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省农民专业养鱼合作社已在古田、武平和上杭等地建功立业,但常有人询问,养什么样的鱼能赚钱?做什么样鱼饲料有赚头?或许鮠科黄颡鱼属(P seudo bagrus sp)值得一提。现特撰《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一文供参考。

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

艾春香

黄颡鱼(P seudo bagrus sp)是鮠科黄颡鱼属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的统称,主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分布在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营底栖生活,杂食性,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尚具食疗功效,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青睐,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其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将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研发概要总结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 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光线要求暗,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6.0~9. 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mg/L 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会窒息死亡。

2.食性

黄颡鱼食谱较广,且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食物组成有所变化,它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鱼卵、虾、螺、蚌、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而且随环境、季节变化和鱼体的大小不同,其食性有所差异,春季常吞食鱼卵,季节寒冷时食物以小鱼居多,底栖动物渐渐减少;体长2cm~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cm~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 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3. 生长特性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成熟个体重一般为50-200g,常见个体重200g~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 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龄~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4.生殖习性

黄颡鱼一般二冬龄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2000-6000粒。卵呈扁圆形、淡黄色、沉性,卵膜透明而粘性较强,经吸水后卵直径为1.86-2.26mm。在天然水域中,黄颡鱼繁殖水温21-28℃,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物,形成一浅蝶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一个鱼窝直径25cm左右。雌鱼产卵后即离巢而去,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用胸鳍不停地搅动水流,孵卵和看护仔鱼,直到仔鱼能自营摄食时(大约5-7d)为止。

二、黄颡鱼的营养需求

1.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要量

蛋白质是维持黄颡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黄颡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种类、鱼体大小、生理状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养殖模式、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黄颡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性成果。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发育,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也有

着明显的不同。研究表明,黄颡鱼鱼苗最适蛋白质需要量为45%,最适能量需要量为14MJ/kg,同时指出研究黄颡鱼配饵中蛋白质需求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邹祺等,2004)。不同研究者对黄颡鱼幼鱼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研究结果各异,如37%(邹社校,1999),32%(王永莉等,2000),38.46- 44.35%(韩庆等,2002),35%-45 %(刘庆国,2002),34%(徐全国2002),39.49%-44.5%(周秋白等,2003),39.73%(王武等,2003),41.74%~43.38% (李敬伟等,2005),35.58%~40.60% (王吉桥等,2005),38%(杨严鸥和周黎,2006)45%-50%(刘丙阳等,2006);中成鱼的饲料蛋白质营养需求量约为38%左右。由此可见,黄颡鱼各生长阶段的蛋白质需求量是不相同的,要准确的确定黄颡鱼的蛋白质需要量,还要考虑能量因素,只有动物获得充足的能量之后才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一般来说,黄颡鱼的最适蛋白质含量应在38%~45%之间(李光辉和邹社校,2006)。

蛋白质是鱼类饲料各营养素中最重要的一种,但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含量多少,还取决于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和比例。确定养殖动物对氨基酸的需要量,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分析动物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饲料的氨基酸谱和养殖动物的氨基酸谱相近,则该饲料为良好饲料。根据不同学者分别对武汉黄颡鱼、鄱阳湖黄颡鱼和广西桂江黄颡鱼每100g肌肉(干样)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资料(黄峰等1999;张明等,2001;黄钧等,2001),计算出各种必需氨基酸在配合饲料中的适宜含量范围分别是(%):精氨酸1.81-2.32,组氨酸0.73-0.94,异亮氨酸1.42-1.82,亮氨酸2.52-3.25,苏氨酸1.36-1.75,缬氨酸1.36-1.74,蛋氨酸0.79-1.02,苯丙氨酸1.27-1.63,赖氨酸2.91-3.74,色氨酸1.42-1.83。可见配合饲料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 最低的是胱氨酸。在必需氨基酸中+ 含量最高的是赖氨酸,而一般饲料原料中,特别是植物性饲料中含赖氨酸量少,因此在配制饲料时要注意增加赖氨酸含量高的动物性饲料的用量。

2. 脂类的需要量

脂肪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鱼类对脂肪有较高的消化率,加之鱼类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率较低,因此,脂肪就成为鱼类的重要能量来源。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鱼类代谢紊乱,饲料蛋白利用率下降,同时还可发生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但含量过高,又会导致鱼体脂肪沉积过多,抗病力下降,同时也不利于饲料的贮藏和成型加工。用粗蛋白含量为44.35%的饲料饲养6g左右黄颡春片鱼种,适宜的脂肪含量为7-8%(韩庆等,2002)。一般鱼苗偏高而养成鱼偏低。在池塘养殖条件下,黄颡鱼饲料中粗脂肪含量在5-8%(刘庆国,2002),也有认为粗脂肪为7-9%(沈庭栋,2003)。以鱼油/豆油(11,W/ W)

为脂肪源,配制脂肪含量为5.21%、7.23%、9.27%、11.31%、13.33%、15.37%的半纯化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