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
屈骚美学之思与儒道之辩

屈骚美学之思与儒道之辩
赵徽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7)9
【摘要】两千多年来,屈骚精神独立于世人的心中,不仅与儒、道思想融合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奠基之石,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世学人照亮前行的方向.理解屈骚精神的特质,首先着力于其美学意义上的独创性;其次,结合儒、道哲学的互通与互补关系,品味屈原独特的内心世界,感受屈骚精神中最为震撼的雄壮与崇高.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赵徽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汉代屈骚之辩四说探因 [J], 周薇
2.搭起“思”与“辩”的桥梁——谈口语表达在“思·辩”式课堂模式中的运用 [J], 张娜
3.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哲学关系辩略 [J], 李丕显;;
4."不辩之辩":庄子美学思想的吊诡 [J], 周萌帆
5.儒服·儒行·儒辩——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 [J], 陈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与儒家

屈原与儒家作者:雷鸣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4期屈原思想归届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把屈原归入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
《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
”(《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
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
”(《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届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他说:“屈子有天资,有学力,而又能及时勉学,实无愧为儒家。
”郭沫若也说:“屈原的思想是前进的,他是一位南方的儒者。
”(《屈原研究》)笔者认为,屈原深受儒家影响,对儒家又有所超越。
他注重修身,以参天地;积极用世,推行美政;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固持操守,眷恋祖国;忠君不贰,以死殉国;怀疑天道,对天发问。
现就屈原的作品来作详细的论证。
屈原在《离骚》一开头便自述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的家族本是楚国贵族三大姓昭、屈、景之一,不仅是高阳帝的苗裔,且与国君同姓,这符合了儒家的家国同体。
屈原有此内美,又重视修能:“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他把公正高洁的品德比作香花芳草:“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他也很注重外在服饰容态的修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他效法先圣修炼德性:“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离骚》)。
屈原获得了“中正”之道,从而能“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九章·橘颂》),达到了《中庸》里“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的境界。
传统文化的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的辩论辩题正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当得到尊重和传承。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道德观念,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正如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律、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志,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史”。
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最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智慧,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如孟子所言,“仁者爱人,智者乐水”,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和智慧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反方,传统文化是束缚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应当适当改革和更新。
首先,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它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社会变革。
如果过分强调传统文化,可能会使我们的思维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比如男尊女卑、封建等等,这些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更新,去除其中的陈旧观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正如马克思所说,“传统的一切观念都是需要打破的。
”。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不能僵化地固守传统,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屈原对先秦儒家“比德”观的继承

屈原对先秦儒家“比德”观的继承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创造了楚辞,也创造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意象。
刘勰评价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可见他对后世的文人影响之深。
屈原擅长以物喻人,他的《离骚》《橘颂》中多有“比德”的出现。
所谓“比德”,是指人们从自然物的美中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人格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美学理论观点,也是儒家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屈原是否是儒家,历代学者颇有争议,不论他的思想归属到底如何,单就“比德”观而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儒家的“比德”观“比德”一词出自《荀子?法行》,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子贡问孔子,君子“贵玉贱珉”是否因为玉少而珉多,孔子认为不是,君子贵玉是因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也就是说君子与玉有共同的美德。
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1]先秦时期“比德”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美学观点,老子曾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
《管子?小问》中也记载:“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
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
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
”桓公曰:“善。
”道家的以山水比德和法家的以禾比德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各家均受到“比德“观的影响。
而儒家的比德无疑是其中最多样化并且最具理论性的。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屈骚批评与汉代儒道思想

屈骚批评与汉代儒道思想汉代的屈骚批评使先秦古籍中不见记载的屈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确立了屈骚的经典地位及屈骚精神的基本品格。
而儒道思想作为通贯汉代的两大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必然要作用于汉代这场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与此相应屈骚批评的发展又充分显示了汉代儒道两家思想动态的演变过程。
标签:屈骚批评;儒道思想;嬗变儒道思想是通贯汉代的两大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汉代关于屈骚的批评也正是在儒道思想的支配作用下而进行的。
正是看到二者之间的关联,李泽厚、刘纲纪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指出:“围绕着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可以看出汉代美学思想的变迁”。
汉代屈骚批评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儒道两种审美意识绌补兼综的过程。
对汉代屈骚批评的过程,以往学者多按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对汉代屈骚批评的简述,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以贾谊、刘安、司马迁为代表,他们对屈骚是持肯定态度,并给予了崇高评价。
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前期,主要代表是扬雄和班固,对以刘安、司马迁为代表的第一阶段评价提出了不同意见,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贬斥和批评。
第三阶段以王逸为代表,通过对班固的驳斥而给予屈骚以积极的重新的肯定。
然而若从儒道思想的演变与屈骚批评的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我们亦可以把其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为西汉初年,这一时期学术思想以“君臣俱欲无为”的道家(黄老)为主体,在意识形态上处于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也必然要影响此期的屈骚评价。
贾谊拉开了汉代评屈的序幕。
他感叹自己在政治遭遇上与屈原的相似。
故作《吊屈原赋》,伤屈亦自伤。
他在这篇作品中说“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枭翱翔。
闯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对屈原之正道直行而遭贬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屈原捐介刚直的人格表示敬慕,并用一系列对比鲜明的比喻来揭露批判造成屈原不幸的那个世道。
但另一方面,贾谊对屈原眷怀故国、守志不移思想行为也表现出了不解和责难,他认为屈原可以“隐处”、“自藏”、“远离浊世”,“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这一批评,显而易见,是在汉初黄老思想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道家全身远害、消极避世的思想观念。
试论屈原的生死观及与儒、道两家之异同

试论屈原的生死观及与儒、道两家之异同
毛庆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屈原的生死观是彻底积极的.他以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理想,对待一切,连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的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是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和人民的挚爱、对美的至爱.就现实生活而言,就民族生存而论,儒家、道家、屈原的三种生死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儒家的殉道,主要是理性的判断,是在死亡迫近、道义与死亡二者不可得兼时的一种被动选择;道家则视维护自然生命为天责,坚决反对为功名利禄而戕害生命;屈原则要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里,让死亡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与儒家、道家相比,屈原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提供深刻实用的生存智慧,但他建构了彻底积极的生死观,将崇高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追求与个体炽热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突破了自然对生死的规定性,实现了精神与意志的永恒,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魂!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毛庆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武汉,4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 [J], 蒋重跃
2.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几点异同——一个法理学角度的比较研究 [J], 李俊丰
3.探究屈原的生死观和儒家、道家的异同 [J], 江涛
4.先秦儒法两家功利思想的异同 [J], 孔凡洪
5.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J], 郭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辨

屈原与儒道⽂化论辨屈原与儒道⽂化论辨屈原是中国⽂化精神中的⼀个特出:从价值取向⽅⾯说,屈原与儒、道两家同属内圣外王之道。
但是,从思维⽅式和哲学倾向⽅⾯说,儒与道是形态不同的辩证思维,⽽屈原是知性思维;儒与道在哲学倾向上是形态不同的天⼈合⼀,⽽屈原是主、客⼆分。
这种不同使屈原在对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中⾛向了悲剧,从⽽与在价值追求中采取权变态度的儒家和采取超越态度的道家形成了⿍⾜⽽互补的三种⽣命精神。
屈原的诗歌就是其悲剧性⽣命精神的艺术呈现。
长期以来,屈原研究者⼤都以儒解屈,对屈原进⾏儒家化形象重塑。
近代以来,⼜把屈原道家化或法家化,乃⾄说屈原的思想是阴阳家、纵横家、黄⽼学家等。
对这种纷杂局⾯,学界即有辨说,也未触根柢。
本书《屈原与儒道⽂化论辨》⼒图从哲学思想和诗学⾓度辨明屈原与儒、道之间的复杂关系,掘出屈原对中国思想⽂化、民族精神和诗学意识⽅⾯的独特贡献,为重建中国⽂化传统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屈原与儒道⽂化论辨》由⽥耕滋编著。
编辑推荐⽥耕滋编著的《屈原与儒道⽂化论辨》纵论屈原与儒、道两家⽂化之异同,其主旨在于探寻屈原在中华⽂化中之地位。
最终论定:“当我们考察了作为中国诗性⽂化之代表的屈原之后,分明地感到中国⽂化之精神实为儒、屈、道三分⽽互补。
”⽬录绪论第⼀章屈原与战国学术⽂化 第⼀节儒、墨显学与战国崇圣尚贤⽂化精神 第⼆节屈原“美政”理想的学术渊源⼀屈原“美政”思想的核⼼与⽂化特性⼆屈原“美政”思想模式的学术渊源三屈原“美政”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 第三节根性与冲突:,屈原与楚⽂化之关系 第四节君⾂遇合论第⼆章儒、屈、道三家“道”论 第⼀节儒家⼈道的核⼼及其政治学特点⼀孔⼦⼈道及其思想核⼼问题⼆荀⼦的王道政治论:君主民本⼀体论 第⼆节屈原“中正”之道与屈原被疏原因⼀屈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正”之道⼆屈原被疏原因探幽 第三节道家“⾃然”之道⼀⽼⼦“道”的价值指向与“德”的结构⼆⽼⼦“⾃然”思想发微三⽼⼦“⽆为”论及其对⼈类⽣存的终极关怀第三章儒、屈、道哲学理性论辨 第⼀节儒家“中庸”理性 第⼆节屈原“中正”理性 第三节⽼⼦哲学的⽅法论及其意义⼀ “道”是⽅法论⼆ “道”的⽅法论内涵三 “道”的⽅法论意义第四章孟⼦与屈原的⼈格精神及⽣命境界论辨 第⼀节孟⼦的⼈格精神与⽣命境界⼀⼠⼈何为⼆ “集义”与⼈格独⽴三 “上下与天地同流”附录孔⼦“与点”及其⼼态超越 第⼆节屈原的⽣命意识与⽣命悲剧⼀屈原⽣命意识的内在结构⼆屈原⽣命意识的准宗教性三屈原的思维⽅式与其⽣命悲剧的⼈性深度第五章儒、屈、道诗学与美学第⼀节《诗经》功能之进展与儒家诗学的⼈道主义性质⼀《诗经》为两次编定⼆《诗经》功能之进展三孔⼦说诗的功能视⾓与儒家诗学的确⽴四《关雎序》与儒家诗学的⼈道主义性质第⼆节屈骚诗学与美学⼀先秦“⽓”论与屈原诗学的“⽓”学背景⼆ “⽓”与屈原诗学本体论三 “赋诗⾃明”与屈原诗学的功能论四《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第三节陶渊明的“⾃娱”诗学与悲剧的超越⼀ “新⾃然”说新释⼆ “任真”与对内圣⼈格的重塑三 “衔觞赋诗”与悲剧的超越附录杜甫的⼈⽣悲剧与诗歌意象第六章屈骚风⾻与民族精神第⼀节屈骚风⾻论第⼆节汉末“清流”⼠⼈对屈骚风⾻的继承第三节明末东林党⼈对屈骚风⾻的继承结语主要参考⽂献及引⽤书⽬后记。
从屈原的悲剧命运看儒家人生哲学的内在困境

从屈原的悲剧命运看儒家人生哲学的内在困境摘要:在中国思想史上,屈原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
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把儒家人生哲学生命化、诗化、现世化的诗人思想家。
屈原对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悲情践履及充满悲剧意味的生命历程,凸现了儒家人生哲学本有的内在困境和冲突。
他以自己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中国传统文人悲剧精神的典型,在锻铸、塑造中国人的情感心灵、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屈原选择自杀的自我成全方式迫使我们对儒家的人生哲学进行不断的追问与反思,他向我们昭示了一系列关涉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屈原;儒家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先秦士人中,屈原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世所公认。
诚然,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1]人们也常常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接受屈原,但屈原的意义不仅于此,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把儒家人生哲学生命化、诗化、现世化的诗人思想家。
他以自己的生命去践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设计,同时又以他深厚独特的南方楚文化的精神背景以及诗人所独有的浪漫品格,为儒家人生哲学注入了深厚浓郁的情感色彩。
屈原充满苦难的生命历程赤裸裸地敞开了儒家人生哲学本有的内在的困境和冲突。
屈原以自己生命的全部丰富性去体验、感受、抒发这种生存困境,使儒家人生哲学的践履具有了独特的悲剧情怀,在锻铸、塑造中国人的情感心灵、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正是屈原的这种补充,才是儒家人生哲学既具有理性的设计,又充满了情感的关照,在后来的中国思想史上,与道家人生哲学互为补充,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与生活。
屈原生活的时代,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与融合,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南方文化即是楚文化,弥漫着巫风、神话和想像,充满着天真奔放与活泼烂漫的精神特质,而北方文化却主要是同史官、历史联系在一起,把原始奇诞的野性和神话历史化了,充满现实的伦理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这是 由各 家思 想传 统所 赖 以建 立 的 哲 学理 性 决 定 的。儒 家哲 学理性 的主 流 是 “中庸 之 道 ” 讲 ,
“ 随时而中” “ 、 唯变是适” 具有辩证思维的性质。道 家的哲 学理性是 自然主义, , 讲顺其 自然 , 也有辩证 思维的性质。儒、 道的辩证思维都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水平, 灵活性有余而执 着精神 不足 , 因 而他 们都从 不 同的 角度批 评屈 原 “ 过分 ” “ 激 ” 、偏 。唯 屈 原 才 具有 “ 九死 不悔 ” 的执 着 到底 的 悲剧 精 神 ,
端, 尤其是 缺 少像屈 原 那样把 真理 追 求到底 、 把道 义担 当到 底 的悲剧精 神 。而 “ 知性 思维 ” “ 性理 性 ” 、知
强调 “ 是就 是 , 不是 就不是 ”, 正是在 思 维 中克服 中庸 思维之 弊 端的 必要 补 充 。在 中 国文化 的 重建 中, 应
该使 “ 证 思维 ” 知 性 思维” 各 自的 范 围和 层 次上共 同发挥 作 用。 辩 和“ 在
问 : 您对 中国文化 哲 学理 性 的把 握 来看 , 从 似乎 是将 屈 原 与儒 、 对 立 。但 从 您的 书 中和 论 述 的结 道
构 来看 , 又是 儒 、 、 三 分 。那 么 , 三分 ” “ 屈 道 “ 与 二分 ” 间的 关 系如何 呢 ? 之
答 : 中国文化 整体 的哲 学倾 向讲 , 与道 都是 天人 合 一 , 从 儒 而屈 原 是 主客 二 分 ; 思 维方 式讲 , 与 从 儒
2 1 5月 02年 第3 0卷第 2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f ha x U i  ̄ t o eh ooy Sc cecs omM o an i nv i f cnl ( oi Si e) S e y T g M n
Ma 2 2 y. 01
V 1 3 No 2 o. 0 .
藏 在其 人 格精神 中并传 播给 所 有 的读者 。但 是 , 目前 楚 辞研 究界 对屈 原 的 哲 学理 性 多有误 解 , 比如 , 曾
Hale Waihona Puke 有 学者近 年在 某权 威期 刊 上发表 文章 , 就认 为屈 原 的哲 学理性 是 “ 实践 理性 ” 。
问: 然“ 既 知性 思 维” 使屈 原 走 向 了悲剧 , 为什 么还 要肯 定这 种 悲剧精 神 ? 答: 悲剧是 在主 、 观 关 系 中产 生的 。从客 观 方 面说 , 一 个 比较 公 正 、 客 在 宽松 的社 会 中, 悲剧 产 生的
怕 也是 中西 方 悲剧 美学研 究 中尚 未被 认 识到 的 。
问: 照您这么说 , 是否认为在 中国文化 中只有屈原才是“ 知性理性” 的代表?可是 , 屈原是诗人, 并 没有学术著作 , 您为什 么就认为屈原是“ 知性理性” 精神 的代表呢? 答: 问得好 !“ 知性 理性 ” 思 维 方式 上说 就是 “ 从 知性 思维 ” 知 性 思 维 ” “ 。“ 和 辩证 思 维” 中 西哲 在 学史上很 早 就是 大致 并存 的两种 思 维方 式 。在 中 国哲 学史上 , 先秦 之 时 , 两种 思 维 方 式也 是 并存 的。 这
中国 传 统文化 与现 代化 研 究成 果简 介 :
《 屈原 与儒道 文化 论 辩》
最近 , 我们拜读 了田耕滋老师的《 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 l 年 出版) 书 ( 2 1 0 一 后, 颇觉耳 目 一新 , 同时也产生 了一些久思未得其解的疑问。凭着对屈原研究和对中国文化研 究的强烈 兴趣 , 我们走访 了田老师。我们感到田老师对我们疑 问的作答具有重要而普遍的学术价值 , 使我们获益 匪浅 , 因而 愿将 这 些谈 话 内容 公之 于众 , 与学界 共 享 。 问: 长期 以来 , 们都把 屈 原 当作 忠君 爱 国的典 范。 可是在 您 的 书 中, 所 强调 的主要 是 屈 原把 真 人 您 理 追 求到 底和 把 道 义担 当到底 的 悲剧精 神 。请 问您为什 么要 特 别强调 这种 精神 ?
民族 精神 。而我 的 问题 是 : 当一种 文化理 想 ( 内圣 外王 之 道 ) 不得 实现 之 时 ( 非指 君 死 国亡之 时) 为什 ,
么儒、 道之士并未“ 杀身” “ 、 舍生” 如孔子就讲 : 道不行 , ( “ 乘桴 浮于海” , ) 而唯 独屈原沉江 自杀 了呢? 我 的 答案是 屈 原把 “ 知性 思 维” 到 了极 端 , 他 认 为 不 能为 国 家和 民族 贡 献 力量 , 能 实现 自己的 文 推 使 不 化 理 想 , 着就 没 有意 义 。其 次 , 活 我们 两人 的 学术关 注点 不 同。毛先 生的 学术 关注 点是 屈 原的精 神价 值
还 是“ 理 的 , 至必要 的” 可是 , 原精 神 中的 “ 合 甚 。 屈 知性理 性 ” 神 对 于 中国文化精神 的重 建 来说 , 精 到底
有何 重要 意义?
答 : 君毅 先 生 曾认 为“ 性理 性 ” 西方文化 精神之 所 长 , 中国文化 精神 之 所缺 。他 还认 为 , 唐 知 是 是 正 是“ 知性理 性 ” 促成 了西 方 的逻辑 学、 学 、 学 的发 达 。这 一 点在 今 天科 学兴 盛 的 时代 当然 已经没 有 数 科 区别 了。但 是 , 学精神 的增 强 并不 意味 着社会 生 活 中“ 性理 性 ” 神发 挥 了应 有 的作 用。 中国传统 科 知 精 文化 中 占主 导地位 的 哲 学理 性 当然是 “ 中庸 理性 ” 这种 哲 学理 性被 李 泽厚 先 生称 为 “ 用理 性 ” “ , 实 或 实 践理 性 ” 。“中庸 ” 是一 种很 高的人 生智 慧和做 事 艺术 , 曾有香 港 学者在 大 陆一 些地 区做 过 一 些调 查 , 表 明 即使 在 当代 , 中庸理 性在 生 活 中仍 然 占据 着主 导 地位 。而 学界 对 中庸 理性 似 乎 也 有 着 太 多的偏 好 。 但是 , 中庸 思 维 自身的缺 陷是 无论 如何 也辩 护不 了的 。在 我 看 来 , 中庸 理性 最根 本的缺 陷是 缺 少认 识论 环节 , 亦即缺 少 由认 识论 所提 供 的确定 不移 的真理 性前提 , 而在 “ 两” “ 中” 实践过 程 中难 免 不 从 执 、用 的 滑向 主观 主 义的独 断或 者 “ 稀 泥 ” 这表 现 在 具 体 的社 会 生 活 中就 是 原 则 性 不 强 、 法 不依 等 等 弊 和 。 有
问: 看您 的 书 , 除 了辨 析屈 原 与儒 道 文化 关 系之 外 , 想 建构 屈 原诗 学理论 。这是 否 具 有 独立 的 您 还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以权变态度处世 的儒 家是削弱着这种精神 的, 而以超越 态度处世的道 家更不具有这 种 精神 。把 屈 原和儒 家混 为一谈 , 为 中国传 统 文 化 精神 主要 就是 儒 、 、 , 以 道 禅 就会 掩 蔽屈 原 这 种 真 精
神。
问 : 为什 么认 为儒 家和 道 家都 不具 有这 种精 神 , 您 而唯 有屈 原具 有这 种精神 呢 ?
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但是, 公正社会的建立 , 正有赖于建立在“ 知性 思维” 基础上的 坚持道义的悲剧精 神的支持 ,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从人 的主观方面说 , 避免 悲剧的发生 , 是人之 常情。但是 , 生总会遇 人 到一 些 不得 已的情 况 ; 这种 情 况下 , 在 如果 只 为避免 悲剧 而抛 弃 道 义 , 无抗 争 , 不会 有 人 格 的挺 立。 毫 就 所 以 , 们应 该避 免 悲剧但 又不 能 完全 抛 弃 悲剧 精 神 , 又是一 个 矛盾 。人 们 应该 解决 矛盾但 不 能幻 想 人 这
可说儒 、 、 是三 分 而互补 的 。 屈 道
问: 毛庆先生在给您的书写的《 中说 您的“ 序》 三分说 ” 与他 “ 不谋 而合 ” 那么, , 您们俩人 的“ 三分
说 ” 相 同的吗? 是
答 : 同。首 先 , 们 两人的 问题 不 同。毛 先生 的 问题 主要 是 : 么 ( 不 我 什 或者谁 ) 才是 中华 民族 最 强有 力 的精神 支柱 ?他 的答 案 是“ 只有屈 原那 爱 国的、 民族 的精神 , 以 昂扬 激 情追 求理 想与人 格 完 美的精 那 神 , 国为 民慷慨 赴 死的 献 身精 神 , 为 才是 中华 民族 最 强有 力 的精 神 支柱 。 ( 毛 庆 著《 ”见 屈原 与 中 国文化 和 民族 精神 》 13页) 见 , 先生 所说 的“ 、 皆无 , 屈原 独 有 ” 东西 乃是 指 屈原 的爱 国主 义、 第 3 可 毛 儒 道 唯 的
对 中 国文化和 民族 精神 各 方面 的影 响 , 焦 点是 情 感 ( 国 家、 民族 的爱 ) 其 对 对 。我 的 着眼 点 则是 屈 原把 真理 追 求到底 、 把道 义担 当到底 的 悲剧 精神 背后 的哲 学理 性 ; 以此 为核 心 来辨析 屈 原 与儒 、 文化之 并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