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试题重点考点(完整版)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

环境影响概念: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推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进程5、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1、法律的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批4、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公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阶段:1引入和确立阶段2规范和建设阶段3强化和建设阶段4提高和拓展阶段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名录将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确定为环境敏感区,包括: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饮水水源保护区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频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区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分甲级和乙级。
环境法规的构成: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环境标准、环境保护公约。
工程分析的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污染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工程概况、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污染物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重点(含答案)

1、环境评价的概念与构成?概念:环境评价一般是指对一切可能引起环境质量变异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规划、经济建设在内的一切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从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内容:①对环境质量变异进行识别;②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③对环境系统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④对人类社会行为与环境系统质量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
2、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识别和评定。
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划分中的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3、生态区位?景观组分(水、土、气、动植物)、生态单元(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经济要求与生活要求(人的需求)的最佳配置。
4、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
自然环境:环境总体下的一个层次,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资源的总和。
5、环境基准与环境标准的区别?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由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
环境标准是以环境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制定的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或其他需要所制定标准的总称。
区别基准:不具法律效力;不考虑人为、社会经济因素。
标准: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应;可以修改和补充。
(基准大于标准、标准严于基准)6、环境标准体系中国标准的主体?①环境质量标准(主体)②污染物排放标准(主体)③环境基础标准④环境方法标准⑤环境标准物质标准⑥环保仪器设备标准7、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功能区关系?水环境质量标准?首先,排放标准限值建立在经济可行的控制技术基础上,不分级别。
其次,国家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功能区逐步脱离对应关系,由地方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补充制定排入特殊保护区的排放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名词解释(2 X 3分)1.⽆组织排放:指⽣产装置在⽣产运⾏过程中废⽓污染物不经过排⽓筒或排⽓筒低于15⽶排放源的⽆规则排放。
2.有组织排放:指⽣产装置在⽣产运⾏过程中废⽓污染物经过排⽓筒且排⽓筒⾼于15⽶排放源的有规则排放。
3.正常排放:指正常⼯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4.⾮正常排放:指⾮正常⼯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如点⽕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5.环境容量: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质量。
6.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跟踪监测的⽅法与制度。
7.风险:指⼈员遭受死亡、受伤或环境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8.危险源: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将⼀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定的触发因素作⽤下可转化为事故的单元称为危险源。
9.重⼤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产、加⼯、运输、使⽤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10.⽔体⾃净:⽔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的物理、化学和⽣物作⽤,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质,这种过程称为⽔体⾃净。
11.事故排放:对危险化学品⽣产和储存装置,在事故状态下对发⽣泄漏的化学品进⾏收集处理的设施,实现事故状态下的污⽔达标排放,避免周边环境收到污染。
填空(4 X 5分)1.环境影响评价标准(1)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2)地⽅标准:地⽅环境质量标准,地⽅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地⽅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
有⾏业排放标准的执⾏⾏业排放标准,没有⾏业排放标准的执⾏综合排放标准。
2.环境影响划分:环境影响可划分为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累积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考试重点(DOC)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案例分析第一章绪论1、环境要素与环境系统的概念?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围绕人群的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整体。
2、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的异同点?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因子:是指环境中对人类或人类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的表征因子。
环境要素强调环境的基本物质组成,而环境因子则更强调对人类的影响。
3、环境质量和环境价值的概念?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价值:是指人类社会主体对环境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定性或定量描述。
第三章环境评价标准1、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2、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环境功能区的划分?(1)环境质量标准: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②《地表水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8/T14848—93)<地表水质量分类>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1、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指: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时间、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列举其中三例,其中大气污染)。
2、世界环境日是指每年的6月5号。
3、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杀虫剂DDT的危害。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现象。
4、环境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次生环境问题可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6、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大气、噪声、废物。
7、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或物质生产)。
9、生物多样性是概括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或景观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11、景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12、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温度、矿物质、空气、水、等。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一般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1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稀有种、未定种。
16、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7、景观多样性: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8、大气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考试重点

一、简答及论述A 环境影响的类型(简答少、论述多)1 、按环境影响的层次:( 1 )直接环境影响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或能量)直接作用于接受者产生的危害。
如工业生产中排入大气中的SO2、NOx 、烟尘等污染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动植物、建筑物、器物等而产生危害。
( 2 )间接环境影响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或能量),在传输、扩散过程中产生了变化,形成了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作用于人体、动植物、建筑物、器物等而产生危害。
如光化学烟雾。
2 、按环境影响的性质:( 1 )污染影响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和投产使用过程中或项目服务期满后排放和残留的环境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危害。
工业建设的绝大部分项目都产生污染影响。
( 2 )非污染影响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不是污染因素,而是以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生态结构、土壤性状等为主的环境影响。
如水电和水利工程项目。
3 、可逆与不可逆影响:( 1 )可逆影响指施加影响的活动一旦停止,环境状况可恢复到原来状态,或产生的影响经过人类活动可得到恢复。
如:噪声、砍伐森林等。
( 2 )不可逆影响指建设项目一旦对环境产生某种影响,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环境状态。
如采矿,珍稀动物、植物的灭绝。
4 、按污染的程度分类:( 1 )重污染影响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强难降解,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毒性的环境影响。
如:冶金、化工(如农药厂)、石油炼制,核电等。
( 2 )轻污染影响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种类少,数量小,毒性低,易被降解的环境影响。
如: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卷烟等。
5 、按建设项目的阶段分类:( 1 )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影响。
包括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储存等过程产生的影响,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污水、噪声等,移民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
( 2 )建设项目服役期(正常运行、生产)的环境影响投入使用后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主要为农业区,沿线多处村庄,学校,公路垮x河、y河。
跨x河·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5、环境影响经济损失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标准的概念: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相关性原则4、主导性原则5、等衡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随机性原则8、社会经济性原则9、公众参与原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1、总论2、建设项目概况:应介绍建设项目规模、生产工艺水平、产品方案、原料、燃料及用水量、污染物排放量、环保措施,并进行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等3、环境现状调查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8、结论及建议9、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噪声防治对策: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1)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2)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3)维持设备处与良好的运转状态2、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1)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2)利用自然地形物降低噪声(3)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4)采取声学控制措施3、通过评价提出的各项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噪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1.环境影响评价:1)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2)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的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2.环评的分类:a按对象:建设项目、规划、战略b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噪声、固体。
c 按时间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3.环境标准体系分类:1.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4.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推荐性。
5.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1地方优于国家2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6.五类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规定的允许含量和要求2内容:空气质量标准、睡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污染标准等*注: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以国家级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指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有国家级的就不能制定其他的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定义: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做的控制标准呢,允许排放量(浓度)或限值,内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注:分为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两类,若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若与国家级标准项目相同,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级标准的地方级标准(报国务院备案),执行时地方级优于国家级标准。
7.五类标准中的关系:1)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和措施2)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国家标准样品标准时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技术和依据3)环境基础标准时整个标准中期待指导性作用,是其他标准制定的总原则。
8.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2.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
9.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10.环境影响预测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后阶段。
11.中国环评发展:1.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1973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规范和建设阶段(1979-1989)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1989年颁布;3.强化和完善阶段(1989-1998)1989《环境保护法》颁布,199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4.提高阶段(1999-2002)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2002.10.28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5.拓展阶段(2003-至今)《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
2003.9.1. 12.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1)对建设项目及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具有法律的强制性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过程4)分类管理评价5)资质审查和持证评价6)公众参与制度7)跟踪评价与后评价13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黄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尽享环境影响评价,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4.环境敏感区的界定: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1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1)适用范围:只对国务院涉区的市级政府,县级不强求“一地”“三域”地:规划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域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十个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2)类别及评价要求综合规划——一地三域专项规划↓↙↘篇章或说明←←←←←←←←←←←←←指导性规则非指导性规则↓↓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审批机关↓@必须有明确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16.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1)物料平衡法:物料投入量T 等于产品中所含这种物料的量P 与物料流失量Q之和.T=P+Q.运用于整个建设项目整个工艺流程资料详实2)排污系数法:Q=KW ;Q-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的排放量kg/h ;K-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kg/t ;W-某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 3)实测法:对污染物进行实地Q=CL;Q指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的排放量;C指实测到的污染物的算术平均浓度单位为气体mg/m3;L指某污染物的流量. 4) 燃煤SO2 排放量:G=B*S*80%*2*(1-ŋ) B -燃煤量,S-煤的含硫量,ŋ-脱硫设施的SO2去除率。
17.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A方法: 1)类比分析法(用在时间长,等级要求高,时间充分时,利用拟建设项目与已建设目的相似性){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种类){环境特征的相似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2)物料平衡法(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须对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和管理等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成分和消耗定额3)资料复用法:利用已有环评或可研B.主要工作内容: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分析----以流程图说明,同时标明污染物产生的具体位置、种类和数量C污染源强分析与核算:新建项目两本账:a工艺过程中污染物产生量;b按治理规划和措施实施后污染物削减量.最终排放量=a-b.2、改扩建项目三本帐:a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b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c技改扩建完成后污染物削减量.总排量=a+b-c=技改项目最终排放量。
18.污染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主要内容:五表:项目组成表;原(辅)材料消耗表;污染源强表;新(改、扩)建项目污染物统计排放量表;环境保护投资表。
两图:工艺流程图;物料平衡图19.清洁生产:《中~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指标: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污染预防为主;容易量化.a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半定量)b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定量化)c产品指标:应是我国长夜正常鼓励发展的产品;考虑产品的包装和利用;产品使用安全,报废后不对环境产生影响.d污染物产生指标e废物回收利用指标f环境管理指标.20.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数量:一级评价>10,二级评价>6,三级评价:2~4.2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分类:按几何高度分:高架源和地面源;按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体源;按排放时间分:连续源、瞬时源、间隙源;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跑冒滴漏,不经排气筒排放或排气管高度低于15m)22.检测因子筛选:项目等标排放较大的污染物;评价区已经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污染物。
23.大气污染调查范围:1)一般应与评价范围相同,2)应包括界外区域排放和排放量大的点源,3)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2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Ii=Ci/Si Ci—实测浓度,Si--评价标准25.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因子筛选:1.常规水质因子:2:特征水质因子:3其他方面因子。
26.河流取样断面的布设:对照断面(AA’):设在评价河段上游一端(排污口上游100~500m处);控制断面(BB’):设在评价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如支流汇入,其他废水排放口,工农业用水取水点,水工构建筑和水文站所在位置.消减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完全混合段。
27.噪声敏感建筑物: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物.2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般步骤:a.1确定预测因子;2预测范围及计算3防污染源参数(所有)4污染气象参数5地形数据确定b设定预测情景c选择预测模型(其他相关参数确定;预测模型验证)d确定预测模型.29.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污染物在空间的密度在平稳均匀湍流场下服从正态分布.笛卡尔坐标系:X轴:主导风向.Y轴:满足右手定则.Z轴:正向指向天顶.原点取污染物排放口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 熏烟扩散模式30.大气稳定度分级:在大气中,气团收到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垂直运动,这种影响气团垂直运动的特性叫大气稳定度.等级确定:帕斯奎尔稳定度分级(p.s)A:强不稳定B:不稳定C:弱不稳定D:中性E:较稳定F:稳定.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3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根据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中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及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Pi=Ci(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100%.评价工作分级判断依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若区域中有敏感保护区或高污染企业,最好不低于2级.32.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评价玩玩;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
注:评价玩味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5km.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33.水环境影响预测条件的确定:1)预测范围:与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为:充分混合段: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混合过程短: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上游河段:排放口上游的河段混合过程段的长度:L=(0.4B-0.6a)Bu/(0.058H +0.0065B)√ GHI:2)预测点的布设:1,敏感目标2.坏境现状监测点3.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4.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及水文站附近等 5.预测范围外有可能受到影响的重要用水地点6.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该段布设若干预测点.3)预测时期:同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判别原则一致.4)预测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所有建设项目均有,分为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 →建设阶段(建设期超过一年,进去地表水的堆积物较多或土方量较大,水质要求较高,III类水以上) →服务期满后(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需在此阶段进行预测)3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中常用的水质模型1 水质模型概述:a.白箱模型:对内部机理十分明确.b灰箱模型:对内部机理有一定了解但又不十分明确.c:黑箱模型:对内部机理十分不明确完全靠经验推测.d一维模型:仅考虑长度变化关系.e二维模型:仅考虑长宽变化关系f三维模型:考虑长宽深变化关系.g零维模型:系统完全混合均匀,h动态模型:变量随时间变化i稳态模型:变量不随时间变化.2河流常用水质模型:a零维水质模型模式(完全混合型):使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河流为恒定流;废水连续稳定排放C(污染物浓度mg/l)=[Cp(污染物排放浓度)*Qp+Ch(河流来水污染物浓度)*Qh]/[Qp(废水排放量m3/s)+Qh(河流来水流量);b 一维水质模型:适用条件:1,河流充分混合段(横向与垂直方向混合相当快,断面中的污染物浓度均匀)2,非持久性污染物(BOD5,COD,纵向方向改变)3,河流为恒定流动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C=C0(使用初始断面浓度,使用零维水质模型计算)exp(-k(非持久污染物的衰减系数,单位为1/k)t(表示河流运行时间))或C=C0exp(-kx(距离)/86400 (流速))c.BOD-DO模型(S-P模型):使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有机污染物;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河流为恒定流动;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L=L0-exp(-K1t)L0-用完全混合模型算出来的初始浓度,K1-BOD分解耗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