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长恨歌》

合集下载

《长恨歌》高中教案

《长恨歌》高中教案

《长恨歌》高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王昌龄;(2)能够分析《长恨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3)能够鉴赏《长恨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分析、比较,掌握《长恨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背景;(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恨歌》的内容和主题;(2)掌握《长恨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3)提升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长恨歌》中的情感和意境;(2)分析《长恨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恨歌》的背景、作者和基本内容;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悟;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长恨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4. 实践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长恨歌》,提升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王昌龄;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4. 分析讲解:讲解《长恨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5. 朗读背诵:教师示范朗读《长恨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学生自主朗读、背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恨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下次课分享;3. 深入研究《长恨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下节课进行交流。

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

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

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长恨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全文解读,重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具体章节为《长恨歌》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爱情、命运的深刻思考。

2. 掌握《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增强对古代文学史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长恨歌》的全文解读,以及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情主题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让学生齐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汉宫秋月”、“夜雨寄北”等,解读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歌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长恨歌》全文2. 黑板右侧:诗歌主题、艺术特色、作者简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长恨歌》中的两句诗,分析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示例答案:(1)汉宫秋月夜夜心,仙子凌波袜生尘。

(2)这两句诗描绘了宫中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对《长恨歌》的理解,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长恨歌 教案

长恨歌 教案

长恨歌教案教案:《长恨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长恨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掌握《长恨歌》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技巧。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2. 解读《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长恨歌》中的隐喻和比喻;2. 掌握《长恨歌》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唐诗,了解唐代诗人杜牧的地位和作品。

2. 学习《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1)讲解唐代长安的繁华和杜牧的生平;(2)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情节;(3)展示《长恨歌》的全文,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诗词表达的含义。

3. 解读《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以及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主题;(2)解读《长恨歌》中的隐喻和比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4. 学习《长恨歌》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技巧:(1)解析《长恨歌》中的典故和古词句;(2)指导学生欣赏《长恨歌》的音韵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唐诗的美感;(3)分组讨论《长恨歌》的写作技巧和对诗句的评析,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归纳总结:总结《长恨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对该篇诗词有个更全面的认知。

6.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长恨歌》的读后感,并陈述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资源:1. 《长恨歌》的诵读音频;2. 与《长恨歌》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3. 《长恨歌》的全文素材。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评价他们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 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他们对诗词写作的技巧和文学修养的掌握情况。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案教学设计导语:《长恨歌》是一首流传于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以其宏大的氛围、优美的辞章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以《长恨歌》为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4. 加深学生对于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创设情境,通过图片、短片或音乐等形式引入《长恨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历史背景通过资料、视频等形式,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背景等,让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

3. 阅读诗歌理解将《长恨歌》分段给予学生阅读,每读完一段进行简要解读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和情感表达。

4. 文学赏析引导学生分析《长恨歌》的艺术魅力,包括辞章、韵律、意象等方面,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享观点。

5. 文化探究通过阅读《长恨歌》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地理景观等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拓展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6. 表达与创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书评或观后感,对《长恨歌》进行理性评价并表达个人观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段类似于《长恨歌》风格的诗歌作品。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资源,并将课堂分段导图化,用于学生的合作讨论和思维导引。

2. 导入与引入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与《长恨歌》相关的画作、音乐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与思考。

3. 学习历史背景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观看短片或听取教师的讲解,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4. 阅读诗歌理解将《长恨歌》分段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默读一遍,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理解的关键点和感受,最后全班交流解读结果。

5. 文学赏析引导学生对《长恨歌》的辞章、韵律、意象等进行分析,展开讨论,并请学生准备一到两个问题,进行彼此提问与回答,促进交流。

《长恨歌》高中教案

《长恨歌》高中教案

《长恨歌》高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恨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歌的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长恨歌》的诗歌形式、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3)能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恨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情感,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爱情的美好与悲剧;(2)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长恨歌》的作者王昌龄,创作时代背景;2. 诗歌结构分析:五言律诗的形式,诗句的韵律美;3. 诗歌主题思想:爱情悲剧的展现,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4. 诗歌艺术特色: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形象生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形式特点;(3)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2)诗歌情感的抒发与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歌结构、主题思想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创作实践法:抒发情感,创作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长恨歌》的作者王昌龄,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结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深入解读诗歌;5. 情感抒发:引导学生创作诗歌,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考察学生的情感抒发和文学表达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

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

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忆《琵琶行》中的名句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盘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缺乏”,表达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提醒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长恨歌》。

诗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背景。

教学时,需关注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恨歌》;2. 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理解;难点: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恨歌》,理解诗歌大意,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恨歌》1. 诗歌背景:唐朝盛衰变迁2. 诗歌意象:爱情、宫廷、自然景观3. 诗歌韵律:七言绝句、韵脚和谐4. 诗歌情感:悲愤、哀婉、凄美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长恨歌》的内容,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

2. 答案: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唐朝盛衰变迁的历史背景。

在创作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七言绝句的韵律,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但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上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唐朝其他著名的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长恨歌》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欣赏《长恨歌》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学习《长恨歌》的朗诵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长恨歌》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长恨歌》的文本和翻译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朗诵和表演的指导和准备教学步骤步骤一:《长恨歌》的创作背景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长恨歌》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教师可以讲解《长恨歌》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恨歌》的意义和表达。

步骤二:《长恨歌》的艺术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长恨歌》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长恨歌》的美丽和情感。

教师可以播放《长恨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体验《长恨歌》的朗诵和表演艺术。

步骤三:朗诵和表演技巧教师教授学生《长恨歌》的朗诵和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习如何准确地朗诵和表演《长恨歌》。

教师可以示范朗诵和表演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提升朗诵和表演能力。

步骤四:文学鉴赏和表达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表达来深入理解《长恨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如讨论、写作和演唱,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对《长恨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朗诵和表演技巧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文学作品和表演能力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鉴赏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参加朗诵比赛和演出,展示学生的朗诵和表演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长恨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对比阅读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重点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难点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与活动设计一、导入
提问第一层当中的背诵部分,并简要回忆第一部分对杨贵妃受宠的归
类描述
二、赏析诗歌
1、第二部分内容精读
(1)内容概述: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生离死别
的痛苦和无奈。

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2)哪些词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感情很深?
明确:“掩面”、“回看”
(3)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jīng)
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散漫”、“萧索”、“萦纡”、“少”、“无光”、“薄”。

衬托玄宗孤苦、思念、悲痛的心境。

2、第三部分内容精读
(1)内容概述: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此段写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
(2)重回故地,玄宗心情如何?
明确:“踌躇”、“空”、“沾衣”、“信马”,悲恸、失落、精神恍
惚、极度的思念。

(3)时光辗转,哪些词可看出玄宗依旧沉浸在过去?
明确:“多秋草”、“红不扫”,沉迷于悲痛和回忆中。

(4)哪些词语说明玄宗的思念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强烈?
明确:“未成眠”、“迟迟”、“欲曙天”、“谁与共”
(5)诗人是如何表现玄宗的孤独凄凉的?
明确:“冷”、“寒”、“白发新”、“青娥老”对应“别经年”,度日如年,孤苦眷恋
3、第三部分内容精读
(1)内容概述:“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
(2)杨玉环得知是玄宗来寻找,心情怎样?诗中如何体现?
明确:“梦魂惊”——震惊;“徘徊”——犹豫、不安;“花冠不整”——激动;“寂寞泪阑干”——思念
(3)杨玉环对他们的爱情是什么态度?
明确:“含情凝睇”、“日月长”、“旧物表深情”、“心似金钿坚”杨依旧念念不忘,忠贞坚守。

三、拓展延伸
1、结尾发誓的时候为什么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不说“此情绵绵无绝期”?
明确: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2主题思想概括(开放式)
讽喻主题
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主题
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双重主题
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四、作业布置
背诵二、三、四部分重点诗句
完成《长恨歌》课后习题
教学
小结
教学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