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在第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人们认识到提高石油开采率的重要性,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化学驱油技术,其中,表面活性剂是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适用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化学驱油剂。
采用表面活性剂驱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现有原油储量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文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要求、驱油机理,并总结了国内表面活性剂驱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应用驱油耐温抗盐一、前言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 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 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 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三次采油简介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二次采油;采取物理—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液,液—液,液—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称为三次采油。
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
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 总采油率不很高, 一般仅能达到20 %~40% , 最高达到50 % ,还有50 %~80 %的原油未能采出。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三、三次采油分类三次采油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4 大类: ①热力驱, 包括蒸气驱和火烧油层等; ②混相驱, 包括CO2 混相、烃混相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 ③化学驱, 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注浓硫酸驱等; ④微生物采油, 包括生物聚合物、微生物表面活性驱,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三次采油技术及化学助剂进展

三次采油技术及化学助剂进展张达生 王宝(大庆东昊投资有限公司)1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1)碱驱。
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最早的。
但由于碱耗和其可操作碱浓度范围过窄,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应用。
碱驱油机理是碱水注入后,碱与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有机酸类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而原油中存在的重质油如沥青质、胶质等所含的羧酸、羧基酚、卟啉等与之协同作用,使得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粘度降低,并产生润湿性反转形成水包油、油包水和多重乳状液从而改变了毛细管力、附着力和驱动力,使原来不流动的残余油通过夹带、聚并重新处于可流动状态,从而提高采收率。
碱不仅改变了油水界面张力,而且也改变了岩石与油、岩石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
碱驱后期,含油量很低,油相不连续,油珠被滞留成为碱驱残余油。
(2)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油技术对我国油藏的物化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研究,矿场试验也已取得全面成功,至今该技术已在油田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但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还不够高。
(3)表面活性剂驱。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采收率,但矿场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驱成本太高,在经济上难以过关。
这就为复合驱技术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十分复杂,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稀表面活性剂体系,这是指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2%的低界面张力溶液体系。
为了提高稀表面活性剂溶液渗流过程中抗吸附、抗二价离子沉淀的能力,常加入其它助剂,典型配方如石油磺酸盐1%+尿素4%+六偏磷酸钠0 2%,用1 3%NaCl水溶液配置成无醇体系。
此稀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油时,由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使水驱残余油乳化变形拉伸成长条状或丝状,形成油珠渗流,增加了油的流动性,易于聚并形成油墙。
另一种是微乳液驱油体系,这是指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4种组分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稳定体系。
微乳液与水驱残余油珠接触,改变了原来油水界面膜的性质,发生互溶作用,形成极易聚并的乳状液,推动水驱残余油流动,最后富集、聚并成高含油饱和带被采出。
三次采油复合驱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 2 ) 依 据相 似相 溶 的基 本 原理 和原 油 是 以碳 氢 元 素 组成 的烃 类为 主 的 混合 物 的基 本 特 性 , 疏 水 基
的选择 应 以含 有 较 多 亲 油 基 团 的 芳 香 烃 碳 氢 链 为
主, 有 利 于降低 油水 界 面张力 。 ( 3 ) 有 些 油藏地 层水 矿化 度较 高 , 其 表 面活性 剂
杂 的原 油组成 、 多 变 的 地层 水 离 子 和 油 水 界 面 的复
2 活性剂的类型及性能
我 国在三 次采 油 复合 驱 技 术 中 , 研 制 出 的表 面
活性 剂主 要包 括 : 阴离子 表面 活性剂 、 非 离子表 面活
杂性 组成 决 定 的 , 单 一 类 型 和结 构 的表 面 活性 剂 根 本 无法 在较 宽范 围 内达 到要求 。根 据三 次采 油复 合
0 引
言
( 4 ) 现代三次采油复合驱技术 中往往采用表面
活性剂 复配 , 来满 足 复 合 驱对 表 面 活 性剂 的全 面 要 求, 一般来 说 , 有 同 系物之 间 的复配 和非 同系表 面活
性剂 ( 如 阴离子 与非 离子表 面 活性剂 ) 的复 配两 种类 型, : 有时还 可 以考虑 加 入助 表 面 活性 剂 ( 如 醇类 ) 来
2 0 世纪 9 0年 代 研 制 成 功 , 应 用 于 复 合 驱 油 体 系 的重烷 基苯磺 酸盐 表面活 性剂取 得 了较好 的实 际 应用 效果 , 它 主要 是提 炼重 烷基苯 和精 制重烷 基苯 ,
性剂 、 高分 子 表面 活性剂 。实 际试 验 中 , 矿场试 验 多 用烷 基苯 磺酸 盐和 石 油磺 酸盐 ; 复合 驱 先 导 性试 验 主要 应用 木质 素磺 酸盐 和非 离子 表面 活性剂 。
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的措施

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的措施摘要:石油开采初期所应用的开采技术与措施都较为落后,其能够采收到的石油资源非常有限,导致虽然应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然有大部分石油没得到采收,其价值无法被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已经开发出了更先进的采收技术对石油进行进一步的开采,将石油的采收率最大化提高,给整个石油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关键词:三次采油;采收率;措施1三次采油的基本含义1.1定义三次采油是一种用来增高油田原油采收率的采油方法,它通过气体和化学注入、超声波的刺激、微生物注入或热回收等方法来实现。
又叫作提高采收率方法。
1.2分类基于其特征,三次采油技术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三次采油技术是通过增加油层加入水的水粘度、减小油层里石油和水粘度的差、提高油层加入水的包含体积的聚合物驱油技术;第二类三次采油技术是为了松弛油层里石油和加入水及土壤之间的界面张力、提升油层加入水对石油的驱油效率的表面活性剂加水驱油技术;第三种三次采油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显现出来的通过提高油层加入水的涉及区域体积,加快油田加入水对石油采油速度的复式驱油技术。
1.3原理三次采油驱油技术是在利用物理作用来确保采油效能的二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利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手段来增加油层加入水的区域体积,这样也能够加快油层加入水的驱油速度,而且也把油层里那些小体积的石油资源重新整合成一个大整体,加快了石油开采工作的进程。
总之,相比二次采油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对于整合石油资源的要求更高,其研发出的新驱油活性剂可以保证地下油层中物理和化学手段的有效应用,并实时更新了我们对于油田资源的了解和认识。
2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应用的措施2.1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的表面活性剂指的是同时具有两种离子性质的表面活性剂,通常是指在其亲水基端既具有阳离子,又具有阴离子,由该两种离子共同构成表面活性剂。
此类活性剂是当前我国在进行三次采油的阶段中经常应用的表面活性剂。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EOR)成为一种在一、二次采油之后有效提高采油率的重要技术,而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中表面活性剂驱和三元复合驱(ASP,即碱-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则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和概述了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应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内容:0 前言石油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由于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总采油率不是很高,一般仅能达到20%~40%,最高达到50%,还有 50%~80%的原油未能采出。
因此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目前,三次采油研究以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表面活性驱则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其中所用驱油液的主要添加剂是表面活性剂,本文讨论表面活性驱所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应用特点和进展。
1 表面活性剂的制备由于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绝大部分是阴离子磺酸盐及羧酸盐,其提高采油率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在三次采油中重要的阴离子磺酸盐及羧酸盐的合成与制备。
对于磺酸盐制备的磺化反应所用的磺化剂,常用的有浓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和氯磺酸。
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综合比较来看,以三氧化硫磺化工艺最优,其通用性、安全性、适用性都比较好,成本也较低。
因此在磺酸盐合成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1石油磺酸盐的制备石油磺酸盐是以富芳烃原油或馏分磺化得到的产物,其主要成分是芳烃化合物的单磺酸盐,其中有一个芳环与一个或几个五元环稠合在一起,也有二个芳环与一个或几个五元环稠合在一起,其余的则为脂肪烃和脂环烃的磺化物或氧化物。
目前主要采用磺化法,分别有三种制备方法:白油生产副产物法、原油磺化法和两步磺化法。
(1)白油生产副产物法。
在提炼白油的生产中利用磺化工艺,除掉原料油中的芳烃及其它活性组分,得到的主要产物是白油和磺酸油,在水相中则主要是石油磺酸盐。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20T07:26:09.30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30期作者:来永松[导读] 石油资源不仅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能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大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程度,石油资源一定会有被用完的一天。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然要想办法节约石油自然资源,提高开采石油的效率,这就需要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发挥作用了。
来永松中国石油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天津 300283摘要:石油资源不仅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能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大以及对能源的消耗程度,石油资源一定会有被用完的一天。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然要想办法节约石油自然资源,提高开采石油的效率,这就需要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发挥作用了。
关键词: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1三次采油驱油技术概述及原理分析在油田实际开过程中,很难一次性将油田中的所有油气资源全部开采干净,一般在经过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开采后,余下的油气资源开采难度将会变得非常大。
而所谓的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从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层面入手,引入更为方新型先进的技术,从而剩余的不可动残余油全部开采干净,最终大的提升油田石油资源开采效率的目的。
在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做好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较于常规的采油驱油技术,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基本原理如下:首先,在相应物理手段的帮助下,向油田油层中注入水,更好的保障油层压力,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将油层中残余的油气“逼”出来,还注入一些新型的驱油活性剂,主要目的是概念油层之中水与石油粘度或者相态,促使残余且处于分散状态的油气资源重新聚集在一起,然后再集中完成这些油气资源的开采,提升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
从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与二次采油驱油技术相比,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对石油资源在油田油层中具体分布有一个更加强全面详细了解,如此一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驱油采油的精准性,成功聚集更多油气资源,并减少整个油气资源的开采成本。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6-28T14:59:20.27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郑雅文孙强[导读]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能源提供良好保障,而当前我国各项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石油能源来实现,所以石油能源在我国具有重要作用。
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天津市 300280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能源提供良好保障,而当前我国各项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石油能源来实现,所以石油能源在我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石油持续开采过程中,开采难度不断增加,所以为了提高石油开采效率,需要积极创新相关技术,以有效处理开采问题。
关键词:三次采油;油田开采;驱油技术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石油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我国地域辽阔,石油资源储量虽然比较庞大,但长时间的开采,石油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
基于此,我们要正确选择石油开采方式,优化完善现有的石油开采技术,最大程度上提高石油开采效率,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三次采油技术的含义三次采油技术,简单来说是指在采油过程中一次,二次采油后,由先进技术实施的三次采油,并分析了开发过程中在三次采油工艺中的当前应用技术。
它主要包括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等。
在开发过程中,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往往是利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
显得提高了不同相之间深层储层材料的性能,提高了原油提取效率。
从不同角度分析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油田的采油率,而且可以给石油公司带来好处。
此外,它在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
2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原理在该技术诞生之前,各国石油企业主要通过二次技术开展采油技术。
其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将能量注入油层中,实现开采目的。
三次技术充分又花了该技术原理,在进行注水保证油层压力将新型驱活性剂注入油层中,能够有效优化石油与注水年度,同时促使石油相态发生变化。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驱油中的应用PPT课件

油酸钠等
18
三.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趋向
1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1 适合弱碱和无碱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发 目前三次采油中用量最大的两类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
盐,均需要加入碱甚至强碱(NaOH)才能与原油形成10-3mN/m 数量级的超低 界面张力。然而,碱的使用会导致地层伤害、设备腐蚀、采出液处理困难以 及聚合物用量大等问题。
5
3.润湿反转
通过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使油水的相对渗 透率向有利于油流动的方向改变。
6
4.乳化
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的 HLB 值一般在7-18, 它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可稳定水包油乳状 液。乳化的油在向前移动中不易重新粘湿 润湿性地层表面,提高了洗油效率。
7
6.聚并形成油带
若从地层表面洗下的油越来越多,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 可发生相互碰撞。当碰撞的能量能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 力产生的相斥的能量时,就可聚并。油的聚并可形成油带, 油带在向前移动时又不断将遇到的分散的油聚并进来,使 油带不断扩大,最后从油井采出。
20
3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研究动态
对三元复合驱油体系,机理研究表明:表面活性 剂、碱和聚合物联合驱替效果最佳;碱与聚合物 可改善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而表面活性剂和 碱的存在又可增强聚合物的黏度。三种成分在低 浓度下大都相互匹配,可同时增强整体效果。
21
专业: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主讲人-刘锴 组员-陈若阳 夏先广 刘林云
9
双子表面活性剂
低临界胶束浓度 高表面活性 强增粘性 高水溶性
10
磺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Fra bibliotekA memorable trip
11
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相法的分类
• 根据混相剂的不同, 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 相驱、CO2、混相驱、N2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 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 非混相气驱, 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 WAG驱)。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蒸汽驱法
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 最早的。 •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 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其主要驱油剂是聚 合物, 它通过提高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 采油采收率
引言
• 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 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 一项高新技术, 它的推 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 收率、稳定老油田原 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三次采油的简介
• 在世纪年代以前, 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 量进行自喷开采, 一般采收率仅为5%~10%, 我们 称之为一次采油(POR)。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 低的技术水平, 一次采油使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 留在地下。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是 由一个疏水基和一个 亲水的极性头基构成 的 ,改变和提高其表面 活性是非常有限的,通 常靠加长疏水链或将 几种表面活性剂复合 使用;而双子表面活性 剂是由2 个亲水基、2 个疏水基和1 个联接基 构成的(见图1)
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具有如下 特征性质
总
结:三次采油任重道远
• 但是目前我国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研究和应用的 现状及形势并不乐观。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真 正能够用于三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剂还很少,生产 厂家以及产品性能也不够稳定。因此我国在三次 采油表面活性剂的开发、生产及应用方面还是任 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 本上改变目前的劣势,进而加快表面活性剂应用 于我国三次采油领域的进程。
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超低(1 ×10¯³ mN/ m) ,且有很 好的增溶及复配能力,在化学驱采油中有巨大的应用 前景。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人员对双子表面活性剂用于三次采油 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从公开报道看,仅有少数几个小组 开展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从理论上讲,在极性头基 区的化学键合阻抑了原先单链单头基表面活性荆彼此头基 之间的分离力,因而必定增强碳链之间的结合。实验证明 这是提高表面活性的一个重要突破,而且为实际应用开辟 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键合产生的新分子几何形状 的改变,带来了若干新形态的分子聚集体,这大大丰富了 两亲分子自组织现象,通过揭示新分子结构和自组织行为 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刻认识两亲分子自组织机理。为此 Gemini表面活性剂正在成为世界胶体和界面科学领域各主 要小组的研究方向。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通过对亲水基、亲油基以及联接基的改变可合成 多种类型的双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联接基及疏 水基的长度即可轻易改变其性能。由于双子表面 活性剂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故在石油工业有着巨 大的应用前景。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由于其结构的局限性,其在降 低油水界面张力、复配以及增溶等方面的能力很有限 。而双子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很低的浓 度下就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在加入量很少的情况下就 能
三次采油的机理
•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 、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 采取物理一化学 方法, 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 液、液一固相间界面作用, 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 以提高驱油效率, 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的主要方法
• 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 、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 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 (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 剂(Surfactants)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 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 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 复合驱(SAP驱)。
三次采油的必要性
• 随着渗理论的发展, 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 介质中的渗流, 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 系。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 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 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 水气的方法, 来增补油层能量, 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 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 要开发方式, 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 是一次油田开发 技术上的飞跃, 但二次采油后仍有一剩余残留在地 下采不出来。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 作, 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 进 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
罗亚平院士课题组
• 罗平亚院士课题组从三次采油 用表面活性剂所需性能和存在 的问题入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 疏水链长度、不同联接基长度 的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系 统分析了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 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表面 活性剂溶液的黏度行为及双子 表面活性剂的油水界面黏度行 为,发现某些双子表面活性剂在 气液界面出现反常的吸附行为, 可以将油/ 水界面张力降低至超 低,且具有比普通驱油用表面活 性剂更低的油水界面黏度。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但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易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 在带负电荷的油层矿物表 面,因此用量较大。韩冬课 题组针对阳离子双子表面 活性剂存在的缺陷,合成出 了硫酸盐、磺酸盐型双子 表面活性剂及两性双子表 面活性剂,并初步研究了这 些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水/ 有机相间的界面张力。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化学0901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前景 及发展趋势
林涛 周冠杰 王英南 吕亚岗 何世全 编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 • •
引言 三次采油的简介 表面活性剂驱 总结
引言
• 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对国家的经济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 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 的加深, 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 因此提高石油采收 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 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 的问题。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李干佐等合成了新型 磺酸盐阴离子双子表 面活性剂,并研究了非 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的动态表面张力及添 加剂对其浊点的影响, 还考察了与阳离子双 子表面活性剂的协同 效应。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蒲万芬等模拟三次采 油实际环境,研究了阳 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在砂岩表面的静态吸 附行为以及阳离子双 子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 合水溶性聚合物二元 体系与原油的界面张 力。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此外,该小组还对双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性能的关 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如何简化双子表面活性 剂合成步骤,并通过对合成路线的改进把国内外报 道的部分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收率提高到85 %以上。
总
结:三次采油任重道远
•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对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的合 成、应用的研究都高度重视。据预测,由于表面 活性剂驱油的独特优越性,表面活性剂驱油和表 活剂有关的驱油技术在2015~2020年前后的日产 量将会超过聚合物的日常量。因此,结合不同的 油藏地质情况,加强对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的合 成技术、生产工艺、现场应用的研究,对于推动 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的研发和现场应用具有重要意 义。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冯玉军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既能大幅度降低油水界 面张力又能增黏的双子表面活性剂体系,使双子表 面活性剂能同时发挥三元复合驱体系中表面活性 剂和聚合物的功能,并克服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界 面张力和高增黏能力不能两全的缺陷和避免使用 强碱,由此可将三元复合驱简化为二元驱甚至一元 驱。
•
具体的机理过程
•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 理主要是加人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油/ 水界面张力, 改变岩石湿润性, 以利 于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残余油膜 的剥离,提高洗油效率, 并使油珠或 油滴能被注人水带走。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
• 1971 年,Bunton 等首次合成了一族阳离子型双 子表面活性剂。1990 年开始,Zhu 等合成了阴离 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从此引发了对双子表面活 性剂的研究热潮。新型结构的双子表面活性剂不 断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