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环境及其影响
大气分层

深厚的、大范围的逆温层在某地长期维持,就会造成 干旱少雨的单调天气,甚至出现旱情
3.对交通影响: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有利影响
1、逆温若出现在高空,由于空气垂直对流运 动受阻,飞机可以平稳飞行,安全可靠;
2、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可有效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发展。
3、逆温可有效提高冬季的温度水平,对果树蔬菜有利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 量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 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
商业区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厚度(KM) 20 15 10 5
N
17~18
8~9
10~12
10~12 8~9
90° 60° 30°
0° 30° 60° 90°S纬度
⑵平流层主要特点
范围
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臭氧层 在20-30千米处.
气温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原因 平流层
臭氧层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公害事件
一、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 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 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 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 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 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 多牲畜死亡。这是二十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4.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不低于 ( )
C
电离层地理现象

电离层地理现象电离层(Ionosphere)是地球上一层厚度介于50-1000千米,处于大气层和太空之间的空气层,它主要由氘、氚、氧和氖等离子组成。
它是地球大气层最外层,厚度约有50-1000千米,是一个巨大的络全,不仅是地球的外壳,也是空间科学家的宝藏,她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一层大气。
电离层的形成是由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太阳的辐射能够穿透地球的大气层,照射到电离层上,在电离层中辐射能量会将气体的分子拆分成电子和原子离子,这就是电离层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辐射会使得电离层中离子数量增加,从而使得电离层变得更厚,这也是电离层厚重的主要原因。
电离层对地球多种功能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够通过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屏蔽地球上的有害物质,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其次,它可以形成大气高层的宜居环境,使得航空器和航天器得以在空中长期安全运行;最后,它也可以把太阳中发射出来的辐射能量,重新反射回宇宙中,为宇宙提供能量,使得万物得以生存。
电离层在物理地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领域也具有巨大价值。
它可以作为地面地球观测的基础,可以用来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它的变化也可以用来预测气候的变化;它还可以作为联系地球与太空的桥梁,用于传播无线电波;它可以指导航空器的航行安全;它还可以作为科学家研究大气层的实验场,考察大气的结构、组成、特性等。
电离层给地球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它是地球最重要的一层大气,是地球外壳的一部分,也是空间科学家的宝藏。
无论是从科学研究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电离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球研究和宇宙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电离层是地球上一层介于大气层和太空之间的空气层,由太阳辐射引起电离效应而形成,它为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提供了屏蔽,也为航空器和航天器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宇宙提供了能量。
它对地球物理地理也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地面地球观测的基础,也可以作为联系地球与太空的桥梁。
电离层给地球带来了无限可能性,是地球研究和宇宙科学的重要基础,也是空间科学家的宝藏。
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标准大气和参考大气的异同?(地理条件和季节条件)
航天领域内常用的大气模式主要包括Jacchia模式和 Msis模式。 Jacchia模式主要有J65、J70、J77,使 用了1958~1975年间17年的卫星阻力数据,用该模式 进行轨道跟踪测量与设计时与真实大气拟合的最好。
任何模式都力图根据要求尽可能的反应大气随季节、昼 夜、太阳活动和纬度的变化。实际上,真实的大气包括 的物理过程很复杂,要从理论上得到大气主要物理量的 分布是不现实的,完全从实测资料发现规律也是很困难 的,所以现有的大气模式绝大部分都是半经验半理论的 。
太阳的紫外辐射会使热控表明深层和热控材料、器件的 潜能退化,可能导致航天器失去热平衡。此外,紫外辐 射对绝缘材料、光学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也十分有害。
太阳电池方阵功率的精确计算与太阳光谱数据相关。
太阳光压对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力矩估计及航天器轨道保 持能力都有影响。
2.3 地球大气
大气模式指大气状态和变化过程的模式,它是以数学方 程组表示的理论模型。大气模式是对真实大气的某种应 用的初步近似,找出某一过程的主要因子。统计模式以 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数学处理后给出一定的公 式或计算程序。可以查到不同条件下各种大气结构参数 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所谓大气结构是指其物理和化学状 态的基本参数,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以及大气 运动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在行测常识判定考试中,考点包罗万象,跨界各类学科,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管理学的开篇内容,其考点层出不穷,主要考察大家对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历程是否掌控,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晌1.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定的相干性。
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周期的相干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与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高低变化基本吻合,呈正相干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论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一峰一谷一峰一谷一峰)基本吻合均约为11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由于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取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磁针跳动不能正确指导方向,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三)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产生变化,因此各地的时刻便顺次推动。
于是,在同一瞬时,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 2时,遵守“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 h/1 5°、4min/1°、4s/1°。
(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取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运算1.夏半年:昼擅永夜,极圈之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
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之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空间环境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12
2.4 地球电离层及其对导航定位的影响
大气模式指大气状态和变化过程的模式,它是以数学方 程组表示的理论模型。大气模式是对真实大气的某种应 用的初步近似,找出某一过程的主要因子。统计模式以 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数学处理后给出一定的公 式或计算程序。可以查到不同条件下各种大气结构参数 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所谓大气结构是指其物理和化学状 态的基本参数,如温度、压力、密度、成分,以及大气 运动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
太阳的紫外辐射会使热控表明深层和热控材料、器件的 潜能退化,可能导致航天器失去热平衡。此外,紫外辐 射对绝缘材料、光学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也十分有害。
太阳电池方阵功率的精确计算与太阳光谱数据相关。
太阳光压对航天器的姿态控制力矩估计及航天器轨道保 持能力都有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10
2.3 地球大气
标准大气和参考大气的异同?(地理条件和季节条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11
航天领域内常用的大气模式主要包括Jacchia模式和 Msis模式。 Jacchia模式主要有J65、J70、J77,使 用了1958~1975年间17年的卫星阻力数据,用该模式 进行轨道跟踪测量与设计时与真实大气拟合的最好。
构存在潜在损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
8
2.2 太阳电磁辐射及其对航天活动的影响
太阳是日—地空间主要的辐射源,辐射类型包括: 太阳黑子和11年周期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太阳活动概述 (2)1. 太阳活动的定义和类型 (3)2. 太阳活动的周期与规律 (4)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1. 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7)(1)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 (8)(2)磁场变化引起的电磁现象 (9)2.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10)(1)太阳辐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1)(2)太阳活动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12)3. 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13)(1)电离层的作用及构成 (14)(2)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机制 (15)四、具体案例分析 (16)1. 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18)2. 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分析 (19)3. 耀斑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分析 (20)五、太阳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1)1. 人类如何利用太阳活动信息 (22)2. 太阳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实例分析 (23)六、结论与展望 (24)1. 总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2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26)一、内容概括本文档深入探讨了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影响的知识点。
简要介绍了太阳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周期,包括太阳黑子、耀斑等现象,以及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详细分析了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地磁暴、极光等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影响。
还讨论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太阳活动概述太阳活动是指太阳表面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主要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
这些现象对地球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太阳风。
太阳风是由太阳大气层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流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它们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沿着磁力线向两极运动,与地球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的全球MHD数值模拟研究一、综述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太阳风是太阳外层连续发射出的带有带电粒子的微粒流,其携带的能量巨大,能够深入影响地球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周期性地改变太阳风的强度和频率,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
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风与地球空间的相互作用尤为强烈。
地球空间包括电离层、磁层和太阳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区域,这些区域之间的耦合对于理解地球的空间天气至关重要。
电离层是大气层中的最内层,高度约85600公里,主要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加热并产生电离,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磁层则是地球周围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区域,能够引导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沿着磁力线运动,同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维护作用。
太阳风与电离层、磁层的相互作用是空间环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传统的地球空间环境研究多采用动力学模型、统计方法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描述单一过程或局地现象,难以全面揭示整个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
随着计算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磁层大气电磁耦合的数值模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1. 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太阳活动是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总称,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如电子、质子和离子,它们在太阳风的驱动下流向太阳系各个方向。
当这些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近时,它们与地球的磁场和大气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当高能粒子进入地球的磁场时,它们会沿着磁力线运动,形成所谓的范艾伦辐射带。
这些辐射带中的高能粒子对地球的磁场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使得地球的磁场发生变化。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还会影响地球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区域,其中空气分子被电离成离子和电子。
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可以穿透电离层的边界层,将其能量传递给电离层中的气体分子,从而改变电离层的密度和温度分布。
大气环境—组成、分层、热力作用(2017)

此河流在山麓地带形成地貌名称是 _冲__积_扇___此地按 干湿状况划分属于__半__干_旱____区。
(2) 描述图示地区城镇的分布特点, 分析该地区大量种植番茄的社会经济因素
分布特点:沿河流、沿交通线分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国家西 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土地租金便宜及有廉价的劳 动力
1、逆温概念
高度m
高度m
正常现象
温度℃
温度℃
逆温现象
高度m
逆温层
温度℃
逆温现象
2、逆温形成的因素:
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读下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逆温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二是 空气平流冷却;三是空气下沉增温;四是锋面上形成的逆温。此地冬季 往往形成明显的逆温层结。逆温产生于10月,消失于翌年4月。以1月 份的层结为最大,达3000米左右。
材料2: 此地降水冬春季节较多,最多 年份可达1000mm以上,平均降水在 500mm以上。 材料3:此地大量出产番茄,是我国著名 的番茄产地,出产番茄以有机质含量高 而出名。有多家饮料公司在此设厂。 (1)该地区种植番茄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两大过程
2.大气的增温(即“大地暖大气”):地面长以波辐射 的形式向 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增温。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层环境及其影响摘要:电离层是指位于地面约60km至1000km处的被电离了的大气层。
电子密度的不均匀分布是电离层的重要特性之一,这种不均匀的密度分布的尺度为数米一数十公里量级,亦称为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会引起卫星电波闪烁,从而导致数据通信线路、广播、测距信号等的一时中断或质量劣化。
太阳事件、地磁活动等会引起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增大,电子密度增大将导致信号延迟增大,从而影响导航定位精度。
关键字:电离层卫星导航飞行器1引言电离层(Ionosphere)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如图1所示)。
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电离层是部分电离的大气区域,完全电离的大气区域称磁层。
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这样就把磁层看作电离层的一部分。
电离层从离地面约50公里开始一直伸展到约1000公里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1]。
图1 电离层位置示意图2电离层环境大气的电离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和X射线所致。
此外,太阳高能带电粒子和银河宇宙射线也起相当电离层知识的拓宽重要的作用。
地球高层大气的分子和原子,在太阳紫外线、Χ射线和高能粒子的作用下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正、负离子,形成等离子体区域即电离层。
电离层从宏观上呈现中性。
电离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而电子密度达到平衡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电子生成率和电子消失率。
表1列出了电离层的一些基本参数。
表1电离层基本参量数据[2]太阳辐射对不同高度不同成分的空气分子电离,根据电子浓度的变化,电离层也可分成几个区域(如图2所示),即D层(60~90km)、E 层(90~140km)、F1层(140~200km)F2层(200~1000km或2000km)和外电离层(F2层以上)[3]。
图2 电离层结构图D层是电离层最低的一层,离地球表面50至100公里。
该层电子浓度很低,为(103~104)/cm3,这里主要是波长为121.5纳米的来曼-α氢光谱线的光电离一氧化氮。
在太阳活动非常强烈时(超过50个黑子),硬X射线还可以电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分子。
夜间宇宙射线造成一个剩余电离。
这个层里离子对自由电子的捕获率比较高,因此电离效应比较低,从而它对高频无线电波没有影响。
日间这里自由电子与其它粒子的碰撞率约为每秒1000万次。
10MHz以下的电波会被D层吸收,随着电波频率的增高这个吸收率下降。
夜间这个吸收率最低,中午最高。
日落后这个层减弱非常大。
D层最明显的效应是白天远处的中波电台收不到。
E层是中层,在地面上100至150公里。
这里的电离主要是软X射线和远紫外线对氧气分子的电离。
这个层只能反射频率低于10MHz的电波,对频率高于10MHz的电波它有吸收的作用。
E层的垂直结构主要由电离和捕获作用所决定。
夜间E层开始消失,因为造成电离的辐射消失了,由于捕获在低处比较强,因此其高度开始上升。
高空周日变化的风对E层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夜间E层的升高,电波可以被反射到更加远的地方。
E S层也被称为偶现E层。
它是小的、强烈电离的云,它可以反射频率在25至225MHz之间的电波。
偶现E层可以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其形成原因可能有多种,而且还在研究中。
夏季偶现E层出现得比较多,持续时间一般也比冬季长。
电波的反射距离一般为1000公里左右。
F层在地面以上150至超过500公里。
在这里太阳辐射中的强紫外线(波长10至100纳米)电离单原子氧。
F层对于电波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层。
夜间F 层合并为一个层,白天分为F1和F2两个层。
①F1层(离地面约130~210公里):白天,峰值密度NmF1及其相应高度hmF1的典型值分别为2×10厘米和180公里。
F1层峰形夜间消失,中纬度F1层只出现于夏季,在太阳活动高年和电离层暴时,F1层变得明显。
NmF1和hmF1的变化与E层类似,大致符合简单层的理论公式,这时ɑ≈4.3 0.01R,b≈0.2。
②F2层(离地面约210公里以上):反射无线电信号或影响无线电波传播条件的主要区域,其上边界与磁层相接。
白天,峰值密度N mF2及其相应高度h mF2的典型值分别为10厘米;夜间,N mF2一般仍达5×10厘米。
在任何季节,N mF2的正午值都与太阳活动性正相关。
h mF2与太阳活动性一般也有正相关关系,除赤道地区外,夜间值高于白天值。
在F2层,地球磁场大气各风系、扩散和其他动力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形态变化不能用查普曼的简单层理论来描述,于是F2层比起E层和F1层便有种种“异常”。
所谓日变化异常是指F2层电子密度的最大值不是出现在正午(通常是在本地时间13时至15时),同时N mF2还具有半日变化分量,其最大值分别在本地时间上午10~11时和下午22~23时。
季节异常是指F2层正午的电子密度在冬季要比夏季高。
赤道异常是指F2层电子密度并不在赤道上空最大,它明显地受地磁场控制,其地理变化呈“双峰”现象,在磁纬±20度附近达到最大值。
在高纬度地区,可观测到许多与带电粒子沉降有关的异常现象。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F层“槽”,这是地球背阳面上从极光圈开始朝向低纬宽约5~10度的低电子密度的带区[3]。
电离层还处于地球磁场之中,其中的电子运动无疑将受到地磁场的约束。
因此,电离层的电子浓度不仅有昼夜、季节的变化,而且还随着纬度和太阳活动而变化。
电离层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电离层突然骚动和电离层暴,以及发生在极区的极盖吸收事件和极光带吸收事件。
它们是因太阳色球层耀斑爆发、太阳局部地区扰动或磁扰而产生的。
其中,以电离层突然骚扰最为严重。
电离层除了正常分层外,还有各种不均匀结构,这就是在背景电子浓度分布上漂浮着的各种大小电离云块。
同样,地磁场也影响着电子云。
这些不均匀的电离体时刻都在变化,背景电离层介质可能转化为不均匀体,电离云块也可能逐渐扩散成为均匀的背景电离层介质。
3电离层的应用电离层被用来反射和传送高频无线电信号。
反射后的信号回到地球表面,可以再次被反射到电离层。
电波可以使得电离层里的自由电子以同样的频率振荡。
若此时自由电子被捕获的话,则电波中的部分能量会消失。
假如电离层内自由电子的碰撞频率小于电波频率,且自由电子密度够高,则电波能够有全反射的现象。
当电波频率高于电离层内的等离子频率时,会因电子运动不够快而使得电波得以穿透电离层。
在电波频率小于临界频率时,电离层可以垂直反射电波:(1)式中,N是每立方厘米电子密度,f0是频率(单位为MHz)。
最高可用频率(MUF, Maximum Usable Frequency)是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在两点之间传送信号的频率上限。
(2)式中,I是波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4]。
4电离层的影响4.1电离层和飞行器的影响通常所说的飞行体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问题,是指与其中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问题。
这是因为地面上空高处的电离辐射(总量)比低处的大,中性粒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得远比带电粒子(电子、离子)快, 所以在1000公里以上的飞行体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受带电粒子制约的,并且有关飞行体与中性粒子的相互作用问题被认为是了解的。
如像微波波束经电离层传输的能量损耗及其扰动电离层所带来的传播问题, 低轨卫星的电流泄漏,火箭喷焰、排气效应, 等离子休鞘等等。
4.2电离层对卫星通讯的影响电离层的发现和研究与电波传播的研究紧密相关,短波通信就是靠电离层反射实现的。
由于电离层是一种不均匀传播介质,因此,电波通过它传播时将受到随机起伏的调制,即所谓电离层闪烁现象。
不仅如此,电离层的突然骚扰和电离层暴,以及极盖吸收事件和极光带吸收事件,将对短、中波产生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电离层突然骚扰,可使地球向阳半球的短波、中波无线电信号立即衰落甚至完全中断,延续时间最长可达数小时之久,因此也是卫星通信的一大危害。
卫星的电波信号在到达地面之前,将穿过电离层。
电离层电子密度在空间的不规则分布对通过的电波随机散射,使得电波相位得到不规则的调制。
这样在地面接收点,信号幅度、相位将表现出不规则的起伏,沿用光学名称称为闪烁。
在磁赤道附近的低纬区域,由等离子体气泡形成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能造成微波带信号幅度10dB以上的浮动。
就是在中纬区域,虽然没有低纬区严重,不规则结构也常常使得气象卫星的图像劣化;地磁暴发生时,强闪烁亦在中纬地区发生,导致电波传播障碍,影响卫星通信质量。
4.3电离层对卫星导航的影响GPS定位测量的误差(轨道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多径误差,接收机钟差、接收机噪声)中,电离层误差的影响最大。
它是制约单频GPS接收机的测程不能超过20km左右的决定因素。
从天顶到地平,电离层引起的测距误差,可从5 m到150 m。
电离层对GPS定位测量的主要影响有七种,即:信号调制的码群延(或称绝对测距误差)、载波相位的超前(或称相对测距误差)、多普勒频移或称距速误差)、信号波幅衰减(或称振幅闪烁),相位闪烁、磁暴和电离层对差分GPS的影响。
对于卫星导航(如单频GPS系统),电离层延迟是最大的误差源之一。
目前应用于单频GPS系统的电离层修正模式的效果约为50"60%。
当与太阳事件、地磁活动相关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增大时,电离层延迟亦将更加增大,从而影响定位精度[5]。
5结语电离层是与空间飞行体相互作用的重要环境之一。
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尚没有真正解决。
电离层对飞行器、卫星通讯和导航都有影响。
在卫星通信、海地空各类活动日益发展的今天,对电离层的监测及准确预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参考文献[1] /view/17171.htm[2] Kasha,M.A The Ionosphere and its interection With Satellites,1969 New Y ork,Gordon and Breach.[3] /wiki/[4]马冠一电离层对卫星通信及导航的影响[J].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论坛,2004.181~183.[5]谢世杰韩明锋论电离层对GPS定位的影响[J].测绘工程,2000.9(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