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pdf
全新世

全新世全新世气候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动植物逐渐向较高纬度和较高山迁移,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完全演进到现代面貌。
农业的出现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
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期间当然也有气候的波动)关于隋唐温暖期,是竺可桢首次提出来的,发生于约600---1000aAD期间的相对温暖期。
但在其他前人研究中,则这一时期属于冷期。
满志敏认为以8世纪中叶为界,前期气温与现今相当,后期寒冷,最寒冷时期甚至可以与明清小冰期相比较;他实际上否定了隋唐温暖期的存在。
总之,有关隋唐温暖期的问题尚存在争论。
可能这时期各地之间气候差别较大。
从各地的研究结果来看,欧洲的中世纪暖期(930---1240aAD)在中国表现并不明显。
小冰期泛指1550~1850年间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期。
由于在11~10 ka BP期间发生新仙女木事件,那么把全新世的底界定在距今10 ka左右应是合适的;约在8 kaB P时开始了中全新世暖期,此年龄亦可作为早、中全新世分界。
各地的证据表明,3kaBP是环境激烈变化的时间,似乎可作为晚全新世的开始时间全新世分为早、中、晚期,全新世早期与中期在8.5~7 ka BP间过渡,中期和晚期在4~3 ka BP间过渡.黄春长关于全新世的分期:11500-85008500-31003100-至今更新世分期:早中更新世分界是73万年左右晚中更新世分界是12.5万年左右末次冰期新仙女木事件在公元前11000年前后,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此强变冷事件因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层中发现的八瓣仙女木花粉命名。
1.29万年前,北美长毛猛犸象、剑齿虎、骆驼和树獭、美洲狮突然灭绝,与此同时,克劳维斯人也突然消失。
此后,地球经历了一个长达1300年的气候强变冷的“春寒期”,即新仙女木(YoungerDryas)期。
冰河世纪结束以后,地球气候于大约17000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黄海、挪威海的草原又被水淹没。
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未来气候变化
How will it change?
典型浓度路径(RCPs)
RCP8.5
RCP6.0 RCP4.5 RCP2.6
根据经济和政策的不同状况推出了四种未来情景来进行预估,其 中RCP2.6为通过大幅度减排,是温室气体在21世纪中期达到顶点后下
降的情景,而RCP8.5是对温室气体完全没有控制的情景.
1979年以来南极海冰面积增加
• 1979年-2012年,南极海冰面 积以每十年1.2%-1.8%(每十 年0.13-0.20百万平方公里) 的速度增加 • 这一速率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 有些区域增加,有些区域减小
20世纪中叶以来,北半球积雪面积缩小
北半球3−4月(春季)平均积雪面积
在1967−2012年时期,北半球三月和四月份平 均积雪面积每十年缩小1.6%
未来变化的可能性 21 世纪初 21 世纪末
很可能 可能 可能 很可能
可能
— — [11.3]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11.3] [12.4]
[2.6]
[10.6]
可能
[10.6] — —
[2.6]
可能 可能 (仅为冷
夜)
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
几乎确定 几乎确定 很可能 很可能 很可能
全球海平面上升0.19米(1901-2010)
冰川消融
海 平 面
积雪消融 海水热涨
• 19世纪中叶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过去两千年来的平均速率 •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自20世纪早期以来在不断增加
1901-2010年, 每年1.7毫米 1971-2010年, 每年2.0毫米 1993-2010年, 每年3.2毫米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 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 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 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 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 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 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 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
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

第14卷第3期1999年6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 CE I N EA R TH SC IEN CESV o l.14 N o.3Jun.,1999中国全新世气候演变研究的进展α温孝胜①②,彭子成①,赵焕庭②(①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微 合肥 230026)(②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01)摘 要:全新世是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时期。
分析、总结了我国科学家对这一时期气候演变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讨论。
我国全新世约从10ka B P开始,期间经历了大暖期、隋唐温暖期、小冰期等典型时期,各时期内有部分时间气候波动激烈,暖期内有短暂的冷峰,冷期内也见有次一级的暖期。
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世的划分方案,并对未来气候演变进行了预测。
关 键 词:全新世;气候演变;温暖期;小冰期中图分类号:P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166(1999)0320292207 当前,人类对自身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关注。
人们比较关心的是,未来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它将如何演变?现在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未来几十年气温将上升,而海平面也会随着上升。
至于其原因,既有认为是人类工业化导致的大量排放CO2的结果,也有认为是地球本身之气候周期性演变或两者兼而有之造成的。
关于其变化幅度,也有各种看法。
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估计,未来气候变化,每十年会增加0.3℃,至2025年,比现今高1℃,2100年时,比现今高3℃;而英国气象局则估计每十年增加0.2℃〔1〕。
关于全新世的底界,国际上公认是10ka B P以来。
但也有把12ka B P作为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界线的〔2〕,甚至还有一些学者把全新世底界定在13ka B P〔3〕。
为了对未来环境演化进行预测,需要对过去历史时期的气候演变进行研究,揭示其规律。
全新世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时期。
人类从原始人演变为现代人就是在此时期完成的。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图像。
下面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的气温变化来阐述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
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气温变化曲线表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主要有寒冷与温暖的交替出现。
在上古时期,气温明显偏冷,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有时甚至出现了冰期。
在此期间,部分古代王朝的兴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北方的东周就是在寒冷时期兴起的。
然而,在中国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之后,气温开始逐渐回暖,进入了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古代的气候变化曲线并不是完全平稳的,也存在着一些波动和剧烈的变化。
近代时期:进入了近代时期,中国的气候变化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
据气象台测定的数据显示,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气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气温上升速度更为迅猛。
这种气温上升现象可能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这些温室气体通过吸收地球表面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因此,近代中国气温升高的曲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现代时期:进入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公认的科学事实,中国也不例外。
根据国家气象台的数据,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气温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2017年,中国的平均气温较1981-2010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摄氏度。
这一气温变暖的曲线表明,中国的气候趋于炎热和干燥,极端天气事件也有增加的趋势。
例如,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的高温天气、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都与气温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趋势。
古代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近现代时期则呈现出了气温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些气温变化的曲线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中国的气温变化曲线将继续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1.气温变化态势分析(1)气温的数百年周期变化规律表明,现在为全新世冰后期的冷期几十亿年的地球气候史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为基本特点的。
在最近几百万年的第四纪时期,经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在大约距今1.2万年气候开始变暖进入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全新世的气候经历了4次冷暖变化,大约距今2400年进入第5个气候期。
这个气后早期比较温暖,于500年前转向寒冷,1550-1850年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1.0-1.5℃。
在这500年中,又发生了几次时间尺度更短的周期性变化。
剧竺可桢、登坦等人资料,大致在420-589年、960-1276年、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寒冷期。
据何大章对中国南部近500年的冬季温度变化研究,发现大约在1520年以前、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冷期。
这些结论大体是相吻合的,共同说明20世纪属于冰后期第五个气候期的寒冷期。
晚全新世(公元前2400年-今),为全新世第五个气候期,早期全球较温暖,500年前转向寒冷,期间又发生了几次时间尺度更短的周期性变化。
其中存在50-70年气候期,420-589年、960-1276年、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寒冷期。
(2)气温的数十年周期变化反映现在为地问个气候期中的暖期20世纪的气温变化经历了由冷→暖(1900-1940)、由暖→冷(1940-1970)、再由冷→暖(1970-今)的波动过程。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我国气温总的趋势是增加的,1900-1920年没5年的平均气温在多年平均气温之下,到1920年以后回升到多年平均气温左右,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有一短期微弱降温,40年代达到20世纪最暖时期,最暖的伟岸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气温0.5-1.0℃。
中国的气候剖析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 底斯山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限。
降水类型:华南〔锋面雨、台风雨〕 江淮〔锋面雨、台风雨〕 华北、东北〔锋面雨〕
2、夏秋多,冬春少, 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1)缘由:夏季风的进退及势力强弱。 (2)规律(正常年份)
4、5月,雨带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两广); 6、7月,雨带徘徊在江淮之间,形成梅雨; 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 9月开头快速南撤; 10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完毕。
• 夏至 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 短的一天。
• 小暑 进入暑热的时期。 • 大暑 夏季最炎热的时期。 • 立秋 秋季的开头。
• 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今以后,暑天将 终止。
白露 秋分 寒露 寒。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 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 说明气温下降,露色由外表的白,变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 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 加冬油菜或冬小麦、棉花
滇、粤、台的 热带 南部和海南省
一年三熟,水稻、甘蔗、 >8000℃ 自然橡胶等
二、降水特征
空间:从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缘由:
开头降霜的时候。 冬季的开头。 开头降小雪的时候。 降大雪的时候。 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 进入冬季严寒的时期。 冬季最严寒的时期。
以上二十四节气,是自古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劳 动人民长期摸索一年中气候变化,以及气候与农业生 产的关系而总结出来的。这是很有价值的阅历总结和 制造,始终流传并使用到现在。由于我国疆域宽阔, 不同地区气候和农业生产的状况不一样,但是二十四 节气的演化规律大体相像,各地多因地制宜,从当地 实际状况动身,参照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准时安排农 业生产和生活。
我国气温及气温特征

中国气温1.总体特征:由于纬度的影响,中国气温大方面的特征是:南高北低。
(东部受纬度影响显著,西部受地形影响显著)<这一点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就可以大致得看出来>1.年平均气温:首先请大家看这张《中国年平均气温图》,它反映的是我国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状况,先看图例: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从浅蓝到橘黄,对应的温度不断上升。
再看地图,从南到北,颜色从橘黄色逐渐向蓝色过渡,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那么它所对应的年平均气温也是不断降低,由此得出一个规律:a.中国气温北冷南热,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再看看地图,有没有发现这一块(指向青藏高原)它的气温和全国总体态势不是很一致呢?——它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明显低了很多——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里正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而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的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地区,它的年平均等温线和等高线大致平行,呈现垂直(高度)地带分布规律。
而东部地区,主要为平原丘陵,它的等温线从图中看出,和纬线大致平行——呈现出了纬度地带分布规律,由此得出另一个规律:b.我国平原暖,高原冷,东部年平均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受纬度因素影响显著;而西部地区,年平均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
c.最后,注意一下,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的五道梁(-5.8)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在南海西沙(26.4℃)2.一月份七月份的气温分析:一月份:特点: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温差大。
(等温线密集)一月份气温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最冷在漠河,最热在南海诸岛。
(原因):a.纬度因素:一方面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另一方面北方昼长比南方短。
b.北方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率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七月份:特点: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