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_第四章 在诱惑面前不动声色,在寂寞面前坚定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要在这个充斥着诱惑、迷漫着寂寞的竞争环境和生命旅程中,活得淡定、从容、快乐,就应该懂得去吸纳,而不去指责;去借鉴,而不去裁判;去包容,而不去挑剔;去建议,而不去讽刺;去帮助,而不去践踏;去创造,而不去批评。

1.浮躁是人生的大敌

浮躁心理是人们做事目的与结果不一致的常见原因。浮躁的人,一味地追求效率和速度,做起事来往往既无准备,也无计划,恨不得一日千里,一蹴而就,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与成功背道而驰。所以,要想取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静下心来,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2.功到自然成,不必心浮气躁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浮躁。

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心浮气躁、缺乏耐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要明白欲速不达的道理。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学习什么,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间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诗仙”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做得很

好,老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

一天课堂上,李白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地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脸上泛了红。走在放学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

忽然,他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

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很有礼貌地问到:“婆婆,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儿,慈祥地对李白说:“孩子,功到自然成,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啊!”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功到自然成,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

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为他以后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奠定了的基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我们按照预期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后,要耐心等待事情的进展,不必人为地做出违反事物内在规律的事情,这样反而更有利于事情成功。

功到自然成,不必心浮气躁。行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踏实,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浮躁。一个容易浮躁的人不会得到任何好的结果,因为他不能把自己的行动坚持到底,只会在内心的斗争中消耗自己的热情。浮躁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躺在摇椅上,我们知道自己在动,实际上只是在原地打转。

3.浮躁,会葬送美好人生

无论是谁,假如丧失忍耐,也就丧失灵魂。

人们之所以陷入了浮躁的误区,就是因为心理状态与现实之间,发生了一种冲突和矛盾。浮躁的基本特征就是急功近利、欲壑难填,更为严重的是,浮躁就像成功路上的顽疾,可以传染甚至迅速蔓延。被浮躁控制的直接后果便是一事无成。

曹操命夏侯惇为都督,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城,以窥视在新野的刘备。荀彧、徐庶等人认为“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

不可轻敌。”“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冀矣。”夏侯惇却不以为然,口出狂言:“刘备鼠辈耳,吾必擒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战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夏侯惇一番话,显示出他的浮操、狂妄心态。

夏侯惇引兵至博望坡,与赵云交战,激战数回合,赵云假装战败而逃,夏侯惇从后追赶。赵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数回合后再次诈逃。夏侯惇的副将韩浩劝谏道:“赵云诱敌,恐有埋伏。”

夏侯惇说:“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夏侯惇急于求成,催军急进。此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昼风既起,夜风愈大,夏候惇全然不顾此中凶险,仍催军赶杀。

夏侯惇引军行至狭处,山川相逼,树木丛杂,一霎时,四面八方皆是大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军人马自相践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只好收拾残军,灰溜溜地逃回许昌。

夏候惇是曹操的一员上将,并非草包之辈,他自幼用兵,颇懂兵法,不是不知狭处须防火攻,而是因为心浮气躁,只想速胜,头脑已发胀,连最基本的军事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可见,浮躁能使人犯致命错误。

与浮躁相对的是沉稳冷静。一个人只有在冷静的心态下才能思考问题,才能把纷繁复杂的事物理出头绪,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出智慧的光辉。

唐代宪宗时期,有个中书令叫裴度。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千万不要张扬这件事。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如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

不解,猜不透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记了丢印的事,当晚竟然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众人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后下人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时的处置情况。他说:“丢印的缘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从何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放回原处。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有人面对危难之事狂躁发怒乱了方寸。而成功者总是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理智地应对危局。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问题,在冷静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可见,让发热的大脑冷却下来对解决问题是何等重要。

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汇聚和累积需要恒心,浮躁不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好大不能成其大,急功难于成其功。

4.万事不能急于求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现在,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失去了往日的专心、恒心,很难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做事,变得越来越浮躁。他们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后天又觉得干别的好,六神无主,见异思迁。他们恨不得上午播种下午就能收获,甚至不播种就能收获。追根结底,都来源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事物的变化皆有规律,人的心性磨砺也有一个过程。古语有言:“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蟾蜍和马陆(也叫千足虫)是对好朋友。有一次,蟾蜍问马陆:“我总是在水中生活,为什么身体却不如你们干净?”

马陆回答说:“我出生的时候,妈妈烧了一锅开水……”

蟾蜍性情急躁,没等马陆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问道:“水烧开后你跳进去了吗?”

马陆原来想说:“等开水凉了以后,妈妈给他洗了澡,然后又给他身上抹了层油,因此它的身体总是干净的。”

但是蟾蜍根本没让马陆说下去,接着就追问道:“你跳进去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