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病毒性腹泻(Porcine Viral Diarrhea, PVD)是一种由猪病毒性腹泻病毒(Porc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PVDV)引起的常见猪类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猪病毒性腹泻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猪病毒性腹泻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途径进行传染,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的猪或其排泄物、通过环境污染的水源、食物等途径传播。
健康的猪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因为它们可能携带病毒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孕母猪感染病毒后,胎儿也可能受到感染,导致胎儿畸形、死胎等情况。
猪病毒性腹泻已经成为影响猪类养殖业的一大威胁。
二、临床特征猪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类型。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因为脱水和体力过度而死亡。
慢性期表现为猪只生长缓慢,体重下降,毛发干燥、毛色变浅等。
病变主要集中在猪胃肠道上皮细胞,造成吸收障碍和消化不良,临床上常见肠胃症状。
三、鉴别诊断猪病毒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在临床方面,需要注意与细菌性、寄生虫性腹泻等疾病进行鉴别,通过病史询问、观察症状和疾病进展情况进行判断。
实验室检测方面,可以通过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来确认诊断。
还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病理学检测来辅助诊断。
四、防控措施(一)养殖管理措施:加强养殖场内外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猪只间的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对猪只进行检疫和消毒,严格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疫苗预防: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病毒已有相应的疫苗,可通过疫苗预防的方式来控制疫情的发生,提高猪只的抗体水平,减轻疾病的发展和传播。
(三)隔离治疗:对确诊的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加强护理和补充营养,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减少死亡率,防止疫情扩散。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也称猪肠病毒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猪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感染疾病。
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了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猪流行性腹泻的相关知识。
1. 病理学表现病理学检查是确定猪流行性腹泻的确诊依据。
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病变表现为肠道结构改变,肠黏膜出现充血、浸润和坏死,肠道上皮细胞丧失功能,肠道微绒毛破坏,肠道腺体水肿,肠道壁变薄等。
这些病理学表现对于确定病理诊断和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猪流行性腹泻的另一个重要的诊断依据。
该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结肠和直肠,引起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以及体重下降等症状。
在早期感染的猪中,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3天,而在严重的感染中,症状可能持续一周或以上。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补充手段,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病毒分离技术,可以从病死猪中分离出病毒,实现对病毒的诊断。
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出病毒特异性抗体,但由于病毒抗体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血清学检测通常用于病毒感染后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可检测出病毒核酸,是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手段。
目前,猪流行性腹泻不存在特定的药物治疗办法。
治疗措施主要集中于加强预防和对症治疗。
1. 加强预防预防是猪流行性腹泻防控的重点。
首先要进行卫生防疫,保持猪圈的清洁、干燥,禁止流浪猪的进入,避免交叉感染;其次要加强营养饮水管理,选择高质量饲料,并且要保持猪圈内的饮水、饲料无污染,避免食物中毒;最后要进行加强免疫,按照猪的生长过程和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缓解病猪状态、加快其康复的重要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药物,比如能够抑制病原体增殖的抗生素,还可以给猪喂食营养丰富的饲料、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促进猪的消化、吸收和康复。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对猪流行性腹泻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指出该病发病的原因,提出防治的措施,以减少猪只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仔猪流行性腹泻;发生原因;饲养管理;防治措施猪流行性腹泻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猪病,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
该病一般在温度较低时(冬季和春季)容易发生。
发病后的猪只生长速度变慢、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
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猪只大面积死亡,是影响养猪业效益的重要疾病之一[1-2]。
1 流行病学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染。
特别是1~3月龄的仔猪更为常见,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
母猪的发病率在15%~80%。
该病主要在冬季和早春发生,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该病的高发期。
临床实践中,常常是有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传播快,发病率高,2~3周后症状可缓解。
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均可作为传播媒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近来有猪流行性腹泻病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报道[3-4]。
2 仔猪性流行性腹泻的原因2.1 病毒性腹泻引起猪腹泻的病毒较多,如传染性胃肠炎(TGE)、流行性腹泻(PED)、轮状病毒病、猪瘟(HC)、断奶后多系统衰竭障碍综合征(PMWS)等。
2.2 细菌性腹泻造成猪细菌性腹泻的主要有大肠杆菌病(黄痢、白痢)、沙门氏杆菌病、红痢(梭菌性肠炎)、猪痢疾(血痢)等。
2.3 寄生虫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有球虫病、蛔虫性腹泻、鞭虫性腹泻、结肠小袋纤毛虫性腹泻、弓形体病等。
2.4 其他缺铁性白痢、日粮抗原过敏性腹泻、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等。
3 防治措施3.1 日常管理(1)当温度降低时,幼猪由于抵抗力弱,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致病菌,导致出现腹泻的现象。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当温度降低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圈舍温度,减少发病率。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猪只消化道疾病,临床症状为急性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对于猪产业来说,PED的发生会给生产和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对PED的诊断与防治非常重要。
一、PED的诊断:1.临床症状:PED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猪只急性腹泻,粪便量多且质地稀水,粪便颜色变浅,有时甚至出现黄色水样便。
猪只全身状况差,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甚至出现死亡。
2.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检测,可以确定PEDV是否存在于猪只体内。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RT-PCR法:通过提取样本(如猪粪)中的RNA,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EDV的存在。
-病毒分离:将猪只样本接种到特定细胞株中,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出PEDV。
-免疫组化(IHC):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EDV的抗原存在,可以在组织切片中进行观察。
二、PED的防治措施:1.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治PED的一项重要措施。
包括加强猪舍的清洁消毒,限制人员进出,妥善处理猪粪等。
2.隔离和检疫措施:尽早发现疑似病例,并隔离感染猪只,避免PED 的扩散。
对于新引进的猪只,应进行检疫,确保不携带PEDV。
3.完善疫苗接种计划:疫苗是预防PED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PEDV 研发的疫苗已经问世,并广泛应用于猪场。
养殖户应在兽医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加强对猪只的免疫保护。
4.饲养管理措施: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包括提供优质饲料和饮水,保持猪舍的适宜温度和湿度,增强猪只的免疫力。
5.健康监测和报告:实施定期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PED的疫情,以便进行及时防控。
总之,PED的诊断与防治是针对该疾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可以确诊PED。
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症状 仔猪突然发生呕吐和急剧的水样腹泻,由于失水快,来不及治疗就死亡,猪越小死亡率越高。架子猪和肥猪多为急性水泻,呈喷射状,粪便为灰白色。猪口渴,不断饮水,少数会呕吐。由于严重失水,猪体重迅速下降
伪狂犬 对酸性、碱性、碘敏感。
细小病毒 对碱性和0.5%的漂白粉敏感。
乙型脑炎 常用消毒药即可杀灭,如双季铵盐等。
传染性胃肠炎 对碱性、季铵盐敏感,如双季铵盐,聚维酮碘等。
轮状病毒 对氯仿、乙醚敏感,但对化学剂不敏感。 流感 对酚、乙醚敏感,但有呼吸道病的最好不要用酚类消毒药。
预防和治疗 (1)加强圈舍卫生消毒管理,猪群在健康的情况下,可肌肉注射细胞灭活苗起到预防作用。(2)肌肉注射10毫升泻痢停与乳酸环丙沙星10毫升与10毫升进口干扰素同用分别注射,药量应根据猪的体重适当增减,用法一日1次,连用2日即可康复。(3)饲料中搅拌硫酸泰乐菌素粉,用量为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2克硫酸泰乐菌素粉,连用一周。
猪常见病与消毒药的敏感性]
猪瘟 对碱性消毒药敏感,如火碱、生石灰,冬季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加5%的盐。
口蹄疫 对温度、酸性、碱性消毒药敏感,如火碱等。
蓝耳病 pH值5~7可减少发病,温度90%以上敏感性高。
圆环病毒 对季铵盐加碘的消毒液敏感,对酸性和氯仿溶液可存活较长时间,对温度环境72℃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猪呼吸道病的治疗经验
病原分析 治疗猪呼吸道病一定要找到病因。细菌性呼吸道病有链球菌病、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副伤寒、感冒等。病毒性呼吸道病有圆环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等。支原体性呼吸道病有喘气病等。寄生虫性呼吸道病有肺丝虫病、蛔虫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以上几种病可单独发生,也可几种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十五问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十五问1、什么是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又称猪瘟、猪伪狂犬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2、猪流行性腹泻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感染猪只的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猪只、食用被感染的猪肉及接触被感染的环境等。
3、如何预防猪流行性腹泻?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关键是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环境,做好隔离措施,确保猪只饮水卫生,控制粪便散发等。
4、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呕吐、腹泻、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痢疾,甚至死亡。
5、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主要是辅助疗法,包括输液补液、抗生素治疗等,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6、猪流行性腹泻的防疫措施有哪些?猪流行性腹泻的防疫措施包括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对新引进的猪只实行隔离观察等,确保猪群的健康。
7、如何识别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可通过观察猪只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及排泄物等来识别是否患有猪流行性腹泻。
8、对于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猪只应该如何处理?一旦发现有猪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加强环境消毒,避免病毒传播,控制病情蔓延。
9、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方法是怎样的?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接种一般在猪只出生后30天龄左右,采用皮下注射或滴鼻等方式进行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10、如何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工作?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做到定期消毒、隔离管理等,同时密切监测猪只的健康状况。
11、猪流行性腹泻对养猪业的影响有哪些?猪流行性腹泻一旦发生,会导致猪只死亡率增高,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同时对养猪户造成经济损失。
12、应急响应措施在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中的作用是什么?在猪流行性腹泻发生时,需要立即实施应急响应措施,包括隔离患病猪只、加强环境消毒等,尽快控制病情蔓延。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毒为冠状病毒。
其它病毒如轮状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亦可引起猪的传染性腹泻)。
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在一定浓度下都能杀灭该病毒。
猪舍的环境温度可影响猪体内病毒的繁殖,在8~12℃的环境中比30~35℃的环境中产生的毒价高,这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节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病毒不耐热,在4℃以上不稳定,56℃加热45分钟,65℃加热10分钟即死亡。
相反在4℃以下的低温,病毒可长时间的保持其感染性。
放在阴暗处历时7 天仍保持其感染力。
肠道内的病毒在-20℃可保存6个月,在-18℃保存 18个月仅下降一个对数滴度。
病毒在PH4~8稳定,PH2.5时则被灭活。
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即被灭活。
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
三、流行病学猪流行性腹泻病多发于寒冷的冬春季节,即11月至翌年4月之间。
有时夏季也可发生该病。
该病目前仅感染猪,未发现感染牛、羊等其它动物。
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 100%,成年母猪为15%~19%。
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病死率可达50 %以上,但以两周龄内哺乳仔猪易感染、死亡率最高。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相似,但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程度较轻、传播速度稍慢。
一般是有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经1个月左右流行恢复痊愈。
该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
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如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的气体等),但以病猪的小肠粘膜、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和扁桃体含毒量最高。
在发病早期,呼吸系统组织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PED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PED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简要介绍。
一、PED的诊断1. 临床表现PED的主要症状是猪的急性腹泻。
刚开始时,粪便呈黄色或浅黄色,含有未消化的饲料,后期变为稀水状或泥状,有时会夹杂着血液。
猪可能还会表现出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猪只有一到两天的潜伏期,症状来得异常迅速。
另外,PED的病猪通常不会瘦削,仍然能够保持食欲和水分摄取。
2. 病毒检测PCR技术能够对PED病毒进行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可利用肠道或粪便样品进行检测。
3. 组织学检查猪的肠道组织样本能够用来进行组织学检查,该检查可以帮助鉴别PED和其他猪的肠道疾病。
目前,治疗PED的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措施。
1. 对症治疗饮食疗法:提供易消化的饲料,如麸质、大米、米汤等。
在恢复期应该逐渐将正常饲料混合进饲料中,以帮助猪的肠胃适应。
水分和电解质治疗:腹泻病猪经常脱水,所以要保证水分的摄取。
另外,电解质平衡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进行补液。
抗生素治疗:PED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但对于继发细菌感染或复杂的临床情况,可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2. 预防措施疫苗预防:PED病毒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突变性强,疫苗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消毒措施: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粪便清除和饲料和用具的消毒。
PED病毒能够在环境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因此消毒需要足够彻底。
检疫措施:猪场应该对来自其他猪场或国家的猪进行检疫,防止病毒的传播。
总之,在预防PED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疫苗、清洁消毒、检疫等措施,以减少PED的发生。
在PED发生时,及时对症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设计)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
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
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
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
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
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
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
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
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倾向球形,直径95—190nm,外有嚢膜,嚢膜上有花瓣状突起,核酸型为RNA型。
病毒只能在肠上皮组织培养物内生长。
3.流行病学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在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存在的病毒,随粪便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和饲料用具,以散播传染。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各种年龄猪对病毒都很敏感,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肥育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90﹪,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夏季也有发生。
我国多在12月,来年2月寒冬季节发生流行。
4.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鼻感染,侵入小肠后,在小肠绒毛吸收上皮增值,损伤细胞器,继而出现细胞功能障碍,因线粒体肿胀引起细胞器数量减少,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这是绒毛萎缩前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随着病程的发展,直至上皮脱落,形成绒毛萎缩,吸收面积减少,引起营养物质吸收显著降低,蛋白质,糖,脂肪不能彻底被分解,使场内物质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而引起腹泻,由于肠内碱性物质大量排出引起酸中毒,脱水和贫血,以致因病毒血症衰竭死亡。
5.临床症状及经过
病猪表现呕吐,迅速腹泻脱水,腹泻粪便呈水样,黄色或灰黄色,体温基本正常,濒死前体温下降倒地死亡。
呕吐多发生于吃食和吃奶之后,种猪,肥猪和母猪常呈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3—7天的腹泻,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
本病的潜伏期,人工感染试验最快18-24小时出现腹泻症状,一般为2-3天发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抑郁,腹胀,食欲减少或废色、呕吐、屙糊状稀粪。
严重者排水样粪便。
体温一般正常,最高39摄氏度左右,发病率很高,据国内文献报道,哺乳仔猪、生长猪及肥育猪发病率常达100%,母猪发病率15%-90%,哺乳仔猪易感性高,特别是初生仔猪,容易出现呕吐和严重的腹泻,因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平均为50%,据观察,各类猪的发病率为80%-100%,但死亡率极低,生长猪和母猪未见死亡,哺乳仔猪死亡率不定,通常为20%-30%左右。
本病发病快,流行迅速,1-2周可使整个猪场发病,一个月左右可使全县大部分猪感染本病。
病程5-6天,以后逐渐恢复健康。
病愈猪有一定抵抗力,但免疫持续期多长尚不太清楚,下一次流行亦可发病。
6.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脱水,皮下干燥,胃内有多量黄白色的乳凝块,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通常肠管膨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镜下小肠绒毛缩短,上皮细胞核浓缩,破碎,胞浆呈强嗜酸性变性、坏死性变形,致肠绒毛显著萎缩至腹泻12小时,绒毛变得最短,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7﹕1降为3﹕1。
7.诊断方法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设计)
7.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查病猪粪便的病毒抗原,病猪亦出现腹泻时,即可采粪检查。
病猪痊愈2周以上的,可间接法ELISA检查血清中的抗体,猪感染后1-2周即可测出抗体,3-5周后抗体滴度达高峰,抗体持续时将最短为18周,最长可达22周以上。
7.2免疫荧光染色检查
取病猪小肠做冰冻切块或小肠粘膜抹块,风干后丙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充分水洗,封盖镜检1-2小时即可做出诊断。
8.发病原因
经过以上调查,实验检查可总结出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几点发病原因:
8.1胃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如:仔猪黄痢或白痢等
8.2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消化道线虫病、球虫病、钩虫病等
8.3胃肠卡他和胃肠炎:常由于受凉,饮冷水,饲喂不当或过食,饲料过敏,饲料品质不良。
8.4中毒:氟、铜、汞、氯化钠、有机磷、有毒植物及真菌毒素等中毒
8.5药物作用:泻剂、拟胆碱药
8.6神经性的
9.预防
平日特别是冬季药加强防疫工作,防止本病传入,禁止从疫区购入仔猪;防止狗、猫等进入猪场,应严格执行进出猪场的消毒制度,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封锁,限制人员参观,严格消毒猪舍用具,车轮及通道,将未感染的预产期20天以内的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隔离到安全的地区饲养。
10.治疗
通常应用对症方法,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促进健康。
病猪群每日补口服盐溶液(常用处方:氯化钾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猪舍应保持清洁、干燥。
对2-5周玲病猪可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继发感染,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另外,治疗小猪可用葡萄糖和甘氨酸等电解质溶液,疾病爆发后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所有14天内将分娩的母猪;用病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1.2感染分娩前3周的怀孕母猪,使其产生母源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抗体,以保护新生仔猪缩短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但该方法存在扩散其他病原的危险,所以慎用。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宜长和.猪病学.
[2]甘孟侯,杨汉春.中国猪病学.
[3]宜长和,孙福先.猪病学.
[4]白文彬,于康震.动物传染病诊断学.
[5]林宝忠,刘作华,范首军.科学养猪全集.
[6]韩博.动物疾病诊断学.
[7]顾春云.综合防治猪流行性腹泻.
[8]黄捷,王令.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9]朱敬忠.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致谢
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王冬梅老师的指导,使我能顺利完成此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