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简介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周侃, 樊杰, 周道静, 等.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76-68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3.Zhou K, Fan J, Zhou D J, et al. Strategic pattern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eco-regions during Fif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76-68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周侃1,2*樊杰1,2,3周道静3*钱者东4虞虎1,2,3刘汉初3张健1,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4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42摘要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
“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
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6期2013年6月V ol.68,No.6June,2013收稿日期:2012-10-09;修订日期:2013-03-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76;41130748;4117114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M500029;2012T50126)[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01176;No.41130748;No.41171149;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No.2011M500029;No.2012T50126]作者简介:李裕瑞(1983-),男,四川隆昌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9440M),研究方向为乡村发展理论与政策。
E-mail:lyr2008@通讯作者:刘彦随(1965-),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331M),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农村发展研究。
E-mail:liuys@825-838页大城市郊区村域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北村为例李裕瑞1,2,刘彦随1,2,龙花楼1,2,郭艳军1,2,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村域是认识和改造中国农村的窗口,深入开展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与优化调控研究对于可持续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村域转型发展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理论位点,然后以京郊北村为例剖析了大城市郊区典型村域在“种、养、加、旅”四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八、重点实验室意见
实验室主任(签章)
年月日
备注: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编:
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E— mail:
申请日期:年月日
表一、简表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申请金额
申请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位
职称
专业
所在工作单位
主要合作者
项目研究摘要与预期成果
(500字以内)
表二、经费预算表
申请资助总金额
(万元)
其他经费来源
及金额(万元)
预算支出科目
金额(万元)
计算依据及理由
一、研究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附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分析
四、研究计划和预期研究成果
五、项目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六、已有工作基础、申请者的个人简历(学历、国内外进修及研究工作经历、近期发表的与本研究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目录、学术奖励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保障其长期运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与稳健管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这包括确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目标和发展重点,有计划地进行资源配置和设置科研项目。
科学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和了解当前科研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确保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科学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同时,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稳健的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实验室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方案中,应该注重人才选拔和引进的规划。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培训机制,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同时,实验室的团队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
积极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以推动实验室的发展。
团队建设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的产生,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
在资源整合方面,实验室可以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设备、技术和人才等资源,避免资源的冗余和浪费。
合作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另外,开放共享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实验室可以在符合科学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在学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科学创新与应用转化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科学创新和应用转化。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各个领域中,特别是在建设项目中,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本文将探讨关于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一、绿色建筑设计为了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应该采取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建筑的能源利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材料的选择等。
在能源利用方面,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景观绿化或者冲洗卫生设备,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
此外,还应该注重材料的选择,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也是重要的绿色环保措施。
废物处理包括固体废物处理、液体废物处理和气体废物处理。
对于固体废物,应该采取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例如将可回收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将有害废物进行专业处理。
对于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需要采用相应的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节能与环保技术的应用为了实现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节能与环保技术。
节能技术可以包括建筑节能、设备节能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建筑节能方面,可以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优化建筑外墙的结构,减少能耗。
在设备节能方面,可以选用高效的空调、照明设备,减少能源的消耗。
此外,还可以采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对能源进行监测和优化调控。
四、环境监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还应该包括环境监测与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可以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实验室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环境管理标准和程序,加强对环境管理的监督和考核。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与管理,才能确保建设的实验室能够长期保持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_黄金川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黄金川1,陈守强1,2(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
目前,中国区域空间治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行政区分割管理开始转向类型区空间治理。
本文基于城市群的重要外延特征,采用“先分等、后划类”的综合分类思想对中国23个城市群进行定量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分析,为中国城市群实施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分类管理的规划引导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参考世界成熟城市群的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中国城市群分为国家级、区域级、次区域级和地区级4个等级,呈现“3-5-6-9”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其次,基于城市群的五大特征,构建由10个因子和22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Q型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城市群定量划分为成熟外向型、双核赶超型、环境友好型、单核辐射型和内陆粗放型等5种类型;最后,综合等级划分与定量聚类结果,进一步细分为国家级成熟外向型、国家级双核赶超型、区域级双核赶超型、次区域级环境友好型、地区级环境友好型、区域级单核辐射型、地区级单核辐射型、区域级内陆粗放型和地区级内陆粗放型共9个亚类。
关键词:城市群;指标体系;聚类分析;空间分异;等级划分;中国1引言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方创琳,2009)。
一般认为,城市群思想萌芽于19世纪末英国学者Howard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针对英国出现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畸形发展,农村地区因人口流失而进一步衰退的现象,提出了构建“城市—乡村磁铁”这一群体发展的思路(Howard,1898)。
此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层出不穷,在国外出现了Urban Agglomeration(Geddes,1915)、Megalo-pois(Gottmann,1957;Baigent et al,2004)、Metropoli-tan Coordinating Region(富田和晓,1995)、Desa-kota (McGee,1991)、Town Cluster(霍华德,2000),City-Region(Scott,2001),Mega-city Regions(Hall et al,2006)等概念;中国也出现了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Zhou,1991)、都市区(宁越敏,2011)、城市统计区(周一星等,1995)、城镇密集区(刘荣增, 2003)、城市集群(张京祥,2000)、都市圈(张伟, 2003;董晓峰等,2005)、城市—区域系统(王发曾等, 2007)等诸多与城市群相近的名词。
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张佩;王姣娥;马丽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2024(44)4
【摘要】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①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逐年升高,其增长幅度皆呈增加趋势;②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③新基建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④影响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耦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
本文对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判,期望为中国新基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参考。
【总页数】11页(P562-572)
【作者】张佩;王姣娥;马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12.99
【相关文献】
1.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2.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3.新基建投入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进
4.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生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5.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简介
(1)研究方向:
以过程及机理分析、模拟评价和实验示范研究为三大科研手段,重点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演化机理、空间格局变化、发展模式、动态的技术经济参数,以及集成理论;探索地球表层科学体系中“人类活动地域系统”的发展规律、结构模式、调控机制,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文作用、资源环境效应和人工环境干扰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变规律。
(2)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
·城市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室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