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新闻图片
教你如何识别假照片

3.景深关系上的矛盾
照片中的景深与拍摄距离、光圈大小、镜头 焦距等因素密切相关。
4.画面虚实的矛盾
在同一个成像平面上,不可能出现虚实不均 的情况,而添加和替换等造假,由于使用修 改工具,则会出现同一平面上虚实不均的情 况。
5.纹理上的矛盾
不同相机拍摄的照片和同种相机拍摄的不同 照片在复制时,纹理上会产生差异。
6.完全重复的矛盾 7.影像边缘的矛盾 注意色块边缘是否平滑,过渡层次是否自然。
修改新闻图片,践踏真实性是绝不能接受的。 对于新闻摄影,画面的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
谢谢观看
眼见未必为实
——教你如何识别假照片
一、假照片之常见形式
当今世界,科技的Biblioteka 展让造假手段多种 多样,有时几乎可以乱真。以下是几种常见 的造假照片的表现形式:
1.导演摆拍:
这是最惯用的一种造假手段。摄影师根据自 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场景,设计一定的情 节,让被拍摄者充当演员,最后由摄影师拍 摄完成的过程。很显然,摆拍的摄影作品往 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 更戏剧性的情节。所以,摆拍有很大的生存 空间。
落实到新闻照片来讲,表现在画面上的就是特定的时空关系, 造假会打破这种关系,必然会留下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 方面:
1.光照方向上的矛盾
同一场景,光线的投射方向应该一致,表现 在高光、投影位置、方向和角度的规律性。
2.成像透视关系上的矛盾
物体在照片中成像时,遵循统一的透视规律, 近大远小,灭点统一。
2.后期制作:
利用数码技术和电脑软件按照自己的意图对 画面进行改动。根据需要和摄影者的主观想 象随便添加和删除画面信息元素,使画面完 美无缺。
3.图片说明:
新闻摄影图片造假分析

------以图说话
4、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过目不忘
5、最客观的真实反映
------新闻的基本要求
案例+方法
1、改颜色改气氛
1997年11月17日上午10时 左右,埃及乐蜀古城的着名 旅游景点哈特谢普苏特神庙, 有6名恐怖分子拿枪向游客 疯狂扫射,当场有68名外国 游客和埃及人被打死,20多 人受伤,当中包括不少瑞士 游客。当时瑞士的报纸 《Blick》,为了营造恐怖气 氛,竟然将神庙的水迹改为 红色以营造恐怖效果。
3、预设现场
二战时,五名海军陆 战队的士兵在硫磺岛战 役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 旗的照片闻名世界,美 军看上去很英勇?其实 一切都是预先约定的, 当摄影记者上岛时,美 军士兵已在岛上插上美 国国旗三个小时了。
4、使用道具
各位Photoblog的读者都知 道,我们常常强调一张相片 中应该有一个拍摄重点/重 心。战地记者也深明这个道 理——有什么比在战争茫茫 一片的场景中放下一件玩具 来拍摄更有戏剧性呢?
客观的镜头与主观的意识
新闻+摄影 案例+方法 成因+建议
1
2
3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新 闻摄影??
瞬间的新闻形象性
新闻价值包含形象价值 形象性包含新闻性
社会系统结构中 的新闻与摄影
新闻摄影理念
1、最开阔的视野
------由此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情
2、最敏锐的洞察目光
------新闻不仅要表现的及时还要发现的深刻
6、合成
这张照片出现在911袭击仅几个星期后的互联网上。但调查人员这照片进行了 合理的评估后很快就发现相片是假的——在911前参观过世贸中心的人都知道,室 外观景台在2号世贸中心的楼顶上(南楼),但是这幅照片显示,游客面向北,脸 朝向帝国大厦,这与2号楼被飞机撞上的方向相反。这幅照片在这个历史时刻给美
真实的谎言——新闻摄影造假现象剖析

规 律 认 识 不 清 , 新 闻摄 影与 艺 术 创 作 混 将 为 一 谈 , 取 不 恰 当 的 “ 作 ” 法 拍 摄 新 采 创 手 闻 照 片 ; 有 一 些记 者 把 新 闻 与 宣 传 混 为 还
一
嫌 疑 。 随 后 ,华 商 报 》 片 编辑 巩 志 明 在 《 图
了 国 内外 众 多 专 家 、 人 和 社 会 大 众 的好 影 评 , 且 还 一 路 过 关 斩 将 , 取 了 第 4 届 而 摘 7
世 界 新 闻 摄 影 比赛 日常 生 活 类 单 幅 三 等 奖 ! 不是 图 片 中那 位 “ 特新 郎 ” 纸 诉 若 模 一
状 告 倒 邱 焰 , 武 汉 市 中 级 人 民 法 院终 审 ( 《 非典 时期 的 婚 礼 》 当下 新 闻摄 影 圈 子 里 正 蔓 延 着 一 股 歪 风— — 弄 虚作 假 。可 以毫 不 夸 张 地 讲 ,
获得 “ 赛 ” 等 奖 的“ 拍 ” 品 。 荷 三 摆 作
“ 演 ” 平 最 高 , 假 手 段 最 佳 , 骗 能 导 水 造 欺
力 最 强 的 “ 闻 ” 片 当 属 湖 北 晚 报 摄 影 新 照
记 者 邱 焰 的作 品《 典 时 期 的 婚 礼 》 又 名 非 ( 《 典 时 期 的 爱 情 》 。这 幅 照 片不 仅 赢 得 非 )
获奖作者—— 《 深圳商 报》记者林勤
在 有 关 网 站 上 发 表 声 明 ,公 开 道 歉 , 称
“
… …
竟是一“ 货 ” ! 假 ? 其 实 , 以上 事 件 并 非 鲜 见 的 个 案 , 新
闻 摄 影 造 假 事 件 近 年 来 在 国 内 可 以 说 是 屡 见不 鲜 的 。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上半年,中宣部召开2022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会议。
会议表示坚决打击新闻敲诈,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严厉整治虚假新闻息,严肃纠治有偿新闻。
(这个会议也可以用在分析题中)自从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假新闻以及反转新闻更加屡见不鲜。
铎子对2022年上半年的假新闻进行了梳理,以下这些事件都可以用作相关的经典案例,请大家收好!本期目录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1.北京打工寻子2.柬埔寨血奴案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5.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6.P站制裁俄罗斯7.棒棒糖女孩持反抗俄军.韦东奕帮博士团队解决数学难题9.流浪猫协助警方破案获奖10.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二、假新闻呈现三、假新闻核心知识点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1.北京打工寻子后海公安发布情况通报,先前指责公安机关推诿、不调监控、不立案、不做DNA的情况居然均为不实报道。
而且,警方通报的案发时间与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2.柬埔寨血奴案一个年纪不大的中国小伙,在国内被强行拐到柬埔寨搞诈骗,诈骗分子眼看他不愿加入诈骗行当,便拿他当抽血机器。
这新闻,谁看谁震惊。
而真相是,中国公民李亚缘纶偷渡来柬,后因肝部患严重疾病,联系当地一社会组织寻求帮助。
先后有3人出于不同目的,协助李编造、宣传其被非法拘禁、受到虐待及充当“血奴”的假新闻,误导舆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案件下一步将移交柬司法机关审理。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日,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息冲上热搜。
而且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
但是日晚,清华大学微博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
根据该人员公示息,在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中均没有查找到与之匹配的学生息。
很明显,这是一个学历造假事件。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上海一名博主@阮一发长文称自己使用美团跑腿帮忙邮寄护照等文件,因骑手电动车没电无法准时送达,还被骑手“暗示”加价、勒索撕掉文件,事后还无法与该骑手取得联系。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探析沈燕【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逐渐充满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新的环境,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要想更好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就需要应用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将读者进行吸引.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能够直接影响读者对新闻的关注度,因此,下文将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展开探析.【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8(000)023【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图片;现状;视觉效果;措施【作者】沈燕【作者单位】延边日报社吉林 133000【正文语种】中文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的获取,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人们通过手机和电脑进行信息的获取时,对其中的文字进行详细阅读的人不多,相反,人们对图片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就需要进行配图,将所报道的新闻进行配图,能够给人们的眼球带来冲击效果,让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关注到新闻报道的内容,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下取得胜利。
有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信息的获取时,对于图片的浏览时间平均只有零点七秒钟,由此,可以看出,记者在进行图片的拍摄和选择时,要进行慎重的考虑,保证所选照片的高质量。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图片的视觉效果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择手段,这就导致了当前的新闻图片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很多新闻当中的图片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针对这一情况,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度。
造成新闻图片失去真实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媒体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虚假新闻表现的三个层次

或其他 什么东 西。马克 思曾经 说过: “ 不 真实 的 思 想 必 然地 、 不 由自 主 地 要
伪造 不真 实的 事实 ,因 此也 就会 产 生歪 曲和 撒谎 。”(2 ) 可以 想象 , 在非 新闻 传 播理 念支 配下 的新 闻 传播 中,要 想 实现 新闻 传 播 的 真实 , 显 然是 荒 唐 可 笑 的。 因此 ,一个 国家 的新 闻媒 体, 如 果试 图 以新闻方式真实反映这个国家的整体真实 面目 ,它用 来 指导 新闻 传播 的观 念, 就 必须是 符合新闻 传播本 性的观 念。
前沿观察
虚假新闻表现的三个层次
杨保军
பைடு நூலகம்
虚 假 新闻 的表 现样 式 千变 万化 ,可 以 说令 人眼 花缭 乱。 人们 根据 虚假 新闻 的 特 征, 归 纳出 数 种 具 体 的表 现 形 式 , 比如有人就将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概括为 十种:政治需 要,公开造假;与 己不 利 ,隐 匿真 情 ;宣 传 典型 ,任 意 拔高 ; 屈 从压 力,写 昧 心稿; 惟利 是图 ,编 造 新闻;粗枝大 叶,调查不实;道 听途 说 ,捕 风捉 影 ;知 识 贫乏 ,不 懂 装懂 ; 合 理想 象,添 枝 加叶; 偷梁 换柱 ,移 花 接 木 。(1 ) 应 该 说 这 些 归 纳已 经 比 较 全 面、 充分 。但 这种 归纳 主要 针对 的是 具 体 报道 中出 现的 虚假 新闻 ,属 于微 观层 面的 一 种概 括,显 然对 新闻 传播 的整 体 失 实 表现 没 有 做 出 足够 的 说 明 。因 此 , 我 们这 里将 从另 一个 角度 ,即 主要 从新 闻传播的不同层面上对虚假新闻的表现形 式 做 出 分析 。
报 道在 整 体上 正是 这样 ,可 以说“ 睁着 眼 睛 说 瞎 话”,没 有 反 映 出国 家 的 真 实 面 目。人们 通过新闻 报道看 到的是 “ 祖 国 山 河 一 片 红 ”、“ 到 处 莺 歌 燕 舞 ”, 但 实际状况是到处 蛮干浮夸、弄虚 作 假 , 到 处 “ 文 攻 武 卫 ”、 你 批 我 斗 。
2003年十大假新闻

2003年十大假新闻■陈斌贾亦凡阿仁编者按:两年前,一个寒冷的深夜,一次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催生出‚ 2001年十大假新闻‛。
原本只是游戏之作,偶尔为之,谁知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本刊又相继评出‚世界杯十大假新闻‛、‚ 2002年十大假新闻‛,简直成了打假专业户。
原以为假新闻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不曾料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假新闻如雨后春笋、越打越多。
于是,心灰意冷,退意萌生。
转眼,又近年底,新闻界的不少朋友希望我们继续评选‚ 2003年十大假新闻‛,认为这项工作虽然艰苦,却很有意义。
既然社会需要,同行欢迎,读者爱看,我们也就义无反顾,只有将新闻打假进行到底了。
经过紧张的评选,‚ 2003年十大假新闻‛现已评出(获奖名单附后),其中《比尔〃盖茨遇刺》得票最高,因此无可争议地荣获‚ 2003年度客里空最假新闻奖‛,奖给‚长鼻子两面人‛奖杯一尊,奖状一个,以及客里空银行的支票一张。
综观2003年的假新闻,和前两年相比,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现归纳如下:1.数量多。
前两年评选,候选篇目大约在二三十篇左右,真正‚杰出‛者凤毛麟角。
而 2003年的候选篇目多达 130余篇,且总体水平提高,故而挑选余地大大增加,从而确保了评选质量。
2.寿命短。
2003年假新闻数量虽多,但寿命普遍较短,往往两三天内就被揭穿。
如《<背影>落选鄂版新教材》,刊出的次日就被揭穿。
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3.技巧高。
过去的假新闻,往往凭空捏造的多,因此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破绽。
而现在的假新闻,则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故而欺骗性很强。
因此屡屡出现这种极富喜剧色彩的情形:刊出假新闻的媒体已经公开道歉,然而依据该假新闻有感而发的时评还在源源不断地刊出。
可见假新闻的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居然能蒙骗职业高手。
4.权威媒体也造假。
前几年,假新闻大多是小报小刊所为,权威媒体和主流媒体很少涉案。
但 2003年不少影响恶劣的假新闻,却出自权威媒体,实在是有失名门风范。
企通互联教您如何鉴别照片真伪

企通互联教您如何鉴别照片真伪鉴别艳照门图片电脑合成照片的方法假新闻照片制作的方法受藏羚羊假照门影响,越来越多的获奖照片遭网友质疑,就连陈冠希“艳照门”的真实艳照一度网友认为是假的,还做了相关的分析...科技的发展,特别是PS合成技术,使得一些以假乱真的图片很多,我们真的很难分辨。
就如假照门中,曾经在各大媒体、各类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过奖项的照片也被网友质疑..叶惠棠摄影作品《无情之火》造假[背景] 广东叶惠棠的摄影作品《无情之火》,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金奖宝座。
从表面上看,《无情之火》是一幅绝佳新闻纪实类作品,能在几万张优秀作品中,短时间内被评委青睐,真是不得不令人叫绝。
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网友对该照片提出了质疑。
之后叶惠棠本人也承认这幅照片经过数码技术手段的修改,已非原始影像...叶惠棠参赛摄影作品《无情之火》疑点分析图1疑点:从图片上看,绝对使用数码技术手段合成的,手法还比较拙劣。
上图A1和A2处:明显是同一个门,复制过去后却没有缩小调整透视。
观点假设:如果A2是真的门,在这样的距离透视下,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门该有多高,姚明进门都不用低头了。
上图B1、B2:注意泼水人泼出去的水,以及火焰和黑烟的交界处过渡很不自然。
上图E:拎着猪的后生小伙子,他的脚给人一种悬空的感觉。
整体:画面中的人的透视感觉都是使用了长焦镜头拍摄的,而整个火灾画面是使用了广角镜头拍摄,存在着矛盾。
还有就是各个人的受光面与阴影与整体自然光有矛盾,火灾场面竟然还能布光?疑点分析图2疑点:同一座房子被COPY粘贴并列,居然不考虑近大远小的关系,直接用复制原图就贴过去。
若将失火的房子按比例用线条重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关系,这两座房子的关系是房中房的错层关系。
“刘羚羊”假照片真相大白曾入选当年“2006CCTV年度新闻记忆年度新闻图片”并获得铜奖称号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查出是假照。
作者刘为强表示“图片中的羚羊是真的,桥也是真的,但是瞬间不是那么好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教皇接见一个商业代表团的图片
• 台湾的《自由时代》杂志刊登了教皇接见一个商业 代表团的照片。其中,竞争对手《联合新闻报》的 发行人王晓兰的映像被抹去了。《自由时代》的一 位记者说,去掉王晓兰是因为“她是否出现在照片 上并不重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幅照片,不得不进 行缩小。”
2011年,“悬浮”的领导照片合 成
2001年,该照片出现在911袭击仅几个 星期后的互联网上,后被证实是假的
• 调查人员对这照片进行了合 理的评估后很快就发现相片 是假的——在911前参观过 世贸中心的人都知道,室外 观景台在2号世贸中心的楼 顶上(南楼),但是这幅照 片显示,游客面向北,脸朝 向帝国大厦,这与2号楼被 飞机撞上的方向相反。这幅 照片在这个历史时刻给美国 人造成了巨大的感情衝击, 成为当时有代表性的新闻图 片之一,相片合成者也被 FBI请了去喝咖啡。
二、新闻图片造假VS真实性
• 新闻摄影的生命在于真实,其真实性体现在:首 先,必须是对真人、真事、真场景的现场实拍; 其次,人物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拍 摄对象;第三,图片的文字说明必须准确无误。 • 无论对于媒体还是大众,真实的图片在新闻事件 中的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 展,摄影师们对大多数新闻图片进行了电脑处理 以呈现出最完美最逼真的视觉效果。不过,任何 人对图片明暗,颜色,反差等所有改动范围必须 在新闻事实前提下。 但近年来,新闻照片造假事 件却屡屡发生,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2011年6月,有网友爆 料称,四川凉山自治州 会理县政府网站发布的 一则新闻中使用了合成 痕迹明显的相片,相片 中,县领导“悬浮”在 一条公路的上空,图片 说明称这几位领导在 “检查新建成的通乡公 路”。会理县委宣传部 工作人员表示,那张相 片确实是网站工作人员 后期合成处理的。
新闻图片造假引发的思考
新闻编辑学 新闻图片造假引发的思考
制作: 学号: 院系: 专业:
பைடு நூலகம்
新闻图片造假引发的思考
• 一、新闻图片“造假门”举例
• 二、新闻图片造假VS真实性 • 三、通过新闻图片造假“透视” 学历门事 件
新闻图片造假引发的思考
• 一、新闻图片“造假门”举例
1860年,历史上第一幅造假照片
• 历史上第一幅造假照片出现在1860年。这幅林肯的照片 实际上是在参议员约翰.卡尔霍恩的身体上安了林肯的头。
2003年,伊拉克平民 照片是合成的
• 经过处理的伊拉克战争照片,一支顶着伊拉克战 俘头部的步枪被图片编辑删除了。同一张相片, 裁掉左面顶着伊拉克战俘头部的步枪,就变成美 军体恤战俘充满人道关怀的感觉了。
2005年,“黑手印”事件
• 这是2005年一张著名的 照片,反映的是黑龙江 沙兰水灾过后,在小学 教室墙上留下的四个黑 手印。报道称这是遇难 小学生在墙上留下的最 后手印。但很快,该照 片受到了其他媒体和大 量网友的关注和质疑, 有人高喊出“手印”打 假的声音。一场有关该 照片真实性和记者操作 是否恰当的争论也随之 掀起。
新 闻 图 片 造 假 引 发 的 思 考
非你莫属 晕倒男
• 职场类节目《非你莫属》掀起一场“打假”风波。 在5月20的这一期的《非你莫属》节目中,号称 留法10年的海归男郭杰,在面试过程中被质疑法 语水平,并当场晕倒。质疑他的面试官文颐也因 为不识法国大学文凭被留法学生抨击。这一视频 在网络热传,网友纷纷质疑这是《非你莫属》节 目组策划的炒作。对此,搜狐娱乐记者第一时间 联系到天津卫视总编室,一工作人员否认炒作, 郭杰的学历是否造假这是他个人的事。
新闻图片造假引发的思考
• 现在人们看一张新闻照片时,可能第一眼 不再是它传递了什么信息,而是它有没有 改变什么信息。不是好在哪,而是假在哪。 • 诚信萎缩,真实无存,媒体公信度下降, 它最终真正伤害的是新闻摄影人这个群体。
三、通过新闻图片造假“透视” 学历门事 件 • 翻看一年来的热点新闻,超市公开承诺不 卖假货,已婚妇女承诺计划生育,高考、 考研签署诚信承诺书……诚信承诺充斥各 行各业,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社会已经 出现了诚信危机。 • 假酒、假药、假芯片、假论文…..假东西 充斥社会,然而造假事业仍然如火如荼的 进行。最近最火的造假热点莫过于《非你 莫属》中的学历门事件
1945年,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 《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
• 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 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 有3个月。摆拍了《巴黎市政 厅前的接吻》的杜瓦利埃反 而觉得自己是在“创造历 史”。但是,“创造历史” 和“篡改历史”是很难同日 而语的。撇开上面提到的摆 拍不说,铁板钉钉的造假便 是那种对既有影像大做手脚, 进行人为的技术修改,直至 伪造历史。
• 然而戏剧话的是,一周来,比之郭杰磕磕绊绊的 法语以及一问三不知的专业能力,更令网友愤懑 的或许是文颐对法国学历制度的无知妄言。众多 法国留学生围攻文颐微博,要求其道歉,甚至有 网友对文颐曾对外宣称的留法学历进行调查,发 现竟然“查无此人”,质疑文颐才是冒牌货。天 津卫视态度暧昧地回应称,“节目中嘉宾和选手 一样面临压力,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 • 针对面试官所称的法国“Bac+5”学历证仅为“技 术学院专科”的说法,法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 解释:"Bac+5 "确为硕士学位。
• 不管郭杰的学历是假的,还是文颐的学历 是假的,甚至是这节目是否是炒作的,我 们无从得知。 • 但是,这次“打假”事件,又带给我们一 些思考。 • 为何社会充斥着假的东西,我们又该何去 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