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武术的来源 二、古代武术的发展
一、武术的来源 中国武术的来源,可以追述到 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在原 始时代,人们为生存的需要,出于 本能必须与自然界和禽兽搏斗。原 始人不断积累了攻防搏斗技能,再 经过发展形成了搏斗的技巧和比较 合理的攻防姿势与实用动作,并逐 渐产生了自觉地合理运用这些技巧 的观念。
3、古代武术的定型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 个重要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 了诸多风格不同的武术流派,十八 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明 代的中国武术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 柔道和空手道的创立,少林武术也 在明代弘扬显明。
思考题:
1、武术的起源与哪些因素有关? 2、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治阶 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垄断一 切军事手段。武舞也是训练的一种 形式。在西周学校教育中,教授六 艺。其中射、御是直接与征战有关 的军事技能。在祭祀活动中,也有 持兵械的舞蹈。
2、古代武术的发展 春秋初期的民间已有了习武之风。 随着民间武艺日盛,武术开始往庞杂 化方向发展了。 隋唐五代,角抵手搏开展很普遍,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爱这个项目。 宋代以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 起。这一时期,对抗性的“手搏”、 “角力”也有发展。总之,宋代时期 古代武术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
1、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的作用 新石器时代末期,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私有制的萌发,各部落之 间出现了频繁的战争。由于战争的 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互相 残杀的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 为军事技能。同时也逐渐将军事格 斗技术更为专门化,形成了独立的 技术领域。
2、古代军事技术与武术的关系 军事技术与古代武术的最基本的同 一性在于技击性,但技击性的表现形 式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古代军事技 术的技击表现特征是集体性,强调队 形的排列与表换,动作简捷而利于实 战。古代武术除了技击性,还有个体 性、竞技性与表演娱乐性。特别是它 的技击战略战术思想与方法,都是以 个体性为基点的。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和自卫,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格斗技巧和武器使用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频繁发生,武术逐渐演变成一门严谨的学问。

二、发展历程1. 古代武术古代武术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外家和内家。

外家武术注重力量和速度的发挥,如少林寺的功夫和崆峒派的拳法;内家武术则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心意的运用,如太极拳和八卦掌。

2. 中古武术中古时期的武术发展较为繁荣,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门派。

如南拳和北拳的区别,以及闽南武术和湖北武术的特点等。

同时,武术开始与文化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3. 近代武术近代以来,武术受到了西方现代体育的影响,开始注重规范化和竞技化。

同时,武术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播和推广。

许多武术家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使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三、技术特点中国武术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功训练中国武术非常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如身法、步法、拳法、腿法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力量、速度、灵活性和耐力等方面的素质。

2. 内外兼修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即内功和外功的结合。

内功主要包括呼吸调节、精神集中和意念运用等,外功则包括拳法、剑法、刀法、棍法等。

内外兼修的目的是使武术练习者达到身心统一的境界。

3. 柔和刚健并重中国武术注重柔和和刚健的结合。

柔和的一面体现在技术的灵活性和优雅性上,刚健的一面则体现在力量的发挥和攻防的坚决性上。

这种特点使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四、影响中国武术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2024年武术培训资料

2024年武术培训资料
武术特点
武术具有攻防技击性、内外合一 性、形神兼备性、广泛适应性等 特点。
武术起源与历史发展
武术起源
武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在 狩猎、战争等活动中逐渐形成。
历史发展
武术经历了古代武术、近代武术和现 代武术三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完 整的武术体系和多种流派。
武术流派与传承
武术流派
中国武术流派众多,主要有少林、武当、峨眉、南拳等流派,各流派在技法、 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经验分享
经验丰富的武术家或教练可以分享他们在实战中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分享包括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对手、如何调 整战术和策略、如何保持冷静和自信等。通过听取他人的经验分享,练习者可以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
器械使用与表演艺
04

刀枪剑戟等各类器械简介


武术中常见的短兵器之一,具有砍、劈、 撩、扎等攻击方式,其种类繁多,包括单 刀、双刀、朴刀等。
武术长兵器之一,由枪头、枪杆和枪缨组 成,主要用于刺、扎、挑等攻击,代表器 械有红缨枪、花枪等。


武术中的短兵器,轻便灵活,以刺、撩、 挂等动作为主,分为长剑、短剑、双手剑 等。
武术中的长兵器,由戟头、戟杆和护手盘 组成,可刺、勾、啄等多种攻击方式,如 方天画戟等。
器械表演技巧展示
器械基本握法
介绍各类器械的正确握持方法, 保证安全和发挥最大威力。
现代武术礼仪规范
01
02
03
04
服饰整洁
参加武术活动时,应穿着整洁 的武术服饰,以示尊重。
场地礼仪
在武术场馆内,应遵守场地规 定,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
行礼规范
在武术表演、比赛或训练前后 ,应向师长、观众等行抱拳礼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综合了武技、哲学、医学和文化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开始研究并创造了各种武术技巧。

最早的武术形式主要以实用性为主,注重生存和战斗技能的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并融入了哲学、文化和艺术等元素。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技巧来进行战斗。

第二阶段是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开始有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武术逐渐成为贵族和士人的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并且开始流传于民间。

2. 武术的整合与发展:在宋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文武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同时,武术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

3. 武术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武术选手参加了各种国际武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武术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俱乐部和体育教育中。

三、中国武术的影响与意义1. 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培养品质和修身养性: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的培养,通过训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

3. 促进身心健康:武术作为一种身心结合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同时也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ppt课件
目录
• 武术的形成 • 武术的发展历程 • 武术的种类与特点 • 武术的影响与价值 • 武术的未来展望
01
武术的形成
武术的起源
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为了生存和自卫,开始使用 简单的工具和身体技能进行狩猎 和战斗,这被认为是武术的起源 。
古代战争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士兵们开 始学习和训练各种战斗技能,如 剑术、弓箭术等,这些技能逐渐 发展成为武术。
美学等。
现代武术的种类与特点
竞技武术
以竞技为主要目的的武术项目 ,包括套路、散打等,具有规
范化和竞技性的特点。
实用武术
以实战为主要目的的武术项目 ,注重攻防技术的运用和实战 能力的培养。
健身武术
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武术项目 ,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参与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娱乐武术
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术项目 ,通过表演、影视等形式展现

传统武术的特点
01
02
03
04
注重内外兼修
传统武术不仅注重身体的训练 ,还强调内心的修养,追求身
心合一。
强调实战运用
传统武术的技法都是为了实战 而设计的,注重攻防结合和实
战运用。
注重传承与创新
传统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技术体系。
文化内涵丰富
传统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 统文化内涵,如哲学、伦理、
近代武术的发展
总结词
近代武术受到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影响,逐渐走向竞技化 和教育化,同时也为武术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流派、现代发展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1.1 古代战争时期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是古代军事技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1.2 军事训练的渊源:中国武术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而产生的,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部份。

1.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2.1 历史演变: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2.2 传承发展: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发展,形成为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流派。

2.3 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主要包括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各具特色。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调和。

3.3 形意拳:形意拳注重快速攻防和力量的运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实战流派。

四、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4.1 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2 体育化发展: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4.3 理论研究: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承,还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

五、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5.1 世界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播。

5.2 国际比赛:中国武术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5.3 文化交流: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战争和武术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传承与发展、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起源1.1 早期战争技艺: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人们为了自卫和战斗而创造了各种武术技艺。

1.2 军事训练: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军队开始重视武术技艺的训练,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

1.3 宗教修炼: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等宗教传统也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武术技艺与修炼相结合。

二、发展历程2.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门派。

2.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武术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传承,形成为了许多经典的武术招式和套路。

2.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武术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广泛传播的体育活动,同时也开始传入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其中以南拳北腿最为著名,南拳注重柔和灵便,北腿则以力量和爆发力见长。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法,以缓慢、柔和、圆滑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见长,被誉为“内功拳法”的代表。

3.3 五形拳:五形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外家拳法,包括鹰爪拳、虎爪拳、猴拳、蛇拳和鹤拳等,注重快速、猛烈的攻击。

四、传承与发展4.1 师徒传承:中国武术向来以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师父传授技艺给弟子,弟子再传承给后人,形成为了丰富的武术传统。

4.2 现代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武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元素,拓展了武术的传播渠道。

4.3 国际交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爱慕,通过国际交流,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产生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次兴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

它是东方文化宝库的瑰宝,是炎黄子孙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

中华武术其源也远,其流也长。

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早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

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

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

并代代相传。

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

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

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

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

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并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

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

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

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本。

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

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 篇,《手博》6 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武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

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 一626 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 余人,练武之风日盛。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

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

“十八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

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止18 种。

宋代武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小说中窥见一斑,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描写了众多武艺高强功夫独到的男将女杰。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

明太祖先元璋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

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

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统计,重要的专著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

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

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

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

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它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

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

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

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体比赛的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果。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武术与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

它既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归纳和总结,也对其它社会章识形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

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

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

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

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武术与中国宗教: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与宗教有者不解之缘。

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的少林派拳术就与佛门发生过密切的关系。

“内家拳”的产生与发展,同道教的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术”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后来的“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则是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创造出来的。

还有,在伦理理念上习武者所奉的“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十戒”、“五不传”等等则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纲》、《五常》的思想。

武术与中医: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

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

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不仅中医的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

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夫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成为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

三、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我国武术最早是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

据记载,明代拳师陈元资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

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 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

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

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

在国际上,武术热正方兴未艾。

“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健身、技击、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论打斗技击,在国外不乏拳击、空手道等技艺,但这些过于野蛮,缺乏美感,比起内涵丰富的中国功夫来,真是相去甚远。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

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强暴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

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