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荆楚派_建筑风格研究解读_

合集下载

荆楚文化建筑特点

荆楚文化建筑特点

荆楚文化建筑特点谈及荆楚文化,不难让人联想到与之匹配的建筑:彼时的建筑风格与当下的建筑会有差异?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事。

建筑是由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水平所决定。

那么,荆楚文化中所涉及的建筑风格会如何?下面,小编带领你了解一二。

荆楚建筑风格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荆楚”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今天,也可以将湖北地区的建筑统称为荆楚建筑。

“灵王倾国崇台宇,钟鼓凌空震三楚”,楚国,曾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文化篇章,其代表性建筑章华台,曾多次被诗人歌颂。

楚人将“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气往轹古,惊采绝艳”的艺术境界、“奇诡莫测,意象峥嵘”的艺术想象凝聚在建筑中,使荆楚建筑体现出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甚至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楚建筑的过度奢华,当时就有人提出批评。

研究和传承荆楚建筑,也要“去伪存真”。

湖北古代建筑风格(秦以后至1840年以前)湖北古代建筑涵盖了居住、行政、礼制、宗教、商业、文教、景园、防御等各种建筑类型。

襄阳、荆州古城是湖北古代建筑中的杰作。

但是,湖北古代建筑与周边省份的建筑形式明显趋同,鄂西北建筑接近豫南建筑,鄂东南接近徽派建筑,鄂西接近川东建筑,而在风格的纯正性、空间的丰富性、格局的完整性、细节的精美度等方面,湖北古代建筑又与相邻省份的建筑存在差距。

由于古代楚地文化已不存在自成体系的文化结构,荆楚建筑风格虽持续影响后世,也仅体现在建筑的某些方面,使湖北古代建筑个性不强,地域特色不鲜明。

湖北近代建筑风格(1861年至1949年)湖北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湖北近代建筑主要集中在武汉、沙市与宜昌,少量散于中小城市与村镇,都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湖北近代建筑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运用于居住及公共建筑,从中西混杂、模仿中国固有形式,逐渐创作出成熟的中西合璧建筑形式。

湖北的重要事件性建筑已经成为荆楚之地的集体记忆,江汉路、昙华林片、首义片、珞珈山片等区域,目前仍然是武汉市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城市空间。

荆楚建筑文化研究之鄂东南传统建筑立面艺术初探

荆楚建筑文化研究之鄂东南传统建筑立面艺术初探

作者信息
王炎松 , 武汉大学城市设 计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周嘉意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硕 士 研 究 生, 4 0 7 7 0 4 5 7 7@q q c o m
筑 的研 究作 进 ~步 深化 与 补充 ,具 有 一定 的理 论研 究 意 义 ;另一 方面 为 当下 新 型城镇 化 背 景 下 的乡村 建设 与 民居 建筑 的 推陈 出新提 供动 力 ,具有 一定 的实 践指 导意 义。
自己的 建筑 个性 ,具 有 重要 的历 史 价值 和科 学价 值 。 阳新 县和 通 山县两 县 文化 积 淀深 厚 , 传 统建 筑保 存较 好 ,其 传统 建 筑 立面 形式 丰富 多 变 ,是鄂 东南 传 统建 筑 的优 秀典 范。 本 文 选 取 阳新 、通 山等 地传 统建 筑 的 立面 艺术 进行 分析 研 究 ;一 方面 对鄂 东 南明 清 时期传 统 建
【 K e y wo r d s J J i n g c h u ,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o f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 T r a di t i o n a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F a c a d e a r t
[ 摘 要】鄂 东南传统建筑是湖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立面形式丰富,艺术价值 高,具有较 高的研
究价 值 。该 文通 过对 鄂 东南地 区的 传统 建 筑的 正 立 面、侧 立 面 、立 面层 次和 立 面组 合 等方 面 的立 面 艺 术特 征 进行研 究与 总 结 ,有利 于荆 楚传 统 建 筑文 化 的宏 扬并 为 当下 新型 城镇 化 背景 下 的 乡村 建设 提供
2 立 面 形 态构 成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 《“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 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 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12月前 言《“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和《“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是根据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建文〔2013〕140号)的要求,组织省内有关设计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共同编制完成。

编制过程中,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湖北荆楚建筑的起源、变化、发展,并在对其文化传承、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地方建筑和近现代建筑探索分析的基础上,吸收省内外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各地建筑风格规划设计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我省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并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审定,形成本《导则》。

本《导则》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正文部分包括总则、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附录部分包括荆楚建筑风格图示、荆楚文化典型符号图示、附图。

主编单位为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主要编写人员有肖伟、周婕、王祥、杨丽,参与编写人员有王炎松、李小兵、童乔慧、张丽、熊小飞、梁倩、吕文文、何欣然、张雨蝉、姚颖祺、梁爽、方舟。

《“荆楚派”村镇风貌规划与民居建筑风格设计导则(试行)》正文部分包括总则、村镇风貌规划、村镇民居建筑风格设计,附录部分包括传统民居名词解释、湖北村镇风貌参考资料、湖北民居建筑符号参考资料。

主编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金木石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要编写人员有郭和平、李晓峰、林莉、杜希华、祝笋,参与编写人员有毕奕、李功标、江佩、王俊、张华伟、邓鑫、邱维、金铭淳、陈晨、李鹏、王光景、刘亚丹。

本《导则》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成立“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成立“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成立“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13.11.26•【字号】鄂建文[2013]141号•【施行日期】2013.11.26•【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成立“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鄂建文〔2013〕141号)各市、州、县、林区住建委(住建局)、规划局,各建筑工程设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关于城乡建设应体现湖北特色和荆楚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主要领导的要求,湖北省住建厅正在组织开展“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

为加强对“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技术支撑,经研究决定成立“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与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出总体策划方略,定期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对研究成果组织审查。

在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督促和检查工作,组织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的技术评审,协调研究与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加强对“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的技术指导,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队。

省外专家主要通过书信和上门的方式征询意见和建议,并邀请参加高层研讨会及研究成果的评审。

省内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对“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的技术指导、咨询、评审,专家指导组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全国建筑设计大师袁培煌担任。

各市、州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实施。

各地(单位)工作专班名单请于11月30日前报送到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

附件:“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联系人:张雨梅、唐先国联系电话:************、68873063传真:************邮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年11月26日附件:“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一、领导小组组长:尹维真省住建厅厅长副组长:占世良省住建厅巡视员徐武建省住建厅总工程师童纯跃省住建厅总规划师张建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凌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胡汉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成员: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云泉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处长洪盛良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曹向东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处长陈浩泉省住建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处长万应荣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二、专家顾问团队齐康东南大学教授、院士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院士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院士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袁培煌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冯天瑜武汉大学教授张良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振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高介华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武星宽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祝建华省文史馆馆员三、工作专班组长:童纯跃省住建厅总规划师(兼)副组长:王云泉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处长肖伟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郭和平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黄磊湖北日报公共关系部主任成员:洪盛良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万应荣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李晓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婕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硕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郭习松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副主任黄光碧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王仁中省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唐超英省城市规划协会四、联络小组组长:王云泉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联系电话:68873062、139****8412)成员:张雨梅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联系电话:68873062、186****7755)唐先国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联系电话:68873063、1388615358)温芙娟省土木建筑学会(联系电话:139****6468)戚毅省勘察设计协会(联系电话:68873337、135****1994)李功标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35****8716)吕文文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33****1607)彭一苇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联系电话:136****3226)。

荆楚建筑风格与乡村改造的调研与思考以鄂州熊宜村为例

荆楚建筑风格与乡村改造的调研与思考以鄂州熊宜村为例

荆楚建筑风格与乡村改造的调研与思考以鄂州熊宜村为例作者:熊锦轩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2期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定然会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模式转型之路。

乡村改造设计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必须深挖当地区域文化,建筑形制风格和改造设计是否能给当地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本文以熊宜村改造设计为例,着重探讨在乡村改造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区域文化,合理规划,有机配置,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村落格局调整,保护村落肌理,完善道路结构,优化区域景观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等手段,将熊宜村改造为具有鲜明当地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关键词:“荆楚”民居特色;改造设计;乡村人居环境一.为什么要研究“荆楚”建筑风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城市地域扩张和乡村改造步伐加快,农村原有文化和建筑特色逐渐趋同,致使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听不见乡音,看不见诗意的村落,忆不起乡愁,本文一传统民居为实例,对其选址,布局,形制和风格进行探讨,探寻湖北鄂州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向,为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和创新荆楚风韵的民居建筑,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荆楚建筑风格(一)荆楚民居建筑的选址与组合荆楚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天人合一”的建筑观,也是楚民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它所展示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的文化精神,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首先体现在选址与组合上。

荆楚建筑选址和布局方式给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是珍惜耕地,重视生活与生产用水,利用自然能源,保护生态,营造良好宜人的局部小气候和环境。

湖北民居是以木结构为特征的建筑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

民居建筑主要由基础,墙体木构和屋面三部分构成。

其中屋面和墙体的形制对建筑风格影响最大。

荆楚民居形制中,最有特点的是“朝门”。

这种朝门一般与厢房相连,也作为独立的建筑,在造型上有着独特鲜明的湖北地方特色。

荆楚民居建筑风格

荆楚民居建筑风格

五、《荆楚民居建筑风格》1 湖北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

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

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

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

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中南部,传统民居集中于荆州和荆门地区,多为天井式、天斗式、天井天斗混合式,尤其天斗式建筑更是其他地区不多见的空间形式。

保存较好的有洪湖瞿家湾老街、监利周老嘴老街等。

鄂东南地区同其东面的安徽省属太湖县、宿松县接壤,东南与江西省瑞昌县交界,西南与湖南省临湘县毗邻。

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通山、阳新、崇阳、赤壁等县域。

通山境内有一类特殊形制的房屋“牌坊屋”,常见既可用于宗祠,也可用做住宅。

鄂东北地区自古就有“楚头吴尾”之称,北屏大别山,南带扬子江,多为丘陵,建筑布局依附于地形灵活布局,院落、室内外均有高差。

传统民居主要集中于黄冈市的红安县和罗田县,保存较好的有红安七里坪老街及民居、罗田胜利镇屯兵堡街及民居、罗田新屋垸等。

正是这些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构成了湖北民居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布局自由的总体特征。

“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的创新运用研究——以孝昌县传统民居村镇风貌为例

“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的创新运用研究——以孝昌县传统民居村镇风貌为例

“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的创新运用研究——以孝昌县传统民居村镇风貌为例作者:郭婷成文婷朱梦婷孔敏潘茜茜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12期郭婷成文婷朱梦婷孔敏潘茜茜(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湖北孝感 432000)摘要:湖北省拥有类型丰富的古代建筑,襄阳、荆州古城的古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近年来湖北的建筑与邻省的建筑风格日趋相似,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

湖北省传统民居村镇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形态各异、布局颇具一格,此次研究以鄂东北孝昌县小河镇传统村镇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荆楚派”传统民居的形制、构造、装饰、风格等方面入手,在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以及村落等原有建筑类型基础上,对原有类型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分析、归纳与转换研究,将所研究的乡村风貌应用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当中。

既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又保留“荆楚派”的风格、建筑类型与村镇形态的多样性。

关键词:荆楚派;传统民居;乡村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2-0041-03建筑作为文明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及其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日益增长,使很多建设者开始思考如何去改变受到现代主义影响所造成的都市间乃至村落间的建筑风格相似度极高、辨识度较低,特别是缺乏人文主义内涵的现状。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满足当地现代人生活的新需求,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些新的建筑形式也就孕育而生了。

对于如何体现新的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异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出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将现代生活需求与传统文明精粹融合在一起。

[1]那此次课题就是以孝昌县小河镇为例(见图1)来探究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现代美丽乡村规划中的运用。

所谓荆楚派传统民居具体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点的传统民居。

荆楚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

荆楚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

荆楚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提纲:一、建筑形态元素的分析二、建筑材料元素的分析三、建筑装饰元素的分析四、建筑结构元素的分析五、建筑环境元素的分析一、建筑形态元素的分析荆楚地区传统建筑的形态元素,是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等外观的特点,包括建筑的长度、宽度、高度、形状、轮廓等。

从整体上来看,荆楚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是悬山式的。

因为荆楚地区的山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所以在荆楚地区的建筑形态中,大多数都集中在悬山式上。

荆楚地区的传统建筑的一般形状都是四合院,因此它的形态元素包括封闭的院落、房间的隔断,在空间上形成统一、连贯的整体结构。

而四合院的形状又主要是矩形或正方形,对称的设计很少见。

另外,荆楚地区的传统建筑也包括建于山上的楼阁、庙宇、城楼等建筑,这些建筑的形状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因为它们的形状都是建筑工匠根据山体的形态和环境特点所设计的。

二、建筑材料元素的分析荆楚地区传统建筑所用的材料有多种,包括木材、石材、砖、土等。

这些材料均由当地植被和地质条件所决定。

木结构是荆楚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木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木构建筑是荆楚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因为它体现了荆楚地区木工艺术的精湛技巧和创造力。

荆楚木构建筑在结构上广泛应用榫卯工艺,这种结构方式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牢固和稳定。

石材在荆楚传统建筑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城楼和庙宇等建筑中的应用率较高。

砖和土砖广泛用于荆楚传统建筑中的墙体建造。

三、建筑装饰元素的分析荆楚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包括彩绘、粉饰、雕刻等,这些元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荆楚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审美风格。

荆楚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还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

荆楚传统建筑中的彩绘主要是在木构建筑中的使用,此外还有在城楼和庙宇中出现。

传统彩绘采用鲜艳耀眼的颜料和色调,其中的图案和纹样也富有地方特色。

粉饰和绘画也广泛出现在荆楚传统建筑中,常常用于墙壁和楼梯等建筑构件上。

粉饰施工方式一般是先抹上灰泥,再在湿泥上勾勒出形状,最后用颜料上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日报/2014年/1月/3日/第004版
时评
发掘荆楚建筑精华延续荆楚文化脉络
“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解读
由湖北省社科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担的“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近日已取得初步成果。

“荆风楚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荆楚建筑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如何?传统与现代又是怎样交融?这些问题,在此次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和系统的回答。

荆楚建筑风格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
“荆楚”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今天,也可以将湖北地区的建筑统称为荆楚建筑。

“灵王倾国崇台宇,钟鼓凌空震三楚”,楚国,曾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文化篇章,其代表性建筑章华台,曾多次被诗人歌颂。

楚人将“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气往轹古,惊采绝艳”的艺术境界、“奇诡莫测,意象峥嵘”的艺术想象凝聚在建筑中,使荆楚建筑体现出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甚至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但楚建筑的过度奢华,当时就有人提出批评。

研究和传承荆楚建筑,也要“去伪存真”。

湖北古代建筑风格(秦以后至1840年以前)
湖北古代建筑涵盖了居住、行政、礼制、宗教、商业、文教、景园、防御等各种建筑类型。

襄阳、荆州古城是湖北古代建筑中的杰作。

但是,湖北古代建筑与周边省份的建筑形式明显趋同,鄂西北建筑接近豫南建筑,鄂东南接近徽派建筑,鄂西接近川东建筑,而在风格的纯正性、空间的丰富性、格局的完整性、细节的精美度等方面,湖北古代建筑又与相邻省份的建筑存在差距。

由于古代楚地文化已不存在自成体系的文化结构,荆楚建筑风格虽持续影响后世,也仅体现在建筑的某些方面,使湖北古代建筑个性不强,地域特色不鲜明。

湖北近代建筑风格(1861年至1949年)
湖北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湖北近代建筑主要集中在武汉、沙市与宜昌,少量散于中小城市与村镇,都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湖北近代建筑将地域适应性设计策略运用于居住及公共建筑,从中西混杂、模仿中国固有形式,逐渐创作出成熟的中西合璧建筑形式。

湖北的重要事件性建筑已经成为荆楚之地的集体记忆,江汉路、昙华林片、首义片、珞珈山片等区域,目前仍然是武汉市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城市空间。

此外,分析、借鉴近代里份建筑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当代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在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适应市民文化需求、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

湖北现代建筑风格(1953年至2013年)
从1953年开始,通过学习苏联的城市规划、住宅建设、工业建筑方面的设计规程与管理方法,湖北向国际化、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武重、武锅等工业厂房、武汉长江大桥等建筑,都是这一时代的见证。

改革开放后,湖北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南商业大楼、洪山体育馆、武汉亚洲大酒店等现代建筑陆续涌现,到今天,一些建筑,如国博中心、楚河汉街等,已成为湖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荆楚民居建筑风格
湖北各地区民居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

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以吊脚楼为主要形式,还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

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江汉平原传统民居多为天井式、天斗式、天井天斗混合式,尤其天斗式建筑是其他地区不多见的。

保存较好的有洪湖瞿家湾老街、监利周老嘴老街等。

鄂东南地区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通山、阳新、崇阳、赤壁等县域。

通山境内有一类特殊形制的“牌坊屋”,常见既可用于宗祠,也可用做住宅。

鄂东北地区传统建筑依附于地形灵活布局,院落、室内外均有高差。

如红安七里坪老街及民居、罗田新屋垸等。

荆楚村镇风貌
湖北传统村镇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布局多样。

鄂西南地区高山丘陵较多,当地居民多靠山而居,形成适应不同坡度地貌的吊脚楼村寨。

不拘一格、利用地形、不择朝向、尽其条件,而且草木繁茂,水源洁净,生态良好。

鄂西北传统民居长期受多元文化影响,其民居依山而建,横向多路,进深受限,因此“多路少进,横向展开”是该地村镇主要布局特点,遵从“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基本规律。

江汉平原地区几乎所有集镇都位于河流两岸,主要街道多与河岸平行或重心向河岸倾斜。

鄂东南地貌基本为丘陵和山地,大多数村镇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在有溪水河流经过的区域,介于山脚、田边择一较平缓的土地来建造。

鄂东北村镇最具特色的当属位处山凹处的宗族聚落,位于平坝地带的府第和宅屋,以及位于山顶的堡寨。

宗族聚落规模都较大,讲究山水格局。

府邸宅屋形制丰富,有的“独屋成村”,山寨既有军事山寨,也有民防山寨。

荆楚建筑现状
湖北19世纪以前的建筑均以土木结构为主,历经岁月风雨、战乱蹂躏,今天只能从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所保留的部分地段或是出土文物中去领略其风采。

有幸留存至今的,大多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眼下,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使一些城市和建筑的文化特色正在逐步被吞噬,荆楚文化的灵魂和神韵正被淡化,“千城一面”危机正在蔓延。

荆楚文化与荆楚派建筑风格如何再现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荆楚文化建筑风格的探寻要寻到其“源”,通过借鉴与化用的手段,应充分了解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结合建筑功能类型、现代技术与绿色建筑材料等综合性因素,从中寻找荆楚文化可以发扬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此次研究的最终成果,将形成“荆楚派”建筑风格的理论基础、应用指引和参考借鉴,为“荆楚派”建筑风格的创作与实践奠定基础,繁荣我省建筑创作,传承荆楚建筑风格,提升城乡建设整体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