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本土文化观

论吕敬人书籍创作的本土文化观

工 ,同时 找 到 了传 统 与设 计 语 言 的 契合 纹样 、色 彩 、材 料 、结构 、图案 、技法 、 文字等各种符号或者是各种 因素 的合成来
的中 国文化样式 ,并表现有别于他者 的文
点 。从形式层面来看 ,中国传统设计通 过 谐的 、独具魅力的书卷之美 的茶文化 。 ( )两位 良师对他的影响 二
文字 、色彩及 民间视觉形象的 同时 ,力图
使用传统的材 料 、现代 的技术在诠释传 统


洋溢东方神韵 的本土文化观
的同时增加设计 的国际元素和现代感。 ( )对 民族 传 统 形 态 艺 术语 言 的 二
理念的驾驭 是书籍设计好坏的一个根
于设计者的修 养及审美取 向,优秀的设计
本 性 问 题 ,好 的 书籍 设 计 观 念 的 形成 取 决 借鉴
非常注重书籍设计的传统特点和传统文化 装订 ;以上三者相得益彰 以寻求一种古朴
10 2
中国图书评论 211 00 6 0
的书籍形态 ,既保持 了原 汁原 味 ,又令 人 耳 目一 新 。 同 时 又 用 中 国 书 法 中 的 点 、 撇 、捺 三 种 基 本 笔 画 作 为 区 分 此 书上 、 二 、本土文化观的形成原 因 吕敬人 艺术化的书籍设计观体现 出了
杉浦康 平 ,E本设计 界的巨人 、世界 l
传达含义。这些符号的现实化传达 出特有 著名平 面设 计大师 。他把西欧的设计表现
手法融 人东方哲 理和美学思维之 中,赋予
化精神 。
从精神层 面来看 ,是 传统设 设计 全新 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 ,这对 吕
巨大 的影 响 。
计载体所贮 存的 中华文 明的进化信息 ,以 敬人 书籍设计 的本 土文化观的形成产生 了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赏析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赏析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赏析作者:周梦琪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吕敬人是著名的中国书籍设计师,是中国书卷文化推广的守护者。

他的设计作品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书籍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的赏析,研究其书籍设计中的材质之美,造型之美,文化之美,以此来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吕敬人;书籍设计;材质之美;造型之美;文化之美每一个时代的书籍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點,在这个电子产品发展迅速的时代,纸质品也受到了许多人的重视,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书籍设计出现了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状态,出现了各种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

吕敬人是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他的书籍设计风格被世人尊称作“吕氏风格”。

简单说,吕氏风格是一种将书籍的人文精神内涵与视觉版式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书籍设计理念。

[1]在吕敬人的设计中,他的书籍设计考虑全面,对书籍材质、造型、文化内涵的把控展现了他深厚的书籍设计功底,他所设计的作品非常具有设计之美,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吕敬人书籍设计的材质之美(一)《怀珠雅集》的材质之美《怀珠雅集》的书籍内容展示了收藏家和文人的藏书票。

[2]这本书封皮的材质采用了瓦楞纸,首先瓦楞纸本身特殊的结构对书籍产生了保护作用。

其次在触觉上,瓦楞纸表面凹凸不平,人们在拿到这本书时,会感受到瓦楞纸的触感,产生新奇的感受。

最后瓦楞纸立体的波浪形条纹也为这本书的封皮增添了一丝质朴的韵味。

这本书最里面的封面是粗纹的磁青纸(瓷青纸),中国以前线装图书的封面和封底也多是采用瓷青纸。

这种纸质的采用给人一种怀旧复古的感觉,而且这种粗纹的纸质,让人与书在触觉上产生了对话。

另外毛边宣纸的书签,既小巧又雅致,这些书签是吕敬人要求工人们用手撕的,他认为这样才能保存自然状态,露出纤维。

这本书的形式采用宣纸、瓦楞纸、瓷青纸的组合,遵循传统但不照搬,为整本书营造了古雅的文化氛围。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书籍装帧在不断发展,但简洁性和整体性仍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坚持的重要原则,那么你想知道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是怎么样的吗?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希望你满意。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发展至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本文就当前中国书籍设计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和讨论。

书籍设计在中国源远流长,自秦汉,经由简牍、卷轴、册页而演变的经折装、旋风装、蝴蝶、包背装,至清代线装都有其历史时期的发展顶峰。

古人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书籍艺术珍品,独秀于世界书籍之林。

现代书籍设计从早期新文化运动以“装帧”概念为核心理念的书籍设计到当代流行的书籍整体设计,现代书籍设计在中国从已走过近百年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现代书籍设计发展也多样的趋势发展,具体如下:本土文化的回归,对“书卷气”的尊重和新诠释西方文化的过度入侵,人们开始反思泛西化,传统文化内涵被人们重新拾起和诠释。

尊重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是设计成功的基石,而中华民族重意境、气韵、品味的传统审美倾向深深地影响了国人。

对书籍文化的尊重,淡化电脑痕迹,追求反扑归真的的书卷气,是我国书籍设计的一种文化精神,为我国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文化根基和底蕴,但本土风格绝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它追寻中国精神与时代气象和谐统一。

现代书籍中,对具有中国精神、气象的作品国际上是赞赏和肯定的。

在这方面吕敬人先生在对传统式书籍设计的创新和传承的探讨,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如其设计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就获得了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新观念的引入,设计风格多元化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决定了书籍设计风格的多样性。

设计是与时代同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可否认,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西方发达的印刷技术,是有效和快速地跟上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的途径,也开拓了设计师的眼界和思路。

中国记忆书籍设计分析

中国记忆书籍设计分析

中国记忆书籍设计分析喜讯又至。

近日,著名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的作品《中国记忆》又一次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获奖,这已是连续第6年中国图书在这项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图书设计评选活动中获奖。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一年一次。

这德国莱茵河畔的书衣百影总能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眼球。

我国参加这项评奖从2003年开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先面向全国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入选图书再选送次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从2004年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到2005年的《土地》再到《不裁》和《中国记忆》,这些全世界最美的书究竟长啥样?或许新科“最美”《中国记忆》可以给我们些许灵感与启发吧。

《中国记忆》与记忆中国一把大胡子,一脸艺术家气质,一大堆获得“中国最美”和“世界最美”称号装帧作品,吕敬人的名字,在中国书界如雷贯耳。

1998年创立的敬人工作室也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工作室的参照标杆。

招牌性的敬人式微笑,叫人第一眼就打心底里喜欢上这个泰斗级书装大师。

《中国记忆》,是又一部典型的“吕氏风格”之作。

尽管大师努力追求每一次设计的不同体验,“吕式风格”却已悄然出现。

从《黑与白》开始,《美丽的京剧》、《书艺问道》、《朱熹榜书千字文》等等,一系列的作品几乎反映出吕大师的整个人生追求和审美品位,也得到了认可。

这次“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国记忆》,是奥运期间对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精品展览的收集,该书作者希望能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展示和图书的形式,更多的关注了解中国文化,给更多中国人和海外人士留下深刻的记忆。

很明显,这样的内容和定位是符合吕老的一贯喜好和偏爱的。

《中国记忆》的装帧设计延续着一如既往的中国风,周身融进诸多的中国元素:水墨晕染、原始象形文字、中国书法配以中国红的书名、古朴典雅的外包装,勾勒出一个东方美学的综合体。

这个综合体也同样获得了西方评委们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敬人美学初长成在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理解上,吕敬人是中国那么多的优秀设计师中屈指可数的。

浅析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以吕敬人书籍设计为例

浅析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以吕敬人书籍设计为例

A R T E D U C A T IO N R E S E A R C H浅析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以吕敬人书籍设计为例□韦艳芳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绚烂多彩。

其中,尽显中国文化之美的莫过于传统图形,而每一种传统图形背后都有着较 为深远的语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转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认知能力也逐渐提 升。

读者对书籍的需求不再仅仅侧重于书籍内容本身,也包括对书籍的内外设计审美需求,如图形、色彩等方面。

该文作者以吕敬人 书籍设计为例,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设计价值,即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对传统 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设计内涵与应用、设计继承和创新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最后,展望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书籍设计传统图形语义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新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科 学技术、教育文化还是市场经济等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书籍设计同样受到新时代各种信息电子化和人们新的思想观念 的冲击。

如今,在书店的书架上,色彩鲜艳、有趣味性的图书封 面应有尽有,但是,能够真正激发读者购买欲望的,往往是运用 具有深厚语义的传统图形设计的书籍。

从古至今,书籍一直是 人们的精神食粮,与每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图 形、图形语义和传统文化滲透在书籍设计中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对传统图形语义的探究对于书籍设计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价值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吕敬人设计的《中国针灸史图鉴》(图1)书籍封面中就体现了这些价值。

吕敬人在设计中采用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他把八卦、太极图、《易经》等特定的图文融为一体,封 面内涵丰富,构成一幅特殊的艺术画面。

中国传统图形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观念,这使这套书在书籍设计之林中占有 一席之地,具有较强的东方文化韵味,展现出了传统图形在书籍 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吕敬人-谈书籍装帧设计

吕敬人-谈书籍装帧设计

吕敬人-谈书籍装帧设计2011-02-21 11:14:57来自: 张艾米(做快乐勇敢坚定勤奋的小青年)吕敬人书籍设计欣赏/photos/album/44727303/吕敬人简介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师从神户艺术工科大学院杉浦康平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起接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不仅在国内国际的展览、比赛上获过不少金奖,而且还编、译、写过数本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的著作。

获奖作品:1981年《蛇类》获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封面设计优秀奖;1984年《秦一世、秦二世》文学插图入选捷克斯洛伐克国际插图展;1986年《生与死》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封面设计银奖;1995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获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整体设计金奖,《黑与白》获第四届书籍装帧展区设计金奖;《三S之行》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书籍装帧金奖;1997年《书籍形态学探议》获全国第三届书籍装帧研究成果金奖。

编、译、著及主要设计:1992年编著《日本当代插图集》(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993年编译《菊地信义装帧艺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96年合著《书籍设计四人说》举办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吴勇书籍设计四人展(中国出版社);1996年担任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五十卷《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总设计。

1998年担任一百卷《中国文化通志》总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编著《杉浦康平的设计世界》。

1998—1999年分别参加华人设计百杰展,台北华人书籍设计名家邀请展,韩国亚洲设计家艺术作品展等。

担任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展评委。

获奖2000年北京国际平面设计大赛获优秀CI设计奖2002年获中国十大杰出设计师奖2002年《敬人书籍设计2号》获第十四届香港印制大赛书籍设计意念奖2003年《中国书院》获第十五届香港印制大赛冠军奖、全场大奖,《少林寺》获特种装冠军奖,《怀珠雅集》纸类包装冠军奖2003年《中国书院》获第一届“中国最美的书奖”2004年《范曾谈艺录》、《对影丛书》获第二届“中国最美的书奖”2005年《天边的彩虹》获第三届“中国最美的书奖”论著2000年著《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著《敬人书籍设计2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著《从装帧到书籍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编《书中梦游》(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04年编著《翻开——中国当代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著《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合著《现代平面设计与制作实用手册》(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6年合著《在书籍设计时空中畅游》(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著《书艺论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02-21 11:20:42 张艾米(做快乐勇敢坚定勤奋的小青年)吕敬人:让书和读者去恋爱「书房主人」吕敬人,书籍设计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

浅析书装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浅析书装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浅析书装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中国的书籍设计与制作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样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甲骨装”、“简装”、“卷轴装”、“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的书籍形态史,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

我国古代书籍印刷包装行业具有悠久璀璨的历史。

然而到今天,我国书装业却停滞不前,为旧观念、旧体制所困扰,一直徘徊、停滞在“封面设计”的肤浅的表面形态之上。

面对这一现状,以吕敬人为首的书装设计界的开拓者们进行了一系列书籍形态方面的探索与尝试,把传统的单纯的书籍装帧推向了构建书籍形态价值的新高度。

但是这一切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信息时代,各种影像娱乐及阅读形态层出不穷,电子图书、PDA及手机阅读等正越来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图书市场。

读者们对于传统书籍形态的设计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

如何满足读者及市场对书籍设计的需求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作为专业的设计人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挑战,以使传统图书在各种全新的信息产品的冲击下始终保有一席之地,就如同那句风靡一时的话:“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古语有云:“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书籍是文字和图像的载体,是人类传播知识信息的工具,其价值以内容为主,体现书籍的功能性。

而书籍的形态,也就是书的造型和神态,体现书籍的美观性。

只有外形的美和内在美的结合,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才能使之散发出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现代书籍受到国外设计制作工艺的诸多影响,在印刷的设备、工艺、装订等高新技术的武装之下,已经逐步地实现了现代化,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创新和开拓着。

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传播以及读者所处的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的突变,使得“铅字文化”作为以往传播手段而雄霸一方的状态逐渐被数字影像等多元化的传媒形式所冲击,而不得不做出响应。

这些挑战对书籍设计者提出了更新要求:首先,书籍的外观设计要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从而有效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其次,内容版式的设计也要引人入胜,提升书籍的品质及其作为工具和载体的功能性。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摘要:从早期最初吕敬人老师一代提出了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为书籍设计提供了设计方向和切入点,随着当今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感的思维模式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理念也在逐步更新,同样在这股强化体验、强调用户的思潮下,书籍设计“五感”的理论也需要拓展和深化,本文以“五感”中的嗅觉为探讨方向,从如何深化嗅觉的感官功能,对纸质书籍的设计思路进行再深度的挖掘和探讨,旨在为丰富当今书籍设计的新形式、新体验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嗅觉一、书籍“五感”理论的源头阐述事实上,以五个感官为设计切入点,形成独树一帜的“五感”设计理论早已在书籍的设计理论中被大师们所提倡。

书籍“五感”概念由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首先提出并付诸实际应用,此后书籍“五感”的概念逐渐在书籍设计界得到推广。

随后书籍“五感”的概念由国内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引入中国,吕老师在他编著的书籍设计丛书中对书籍“五感”有一些说明论述,将读者与书的互动性概念引入其中,且强调这个互动性是贯穿到整个阅读的过程中的。

书在手中,直接体会纸张的质感,或柔软或硬挺,或粗糙或细腻,这是触觉;在书本的翻阅过程中,不同质地的纸张所自带的“纸味”,混合着不同油墨所散发的味道,这是嗅觉;翻书时或啪嗒啪嗒或沙啦沙啦的声音满足于我们听觉的需求;这最后形成读者对书完整的心理感受,这是一个综合体。

1二、书籍“五感”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书籍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因此书籍设计领域一切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而书籍“五感”的提出也是基于拓宽书籍设计思维、提升书籍传递信息效果的现实意义之上的。

在五感理论中,纸质的书籍设计已经很好的实现了视、触感的理论之说,但对“嗅”、“听”、“味”三感的概念解释则显得抽象表层。

这里以“嗅”感的问题着重探讨。

“嗅”感的问题书籍五感理论对“嗅”的解释即为纸张和印刷油墨的味道;但在前一章节中我们已经通过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案例得知,嗅觉对人的情感影响极为重要,不同的气味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当人们闻到花香时心情愉悦,闻到臭味时恶心厌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与2014年4月16日下午原创摘要:吕敬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作品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书籍设计的进步。

本文在全面阐述了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思想和特点,然后在结合我国书籍设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书籍设计吕敬人当代书籍设计书籍设计就是对书籍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腰封、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进行的艺术设计。

书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每一个时代的书籍设计都有着一定的时代特色。

文艺类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由于文艺类图书宣扬的是民族文化,因此,文艺类书籍的装帧设计,体现的就是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

从这个角度上说,书籍设计的效果其实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境界。

1但是,随着书籍设计发展进步到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书籍设计终于体现出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状态,不同的书籍设计者已经可以设计出风格不同的多种书籍设计样式。

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风格,就是诸多当代书籍设计风格中最为成熟、影响最大的一个。

一、吕敬人的书籍设计概述二、1、吕敬人生平概述吕敬人教授,出生于1947年,现就职于清华大学美院,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书籍设计家。

他的书籍设计作品,不仅有着极强的个人风格,更曾经多次在国际上斩获大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书籍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

早在1981年,吕先生就以其自主设计的《蛇类》一书的书籍封面,获得1981年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封面设计优秀奖”;在1986年,吕先生设计的《生与死》的书籍封面,还曾经斩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封面设计银奖”。

在此之后,吕先生的设计逐渐成熟,到了1995年至1997年期间,吕先生斩获的书籍设计大奖更多了,尤其是在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上,他设计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夺得“整体设计金奖”,他设计的《黑与白》夺得“设计金奖”等。

2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吕先生获得的设计大奖更多了。

可以说,在吕先生的设计生涯中他赢得了许许多多有分量的国际设计大奖,将自己对于书籍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到了自己设计的书籍设计作品当中。

1阎瑾.当代中国文艺类书籍设计现状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2秦铭悦.吕敬人的书籍设计理念[J].大家.2011(04)2、吕敬人的书籍设计风格解析吕先生的书籍设计风格,被世人尊称做“吕氏风格”。

简单说,吕氏风格是一种将书籍的人文精神内涵与视觉版式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书籍设计理念。

在吕先生的设计中,书籍的外包装成了对书籍作品精神最好的诠释。

33、吕敬人书籍设计风格的特征第一,从提炼书籍的精神内涵出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悠远和博大精深,让读者在看到书籍外包装的第一时间就会敏锐地察觉到书籍作品的真挚内涵。

例如,在《茶经》一书的设计中,吕先生就将“天人合一”的茶道文化与书籍设计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利用书籍设计的巧妙技法在书籍的封面上将“茶文化”的独特韵味美轮美奂地展现出来。

图1第二,充分融合了趣味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体现书籍整体构架和秩序的同时,充分表现出讨巧的趣味性,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设计风格将读者领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中。

例如,在《西域考古图记》一书的设计中,吕先生就将带有典型西域特色的文物图像、曼荼罗雕刻门脸以及在书中呈现的斯坦因探险西域的行走路线等三种有机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将独具风格的西域文化与探险西域的神秘奇幻统统展现在了书籍设计上。

图2第三,在单独成册的整体性书籍的外观设计中,吕氏风格常采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方式,将整部作品的精神追求比喻为某一种外观感受,通过感受的互通加深读者对书籍作品的关注和感悟。

例如,在《赤彤丹朱》一书的设计中,吕先生就充分利用了他对于颜色的语言性功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隐喻和象征的设计手法,将图形、符号、色彩等三种设计元素巧妙结合,用大胆抽象的艺术手段将作者寓意在书中的思想进行了一番探究,书籍设计的语言性功能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李文杰.试论“吕氏风格”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图3第四,运用纷乱的文字、图像、色彩来展现书籍的秩序与工艺的和谐之美。

例如,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这本书的设计中,吕先生充分尊重了中国陶瓷艺术一脉相承的古朴典雅,选择我国著名的陶艺大师高振宇先生亲手烧制的青瓷器皿作为设计的基础元素,将“高氏瓷器”巧妙地变幻做各种图形,然后又将这种极具代表性的图形作为本书各卷的识别标记,将书籍的内页、扉页等全部巧妙地呼应在一起,使得全书在外观上疏密有致,和谐大方。

图4三、当代书籍设计发展概况在我国历史上,书籍设计的样式曾经伴随着纸张样式的变化发生过多次的更迭,从卷轴装到旋风装,从经折装到蝴蝶装,从包背装到线装,历史上出现过的这些装订方法,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各自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书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4。

时至今日,我国的书籍设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全新时期,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整体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书籍设计者们已经熟悉了运用色彩的变化、字体的变化,甚至绘画风格的不同,来体现书籍风格和内容的与众不同。

1、大众化、多元化特点显著随着多彩打印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书籍封面设计成精美的多彩艺术绘画,也早已经成为一种书籍设计的潮流。

更为难得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书籍设计者们设计思想的大发展,在进入21世纪之后,对于书籍设计的理解愈发深厚多样的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在我国的书籍设计思想中融入了更多4邵瓒.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12)大众化、多元化的设计元素。

5各类不同性质读物的书籍设计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单本书籍的设计更加完整独立、风格独特,套装书籍的设计则更加有层次感,即便存在着精装化和简装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也仍然十分注重书籍整体性的追求,在文化类书籍的装帧设计中,书籍设计者们更加注重起对文化精神内涵的追求,在传统文化书籍的形式设计中,书籍设计者们也更加注重起对现代感与民族精神的执着追求。

2、生态化、可视性日趋强烈从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书籍在我国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我国大众读物的外包装设计中,书籍设计者们把对书籍外观设计的艺术性和书籍使用的便利性紧密结合起来,甚至还将当下最流行的大众价值观在一定侧面上体现到书籍读物的外观设计当中,也在强调书籍设计效果更加符合大众的基本阅读规律的同时,突出了对书籍设计的生态化、可视性、可读性和便利性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对书籍设计功能性和审美追求的完美结合。

3、本土文化气息浓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吉祥的各种图案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图案和符号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浓缩在方寸之间,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设计文化思想对我国书籍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在关注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也开始注重起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许多我国作者编写的文学书籍作品中,书籍设计者们越来越重视对我国传统本土文化的表达和展现。

三、吕敬人书籍设计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影响回顾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吕敬人的书籍设计对我国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1、更新了我国书籍设计者对书籍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的书籍设计发展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追求书籍风格的一致性,所有的书籍设计都采取类似的设计风格,作者只能通过阅读书名或者书籍序言的方式去了解书籍的不同。

但是吕先生的设计,打破了传统设计思维对于我国书籍设计者设计思想的禁锢,书籍的内容被以抽象的艺术方式展现到了书籍的封面上,而我国的书籍设计也就此具有了蓬勃的发展动力。

2、提出书籍设计“二重构造”学说在我国学者的书籍设计理念当中,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对于书籍设计的理解是比5吴迪.浅谈书籍设计的现状与前瞻[J].大众文艺.2011(16)6王伟光.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运用[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6)较单薄的,书籍设计在传统观念中就是书籍的“外观设计”。

在吕先生的设计理念中,吕先生尤其推崇书籍设计的语言性功能,着重提出了书籍设计包含“造型”和“神态”两个构造层面的“二重构造”学说。

将我国的书籍设计理论提升到了包括对“形”的研究和对“神”的研究的全新阶段。

3、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学作品是国人思想文化意识的结晶,书籍设计,是读者与书籍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书籍的设计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吕先生的设计风格,也是吕先生的设计作品带给我国书籍设计者们的一大启发。

传统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没有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我国的书籍设计发展就缺乏动力。

吕先生的成功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最佳模式。

四、对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展望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当代书籍设计的发展的确受到了吕先生设计的积极影响,而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设计思想的成功结合将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我国的书籍设计将会呈现出以下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1、书籍设计“生态化”从生态和谐的角度出发,纸质书籍的未来设计将会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逐渐将生态的、低碳的、环保的材质应用到包装材质当中,一方面降低纸质书籍包装对于纸质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要通过包装设计的环保趋势宣传和倡导生态环保的健康理念,倡导读者更加爱惜书籍,杜绝对书籍资源的破坏。

2、书籍设计“实用化”从书籍设计的发展来看,朝着越来越便于读者阅读的方式发展是书籍设计的又一发展趋势。

纸质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虽然在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巨大冲击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电子读物,但是纸质书籍的价值和作用在短时期内还不会被电子读物完全取代,但是和电子读物一样越来越便于读者阅读却是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3、书籍设计“艺术性”书籍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书籍设计的发展,不仅体现着技术的进步,更体现着艺术的发展。

书籍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发展,更是一种设计思想的发展。

因此在未来,随着我国书籍设计者们设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会更加体现出我国书籍设计者们设计思想的艺术性。

结论吕敬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先生的设计给我国的书籍设计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

在未来,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变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的书籍设计界将会涌现出更多个吕敬人式的人物,为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