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内压增高

合集下载

颅内压增高与治疗

颅内压增高与治疗

颅内压增高与治疗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超过20mmHg,并持续超过5分钟以上。

颅内压增高是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大脑中动脉和小脑的梗塞或出血。

严重的致命性的颅内压增高占所有中风患者的10%左右。

脑水肿引起脑组织肿胀,产生压力梯度,严重的可以导致脑疝。

一般情况下,大脑中动脉的梗塞或幕上的出血引起脑的水平移位,严重的可以引起小脑幕切迹疝,而导致脑干的功能丧失。

局部的压力作用于脑的其它部位的血液供应,可以使得梗塞灶扩大,如大脑中动脉梗塞可以引起大脑前和大脑后动脉梗塞。

继发性的脑积水也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或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一旦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组织移位,死亡率将超过50%。

脑组织的广泛水肿是中风一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原因]颅腔(包括与之相连的脊髓腔)是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由三种内容物组成,即脑组织、血液及脑脊液,它们的体积虽都不能被压缩,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相代偿。

成年人颅腔容积约为1400~1500ml,脑组织平均约为1250ml,占颅腔容积的90%左右。

单位时间内贮留在脑血管内的血液约为75ml,约占颅腔容积的5.5%,因颅内血容量变动较大,可占颅腔总容积的2%~11%。

脑脊液在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共约150ml,约占颅腔容积的10%。

颅内容物可代偿的容积,按Morno-Kellie原理,即颅腔内容物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特别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流量和脑脊液间保持平衡。

为维持脑的最低代谢,每分钟每100g脑组织所需脑血流量为32ml,全脑每分钟为45ml。

脑血容量保持在45ml时,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只占颅腔容积的3%,所以当发生颅内压增高时,首先被压缩出颅腔的是脑脊液,再压缩脑血容量。

因此,可缓解颅内压的代偿容积约为颅腔容积的8%~10%。

一般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5%尚可获得代偿,超过8~10%时则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

脑梗塞引起的脑水肿是双向的,早期由于能量依赖性的钠泵衰竭,引起细胞内的水钠潴留,导致脑水肿。

急性颅内压增高

急性颅内压增高

急性颅内压增高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脑实质体积增大或颅内液体量异常增加,造成颅内压力增高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生命体征改变等,若抢救不及时易发生脑疝导致死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1)颅内、外感染:如脑膜炎、脑炎、中毒性菌痢、重症肺炎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包括脑膜白血病)、脑寄生虫(如囊虫病)、脑脓肿或脑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出血和脑血肿等。

(3)脑缺血缺氧: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一氧化碳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4)脑脊液循环异常:如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脑积水。

(5)其他:如高血压脑病、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或食物中毒等。

2.发病机制颅内压是指颅腔内脑组织、脑血管系统及脑脊液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时保持相对恒定,如脑组织、脑脊液或颅内血管床中任何一种内容物体积增大时,其余内容物的容积则相应地缩小,以缓冲颅内压的增高,当代偿功能超过限度时即发生颅内压增高,严重时迫使部分脑组织嵌入孔隙,形成脑疝,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二)临床表现1.头痛一般晨起较重,哭闹、用力或头位改变时可加重。

婴儿因囟门未闭,对颅内高压有一定缓冲作用,故早期头痛不明显,仅有前囟紧张或隆起,出现头痛时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叫或拍打头部,新生儿表现为睁眼不睡和尖叫,此时病情已较严重。

2.呕吐因呕吐中枢受刺激所致,呕吐频繁,晨起明显,常不伴有恶心,多呈喷射性。

3.意识改变颅内高压影响脑干网状结构,导致意识改变。

早期有性格变化、淡漠、迟钝、嗜睡或兴奋不安,严重者出现昏迷。

4.头部体征1岁内小儿有诊断价值。

如头围增长过快、前囟紧张隆起并失去正常搏动、前因迟闭与头围增长过快并存、颅骨骨缝裂开等。

5.眼部表现颅内压增高导致第6对脑神经单侧或双侧麻痹,出现复视或斜视、眼球运动障碍;上丘受压可产生上视受累(落日眼);视交叉受压产生双颞侧偏盲、一过性视觉模糊甚至失明。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

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 意识改变 瞳孔改变 运动障碍 生命体征紊乱
枕骨大孔疝
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多因颅
后窝占位性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疝入椎管, 压迫延髓和颈髓,产生一系列生命 体征等严重变化。亦可见于小脑幕 切迹疝的中、晚期。枕骨大孔 停
脑疝的处理
快速脱水降颅压 争分夺秒,明确病因 病因治疗 侧脑室外引流(姑息手术 ) 去骨瓣减压术
侧脑室引流术
去骨瓣减压区域
本章内容结束!
正常视乳头
视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早期可出现嗜睡、意识模糊, 反应迟钝,中晚期可出现昏迷或深昏迷, 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生命体征变化 主要见于中重度颅内压 增高时,表现为呼吸、脉搏减慢,而血 压升高,即出现Cushing综合征 ,最后可 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临床表现
其他症状、体征 颅内压增高时,可以 出现头晕、复视、黑朦、猝倒、癫痫以 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儿童常有头颅 增大、颅缝分离、前囟饱满、头皮静脉 怒张等症状
血栓形成等 脑缺氧
临床表现(必须牢记!)
头痛 为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症状 时间:以晨起或夜间较重; 部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也可位于后
枕部并向前放射至眼眶部; 性质:胀痛为主,呈进行性或持续性,
并伴有阵发性加重 。
临床表现
呕吐 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多在 头痛剧烈时发生,可伴有恶心,呕 吐后头痛可暂时缓解,一般与饮食 无关。
第二节 颅内压增高
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 颅内占位是引起颅内压增高增常见的原
因; 颅内压增高到晚期可导致脑疝、死亡;
类型-1(病因分类)
弥漫性颅内压增高:颅腔内各部位及各分腔

神经内科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处理与管理

神经内科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处理与管理

药物治疗
降低颅内压
常用的药物包括甘露醇、呋塞米和甘油,可以降低颅内压。剂 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控制脑水肿
糖皮质激素,例如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可以减少脑水肿,改 善脑血流。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改善脑血流
血管扩张剂,例如尼莫地平,可以改善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 血,帮助预防脑损伤。
神经内科急性颅内压 增高概述
急性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内科常见且危急的临床情况,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 障碍等症状。本节将深入探讨其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原则和 注意事项,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gh by gdadgsd hrdhad
颅内压增高的成因
脑组织病变
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脑 炎等病变会造成脑组织肿胀, 压迫脑组织,增加颅内压。
1 1. 颅内压传感器
颅内压传感器是一种直接监测 颅内压的方法,可以通过插入 大脑内部或脑室来测量颅内压 。
2 2. 脑脊液引流管
脑脊液引流管可以通过腰椎穿 刺或脑室穿刺插入,用于引流 脑脊液,可以间接反映颅内压 变化。
3 3. 超声波监测
超声波监测可以用来评估颅内 压,通过测量脑室的大小和形 状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
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 (RCT) 被认为是金标准,它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来评估治疗效果。
RCT 通过随机分配患者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控制混杂因素,最大 限度地减少偏倚。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综合分析多个 RCT 的结果,以评估治疗效果的整体证据 。
它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减少了发表偏倚和研究方法的差 异。
临床路径管理
患者入院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临床路径,明确治疗目标和预期时间。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及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及护理

治疗原则一般处理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

病因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

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病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降低颅内压治疗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

常用口服的药物有:①氢氯噻嗪25-50mg,每日3次;②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③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④呋塞米(速尿)20-40mg,每日3次;⑤50%甘油盐水溶液60ml,每日2-4次。

常用的可供注射的制剂有:①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②山梨醇溶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③呋塞米20-4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

此外,也可采用浓缩2倍的血浆100-200ml静脉注射;20%人血清清蛋白20-40ml静脉注射,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

激素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日1-3次。

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率,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脑脊液体外引流有颅内压监护装置的病例,可经脑室缓慢放出脑脊液少许,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辅助过度换气目的是使体内CO2排出。

当动脉血的CO2分压每下降1mmHg时,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内压相应下降。

[2]四、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观察和记录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的变化。

(2)床头抬高15-30度。

(3)高流量给氧。

(4)意识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适当减少盐的摄入;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但成人日补液两限制在2000毫升以内(其中含盐溶液不超过500毫升),输液速度不超过15-20滴/分,保证尿量24小时不少于600毫升即可。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变化。

二、护理措施:
1、体位: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 15-30 度。

2、给氧;持续或间断给氧,改善脑缺氧。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明显的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应警惕脑疝的发生,频繁呕吐时应避免误吸或窒息。

4、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并配合激素的应用,有时可用速尿加强脱水的作用。

5、遵医嘱应用冬眠低温疗法,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率,以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

三、健康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避免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2、指导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3、指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不良刺激,维持血压平稳,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出血。

四、注意事项
1、行物理降温时注意局部皮肤的保护,避免冻伤,复温不可过快,以免出现颅内压反跳、体温过高或酸中毒等。

2、躁动患者应该寻找原因及时处理,切忌强制约束。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是颅内压 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为颅内压增高 “三主征” 4.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见 颅内压增高的分期。 5. 其他表现 外展神经麻痹,小儿 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前囟饱满。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及时作 以下检查:CT 、MRI、DSA、X线摄片。如已较明确有颅内压增高 应慎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 凡有颅内压增高者, 应留院观察。 频繁呕吐者应禁食,不能进食 者应补液; 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可给予 缓泻剂,不可作高位灌肠,以 免颅内压骤然增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 切开。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应行 切除术,不能根治者行减压术, 脑积水者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感 染者给予抗生素。 3.降低颅内压药物治疗 :乙酰唑胺、 甘露醇、速尿、甘油 4. 激素: 地塞米松、甲强龙等
3.颅内感染 脑膜炎(化脓 性、结核性)、脑脓肿。 4.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或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循 环和吸收障碍形成脑积水, 脑血栓后脑软化区脑水肿等 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5.脑寄生虫病 脑囊虫引起颅内 压增高的原因有:①多发囊虫可 引起弥漫性脑水肿;②单个囊虫 在脑室系统内产生梗阻性脑积水; ③葡萄状囊虫分布在颅底脑池引 起蛛网膜炎,阻塞脑脊液循环。 脑包虫病、脑血吸虫性肉芽肿的 体积较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1.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脑 挫裂伤伴发的脑水肿、外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 形成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2.颅内肿瘤 肿瘤越大,颅内 压增高越明显。位于脑室或中 线部位的肿瘤可早期堵塞脑脊 液循环通路,易发生梗阻性脑 积水,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早 且重。颅内转移瘤生长迅速且 伴有严重的脑水肿,多在短期 内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名词解释

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名词解释

颅内压增高三主症名词解释
颅内压增高三主症指的是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位于额颞部,也可牵涉到枕部或后颈部,呈胀痛或搏动性疼痛,为持续性,可有阵发性加剧,清晨加重或下半夜痛醒为其特点,屈颈、咳嗽、用力排便时均可使头痛加重。

呕吐常发生在清晨空腹时,或与头痛剧烈时伴发,与饮食无关。

呕吐前多无恶心,典型者呈喷射性呕吐,有时头位改变可诱发。

后颅窝和第四脑室的病变易发生呕吐。

视乳头水肿是颅高压最重要而可靠的客观体征。

其发生与颅高压的发生发展速度和时间有关。

急性颅高压的视乳头水肿可不明显,但急剧发生的广泛脑水肿可在数分钟内出现。

慢性者可有典型眼底改变,但多在发病数周后才形成视乳头水肿,表现为眼底静脉充盈,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严重者视乳头周围出现火焰样出血或有出血点等。

此外,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有多种,如颅内占位病变或脑组织肿胀引起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平衡失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颅内压增高
急性颅内压增高
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多种疾病引起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综合征。

重者可迅速发展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最常见的原因为感染、脑缺氧、颅内出血、脑肿瘤等。

2.发病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密闭的颅腔内脑实质、脑脊液及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如脑组织、脑脊液或颅内血管床中任何一种内容物体积增大时,其余内容物的容积则相应地缩小或减少以缓冲颅内的增高。

当代偿功能超过其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即发生颅内压增高,严重时迫使部分脑组织嵌入孔隙,形成脑疝,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

(二)临床表现
1.头痛早起时重。

当咳嗽、大便用力或改变头位时可使头痛加重。

婴幼儿表现烦躁不安、尖叫或拍打头部,新生儿表现为睁眼不睡和尖叫。

2.呕吐多不伴恶心,常为喷射性呕吐。

3.意识障碍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进一步发生惊厥和昏迷。

4.头部体征婴儿可见前囟紧张隆起,失去正常波动,前囟迟闭,可有颅骨骨缝裂开。

5.眼部特征可复视、落日眼、视觉模糊、甚至失明等。

眼底多有双侧视乳头水肿,但婴儿前囟未闭者不一定发生。

6.生命体征改变收缩压最先升高继而脉率减少,呼吸节律慢而不规则。

生命体征改变乃因脑干受压所致,若不能及时治疗,颅内压将继续上升发生脑疝。

7.脑疝出现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昏迷加重,呼吸节律不整甚至骤停。

(三)治疗原则
早期消除病因。

积极降低颅内压,对部分疾病所致的颅内高压者,需穿刺放液或手术处理。

1.急诊处理意识障碍严重,疑有脑疝危险时需做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PaCO2维持在3.3~4.7kPa、PaO212kPa左右。

快速静脉注入20%甘露醇,每次lgkg,有脑疝表现时可2h给药一次。

有脑干受压体征和症状者,应行颅骨钻孔减压术。

也可作脑室内或脑膜下穿刺以降低和监测颅内压。

2.降低颅内压使用高渗脱水剂,首选20%甘露醇,每次0.5~lg/kg,6~8h重复一次。

为避免大剂量甘露醇引起脱水或静脉压下降,可同时使用白蛋白、血浆等保持胶体渗透压。

3.病因治疗去除病因,防止病变发展,如抗感染、纠正休克与缺氧、改善通气、消除颅内占位病变等。

4.对症治疗如抗惊厥,控制体温。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四)护理
1.常见护理诊断
(1)疼痛与颅压增高有关。

(2)有意识障碍的危险与颅压增高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及呕吐有关。

(4)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脑疝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瞳孔、肌张力及有无惊厥、意识状态改变等,记录出入水量。

(2)保持患儿绝对安静避免躁动、剧烈咳嗽及痰液堵塞呼吸道。

卧床时头肩抬高25°~30°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有脑疝前驱症状时,以平卧为宜,侧卧可避免呼吸道梗阻。

检查或治疗时不可猛力转头、翻身、按压腹部及肝。

(3)止惊厥、控制体温遵医嘱按时给止惊药,并观察有元呼吸抑制发生。

头部应有冰帽降温,全身降温可采用亚冬眠疗法,但大剂量氯丙嗪注射可促进气道分泌物增多,需注意吸痰,以防呼吸道阻塞。

惊厥发作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应用脱水剂的注意点①20%甘露醇应在15~30min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入才能达到高渗利尿的目的,注射过快,可产生一时性
头痛加重、视力模糊、眩晕及注射部位疼痛;注射过慢,:将影响脱水效果。

②避免药物外漏,以防组织坏死,一旦发生药物漏出血管,需尽快用京万红软膏外敷,或用25%~50%硫酸镁局部湿敷和抬高患肢。

③甘露醇在室温较低时易产生结晶,冬季使用时需略加温溶解后静脉注射,静脉滴入时最好应用带过滤的输血器,以防甘露醇结晶进入血管内。

(5)皮肤黏膜的护理预防感染。

防止暴露性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肺炎及褥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