印度传到中国的,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
它作为一种精神语言,带着一种不同于印度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中国受到了独特的演化。
从公元1世纪初开始,佛教就在中国蓬勃发展,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哲学和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在中国传承和演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中文名叫做“佛教”或“佛学”,中文的“佛”字其实是翻译自梵文的“Buddha”。
佛教最早是通过汉朝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公元1世纪初,一些印度僧人开始到中国讲授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
这些僧人建立了庵堂,并在中国社会中树立了一些中心,这些中心成为了佛教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佛教为中国带来了一整套哲学,思想,宗教和艺术。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佛教在中国开始流行,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社会,这个时期是佛教的发展初期。
接着,中国学者和僧人在这种宗教生活中崭露头角,开始将佛教理解为中国的一种哲学和学说。
他们研究佛教典籍同时将佛教与中国文化和思想相结合。
这个阶段期间产生了一些在中国有一定历史和影响力的学派,例如禅宗,律宗和华严宗等。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影响深远,连当时的皇帝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地发生的。
佛教理念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主体,反过来,佛教也尝试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最终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经文、考试制度、寺庙设施、修行方式和思想典雅等特色。
根据中国文化的传统方式,把佛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依据自身体系来进行寻根考究融合,这样才不会“异于人意、怪诞异常”,从而得到中国人的认同。
佛教的传承与演化尤其受到因地制宜的影响(比如印度佛教里不能吃肉,因为印度人都不吃它,但是中国人喜欢吃牛羊肉,所以佛教在中国也逐渐开始了肉食制度)。
因此,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渊源化的过程及原因

佛教中国化的渊源摘要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之后在中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逐渐传播开来,终于实现了中国化。
而其中国化的历程又可以较为明显的分为三个阶段,至于每个阶段的传播情况及原因又各有不同。
统治者的态度,人们的态度,更为关键的是佛教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佛教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一、佛教初传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封建宗法制度和忠孝为核心,宣扬三纲五常的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主流思想支柱。
佛教传入后,当政者面对其的到来,无需扶植其发展以有利于政治统治,也不会允许佛教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抗衡朝廷的社会势力与思想意识。
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开始总是不完善的。
“佛教初输入时,或只输入其仪式,而未曾输入其教义”。
①这样一个新的教派,在异国风情中,在儒学居于不可撼动的地位下,加之自身的不完善,佛教也只能缓慢且范围极小地进行渗透着。
二、佛教大发展时期(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迎来了它的春天。
“佛教的传播与名僧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名僧传教又得到了各种统治力量的支持。
”②该阶段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开始了胡人的统治。
此时儒道学说依然盛行,但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并不中意儒道。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行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但居于统治与霸占的心理,又不肯亦不能采用汉人的信仰。
此时,佛教便成为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统治的救命稻草。
加之,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苦,共有生、老。
病、死等八苦,而这八苦的原因不是阶级压迫与剥削,是“业”。
人们想要超脱苦难,就得忍耐,修行,而至“涅槃”。
这一套学说恰恰迎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心理,它掩盖了阶级压迫的实质,麻醉民众,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于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极力宣传佛教,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延请西域高僧大德来东土传教译经说法,修建佛寺。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入长安,大乘经纶才次第流传,佛教遂放万丈的光焰。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 念的比附,用中国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 佛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 来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 般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 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 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 注》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 义最初例子。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国及中国云南傣 族、崩龙族、布朗 族等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
修行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
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
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
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
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5。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
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
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
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
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想念佛为内因,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佛国。
三、佛教中国化的文化意义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固有传统思想的改造和融合,经一千多年时间,形成了独具特质的新体系。
考察其过程,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1.佛教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一个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最基本的特征就需要保存,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沉积,就不能推动现在文化。
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教人入世。
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印度佛家出世大相径庭,在融合佛教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入世精神没有被外来文化改变,相反,佛教越来越走上世俗化道路.“事君事亲,也能成佛”。
这是宋明理学能取代佛教的原因。
说明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的要求,不得不变形。
2.中国文化吸纳外来文化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较,都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活力,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活力,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中国文化因为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才能壮大,更新自己,由此可见,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3. 中国文化应有的包容性由上可见,本位文化、国粹主义都是错误的,不仅有害本民族文化发展,而且会造成本民族文化的衰落。
拒外更是衰落的表现。
古今中外问题,困扰到现在,应该怎么办?佛教最初传入从依附方术→渗透→变形→流传矛盾冲突→ 互适交流→融合入中国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文化融合印度佛教文化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历朝历代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包容心态.因此,我们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大胆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佛教中国化探因1. 在冲突中吸收融合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新的地域传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在冲突中互相排斥,吸收,融合。
才能形成最终的稳定形态.佛教传入中国也不可避免的要经历这个阶段。
2. 普遍性但应该说,佛教的中国化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特殊意义。
普遍意义即如上所说,事实上当佛教传入泰国,越南,日本等地,也不可避免地、适度地当地化了。
3. 特殊性佛教中国化的特殊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固有的强大包容力,中华民族有比较淡薄的宗教观念,而佛教传入时恰好又填补了我们古代哲学思想、性命修炼上的很多空白。
在这些原因综合作用下,终于诞生了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儒释道三教融汇的禅宗。
编辑本段论文——《佛教的中国化》一、佛教中国化概述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文化上拥有高度发达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文化体系。
在这一思想文化体系中,对于天帝、祖先神的崇拜以及祭祀的宗教观念习俗、阴阳五行、黄老和神仙方术,也很流行。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札根并得到发展,必须适应中国社会,与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化。
佛教具有很大的适应性,传播迅速,在经历了初传、普及和义理研究的诸阶段之后,隋唐时期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回顾这一过程,佛经翻译、宣讲佛经、佛学研究和诠释著述等,都是实现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重要环节。
二、佛教中国化过程-—佛经翻译在佛教向中国社会的深入传播过程中,佛经翻译是最重要的步骤。
佛教分大乘、小乘,佛经包括经、律、论,从印度和西域陆续传入,其数量浩如烟海。
如何把佛教的教义介绍给中国民众?这是摆在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和中国早期佛教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人们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看待刚刚传入的佛教,因此,只有借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概念来翻译佛经,解释佛教教义。
从汉代到隋唐,历代的译经僧在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东汉的安世高,西晋的竺法护、竺叔兰,后秦的鸠摩罗什,南朝宋的佛陀跋陀罗,陈的真谛,北魏的菩提流支,隋朝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唐的玄奘、义净、不空等,都把当时最新的佛教学说传译到中国。
在译经者周围有很多助手,有的担任口译(称度译或传译),有的负责笔录成文(笔受),也有的对译文加以审核和修饰(润笔)。
这些人都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并善于文墨。
译文时必须从汉文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当的词语、概念,用汉文方法表述.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当时译者对汉文的理解,把带有时代特色的汉字、汉语掺杂到佛教典籍当中去。
东汉时期在儒家学说之外,特别盛行黄老道术,于是一些黄老道术的用语、概念就被运用到了当时译出的佛经当中,例如,把佛教中表示断除一切烦恼达到彻底解脱境界的”涅槃”,译为”无为";把通过集中精神观想佛教义理的"禅定”,译为”守一”;把大乘佛教所说的绝对实在和审实无虚的真理"真如",译为”本无".魏晋盛行玄学,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把"真如”译为"自然",把"无上正等正觉”译为"道"……正像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儒家的纲常名教一样,在译经过程中受儒家的影响是最大的。
印度佛经中的主体是”有情"(sattva)、众生(jantu),包括称做六道的人、天、阿修罗、畜生以及地狱中鬼魂、饿鬼,神秘色彩比较深厚。
儒家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主张”人为贵","天道远,人道迩”,因此不少佛经只是把”有情”、"众生”译为"人"、”人民"。
儒家的伦理主张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受此影响人们对性的关系比较忌讳,一般不作公开的描述。
《华严经》的翻译也受此影响,把其中的”拥抱"音译为”阿梨宜",把”接吻"译为"阿众?"等。
在一些汉译佛经中,也增加了佛经原文没有的伦理说教,如《长阿含经.善生经》中的”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据巴利文同本经典《尸迦罗越之教》,这些是译者加上的。
(参见日本中村元《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二期)。
在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中有明显添加的"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孝事其亲”,"为天牧民,当以仁道"等内容.流传最广的三国曹魏时译的《无量寿经》中也多有忠、孝、礼、义、信等用语。
中国文字中有很多词语的含义十分丰富,例如”道”、"理”、”心”、"性”等,它们多歧的含义是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形成的.但是,在翻译佛经时,一般仅根据场合赋予这些词以特定的含义。
然而事过境迁,后世的学者在读经和解释佛教义理时,因为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十分自然地根据需要利用这些词的不同的含义去理解经文,建构自己的教义体系。
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正是借用这些多义词并巧妙地利用般若中观学说中的”不二法门”去建立本派的理论体系的.禅宗的”心”,既可以是具有思惟功能的”心",又可以是先天内在的自性、本性之”心”,此心可以与作为世界万有本源、本体的”真如"、"法性”、”佛性"等相通,还可称之为"理”、"道"。
在禅宗含有机锋的语录中,正是前后借用它们不同的含义来向人们提示解脱之道的.三、佛教中国化过程——佛经宣讲讲经说法是传教的常用方法。
要想将佛经上的教理让民众听得懂,就得利用他们熟悉和容易理解的语言、道理来加以比附说明.这种方法在佛教史上叫做"格义"。
后赵佛图澄的弟子竺法雅精于儒道经史,在他向弟子、士大夫讲经时,常"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高僧传.竺法雅传》)佛教经典中常在教义概念、用语的前面加上数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此称"事数”.竺法雅在讲经时为了听众易于明白,便运用当时人熟悉的儒、道典籍中的词语、道理去加以比附解释.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性空”、"真如”解释为”本无"、”道”;把"五戒”比附为”五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