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目录及其作用
古籍目录学

古籍目录学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古籍目录,是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参与校书,由刘歆编成的《七略》,已经佚失,基本内容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七略》分类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共38小类。
《七略》不但建立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还通过小序、大序叙述学术源流。
每书有提要,(叙述学术源流的)总序、大序、小序都收在辑略中。
《七略》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取其要”,编成《汉书艺文志》。
首创在正史中修《艺文志》,使《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
开创“史志目录”改动:将辑略拆散;把解题简化为小注;注明改动,保留原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封建社会典籍以经史子集为部类的四部分类法西晋秘书监荀勖编制《新簿》(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分甲、乙、丙、丁四部,性质相当于后世的经史子集,初创四部分类法。
把史书自经部析出,即丙部。
东晋著作郎李充将荀勖的经子史集次序易为经史子集,自此不可移易,史称“秘阁以为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
南朝王俭《七志》(已佚,见《隋书经籍志序》),沿袭《七略》,独创图谱志,并附道经、佛经于篇末。
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确定史部专立。
文集录之前或称诗赋、或称文翰,至此成定称。
《七录》的分类为后来走向正统的四部分类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起承上启下作用。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成于魏徵,反映南北朝及隋代图书著录情况,编纂依据为隋《正御书目录》。
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后附道经佛经,四大类后分四十小类,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书经籍志》将前代(南北朝)典籍的著录情况简化为注文,依其类别相同或相近,附于书目之后。
具有双重意义,有别于其他目录。
我国史志目录中,只有《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有小序。
唐代开元年间所编《群书四部录》宋代政府藏书目录:《崇文总目》,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18页英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英语留学•英语应试•英语练习内容来源:沪江网广告展开阅读更多(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

古籍目录及其功用】小中大作者: admin | 来源: 汉典古籍| 查看: 837次| 打开书架| 选字释义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第五章 目录学与古籍分类法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一词連稱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目录 汉书·叙传 叙传》 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汉书 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 略述鸿烈。” 目录的不同称谓: 目录的不同称谓: 刘向《别录》 “录”,刘向《别录》; 刘歆《七略》 王俭《七志》 “略”,刘歆《七略》;“志”,王俭《七志》; 荀勖《晋中经簿》 “簿”,荀勖《晋中经簿》; 书目”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目”,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书录” 毋煚《古今书录》 “书录”,毋煚《古今书录》。 或称“录目” 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 或称“录目”,如释智昇《开元释教录》有《历代 所出众经录目》,也即“序目”之义。 所出众经录目》 也即“序目”之义。 解题”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解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总目提要” 。 汉晋之后, 目录”之名通用。 汉晋之后,“目录”之名通用。
四、目录的基本结构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 以典型的目录《四库全书总目》而言,应该包括以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下内容: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 1.书名,对于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外 书名, 国语》又名《 书名 对于同书异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传》,《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异书同名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 (《河东集》有唐柳宗元、宋柳开)的情况要加以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特殊说明,以免混淆。 2.著者时代。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著者时代。 著者时代 改朝换代,前朝官员不受新朝俸禄, 称为“遗民” 则仍标前朝。 称为“遗民”,则仍标前朝。
目录的功用

目录的功用目录的功用汪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叙》中提出目录的作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辨章者,辨明也。
郭璞《方言序》云:“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考镜者,鉴察稽核也。
章氏之言谓目录之学有益于辨明学术流派,考清学术渊源。
我们以为目录的功用总的说来确如章氏所言,析言之则其功用有以下数端:1.初学者问津,目录指其途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是其门而入。
”实际上唐人毋煚早就认识到不明目录对为学的害处,他说:“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
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仗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古今书录·序》)初学之人于学问茫茫不知其然,该读何书,如何读,尽皆略无章法。
书目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问学途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书目都承担着为初学者指点迷津的功能。
例如藏书简目对初学者就用处不大,明人杨士奇等编撰的《文渊阁书目》可以为例。
该目是明永乐年间杨士奇根据文渊阁东阁的皇室藏书编定的书目,所录以千字文编号,自“天”至“往”字凡20号。
仅有册数不列卷数,更不要说其他著录项了。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评说:“自《七略》以至《崇文总目》,记载中秘之书,未有如是之潦草者。
”这样的货物清单式的书目对初学者问学显然不会有什么助益。
有的目录就是明确针对初学者问学而编的,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得比较仔细。
例如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编著的《书目答问》,张编该书的目的在其《书目答问略例》中说得相当明确,“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又于其中详分子目,以便类求。
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
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
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
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古代社会的目录与藏书管理

古代社会的目录与藏书管理在古代社会中,目录与藏书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不仅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书籍,还能保护文化财富,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从古代目录的起源、目录的分类与编制、以及藏书管理中的挑选、保存与修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古老而有趣的话题。
古代目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四库全书》。
这是一部由清代编纂的大型文献集成,涵盖了中国古今各个领域的重要著作。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编纂人员在《四库全书》最前面编制了一份目录,将不同书籍按照类别和顺序进行分类。
这为后世的藏书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目录的分类与编制在古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规范。
根据书籍内容,常见的分类包括经史子集、医药学、文学艺术等,这样的分类既方便读者查找,也便于书籍的整理与管理。
编制目录时,要注意书籍的顺序排列,以及准确地标注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
有些目录还会加入注释和评价,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古代社会中,藏书管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古代的藏书馆通常由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他们需要对馆内的图书进行挑选、修复和保存。
挑选图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图书的内容、作者的声誉和读者的需求。
选择优秀的著作可以提升馆内藏书的质量,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
保存图书是图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古代社会并没有像现代一样的气候控制设备和专业的图书保护措施,因此,如何防止图书受潮、虫蛀和破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藏书馆的管理员需要定期检查图书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有些图书还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比如将它们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定期翻动以防止老化。
修复古籍也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
古代的书籍可能会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而出现破损、缺页等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古代的藏书馆会请专门的修复师对书籍进行修复。
修复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献学和手工技能,以便恢复古籍的原貌。
不仅如此,修复师还需要在修复过程中小心翼翼地避免进一步损坏,并注意使用符合古代制作技艺的材料和工艺。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
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
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
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
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
《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
录而奏之”。
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
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
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
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
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一、经部1. 易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等2. 书类《尚书正义》、《尚书大传》、《尚书注疏》等3. 诗类《诗经正义》、《诗经集传》、《诗经注疏》等4. 礼类《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等5. 春秋类《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等6. 孝经类《孝经正义》、《孝经注疏》等7. 四书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二、史部1. 正史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2. 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3. 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4. 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等5. 杂史类《国语》、《战国策》等6. 传记类《高士传》、《唐才子传》等7. 地理类《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三、子部1. 儒家类《荀子》、《新书》、《盐铁论》等2. 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3. 法家类《韩非子》、《商君书》等4. 名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等5. 墨家类《墨子》等6. 纵横家类《鬼谷子》等7. 杂家类《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四、集部1. 楚辞类《楚辞》、《楚辞补注》等2. 别集类《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等3. 总集类《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等4. 诗文评类《诗品》、《文心雕龙》等5. 词类《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6. 曲类《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五、丛部1. 丛书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2. 类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3. 小说类《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4. 佛经类《大藏经》、《金刚经》等5. 道藏类六、艺术部1. 书画类《历代名画记》、《书谱》、《法书要录》等2. 篆刻类《印章集》、《印谱》等3. 音乐类《乐府杂录》、《琴操》等4. 舞蹈类《舞谱》、《舞蹈史》等5. 戏剧类《录鬼簿》、《南戏录》等七、科技部1. 天文类《甘石星经》、《授时历》等2. 地理类《地理志》、《舆地图》等3.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4. 医学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5. 建筑类《营造法式》、《园冶》等6. 数学类7. 兵器类《武经总要》、《兵器谱》等八、生活部1. 食谱类《随园食单》、《饮膳正要》等2. 花卉类《群芳谱》、《花镜》等3. 茶艺类《茶经》、《茶谱》等4. 服饰类《中国古代服饰史》、《绣谱》等5. 旅行类《徐霞客游记》、《旅行指南》等九、宗教部1. 佛教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经》等2. 道教类《道德经》、《南华经》等3. 儒教类《孝经》、《大学衍义》等4. 基督教类《圣经》、《基督教要义》等5. 伊斯兰教类《古兰经》、《伊斯兰教义》等《中国古籍总目》不仅是一部文献检索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宝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目录学历史悠久。
汉代刘向、刘歆编制《七略》、《别录》,奠定了基础,此后,目录学不断发展,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留下的许多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视为引导我们打开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逐步了解、利用、掌握这一宝库不可缺少的向导。
所以古人称目录学为读书治学的门径,这无疑是恰当的。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
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
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
流传至今的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经籍考》、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这种解题目录始于刘向的《别录》和刘歆的《七略》,到宋代时已趋于成熟,《郡斋读书志》与《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标志;而清代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加完善,成为解题目录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
这种目录,价值在于小序。
小序条辨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人得以由委溯源,考辨学术源流。
流传至今者,有《汉书。
艺文志》、《隋书。
经籍志》。
第三种,只记书名,无小序、解题。
如宋代郑樵《通志。
艺文略》,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唐以下各史《经籍志》、《艺文志》,以及一些私人藏书目。
郑樵《通志。
艺文略》的宗旨是:“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其先后本末具在”(郑樵《通志。
校雠略》)。
郑樵反对每书之下必有解题,认为这是“泛释无义”、“文繁无用”,主张从目录的分类来体现学术源流的本末先后。
他排斥目录中的解题,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所编《艺文略》,分类之间剖析流别,秩然有序,确实体现了“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这一原则。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分别条流,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
……令其门径秩然”(《书目答问》略例),其编排之法与郑樵的原则相吻合。
因而在只记书名的目录当中,《通志。
艺文略》和《书目答问》为人们所重视,具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考辨学术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的正宗及优良传统。
此外,从目录的形成及目录的体制看,又可分为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等三种。
第一种官修目录,这种目录是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成的。
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政权趋于巩固、国家安定的情况下,往往着手整理文化典籍,当然也为了对人民实行思想统治。
从汉代至清代,历代王朝大都搜集天下遗书、编制全国性的综合目录。
这种目录由于是政府组织编修,因而无论人员的配备,还是书籍资料的搜集,都雄厚而充实,特点是书籍著录完备,包罗宏富。
如《群书四部录》(唐开元初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但由于成于众手,往往失于疏漏,这是一个缺点。
第二种史志目录,这种目录是历代史官在修史时,根据同时期的国家藏书修成的。
目的是记一代藏书之盛,把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为历史的一个方面记录下来,和正史一同流传。
自从班固首创《汉书。
艺文志》,开了正史中记载目录的先例,历代修史者相沿不绝。
如《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明史。
艺文志》等。
从汉代到清代,史志目录一直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中一支重要的流派。
可据以考见一代学术源流及典籍的存亡,在历代官修目录大部分佚失的情况下,同史书一同流传下来的历代史志目录就更显得珍贵了。
第三种私人藏书目录,这种书目是以私人藏书为基础编制的。
限于各方面的力量,
它不如官修目录的完备、宏富,但它可以补官修目录及史志目录之阙,特别是私人所著的解题目录,在补阙这一点上尤其重要,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这两部目录著录的书籍,后来大多佚失;但由于这两部目录都有解题,因而“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考核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考证之所必资”的重要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的种类,如果从它的性质上看,也可以分为三种,即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第一种综合目录最为常见,一般都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
历代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通常都属于综合目录。
第二种专科目录是伴随着科学文化的逐步发展,适应人们对某一学科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的要求而产生的专业性目录。
我国最早的专科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的《兵录》。
后来,与历代学术的兴盛相适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专科目录。
汉魏以来,文学开始繁荣。
晋初产生了荀勗的《杂撰文章家集叙》、挚虞的《文章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由于我国有儒家独尊的传统,佛教仍被视为异端,佛经在目录中没有地位,这反而促使佛经目录向专门化发展。
晋代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齐梁间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都有一定的价值。
史籍目录兴起于唐代,金石学目录源于宋代,时代愈晚,专科目录愈多,也愈加专精。
如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都是质量较高的好目录。
第三种特种目录是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的目录。
如丛书目录,目前最完善而使用又方便的是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
禁书目录,有陈乃乾所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
版本目录,有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
敦煌写本目录,有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是目前最好的敦煌遗书目录。
另外还有地方志目录、善本目录、词曲目录、辨伪目录等等。
如果我们熟悉并且掌握各种目录的不同性质及其特点,在学习、研究、整理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将会心中有数,目标明确,驰骋自如。
目录的种类如此之多,它的功用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六点:
一、检寻图书的钥匙。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
面对书籍的海洋,从何下手?这就要借助于古籍目录。
二、研究学问的向导。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目录学之所以被视为学中第一紧要,就因为它是引导治学的门径。
目录学家著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来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后人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向哪一方面继续探索,以免走弯路。
三、指示读书的门径。
读书必须利用目录。
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在编写目录的同时写序和提要。
这些序和提要为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它告诉我们每部书的大致内容、性质、特点、优劣得失,使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哪些只需稍稍涉猎,哪些书中的精华值得吸取,哪些书中的糟粕应当扬弃。
当然,古人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准不能和我们同日而语,但古人在彼时彼地的见解,对我们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考证学术源流。
古籍目录通过小序、提要以及分类,表现一家一派之学,师承授受关系,使学术源流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有助于读者由委溯源。
通过目录还可以了解古代各种学术兴衰
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五、鉴别书籍的真伪。
历代的目录都是根据当时的藏书情况著录的。
这就提供了鉴别书籍真伪的依据。
六、考证书籍的存亡。
某些书籍大约在什么时代佚失,历代目录提供了考证的线索。
粗知一些目录学方面的常识,了解一些常见古籍目录的特点及用法,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