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15一1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水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操作水平及归纳推理水平。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有数学的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根据所发现的排列规律实行自我创设,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在不同的图形排列中找到排列规律,并按规律实行自我创设。

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意识。通过自我创设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

教学准备:事物模型、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l、出示课件,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口○口○口——、——

l 3 5 7 9 ——、——

2 4 6 8 10——、——

2、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知循环排列。

创设情境: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很漂亮,我们来仔细观察,你能找出这些图案的规律吗?(出示事物)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出了墙面和地面图案的规律,引出循环规律。

感知循环规律:

1、接下来,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很多小动物,

它们呢想去参加动物王国举行的运动会,瞧,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欢迎你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像、小猴、小熊、小兔,请大家仔细观察,如果现在小猴排第一,其他三个小动物应该怎样排呢?…

2、出示图片,“第四队怎样排?”(学生观察后猜猜并说说猜的理由。)

3、观察整幅图,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4、感知循环排列的规律。

5、请四名同学做类似的游戏,进一步感知循环排列的规律。

三、摆一摆,画一画。

1、出示例l,学生边摆边画。

2、做“做一做"。

四、课间欣赏。

五、课堂总结。

六、自由创设,加深感知。

1、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自由创设有规律的图案。

2、展示学生图案。

教学反思:

反思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对生活中没有见过的东西总是不感兴趣,自然就不想知道。如果在讲授《找规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相关有规律的事物,然后让学生自我展示,我想到那时,学生将会学习激情高涨,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愿意沉默。所以,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展开一些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动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水平。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的理解力。还能够组织学生实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所以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相注重社会、注重生活、注重自身和注重自我的意识。

反思二:给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即使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绝绝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

这个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多给学生表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仅仅对现实问题实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之百的纯数学问题。

反思三:注重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展开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持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实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理解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反思四:教学过程中,教师如缺乏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里和思维的灵活性。

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到那时,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课件:见后面“找规律.ppt”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