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看当时英国女性的地位
抗争与屈服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抗争与屈服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抗争与屈服: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分析》这一课题,通过对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细致解读,探讨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抗争。
本文将关注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分析她们如何在家庭、社会以及爱情中寻求自我认同,以及她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应对傲慢与偏见,最终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确认。
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本文旨在揭示女性在追求平等与尊严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她们在面对社会压迫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本文也将反思当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我们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仍需努力的方向。
二、女性地位的抗争在《傲慢与偏见》这部文学经典中,女性地位的抗争表现为一种坚定的自我意识和勇敢的抵抗精神。
这种抗争不仅体现在女性角色对于社会既定规范的挑战,更体现在她们对于自身价值和权利的争取。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这种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她聪明、机智、独立,不受限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当面对达西的傲慢态度时,她并不畏缩,而是用她的聪明才智和直率性格进行反击。
她拒绝接受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坚持自我,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抗争精神不仅让她赢得了达西的尊重和爱慕,更让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夏洛特·卢卡斯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她选择嫁给柯林斯先生,尽管这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她的选择体现了女性在婚姻选择上的无奈和被动,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
在婚后,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赢得了丈夫的尊重和家庭的和谐。
夏洛特的抗争在于她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逃避。
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抗争精神,展现了《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地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们的抗争不仅是对社会既定规范的挑战,更是对自我价值和权利的坚守。
这种抗争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挑战,女性都应该坚守自我,勇敢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从班纳特夫人的理想看当时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示 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 , 多次 塑造理 性女 性形 象 , 借 此 阐述
女性与男性都是具有 同样道德 的完 全理性 的人 。她把笔 下
儿们才有 了更多 的社 交机会 , 从 而得 以有机会 与那 些帅气 、 富有 的男子结识并 相爱 。而她 的愚 昧与不 自量力让她在众
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 当时 的父 权 至上 的社会 中来观 察。在
2 0 1 4年 2月 第3 3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F e b . 2 0 1 4 V0 1 . 3 3 N o . 2
当时的社会 中, 人们 的思想价 值建 立在财 产所 有权 上 , 由于
一
人 面前 出尽洋相 , 从而导致后来的达西与伊丽莎 白之间的误
解 。在很大程度上 , 小 女儿莉 迪亚 的任性 轻浮 的举 止 , 也得
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 , 女性一开始就处于 不利的 中外文学 史 上历 来不 乏 关 于 《 傲 慢 与偏 见》的文 学 研
妇女对人格 独立和 平等权 利的追求。
关键词 : 《 傲慢与偏见》 ; 班 纳特 夫人 ; 理想 ; 妇女 ; 社 会地位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4 ) 0 2— 0 1 2 3— 0 2
小乡绅班 纳特 有五个 待字闺 中的千金 , 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
引言
1 8世纪欧洲 的启蒙理性思 想掀起 了第 一场女权 运动的 浪潮 , 在这样 的社 会 中 , 道 德 和社 交 行为 成 为人 们 的议题 。 简・ 奥斯汀 , 作 为一位高举 理性旗帜的英 国浪漫 时期 的女性 作家 , 毫无 疑问会参 与到这场辩论 当中 。她通过笔 下人物展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

女性文学中的两朵奇葩——《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赵洁(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英国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女性的生活.表现了其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
本文论述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的差别:伊丽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强烈希望得到男性的尊重:而简爱则大胆主动。
追求男女完全的平等。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作家主体个性的差异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
关键词:女性意识;性格特点:对比;原因<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的女性作家。
她们在作品里都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的生存现状:男女不平等.社会对女性生活的压抑。
女性经济上不能自立。
每当谈论婚嫁,金钱和门第对决定婚姻关系都脱不了干系。
这是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只要家中有兄弟或堂兄弟,女子就没有财产继承权。
即使继承了财产.一旦结婚,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就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自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处置权。
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意识上对男性的依附,婚姻上处于受支配的弱势地位。
如果无法找到一个体面的丈夫,她们的生活将是非常悲惨的。
而如果想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去做家庭教师,但这在当时是非常卑微的职业。
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的无奈和不满,甚至有不少女子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随波逐流。
所以这也是《傲慢与偏见》与《简.爱》这两部作品一经问世便,便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的原因.如同黑夜中的一丝光亮,给桎梏中的女性带来了希望。
通过伊丽莎白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对命运的抗争。
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受过一定的教育;都没有出众的长相:都有自己聪明独到的见识;都不满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但两者在思想上、行动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一、伊丽莎白和简.爱追求爱情和男女地位观点的差异排偷出了吉诺的孩子.也正是她的愚蠢做法导致了孩子的死亡。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与自由选择》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与自由选择介绍《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初英国乡村庄园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女性角色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她们面临的自由选择。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地位在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女性地位普遍较低,主要被视为家庭和社交活动的附属品。
奥斯汀通过塑造不同个性和背景的女性角色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家庭角色大多数女性被期望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和家庭主妇。
她们在家庭中负责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并且通常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或从事专业工作。
社交约束女性受到严格的社交规范约束,她们的行为和言辞受到极大限制。
进入上流社会需要符合特定的礼仪规则,并遵循相应的社交习惯。
婚姻压力由于经济、家族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婚姻问题上缺乏自由选择。
其父母通常会以谋生或维持家族荣誉等理由来安排她们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自由选择伊丽莎白·班内特伊丽莎白作为小说中最引人注目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角色之一,在面对婚姻选择时展现了相对较多的自主权。
对爱情观念的突破伊丽莎白拒绝了许多追求者,包括最初被她当成有傲慢和偏见之人的达西先生。
她通过独立思考和价值观觉醒,超越了常规社交圈子对财富与地位的迷恋。
拒绝了不幸福婚姻尽管面临家庭压力和社会期望,伊丽莎白坚决拒绝了自己并不认同的婚姻,只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
其他女性角色的尝试与选择除伊丽莎白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女性角色努力寻找自由和幸福。
珍·班内特珍·班内特,作为伊丽莎白的姐姐,最终选择了对她真心相爱的人而不是追逐金钱和地位。
吉英吉英与一个较具财富和地位的男人订婚,但因其傲慢态度而最终决定放弃这段关系。
她体现了女性在面对压力时保持独立思考并做出自己选择的能力。
结论《傲慢与偏见》通过展示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她们面临的种种限制,强调了个体权利、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之女性意识比较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 words (2)一、《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 (3)(一)在两性关系上,伊利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 (3)(二)在爱情方面,伊利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而简•爱则大胆主动地追求幸福 (5)(三)在婚姻家庭观上,伊莉莎白追求的是爱情加财富,简•爱则是精神、灵魂的平等 6二、伊利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差异的成因 (8)(一)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的不同 (8)(二)两位女作家所处时代和个性的差异 (9)三、两部作品在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地位和意义 (10)(一)奥斯丁的作品传达的是初步的女性主体意识 (11)(二)勃朗特的作品更多否定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别 (12)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之女性意识比较摘要:简•奥斯丁和夏绿蒂•勃朗特同为英国以写作女性文学而著称的女作家,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都是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她们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自由平等的地位抗争,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简•爱》比《傲慢与偏见》更为清晰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的生活模式中走了出来。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地位的转变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地位的转变介绍《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出版于1813年。
这部小说以揭示早19世纪英格兰社会中婚姻制度和阶级观念为主题,通过描述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和其他女性角色的命运以及她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展示了当时女性地位发生的重要变化。
女性地位的背景19世纪初期,英格兰社会普遍存在着阶级分化和男尊女卑的思想。
社会地位主要由家族财富、出身和教育等因素决定,而女性在嫁入豪门之前通常没有自己选择婚姻对象或生活道路的权利。
主要人物对比1.伊丽莎白·班纳特: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独立思考并坚持自我价值观的女孩。
她拒绝了不合心意但财力雄厚的求婚者,并最终与达西结为夫妻,实现了自己的幸福。
2.班纳特夫人:班纳特夫人是一个注重门第和表面形象的女性。
她对儿女的婚姻希望能提高家族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但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真正幸福。
她代表着传统封建观念下对女性地位的束缚。
女性地位转变的描写1.自我意识觉醒: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就对达西抱有偏见,认为他是一个傲慢无礼、看不起自己的人。
然而,随着亲眼目睹达西善良、真诚以及对自己真实感情展露等事件,她开始破除刻板印象,并主动反思自身偏见。
2.强调个体认同:小说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逐渐突显出个体认同的需求。
吉英希望找到真爱而不是财富;简在接受了婚姻失败后独立生活;夏洛特看中安全稳定而选择了柯林斯先生。
这些选择标志着女性开始关注个人幸福和自我认同,而非仅凭社会地位。
3.拒绝传统束缚:伊丽莎白对班纳特夫人的思想进行了质疑,并一再表达对她冷漠、功利婚姻观念的不满。
她的坚持和鼓励让班纳特家庭中其他女性也开始反思传统限制,并追求更大的自由。
结论《傲慢与偏见》通过展示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及其他女性角色的命运和心路历程,深入剖析了早19世纪英格兰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同时也揭示出新时代下个体意识觉醒、强调个人认同以及拒绝传统束缚等因素对女性地位转变产生的积极影响。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 19 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画卷,尤其是其中丰富多样的女性角色,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和爱情观。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聪明、机智、有主见,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她不会轻易被他人的外表和财富所迷惑,而是更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在面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傲慢时,她毫不退缩,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
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她渴望的是一份平等而真挚的感情。
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看似安稳但毫无感情基础的求婚,也没有被威克姆的花言巧语所蒙骗,这都体现了她的清醒和坚定。
在与达西先生的相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他傲慢外表下的善良和正直,最终放下了偏见,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伊丽莎白的形象代表了一种追求真爱和自由的精神,她不随波逐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简·班纳特则是另一种类型的女性,她温柔、善良、美丽,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形象。
她对待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但又过于含蓄和内敛。
在与宾利先生的交往中,她因为自己的矜持和害羞,差点错失了这段感情。
简的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爱情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需要他人的推动和帮助。
不过,她内心的纯真和善良最终还是打动了宾利先生,两人得以终成眷属。
简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女性的特点,她们温柔贤淑,但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可能会因为性格的原因而遭遇挫折。
夏洛特·卢卡斯是一个现实而务实的女性。
她深知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处境,为了获得稳定的生活,她选择嫁给了愚蠢而自负的柯林斯先生。
夏洛特的选择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过了青春美貌的时期,能够找到一个有经济基础的丈夫已经是不错的选择。
这种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女性在经济上的依赖和无奈。
《傲慢与偏见》中的社会习俗与女性地位评估

傲慢与偏见中的社会习俗与女性地位评估介绍《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
该小说通过描绘贵族阶级与中产阶级之间的交往和婚姻困境,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习俗以及女性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习俗描写《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进行描写,生动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习俗。
例如,约会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面对贵族阶级则需要展示恭敬的态度等。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存在着种姓和身份观念之间的隔阂和区别待遇。
女性地位评估在《傲慢与偏见》中,女性地位是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明确展现了女性受到限制、无法拥有自主权利以及沦为父母安排的物品等。
女性被视作婚姻和家庭的工具,其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她们的婚姻和家庭背景。
女性婚姻观念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女性的价值经常被归结为是否能够成功地嫁入贵族或富有家庭。
小说中描绘了各个人物对于婚姻的态度和追求,从而突显出女性逐渐走向自主、追求真爱和平等权利的愿望。
父母安排婚姻小说中,女性没有决定自己婚姻对象的权力。
相反,她们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来做决定,并与一个有相对高社会地位、身份或财富丰厚的男人结婚。
这种安排使得女性面临着可能不符合自己意愿而被迫接受的情况。
女性地位转变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也展现了部分女性试图超越传统角色并争取更高地位和更大自主权利的努力。
其中以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代表,她具备了独立思考、坚持自己价值观以及追求真爱等特质,最终找到了与自己匹配的伴侣。
总结通过《傲慢与偏见》中的社会习俗和女性地位评估,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种种习俗,揭示了女性缺乏自主权利、被约束于传统角色的现实。
然而,小说中也展现了部分女性尝试超越这些限制,并为争取更高地位和自主权利而奋斗的努力。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并对今天我们对待女性地位和平等权益问题提供了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力性他杀还是自杀,都源于深深的挫折感,此感也印刻在哈代的心灵深处。
先看在事业上:哈代二十几岁时曾在伦敦生活了五年,最终几乎以精神崩溃为结束,原因是:哈代曾参加过一次建筑论文大赛,评审人员评定他的论文为非常不错的一篇,但却不同意把应该颁发的十镑奖金发给他。
在哈代年老的时候,他很小心地不提起这件事,不过,他确实说过,由于这件事情使他对他所接受的只是机械绘图的建筑训练产生了幻灭之感,或许更重要的是使他认识到他没有能力挤入有影响力的行列里去。
以便自创可以大获其利的业务。
……不论是什么情形,他最终再度回到文学岗位上了。
后来,由于《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的出版而遭到的致命性攻击,使其对小说创作也心灰意冷,而转入诗歌这种能够隐秘地抒写情感的创作中了。
而到了晚年,哈代却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宁愿从事建筑,此表明哈代经受了不断的剥夺,产生了受压迫感和抑制感。
再看爱情与婚姻上:哈代是个敏感多情之人,据吉丁斯分析,他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一生中追求过好几个女性,露易莎,玛莎,翠菲娜、H.A、女演员,艾玛,佛乐伦丝,哈代在爱情之旅上可谓历经坎坷。
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挫折贯穿了哈代的一生,深刻地影响了哈代的人格心理,并进而影响到文学创作上,不但博尔伍德,包括后来的克林、安吉、裘德都深深浸染了这种挫折感。
三苔丝的死,自然也与哈代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他幼年时就经常观看女囚犯被处以绞刑的场景,有评论者言他对活着的女人没有持久的兴趣,而只对死去的女人才有长久的感情大概就缘于此吧。
哈代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也有所流露。
恋母情结也称大地情结,指个体生命欲回归母体,重返胚胎的深层意识,回到一种海洋性喜悦和宇宙合一的出生前的经验状态中。
苔丝被卫兵带走时的平静自若则与此关联。
因为她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捉弄和磨难,恰如死前之死,已经有了与死亡的痛苦相当的体验,她曾提起的灵魂出窍状态就类似于此,灵魂出窍在心理学看来就是死前之死,因此她才坦然自若地走向在一般人看来充满了恐惧与黑暗的死亡。
生命本为偶然,在经历了命运的游戏之后回归母体是生命的本能渴望与自然归宿。
以上笔者探究了哈代小说中大量死亡意象与哈代生命体验之间的某种关联,但何以能从个体无意识的角度断言,哈代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就是他生命体验中的死亡阴影的投射和具象化呢?笔者认为,哈代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已经为此问题提供了足资凭借的解答线索。
哈代曾言:“一部小说是一种印象,不是一篇议论,未经整理的印象自有它们的价值。
”基于这种创作理念,哈代小说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以至于《无名的裘德》这类作品几乎是哈代的自叙传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少见的三位一体现象。
裘德的命运遭际与哈代本人的生活历程有一定的区别,但在精神内核上却和哈代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哈代心理人格的写照。
裘德正是哈代心理人格的艺术化身。
哈代潜意识里郁结难解的死亡阴影时常投射和渗透到裘德身上,裘德实际上是哈代潜在死亡阴影的显在承载物,将哈代生命中所遭受的深切惨痛鲜明地再现了出来。
哈代生命体验中强烈逃避社会、拒绝成长心理、深重的挫折感、浓厚的恋母情结极为隐秘地投射和具象在了小说创作中。
创作既成为哈代精神困境的暴露,同时又成为哈代的自我拯救,也即对困境的弥合。
正是这种既暴露困境又弥合困境的双重功能,使得哈代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所谓悲剧意识,就是由这两种相反相成的两极所组成的。
一是把人类、文化的困境暴露出来,意味着一种挑战;一是把人类、文化困境又从形式上和情感上弥合起来,意味着对挑战的应战。
挑战与应战的过程,即是对震撼灵魂的经验的深切洞悉,对生命中的痛苦、危机和挣扎的真切体验,由此产生强烈的询问与怀疑,惟有此,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1] 哈代[M]吉丁斯著.台湾名人出版社,1982.[2] 哈代生平及其代表作[M].林致平译,台湾五洲出版社,中华民国1965.[3]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弗洛姆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4]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 .Thomas Hardy.ForeignLanguages Press,1994.[5] Jude of the Obscure[M] .Thomas Hardy.ForeignLanguages Press,1994.[6]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M]. Thomas Hardy.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7] 非常态心理学——现代意识研究的启迪(中译本)[M].斯坦尼斯拉夫• 格罗夫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从《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看当时英国女性的地位张丽 陈颖聪 余礼娜(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摘 要】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同为英国以描写女性文学而著称的女作家;本文通过对二者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分析,透视了在十八、九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男性社会压迫歧视的状况。
Abstract: Jane Austen and Charlotte Bronte are both famous female writers for having successfully described women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 Having analyzed their novels and the heroines in their novels, this article gives a peek at the women’s low location of the social ladder and the oppression the women suffer from the society in Britain at that time.【关键词】 伊丽莎白;简·爱;女性地位;抗争精神一.两位作者简介《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生于1775年,卒于1817年。
她出生于一个比较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家中给六个女儿提供温暖舒适的生活有余,但要给她们每人一份丰厚的嫁妆则明显不足。
不过奥斯汀本人似乎对婚姻生活也并不热衷,她终生未嫁,平生至大的爱好就是写作,而一生的最大成就则是创作出了六本至今深刻影响英国文坛的小说。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816年,卒于1855年。
同奥斯汀相比,由于父亲是一个穷牧师,夏洛蒂家境较为贫寒,这也使得夏洛蒂成年后有一段时间不得不以当家庭教师来谋生(家庭教师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职业)。
而这两位女作家的不同生活背景对其各自的小说也都分别带来了不同的深厚影响。
夏洛蒂最著名的小说《简·爱》发表于1847年;但不幸的是才体味到成功的喜悦,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就于1855年3月因病离开了人世,而这时距离她新婚还不足一年。
二.《傲慢与偏见》在奥斯汀的六部作品之中,最为出名又最为奥斯汀本人所钟爱的当推作者完成于1797年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中,第一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同奥斯汀笔下的其他女主角一样,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家中无力为五个女儿提供足够的嫁妆,在那个时代的英国,160这会让她们“很难找到体面的丈夫的”。
小说中,达西是带着一种“傲慢”的感觉出场的,他看不起伊丽莎白的家庭,同时也觉得伊丽莎白还不够漂亮。
而他对伊丽莎白容貌的评价又恰恰让伊丽莎白听见了,于是自此开始伊丽莎白就对达西有了“偏见”。
小说接下来就在二人机智幽默而又处处针锋相对的次次对话中展开,直到达西被伊丽莎白的过人才智和善良心地所深深吸引,排除了门第观念,展开追求,最终赢取了伊丽莎白的一颗芳心。
三.《简。
爱》女主人公简还在襁褓中时就不幸成了孤儿,受尽勉强收养她的舅妈和表哥的欺负。
后来又被舅妈送到了孤儿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成年后只能以当家庭教师为生,从而结识了主人罗切斯特。
随着时间的推移,简渐渐发现罗切斯特和她在思想上的许多方面都有共鸣之处,“他用来对待我的那种既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使我想接近他。
有时候我觉得他仿佛是我的亲戚,而不是我的主人”,于是简开始爱上了罗切斯特。
与此同时,虽然简貌不惊人,身材矮小,服饰“还没有使女穿戴的一半那么漂亮”,但她的不同寻常的气质,她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她的反抗精神与她追求平等的尊严,也使罗切斯特深深感到知音难求,最终下定决心娶这个并无动人姿色的家庭女教师为妻。
四.从伊丽莎白和简看当时英国的女性地位这两部小说均以描述一位女性的爱情经历为主线,而两部小说的时间也很接近,大致是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中前期。
但一直以来,作为书中的女主人公,简似乎比伊丽莎白更受到读者们和评论家们的推崇,被认为更能代表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但事实上是不论是伊丽莎白也好,简也好,都没有能摆脱当时男性社会下女性受压迫与歧视的处境。
虽然英国惯以“绅士之国”自诩,但仅仅在外在表现上对女性的礼貌并不能改变女性实质上受歧视的地位。
比如在当时的英国,只要有兄弟甚至堂兄弟,女子就没有继承权(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而只能让侄儿来继承家产:根据法律规定,他的五个女儿在他去世后都将不得不从家里搬出去,因为只有他的侄子才有对他房屋的继承权。
也正是基于对将来可能流离失所的恐惧,伊丽莎白的母亲才会迫切希望五个女儿中能有一个嫁给她们的堂兄弟以让她们能继续住在这本该就属于她们的房子里)。
而在当时的英国,甚至就是在女子继承了财产后,根据法律,一旦结婚,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
此外,当时的女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嫁妆,就不能“找到一个体面的丈夫”。
(奥斯汀的所有小说中几乎都涉及到了这种情况,比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如此;在夏洛蒂的《简·爱》中也可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简的表姐乔奇安娜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嫁妆而遭到男友家里反对,于是选择与男友私奔。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的英国,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一种从属,一种附加。
女人的地位是次要的,而男人的地位才是主要的。
自觉不自觉受这种思想影响,又或许在潜意识中都觉得她们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奥斯汀和夏洛蒂都不约而同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女主角身上,在各自的小说中都给女主角安排了一位比女主角强大富有的男主人公来提升女主角的地位。
两位作者都深深地感到了英国社会中女性严重缺乏地位的处境,但在当时还没能提出男女平等、无力解决妇女解放等问题的情况下,她们对此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她们所能做的,也就不过是给自己书中的女主人公安排一个强有力的男性,来向女主人公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