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社会学视角看学习型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思想政治《建立学习型社会》教学设计.doc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思想政治《建立学习型社会》教学设计.doc

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思想政治《建立学习型社会》教学设计建立学习型社会一、设计思路本单元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是对单元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文化具有多样性、继承性。

因此,要注重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此基础上,感悟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思想。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回顾知识入手,再切入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不同活动主题的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认识,增强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中感悟学习的重要意义,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2)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3)懂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4)了解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条件(5)明确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6)感悟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7)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和内在的要求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前的收集整理资源,课上的演讲和讨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必然性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日常学习中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树立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终生学习的理想,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难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2、确定的依据:(1)从教材角度分析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属于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剧,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和全面的任务,需要在理念、路径和对策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本文将探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探索可行的路径和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是指通过促进人们的学习和知识更新,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以学习为核心驱动力,鼓励人们不断培养技能、获得新知识、适应变革,并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其主要特征包括知识更新、学习资源广泛共享、组织与个体的学习能力增强等。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中,重要的是推动全民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普及。

教育是学习的基础,只有使每个人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主动学习,培养乐于探索和创新的态度。

这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如建设图书馆、培训中心、社区学习中心等。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是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路径:1. 激励人们学习的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建立起激励人们学习的机制。

人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来自于获得学习的回报,包括提高工作能力、获得更好的岗位和待遇等。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提供发展机会和奖励制度,激励人们自主学习。

2. 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将学习资源广泛共享和开放。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教育平台、开设免费在线课程等方式,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投入,建设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开放。

3. 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培养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不断创新和学习的组织,其成员乐于分享知识和经验,并能够灵活应对变化。

政府和企业应该鼓励组织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习型社区是指能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的社区,通过组织各类学习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能力。

基于治理体系创新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治理体系创新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治理体系创新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变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最具有创造力的因素,发展学习型社会成为了全球发展的趋势。

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从治理体系创新的角度着手,本文将从学习型社会和治理体系创新的角度探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路径。

一、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和内涵学习型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是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占比不断提高,资本和技术不再成为生产力的唯一因素,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力。

2.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学习型社会需要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拥有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3.组织创新的能力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必须具有创新的能力,只有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开发出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

4.社会认知能力的增强知识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对未来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增强社会风险预警和管理的能力。

二、治理体系创新治理体系是指通过政治体制和管理机制,对政治和经济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和管理。

实现学习型社会需要创新治理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是学习型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政务、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和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

2.公共政策创新实现学习型社会需要创新公共政策,建设一个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推进公共政策的“整合化、协同化、智能化”,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3.多元化治理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进行多元化治理,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机制、社会参与”三者相互协调,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公正。

4.网络治理学习型社会中需要建立网络治理体系,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扩大信息公开度和参与度,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发展和进步。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实践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实践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实践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社会在不断变革,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高效、快速的能力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

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实践,也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习型社会的定义学习型社会是指一个能够快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它的经济、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处处弥散着学习的气息。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社会。

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不仅要有方法和途径去学习,更要有开放的思想和不断学习的动力。

学习型社会的优势学习型社会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培养人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首先,学习型社会能够创造良好的知识环境,使知识的传递和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其次,学习型社会能够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推动社会的整体学习和发展。

再次,学习型社会能够培养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

最后,学习型社会能够提升人们的竞争力和自我价值,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实践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实践,需要几个方面的支撑。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完善,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是职业教育的加强,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和进修。

再次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升。

最后是整体文化的提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使整个社会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和素养。

总的来说,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但是,在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学习型社会的实现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即将实现的现实。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课件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课件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
综合探究 活动目的: 一、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二、理解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意味 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三、把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四、懂得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 会的内在要求 五、充分认识到建设学习型社会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
2、个人层面: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探究三: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校教育之外,我们还有什么 渠道来获得知识?
喜马拉雅FM
中国大学慕课
QQ阅读
古诗词典
网易公开课
懒人英语
作业帮
知乎
归纳“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 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课堂讨论问题:
1、外卖小哥雷海为为什么能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 总冠军?
2、雷海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古诗词的?
3、雷海为大量背诵诗词,对他有什么意义?
探究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 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 快速高效地学习。那种依靠在 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 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了。
探究内容:
探究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探究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 探究三: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探究一: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1、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 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2、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探究二: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
人类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是什么? 教育

建设学习型社会心得体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心得体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心得体会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是指以学习为核心,以知识创新为驱动力,全社会都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发展。

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学习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其次,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利于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同时,学习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最后,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增进社会和谐。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增长见识,拓宽思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素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政府还应加大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力度,鼓励人们进行持续学习,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其次,学校和教育机构应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和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继续学习和个人发展。

此外,媒体和文化界也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宣传学习的重要性,传播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全社会形成学习的风尚。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学习对于我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建立“学习型社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建立“学习型社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建立“学习型社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政治课要上得好,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

在结合科组老师的评课意见,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提出需要反思的方面,总结如下:本课成功的方面是:1、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率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和资料分析等方面显示了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和积极性。

提供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和较多的自主时间。

教师的“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体会到学习要靠自己,学习是主动的,只有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别人是代替不了的,破除了依赖老师的思想,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兴趣、参与率大大提高。

2、合作学习增强了协作精神,提高了人文素养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学会宽容和谦虚……。

可见,学生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和技能,还有情感意志,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还有处事、处人、处己的态度方法。

通过如此不懈努力所形成的融洽关系并由此产生的凝聚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它所营造出来的合作互助精神、人格力量是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

3、多向互动激发了思维火花,发挥了潜能在提供情境交流讨论中,除了师生交流外,生生交流增多。

在小组交流、分角色交流实际场景等多向互动中,学生处于和谐、民主、平等、互重的氛围中,身心舒畅,思维是开放型的。

特别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甘做“学生”,以贴近学生的口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努力营造师生对话的平等民主气氛,使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火花,发挥潜能。

从而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中,达到差异互补,智慧共享。

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拓展。

4、课堂对话,形散而神不散,形神俱备,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课件:综合探究2 建设学习型社会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课件:综合探究2 建设学习型社会

3 .教材第 59 页的探究问题 1 提示 :从三则材料可以归纳出教材所阐述的学习型社会的三个特点。 4 .教材第 59 页的探究问题 2 提示 :本探究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交融、创新等 不同的角度探讨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意义。这要求同学们把本单 元所学的内容都与学习型社会相联系,进行重新归纳整理。
综合探究 建设学习型社会
-1-
1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之 一。 (2)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 新变革。 2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1)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 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 (2)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 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3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4 .学习型社会的美好蓝图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时,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将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将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 平将明显提高。
1 .教材第 57 页的探究问题 1 提示 :古训“学海无涯”和“学无止境”在今天有其新的价值。 (1)从知识的更新来看,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知识的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 断学习,推动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 (2)从知识的深度来看,知识不断创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进而又推动 无止境的知识创新。 (3)从知识的广度来看,知识不断扩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
6
4 .据悉,2014 年考研报考条件取消了报考者“年龄一般不超过 40 周岁”的规 定。这样做( ) ①有助于促进教育体制更加开放 ②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 ③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 ④极大地扩大了学习的交互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取消了报考者“年龄一般不超过 40 周岁”的规定,意味着人们不管年龄 大小都可报考研究生,这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有助于促进教育体 制更加开放,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①②③符合题意。网络学习 极大地扩大了学习的交互性,④观点错误。 答案: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化社会建设的总体系之 中, 因为学 习型社会是 现代化社会 的一个向度。 在 目的上 , 通过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 提高社会 成员品质和文化修养 , 从而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
公 民社会 主要 是 经 济 交往 领 域 , 变 为把 公 民社 转 会视 为 主要是 自治 的民间社 团及 其 活动所 构成 的 社会 公共 领域 。
注和强 调 : 民社会 与 国家之 间 通过 “ 公 良性互 动” “ 、 合作互补” “ 、相互渗透 ” 相互参与” 达 和“ ,
到 “ 生共 强 ” 共 。
2 现 代公 民社 会理 论 的基本 观 点 .
第六 , 公民社会 的社会历史意义在于培育和
深化民主价值文化 , 强化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形 塑现代 国家 。 3 对学习型社会建设 的启示 .
第一 , 独立 自主性是公 民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
第一 , 进一步 转变学 习型社会建设 的模 式。

现代 公 民社 会理 论 及对 建 设 学 习
型社会 的启 示
1 现代 公 民社会 概念 的界 定 .
公 民社 会 , 由英 文 词 cv oiy翻译 而 来 。 ilsce i t 在汉语 里 对该 词有 三种 译法 : 民社 会 、 市 民间社 会 和公 民社 会 。本 文 用 公 民社 会 的称 谓 , 调 公 民 强
作者简介 : 叶忠海 , 中国成协 学术委 员会 主任 , 东师 范大 学教授 , 华 主要 从 事成 人教 育、 区教 育研 究。 ( 海 社 上
2 06 ) 0 0 2
学习型社会建设 , 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一个 向度 。 当然应 以党 的 十六大 以来 党 和 国家 有关 社 会建设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作指导。本文仅从借鉴
的政治社会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2 O世纪 5 O年代后 , 以德 国法兰克福学派 的 著名学者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 , 对公 民社
会概 念 的界定 是 建 立 在 以 “ 治 国家— —市 场 经 政
济——公 民社会 ” 的三分法代替 “ 治 国家—— 政 公民社会 ” 的二分法基 础之上 的, 即由近代认为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全 民的事业 ; 国仍是发展中 我 国家 , 和政府 投入有 限 , 党 在党 和政府尽 力 推动 的 同时 , 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 实施政府推动和 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动并举的建设模式。
第二 , 进一 步充 分 发 挥社 会 组 织 在 学 习 型社
了承诺 , 每个 居 民要 对社 区作 出承 诺 ;4) 会 生 ( 社
活基础是互惠和合作 , 社会生活依赖于团结 ;5 ()
社会 必 须和谐 , 社会 制度 植 根 于和 谐 ; 6 社 会 承 ()
认合法的权威 ;7 社会制度是一体的, () 具有持久
性 , 等。 等 2 对 学 习型社 会建 设 的启 示 . 尽 管该理 论有 其 局 限性 , 而就 建 设 学 习 型 然 社会 而 言 , 仍不 无启示 : 在体 系上 , 把 学 习 型社 会 建 设 置 于整 个 现 应
会建设 中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为此 , 一方面, 党 和政 府 要形 成共 识 , 变 职 能 , 转 购买 服 务 , 加大 投
入, 激励 先进 ; 另一 方面 , 社会组 织要 积极 参与 , 探 索 创新 , 有效 服务 , 自律 发展 。 第 三 , 一 步培 育 和 发展 志 愿 者 队 伍 。志 愿 进
第五 , 法治 是公 民社 会 建 设 的 基 础 。公 民社
会理论认为, 民社会建设 , 公 首先要以法制建设为
基 础 , 法 制 建 设 的 关 键 , 须 以 宪 政 建 设 为 而 必
起点。
在我 国政治学 界, 最为代表 的是俞可平先生 关于公民社会 的界定 : 民社会 是官方政治领域 公 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 民间公共领域。现在 , 国 我 政治社会学界一般认 为, 民社会是指 国家或政 公 府 之外 的所 有 民 间组织 和 民间关 系 的总 和 。
心要素。公 民社会理论认为 , 该社 团是基于共 同 利益或信仰 自 愿结成社团, 是一种非政府 、 非营利
的社 团组 织 。它 是 政 府 与 家 庭 ( 人 ) 间 的 中 个 之 介 , 能体 现公 民社会 的属 性 和特征 。 最 第 四 , 民社 会 与 国 家 应 “ 生 共 强 ” 两 者 公 共 , 关 系 问题是 公 民社会 理论 的 中心问题 。该理 论关
的价值 和功 能才 能得 以实现 。
第二 , 全民的参与性是公 民社会的重要价值 所在。公民社会理论认为 , 公民社会为每一位公 民参与而敞开 , 均平等地享有其参与的权利。它
鼓 励 社 会 成 员 参 与 政 治 生 活 、 会 管 理 和 社 区 社 自治 。 第三 , 志愿性 社 团组 织 是构 成 公 民社 会 的核
政治社 会 学 的若 干 理论 视 角 , 考对 我 国建 设 学 思 习型 社会 的启示 。

公 民社会 的概念 , 现 了社会 一 种 自主 力量 的兴 体 起 。独 立 自主 性 , 公 民社 会 与 生 俱 来 的 特 征 。 是
唯其如此, 民社会可作为社会系统平衡力量 , 公 它

从 政 治 社 会 学视 角看 学 习型 社 会 建 设
叶 忠 海
摘 要: 现代公 民社会理论 、 结构功能理论 、 社会冲 突理论 、 合作 主义理 论等政 治社会 学的若干理论 , 对我 国建设 学
习型社会 有着许 多启示 , 有利 于科 学有 效地 推进 学 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 学习型社 会 ; 治社会 学 ; 政 现代公 民社会理论 ; 结构功能理论 ; 社会 冲突理论 ; 合作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 7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8— 2 7 2 1 )6— 0 5— 3 收稿 日期 :0 1—1 G7 A 10 4 0 ( 0 1 0 00 0 21 0—1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