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必背古诗文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宋词《念奴娇·过洞庭》赏析

张孝祥宋词《念奴娇·过洞庭》赏析《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⑷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⑴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⑵风色:风势。
⑶琼:美玉。
⑷着:附着。
⑸扁舟:小船。
⑹素月:洁白的月亮。
⑺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⑻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⑼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⑽孤光:指月光。
⑾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⑿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⒀泛沧:青苍色的水。
⒁挹(yì):舀。
挹一作“吸”。
⒂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⒃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⒄万象:万物。
⒅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⒆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白话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创作背景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课件

小结
在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我们不仅流 连于洞庭湖的自然美,更沉醉于张孝祥的人格美中, 似乎与诗人一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精 神,始终是贯穿于华夏历史的文化血脉。直到今天, 它依然在滋养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练习巩固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 落寞萧瑟之中,表现出旷达稳重的人生态度
心境:稳泛沧浪
品词悟情
宇宙与自我的统一,人与 自然的高度融台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我要用天上的北斗舀取长江水细细品酌,请宇宙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材料: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 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 阔。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像舀酒的长把勺。诗人作主人, 请天地万物作客人。
回顾旧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 璧。”——范仲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新课导入
那么作者面对这么美的洞庭湖有什么感受呢?
心境:物我合一
情境三:心境体悟
澄澈
你独自坐在一叶小舟上,看着这澄澈的洞庭湖, 心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孤独自傲
稳泛沧浪
物我合一
情境四:
今日是中秋佳节,你全然忘却,只道“不知今夕 何夕”,你为何会忘记此良辰?
进入忘我状态,物我合一,不知今夕 何夕
“澄澈” (词眼)
上片 景之澄澈 下片 人之澄澈
情景交融, 物我两忘。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念奴娇·过洞庭》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它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创作的词作,作者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念奴娇·过洞庭》原文宋代: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同:着;玉界一作:玉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一作:沧冥;岭表一作:岭海)译文及注释译文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注释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知识点整理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青草湖),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风)。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稀疏)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y ì)(舀水)西江(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极尽赞叹此夜之美好)。
翻译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我内心悠游自在,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其中妙处难以与君述说。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舀尽这江水,用北斗细斟,请天地万象来做我的宾客。
我尽情的拍打着船舷,放声高歌,不知道此时是何年!手法1、借景抒情。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表里俱澄澈”表面上是写秋月秋水的澄澈之美,实际上是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大丈夫。
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诗人的品格之美。
2、想象。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诗人想象自己作主人,请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来招待天地万物。
情感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外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
“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指不被人所理解,只能与孤月相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
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有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这是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襟袖”指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有萧条冷落之感。
古诗词鉴赏《念奴娇 过洞庭》

古诗词鉴赏《念奴娇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注释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就是张孝祥的代表作。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念奴娇 过洞庭》全文及解析

《念奴娇·过洞庭》全文及解析《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词人张孝祥所写的一首词,全文如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上阕描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了它的澄澈之美;下阕则通过作者在洞庭湖的感受,抒发了其高洁的品性和豪迈的气概。
词的上阕,作者先点明季节和地点,即洞庭青草湖,时近中秋,没有一丝风。
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明净光洁,就像三万顷玉做的镜子和美玉做成的田野一般。
在这样的湖面上,作者驾着一叶扁舟,月光洒落,银河与湖水交相辉映,水天澄明。
作者沉浸其中,心中的感受难以言表。
词的下阕,作者联想到自己在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虽然只有自己的孤光相伴,但自己的肝肺都像冰雪一样纯净。
如今短发稀疏,两袖清风,在这广阔的湖面上泛舟,内心安稳平静。
作者以西江为酒,北斗为杯,邀请天地万象做客,尽情畅饮。
最后,作者扣舷独啸,全然忘记了时间。
这首词意境开阔,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和豪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春天的流逝而渐渐消逝,不禁愁绪万千。
“愁来天不管”一句,更是将这种无奈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将自己与莺莺燕燕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落寞。
满院落花不卷帘,是因为她怕见到那些令人断肠的芳草,而芳草则象征着她与心上人之间的距离。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幽怨和痛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16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赏析文本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联系下阕,简要分析。 ①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 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②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赏析文本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张孝祥“性刚正不阿”,任职期间,曾屡上奏提出了加强边备、 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 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由于力主北伐,张孝祥不断受到 主和派的诽谤、打击。
赏析文本
尽挹(yì)/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挹:舀。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尽挹西江:舀尽长水当酒浆,以北斗做酒器盛酒,大地万物当做宾客。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比喻酒器。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意境恢宏。运用三个比喻,想象奇特,气魄宏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 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 /宾客。扣舷(xián)/ 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知人论世
• 公元1127年,宋都开封为金兵所破,徽、钦二帝被俘,宋钦宗的弟 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杭州。宋室南渡成为南、北宋的分水岭。
金兵大量屠杀无辜平民,把人视同猪狗,开封及周边方圆几百里都 惨遭杀掠,饿殍遍地,竟食人肉,大量汉人被在耳朵上刺字,作为 奴隶出卖。金人搜刮大量土地,强制中原人改变发型和服饰,朝廷 上下为之一空,“二百年府库蓄积”荡然无存。张孝祥心怀亡国之 痛,主张抗战以恢复中原。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 ,张孝祥因受 政敌谗害,被说成“专事游宴”,正直且自视甚高的张孝祥一气之 下罢官返家。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⑤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选自《张孝祥词集》)[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写词人的高洁品质和豪迈气概。
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
③岭海:一作岭表。
即岭南,两广之地。
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1)“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
(4分)(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2分)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
(2分)(2)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2分)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手法如“夸张”等,言之成理即可)【问题】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6分)试题答案:1.(5分)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
“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必背古诗文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新课标必背古诗文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训练】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一句,描写已经临近中秋,洞庭湖草色青青,水波不兴,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2).“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
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
(3).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
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
(4).“肝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5).“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
(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酒来喝。
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这种豪情是宠辱皆忘之豪情,这种境界是物我两忘之境界。
(7).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
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8)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
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10)词的上片情景交融。
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热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
(11)这是一首豪放词,笔势雄奇,大气磅礴,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请说出本词所使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4、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6分)5. “表里俱澄澈”的作用是什么?6.背诵默写(1)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2)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注释】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经年,经过一年。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泛沧:青苍色的水。
挹(y):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译文】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背景】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
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
【鉴赏】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点出地点,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古代文人来说,当是别有意味。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其实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玉界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
"界"又作"鉴",玉界也好,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该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点出了过洞庭的方式,进一层紧扣题目,这是二。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地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洞庭秋色美在澄澈。
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
杜甫诗有"心迹喜双清",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
张孝祥之罢官,原因不明,但应是蒙冤。
他过洞庭时,看到皎洁的月色,触发情怀。
“表里俱澄澈”一句,是写月夜洞庭,亦是词人心迹的写照。
所以,“表里俱澄澈”的情怀和洞庭皎洁的月色融为一体,成为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色。
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
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
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写出了屈子自己内美与外美的统一。
张孝祥则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
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阕。
是词人对美景的称赏,也是情难自禁的终得知己般的感受。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