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下)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卖布谣》教案

(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歌曲《卖布谣》教案一. 教材分析《卖布谣》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选自花城版音乐六年级下册。
歌曲以生动的描绘和朴实的语言,展现了我国农村人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易于学生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农村的生活习俗,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农村生活习俗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卖布谣》的背景,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2.学会演唱《卖布谣》,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学习《卖布谣》,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
4.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卖布谣》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中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受歌曲的情感。
3.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农村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提高。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劳动的辛勤和快乐,培养尊重劳动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音乐播放设备。
3.录音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展示农村景象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农村生活。
b.播放《卖布谣》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风格。
c.简要介绍《卖布谣》的背景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a.展示完整的《卖布谣》乐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b.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哼唱。
c.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操练(10分钟)a.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b.学生跟随教师演唱,加强巩固。
c.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作者:张星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16期【摘要】浙江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浙江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将浙江本土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民间音乐赏析课程,培养学生了解本土民间音乐的内容、特点和形式,感悟民间音乐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民间音乐赏析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的体会和多年调研的结果,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和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教学【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16-063-03【本文著录格式】张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博览,2022,08(16):63-65.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音乐赏析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9079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也是民族历史的积淀,它是祖辈传给我们的瑰宝,是我们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传统艺术: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先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国务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10大门类,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共计3610个子项。
其中传统音乐为重要门类,包括各地民间歌曲、民间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共有国家级名录431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
地方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基地,对地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将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音乐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家乡民间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紧迫的教学任务。
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小放牛》脑科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小放牛》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三年级授课教师:教材分析1.乐曲背景:《小放牛》是一首由唢呐与乐队演奏的民乐合奏,此曲原为民间歌舞《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故意考问她时的风趣情景。
旋律质朴流畅,活泼轻快。
这首歌曲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
乐曲就是以这首民歌旋律为基本素材改编而成的。
2.曲式分析:在一段活泼欢快的引子之后,民歌旋律作各种变化与发展,三个部分组成。
第二个部分速度仍然是中速,唢呐和咔腔以不同的音色模仿两个角色的腔调,表现了他们一问一答的情景。
第三部分速度更快,并把主题旋律加以展开,节奏收紧,句幅缩短,仿佛两人的问答越来越快,同时加入了其他民乐,气氛也更为热烈。
最后速度放慢,唢呐与乐队齐奏,表示对话结束,皆大欢喜。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唢呐与乐队演奏的乐曲《小放牛》,感受河北民间乐曲的戏曲韵味,情绪更是欢快风趣。
2.了解民间乐器唢呐。
3.通过聆听、活动表演体会河北音乐“对唱”的特色。
教学重点1.认识唢呐,分辨出唢呐与咔腔的不同音色。
2.乐曲戏曲韵味的情绪体验,感知“对唱”的音乐形式。
教学难点聆听分辨出唢呐、卡腔、口琴子。
教学准备鼓、扇子、打击乐器教学过程[思维预热]1.河北秧歌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李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来自河北的秧歌表演,请你们看看这段表演演员的道具是什么?动作表情有什么特点?生:扇子、绸子,表情很滑稽,扮演不同的角色。
师:我们也来表演一下河北的秧歌,可以用什么动作呢,其实音乐动起来就可以,李老师先来一个,还有谁表演一下(请两个同学)三个动作连起来试一下,走起来!师:是什么乐器在伴奏呢?生:师:大家看图片,最传统河北民间秧歌,一定会有唢呐演奏,鼓和镲打击乐器伴奏。
现在我请两位同学用鼓和镲给咱们秧歌队打节奏,谁来试试当鼓手,镲,请四位同学秧歌表演。
(学生表演)……设计意图:情景预设,让同学们在表演中体验河北秧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创编即兴表演的能力。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卢沟谣说课稿

(花城版)音乐六下第6课卢沟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音乐六下第6课卢沟谣》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歌曲。
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描述了卢沟桥的壮丽景色和英勇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本课教材旨在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歌唱技巧。
他们对民间音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本课所涉及的卢沟桥历史和文化背景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
2.学会演唱《卢沟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卢沟谣》的曲调和节奏,准确演唱。
2.理解卢沟桥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歌曲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讲授法,讲解卢沟桥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
2.运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4.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参与演奏,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卢沟桥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歌曲的曲调和节奏,引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3.示范:教师演唱《卢沟谣》,让学生跟随学习。
4.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6.展示: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演唱展示,评价互评。
7.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歌曲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8.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卢沟桥历史,并进行创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歌曲名称:《卢沟谣》2.歌曲背景:卢沟桥历史简介3.歌曲结构:曲调、节奏解析4.教学目标:了解历史文化、演唱歌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演唱技巧的掌握程度。
甘肃民歌《下四川》

《下四川》目前在网上流传着不同的版本,但大同小异。
这是一首流行在甘肃陇中高原一带的传统“花儿”。
歌曲主要抒发了在空旷无人的荒山野地中,一位饱经沧桑、跋涉于陇蜀之间的脚夫,流离他乡,举目苍凉,饱含着辛酸哀苦的心情。
音乐既敞开又深沉,十分感人,花儿的运用别有风采。
这首歌的曲调由三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起于最低音,经边疆上行跳进直冲高音区展衍,其节奏宽广,气势豪放,感情炽烈,像是对着漠漠苍天在呐喊;第二乐句蜿蜒地回复至低音区,流露出内心的凄凉和沉闷;而第三乐句变化重复了第二乐句,句首衬词“噢哟哟”上音阶式的急速下行好似一声悲苦的长叹。
歌曲的调式具有商调与 调的双重特征,同时还有非同宫音(Do)系统的调式转换,色彩很浓,深化了歌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甘肃与四川是近邻《下四川》被人们称为“黄土高原的恋曲”、“出门人心底的歌”。
听这首民歌,会感到有一种生离死别的眷恋,一种望乡早归的期盼。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脚夫,背着行李,赶着马帮,跋涉于陇蜀山水间。
他们或仰天呐喊,或悲苦长叹, 在思亲思乡中行走着,行走着,消失在天涯的尽头……正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下四川》是西北“花儿”老歌王朱仲禄根据甘肃陇东南地区礼县的一首山歌改编而成。
1953年,朱仲禄随西北歌舞团部分创作人员到陇东南地区采风,在礼县,他听到一位放羊的阿爸唱的山歌非常好听,便把词曲采集了下来。
当时的原词是这样的:“羊吃路边的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
”朱仲禄先生返回歌舞团后,便对这首山歌进行了改编,并取名为《下四川》。
这首山歌虽然经过改编而形成了常见的三段式结构,其歌词也用河州“花儿”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但曲调基本还是礼县那位阿爸所唱的调子。
来源:大美甘肃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下)

“元杂剧”创作:涌现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著名作家,为世留下了《窦娥冤》《西厢记》《望江亭》《墙头走马》明代四大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曲牌:古代的创作方式,一是以曲填词,二是选词配乐。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杂腔”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统称为“乱弹”。
近代四大声腔:昆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劳动号子:产生于原始自然经济,是劳动的歌,简称号子,产生于劳动并伴随于劳动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
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分类的一种,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
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地方性小调:在某一地域内传唱,并和当地方言民歌音调紧密联系,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小调。
飞歌:苗族民歌的一种,在苗族也称作喊歌,飞歌是苗族@@唱的情歌。
花儿:流行在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宁夏,甘肃,青海三省,涉及八个民族,采用汉谱演唱。
信天游:任凭自己的歌声在天空中游荡,辽阔自由的山歌歌种,当地老百姓也称为顺天游,主要产生在陕北为中心的宁夏,内蒙,山西接壤的这些地区。
(大多唱爱情)开花调民歌一种,流行山西左权县及其四周地区。
因歌词中用开花调一词为起兴,不仅植物开花,任何生活中的物体开花,故称为开花调。
曲调类型:A山歌类型:高亢,音程调动大,具有大调性B妇女在家所唱,音程跳动小。
鲜花调:基本形态:调式为徵调式,通常为四乐句单乐段,风格上南方以抒情为主,北方以叙事为主。
绣荷包调:荷包是古代男女定情的礼物。
剪靛花调:明末清初,在北方流传的俗曲,又名“剪靛花开”“剪剪花”基本形态;一般以五句体的单乐段结构,各句落音是宫徵徵宫宫。
情绪擅长表现活泼轻柔的欢快的情绪。
花鼓舞:花鼓为汉族民间歌舞,以其演唱形式,男击锣,女击鼓。
载歌载舞,盛行地区: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及四川和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汉族民歌中有两类演变公式:一种是以某特定文学母题相维系的演变,一种是由特定的音乐曲调相维系的民族群。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简谱) 3.2 瑶族舞曲 湘艺版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刘铁山、茅沅以瑶族民间音乐《长鼓歌舞》为素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教材中选用的是经过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版本。
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丰富、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
乐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引子以低音乐器(中阮、大阮、大胡、低胡)拨奏出舞蹈性节奏,二拍子,模仿优雅的长鼓节奏轻轻奏响,逐渐引出第一部分。
A部分包括两个主题。
第一主题由高胡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音乐柔美轻缓,仿佛看到了瑶族节日之夜长鼓奏响、歌声轻起时,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美轮美奂。
主题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力度加强,就好像越来越多的姑娘纷纷加入舞蹈行列;第二主题由管乐奏出,节奏较快,矫健活跃,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加入姑娘们的行列,欢腾舞蹈起来,尽情抒发了兴奋的心情。
B部分由笛子和笙奏出,变为三拍子,恰似一对恋人正在边歌边舞,旋律安宁而富有歌唱性,时而又出现跳跃的节奏,仿佛人们在亲切的交谈,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独具韵味。
A’部分浓缩的再现了A部分的内容。
人们纷纷加入舞列,气氛热烈,感情奔放。
乐曲在强烈的节奏中推向高潮,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教学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内心的音乐感受,激发学生听赏乐曲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以瑶族长鼓舞为切入点,用敲长鼓的声势动作表现长鼓舞的韵律,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的变化,在聆听和律动中感受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让《瑶族舞曲》这一经典的旋律深入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教学设计亮点:本节课紧抓瑶族舞曲的风格特点,以瑶族长鼓舞为基础,引导学生创编声势动作感受长鼓舞的韵律,并通过图谱引导、场景表现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并体验音乐的变化。
整个教学流程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教师教学语言亲切、简练明了。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一根竹竿容易弯》《桃花红杏花白》《龙船调》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一根竹竿容易弯》《桃花红杏花白》《龙船调》教学目标:1、在完成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聆听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歌风格,感受体验各地的民歌小调的独特风格。
2、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到民歌中的方言与衬词在其中的作用。
3、通过系统学习,让同学们体会到原生态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聆听体会《一根竹竿容易弯》《桃花红杏花白》《龙船调》三个不同地方的民歌特点。
教学难点: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学生是否对我国民歌产生兴趣并认证聆听。
作品分析:《一根竹竿容易弯》是流行于湖南的一首传统民歌,歌名就是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歌曲只有一段歌词,句法方整,语言质朴,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歌词与旋律的紧密结合再加上衬词衬腔的运用,使整首歌曲爽朗流畅,充满活力,寓意深刻。
全曲为多乐句乐段,属于民族角调式,在四个乐句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重复形成了七个乐句的句式结构,从而把歌曲的湖南地方风格演绎的更加浓郁。
教学过程:一、学唱歌曲《一根竹杆容易弯》1、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江苏民歌《无锡景》及创作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今天我们首先来到我国的湖南省去听一听湖南民歌,感受一下湖南民歌又会是什么样的风格。
简要介绍民歌出处 (展示有关湖南民俗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对所听民歌的出处有些了解,有助于体验与理解歌曲),湖南省民族音乐种类丰富,异彩纷呈,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就非常盛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一首著名的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出示歌谱)2、初听歌曲师:同学们看着谱子,认真聆听歌曲。
(播放方言版)思考:歌曲的速度及风格特点?(中速、具有浓郁的湖南地方风格)3、复听歌曲师:这首歌曲是一首流行于湖南的传统民歌,歌词就是歌曲的第一句歌词,通过聆听大家能感受到歌曲与前面所欣赏的民歌在风格上的不同,尤其是歌词中的衬词衬腔的作用,提问:(1)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有哪些衬词衬腔?(“那个”“哟”“呀”“嗬”“梭了一支郎当郎当一支哟”)(2)那这些衬词衬腔在歌曲中产生了什么作用啊?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方言版的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计10分)
1.我国民间音乐主要分为、、、
和五大类。
2.湖南常德的《打硪歌》属于我国劳动号子中的号子。
3.汉族民歌有劳动号子、、三种基本体裁。
4.我国现代音乐学家王光祈把世界音乐划分为、、三大体系。
5.山东秧歌中秧歌的表演程序最具特色,反映出山东人民崇尚礼仪的古老习俗。
6.我国的民间音乐具有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人民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7.劳动号子最常用、最有特色的演唱形式为。
8.山歌一般分为、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9.用人力运输物件时所唱的号子是。
10.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和两种。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对鸟》是下列哪个省的民歌?( )
A、江西
B、浙江
C、江苏
D、安徽
2.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曲基本曲调是()
A、茉莉花调
B、绣荷包调
C、孟姜女调
D、银纽丝调
3.从内容上看,下列哪种艺术形式不属于小调中的谣曲。
()
A、诉苦歌
B、情歌
C、嬉游歌
D、宗教仪式歌
4.《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流传极广的青海传统花儿,它又称()。
A、仓啷啷令
B、花儿王
C、河州大令
D、青海令
5.“表达途径较曲折,表现方法较细腻,形式较规整”,这句话概括以下哪种民间音乐形式较合适()。
A、艺术歌曲
B、山歌
C、号子
D、小调
6.故事影片《马路天使》中著名的插曲《四季歌》是以下列哪个调为基础写成的?()
A、剪靛花调
B、对花调
C、孟姜女调
D、绣荷包调
7.木卡姆属于下列哪个民族的代表歌舞?()
A、苗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8.爬山调主要流行于我国哪个地区?()
A、青海
B、四川
C、内蒙古
D、甘肃
9.《蓝花花》是下列哪个歌种的代表曲目?( )
A、山曲
B、花儿
C、信天游
D、爬山调
10.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是小调中()的变体。
A、鲜花调
B、剪靛花调
C、绣荷包调
D、孟姜女调
三、连线题(共计10分)
A组:
1.《上去高山望平川》 a信天游
2.《提起哥哥走西口》 b号子
3.《催咚催》 c小调
4.《三十里铺》 d山曲
5.《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e花儿
B组:
1.《小白菜》 a朝鲜抒情谣
2.《摇篮曲》 b谣曲
3.《小看戏》 c吟唱调
4.《辽阔的草原》 d剪靛花调
5.《阿里郎》 e蒙古长调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1.民间歌曲
2.小调
3.孟姜女调
4.花儿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号子的种类及其艺术特征?
2.简述“中国音乐体系”的音乐特征?
3.在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中,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4.小调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有哪些?
5.试比较江苏、河北两首《孟姜女》音乐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任选一题,共计10分,多答不加分)
1、试论我国民间歌曲在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功用以及它与其
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
2、试论我国各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及它与我国其
他民间音乐类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