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循环系统

动物循环系统
动物循环系统

一、循环系统概念: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是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循环系统是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环的支流,协助静脉运回体液入循环系统,属循环系的辅助部分。

二、动物循环系统发展历程

从环节动物门开始出现,环节动物有次生体腔的出现,相应的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发生。

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往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较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软体动物门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

节肢动物门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

鱼的循环系统包括液体和管道两部分,液体是指血液和淋巴液,管道为血管及淋巴管。

两栖类由单循环的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鸟类的循环系统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主要表现在: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完全的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三、循环系统分类

1.开管式循环: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都是“开放式”的,例如蝗虫的循环系统、虾的循环系统。

2.闭管式循环系统:所有的脊椎动物和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封闭式”的,如蚯蚓、人类的循环系统。

3.二者区别

a.开管式循环:是指动物体内的血液不完全在心脏与血管内流动,而能流进细胞间隙的循环方式.如节肢动物体内,背有心脏和它发出的血管(动脉)。心脏两侧有具活瓣的心门,动脉直接开口在体腔。心脏收缩时,心门关闭,血液从动脉的开口进入体腔,浸润各组织和器官。心脏舒张时,心门开放,体腔中的血液经心门再回心脏。开管式循环系统相对于闭管式循环系统而言,由于软体动物体内真体腔与假体腔并存,且假体腔更广泛地存在于器官组织的间隙,其中充满血液,被称为血窦。由于血窦的存在,大多数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系统,与其运动缓慢有一定的关系。开管式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心室,心耳),血窦,动脉和静脉。血液循环的途径为:心耳-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但是软体动物中头足类十腕目为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运动也更加敏捷迅速。

b.闭管式循环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血液循环系统,基于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真体腔(也称次生体腔)。由背血管,腹血管,心脏和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网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比开管式循环系统更能迅速有效地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血液循环的大致途径:背血管血液由后向前流动,到达环血管后由背向腹方向流动。然后由腹血管收集血液,从体前向后流动。血液始终封闭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四、软体动物循环系统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心脏一般位内脏团背侧围心腔内,由心耳和心室构成。心室一个,壁厚,能博动,为血循环的动力;心耳一个或成对,常与鳃的数目一致。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血管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有些种类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或血青蛋白,故血液呈红色或青色。

五、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

各种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的形态结构属于同一类型。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总枢纽,肌肉发达,能做节律性搏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与无脊椎动物不同的是,血红蛋白存在于血细胞(红细胞)而非血浆中,血浆无色。随着动物的进化,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单循环演化为结构复杂的双循环。

1、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a、鱼类: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单循环

b、两栖类: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c、爬行动物: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其中鄂类出现左右心室,但左右动脉弓基部存在“潘氏孔”,血液混合度较

少)

d、鸟类:两房两室,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完全双循环。

e、哺乳动物:两房两室,仅保留左体动脉弓。左心房和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完全双循环。

2、类型

a.单循环:循环途径只有一条。如鱼类。

b.双循环:从两栖动物开始陆生脊椎动物采用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

(1)体循环的途径是血液从心脏流到身体各部再流回心脏,流程较长,因次也叫大循环。肺循环是指心脏和肺之间的血循环,流程较短,因此也叫小循环。肺循环只存在于用肺呼吸的动物。(2)根据动脉血是否与静脉血混合,将双循环分为完全双循环和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血液循环属于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血液属于完全的双循环。

完全双循环是脊椎动物身体构造和功能趋于完善的重要条件。

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其中流动着血液。

1.心脏: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人的心脏分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心脏内有能够控制血液定向流动的房室瓣,以及动脉瓣。

心肌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2.血管: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与心室相连通,管壁厚,弹性大,内流速度快,主要功能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静脉与心房连通。管壁薄,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主要功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数量多,遍布在全身各个器官的组织细胞之间;管腔极小,只允许红细胞单独通过;管壁薄,仅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毛细

血管是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六、昆虫的循环系统

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不像哺乳动物那样具有与体腔完全分离的分级网管系统,它的整个体腔就是血腔,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

昆虫的血液兼有哺乳动物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昆虫的循环系统没有运输氧的功能,氧气由气管系统直接输入各种组织器官内,所以昆虫大量失血后,不会危及生命安全,但可能破坏正常的生理代谢。

1. 昆虫血液循环的特点

2. 循环系统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但背膈和腹膈也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活动,使血液沿着一定方向流动。

3. 被血管:来源:动脉起源于外胚层,心脏起源于中胚层。位置:消化道上方,背血窦中。末端封闭,前端开口,开口在头腔内。

4.

心门是血液进入心脏的通口,其边缘向内折入形成心门瓣,当心室收缩时,心门瓣关闭,迫使血液在背血管内向前流动;当心室舒张时,心门瓣打开,血液从体腔流入心室。就这样,心室由后向前依次收缩,促使血液在背血管内由后向前流动。

心脏起源于中胚层,多数昆虫的心脏仅局限于腹部内,少数昆虫如蜚蠊和铗尾虫等的心脏伸达胸部内。它是保持血液在体内循环的主要器官。

心脏的搏动

①心脏的波动有节奏、规律化(心翼肌和

心脏肌收缩与扩张);

②背、腹膈有规律地波动;

③辅助的搏动器官有节奏地起作用。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说课稿 宁遐年 一、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为新人教版版8年级生物上册第5节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古老动物,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思想:先有的两栖动物,再有爬行动物。他们的关系既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方向,又体现了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关于两栖动物,教材主要以青蛙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关于爬行动物,教材以蜥蜴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难点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对两栖动物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前概念,从字面含义将两栖动物理解为“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因此,对两栖动物的比较和区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并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采用“三环五步”的方法进行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的部分内容,上课的过程为:1导入课题,展示目标。2、视频播放,激发兴趣。3、图片展示,拓展提升。4、当堂检测,清理过关。5、畅谈收获,对标小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要求,主要包括如下:1、对高效基本理解是首先要自主学习。2、高效课堂的

核心是要发挥学生的体作用。3、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要探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进行综合学习,开拓视野,可以讨论,可以自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学习。4、高效课堂不管飞的有多高,说的有多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练习,只有多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高效课堂好比是一个超市,老师只是负责把大家带进门,布置主要的任务,讲明规则、注意事项等等,而收获的多少全在同学们自己。高效课堂的落事全在于“练习”,练习、练习,再练习。练习是高效课堂的法门。导学案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达标检测”,只有检测通过才是真的掌握、真的学会了、真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教学效果: 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一下目标: 1、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充满激情和信心。 2、引导学生加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辅导学生学会导学案的填写,使他们分清导学案各个部分的主次。 3、学生掌握了本接课的重点,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练习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5、练习了导学案的填写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收获,体现了高效的过程与方法。

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首都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 刘 瑜3 董小黎 正常情况下,血液之所以能在血循环内呈 液体状态,是由于机体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由于物理、化学、创伤、感染、免疫和代谢等因素造成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涉及心血管内皮、血流状态和凝血反应3方面的改变[1]。首先,血管内皮受损是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与血小板膜相互作用使得血小板活化。各种不同的黏附蛋白分子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黏蛋白(FN)可富集在损伤区域。其中vWF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是血小板在基质或血管基底膜的主要黏附蛋白。vWF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 p Ib/Ⅸ复合物结合,也可与活化血小板膜上的整和素αⅡbβ3结合。它也含有与胶原和内膜下基质内糖胺聚糖的结构域,因此它通过架桥作用,促进血小板黏附,启动凝血过程,导致血栓形成。 其次,血流缓慢或有涡流时,血小板进入边流,黏附于内膜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同时凝血因子也容易在局部堆积和活化而启动凝血过程。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和血流缓慢,都会损伤内皮细胞,使其产生的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环素(P GI2)和组织型血浆素原活化因子(t PA)等物质减少,从而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和降解纤维蛋白的能力降低,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 另外,血液的高凝状态如DIC、手术、创伤、妊娠等引起的血液凝固性增高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原因。这3种条件往往合并存在,但常以某一条件为主。 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巨大危害性,对于血栓形成机制、血栓的诊断和抗血栓药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简单、快速、价格低廉而实用的动物血栓模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近年来较为常用的一些血栓动物模型加以介绍。1 物理损伤法 1.1 机械损伤法[2] 原理:刮匙搔刮损伤血管内膜,使内皮下细胞外基质(ECM)裸露,促使血小板与ECM(主要是胶原纤维)接触而被激活和黏附。同时裸露的胶原纤维激活Ⅻ因子以及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启动了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导致血栓形成。 步骤:麻醉家兔后,分离其股深动脉,选择直径为1mm的股深动脉血管段,用微型血管夹夹住上下两端,使其中间留有1.5cm长的血管段为手术部位。在实体镜下,用7号针头从血管段上端沿血管向下刺入血管段内并顺势注入生理盐水冲净血管内的血液,后抽出针头,再用6号微型刮匙沿刺破孔送入血管内,反复搔刮血管内膜。搔刮深度以0.5~0.7cm为宜。搔刮面积尽可能大些,以刮出少量血管内膜为宜。稍等片刻,轻轻松动血管段远端血管夹,使血液充盈血管。待刺孔不渗血时,取下血管段两端血管夹(不能自行止血时可用0号无损伤线缝合刺破孔一针)。触摸家兔膝内侧皮下支动脉搏动示血管已通畅。然后逐层缝合,关闭皮肤切口。 评价:此法依据血栓形成基本原理,在动物体内形成血栓,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100%,术后24h即开始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制备静脉血栓模型。 主要适用于:1)动态观察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栓形态及血栓变化规律的研究。2)评价药物溶栓作用的实验研究。3)与形成和溶解血栓有关的其他实验研究。 1.2 股动脉异物法[3] 原理:股动脉内放置螺旋钢丝线圈,造成动脉内膜损伤,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激活凝血系 2002年 9月第23卷 第3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Sep.2002 Vol.23 No.3 收稿日期:2001211214 北京市卫生局基金资助课题 3首都医科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两栖类 ◆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 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 ◆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 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 爬行类 ?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 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 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 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 ?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是动物医学、食品卫生检疫、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野生动物资源等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研究正常动物机体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并为揭示正常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的机制打下牢固的形态学基础。因此,它与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繁殖学、饲养学、动物生产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组织化学、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发育生物学等许多边缘学科,从而使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更为密切。所以,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既是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导,还应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其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有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形态结构,了解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要求 ( 一) 理论知识方面 本课程是一门形态学,其直观性和实践性极强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观点为指导,引导学生用发生发展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观察研究动物有机体,并结合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学科特点,运用直观性强的大体解剖标本、组织切片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电视片、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实习等教学过程,将肉眼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细胞、组织、胚胎的微细结构真实、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将本课程的重点章节( 运动系统、被皮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动物早期胚胎发育) 用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清楚,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同时将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人体结构知识及常见疾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并联系实际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达到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水平。 ( 二) 实验技能方面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提供不同体色的青蛙图片 2、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4、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5、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 6、试归纳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 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 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 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 要赤矶课堂备课组教案

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仿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仿真 作者:陈丽琳, 吴效明, 杨艳, 陈静, CHEN Lilin, WU Xiaoming, YANG Yan, CHEN Jing 作者单位:陈丽琳,吴效明,杨艳,CHEN Lilin,WU Xiaoming,YANG Yan(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广州,510640), 陈静,CHEN Jing(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郑州,450001) 刊名: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英文刊名:BEIJ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6,25(3)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20条) 1.郝卫亚;李为慧;白净左心室心肌局部缺血的生物力学模型及计算机仿真研究[期刊论文]-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1(05) 2.National Instrument Company 3.Mathworks Company 4.杨承志;张长胜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2003 5.Research Cardiovascular Simulator (RCVSIM) of Harvard-MIT 6.Goldberger AL;Amaral LAN;Glass L Hausdorff JM PhysioBank,PhysioToolkit,and PhysioNet:Components of a New Research Resource for Complex Physiologic Signals 2000(23) 7.National Space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web site 8.Simo A;Cavazza M Visualising Pathosphysiological Simulation with a Virtual Patient 2003 9.Cavazza M;Simo A A Virtual Patient Based on Qualitative Simulation 2002 10.Asami K;Kitamura T Development of a Diagnostic Supporting Tool for a Circulatory System Model of Living Body 2000(12) 11.Kitamura T A Computer-Aided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Modification of a Large Circulatory System Model[外文期刊] 1999(03) 12.李新胜;白净;崔树起心肺交互作用的心血管系统模型及仿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3(03) 13.王怀阳;郑振声;吴效明灌注压对左心室壁心肌层间血流影响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期刊论文]-医用生物力学 2000(03) 14.樊瑜波;陈君楷;康振黄含动脉分支的体循环模拟实验系统 1995(01) 15.郑泰胜冠状与系统循环血液动力学关系的模型研究 1997(02) 16.Charles F Babbs Distributed Biomedical Simulations:a comprehensive evidence based review[外文期刊] 2003(1) 17.Rafael Bayer;Henry R Circulation Assistance by Intrathoracic Pressure Variations:Optimization and Mechanisms Studied by a Mathematical Model in Relation to Experimental Data 1989(04) 18.郑筱祥;戴品忠;白净生理系统仿真建模 2003 19.白净血液循环系统的数字仿真 1994(02) 20.克兰;徐振耀生物医学工程手册 1993 引证文献(3条) 1.李虹磊.杨明.李世阳用于评估心室辅助装置的人体循环系统半实物仿真模型[期刊论文]-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0(1)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 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 1)原肾管 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 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特化的隔膜小肾管。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 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 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 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 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 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 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脊椎动物的肾脏 肾脏是由中胚层中节的生肾节形成的,可分为全肾、前肾、中肾、后肾和背肾。5种基本类型。 2)肾脏的发生与结构 ①全肾:为理论上最原始的肾脏。早期脊椎动物的肾组织沿体腔全长并按体节排列。肾小管一端以有纤毛的漏斗形窗口于体腔,另一端汇入原肾管,原肾管后端经排泄殖腔通往体外。 ②前肾:由体腔最前端的生肾组织发育而成,前肾小管分布排列。

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总结的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比较(因为总做到这样的题啦)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1.脊椎动物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从各纲的特点来看: 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 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 (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 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 (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肺囊状,分隔简单。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4.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二十种常见实验动物模型 一、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HGB)的贮存铁缺乏,HGB合成减少而导致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发生于以下情况:(1)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见于饮食中缺铁的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铁吸收不良,见于胃酸缺乏、小肠粘膜病变、肠道功能紊乱、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服用抗酸和H2受体及抗剂等药物等情况。(3)铁丢失过多,见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如钩虫病、月经量过多等。 IDA是一种多发性疾病,据报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IDA,因此,研究IDA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些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IDA),又是实施研究的基础工具。常见的IDA动物模型的构建技术如下: 实验动物:一般选用SD大鼠,4周龄,雌雄不拘,体重65g左右,HGB≥130g/L。 建模方法:低铁饲料加多次少量放血法。低铁饲料一般参照AOAC 配方配制,采用EDTA浸泡处理以去除饲料中的铁,饲料中的含铁量是诱导SD大鼠形成缺铁性贫血模型的关键,现有研究表明,饲喂含铁量<15.63mg/Kg的饲料35天,SD大鼠出现典型IDA表现,而饲喂

含铁40.30mg/Kg的饲料SD大鼠出现缺铁,但并不表现贫血症状。建模时一般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动物饮水,以排除饮水中铁离子的影响。少量多次放血主要用于模拟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的铁丢失,还可以加速贫血的形成。放血一般在低铁饲料饲喂2周后进行,常用尾静脉放血法,1~1.5ml/次,2次/周。 模型指标:(1)HGB≤100g/L;(2)血象: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偏小,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减小、MCHC降低;(3)血清铁(SI)降低,常小于10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增高,常大于60μmol/L。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模型不能用于铁吸收不良相关IDA的防治研究。根据具体的研究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建模方法。 二、白血病动物模型 用免疫耐受性强的人类胎儿骨片植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皮下,出于人类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均植入小鼠,建立具有人类造血功能的SCID小鼠模型称为SCID-hu小鼠。再将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植入SCID-hu小鼠皮下的人类胎儿骨片内,植入的髓系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生长在SCID-hu小鼠体内的人类造血微环境中,即为人类髓系白血病的小鼠模型。SCID小鼠是由于其scid所致。T、B淋巴细胞功能联合缺陷,这种小鼠能接受人类器官移植物。 造模方法: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整理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 物》知识点整理 2016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整理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数字博览馆是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科学知识的科学普及网络虚拟博物馆。项目通过媒体语言将严谨、复杂、系统的科学知识、科学观察过程和科学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以讲故事、实际观察和诱导启发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广大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馆内包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动物影院、人与两栖爬行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保护等五个一级导航栏目,在动物家族、功能形态与生理生态等页面采用动物实际生态环境作为背景,表现出浓厚的科技色彩,使公众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一种逼真的视觉效果;在馆藏标本展示、物种欣赏和相关页面中,采取对图片无级放大、缩小的方式观察标本,使本来死的动物似乎有活的感觉,使人们能够详细地观察物种特征,更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在讲述科学知识的同时,附上相关的图片,不仅有小图,还有大图相伴,使公众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揭示两栖动物无尾类生活史的页面中,以无指盘臭蛙的生活史为模式,伴以相关视频和对图片,采用无级放大与缩小的方

式展示了两栖动物无尾目生活史的各阶段的生活状态,并与两栖动物有尾类生活史相对比,使公众更深刻的理解“两栖动物”和两栖动物不同类群之间“变态”的异同,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与精细。 博览馆中许多图片和视频片段极其珍贵,均为实际场景摄制,生动地展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特性和知识,并首次公开发表,为社会公众、生物学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种生物学素材。同时享受了自然的美。博览馆还介绍了人与两栖爬行动物和保护两栖爬行动物方面的知识,以告诫人们合理利用动物资源和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动物解剖学试卷答案A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器官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相互结合形成,并能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 2. 腹白线位于腹壁腹侧正中线上,胸骨剑状软骨与耻骨联合之间,由两侧腹肌的腱膜互相交织而成。 3. 大体解剖学: 是借助解器械(如刀、剪、锯等),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来研究健康畜(禽)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4. 肺循环肺动脉出右心室后,在肺内毛细血管分支后形成肺静脉出肺后注入左心房的循环经路。 5. 精索精索为一扁圆锥状结构,起于睾丸背侧较宽,上端达腹股沟管内环(腹环),精索内有输精管、睾丸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睾内提肌等,外包以固有鞘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 家畜体内的骨髓可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两种。 2. 门静脉是收集了来自胃、(肠)、(脾)、(胰)的血液,经肝门入肝 3.(胸膜脏层)和(胸膜壁层)两层之间的腔隙称胸膜腔。 4. 肺的功能性血管为(肺动脉)和(肺静脉);营养性血管为(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 5. 牛肾的髓质尖端部分称(肾乳头)与肾小盏相对应。 6.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 7.家禽输卵管中可形成蛋壳膜和蛋壳的部位是(峡部)和(子宫部)。 8. 脑周围的包膜从内向外分别是脑软膜、(脑蛛网膜)、(软膜)。 9. 在眼球的结构中,属于眼球壁纤维膜的是(角膜)和(巩膜)。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将认为正确答案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 间皮和内皮都属于( A ) A 单层扁平上皮 B 单层柱状上皮 C 复层扁平上皮 D 变移上皮 2.牛的胸椎数目为(B )个。 A.7 B.13 C.14 D.18 3. 腹壁肌是构成软腹壁的基础,每种肌肉纤维方向不同,肌纤维方向由后上方走向前下方的是( B ) A 腹外斜肌 B 腹内斜肌 C 腹直肌 D 腹横肌 4. 大脑皮层中接受躯体温觉和痛觉的区是( B )。 A.额叶 B.顶叶 C.颞叶 D.枕叶 5. 下列喉骨中,哪种是成对的?( C ) A.环状软骨B.甲状软骨C.勺状软骨D.会厌软骨 6. 家禽体内性成熟后逐渐退化并消失的器官是( D )。 A.脾 B.淋巴结 C.盲肠扁桃体 D.腔上囊 7.与副鼻窦相通的是( B )。 A.上鼻道B.中鼻道C.下鼻道D.上、中、下鼻道 8. 家畜有下列圆韧带,胎儿时期脐静脉的遗迹是( D )。 A 髋关节圆韧带 B 子宫圆韧带 C 膀胱圆韧带 D 肝圆韧带 9. 位于乳房基部后上方的淋巴结是( B ) A. 腘淋巴结 B.腹股沟浅淋巴结 C. 颌下淋巴结 D. 髂下淋巴结 10.大家畜常用的采血和注射静脉是( B )。 A 颈内静脉 B 颈外静脉 C胸廓外静脉 D 头静脉

泌尿(排泄)系统

泌尿(排泄)系统发展简述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无泌尿(排泄)系统。水分随食物泡的形成进入原生动物体内,或通过体表渗透作用进入。多余的水分由伸缩泡排出。每个伸缩泡周围有数条收集管与内质网相通,细胞通过内质网收集细胞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包括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溶于水的含氮废物),经收集管送入伸缩泡,并通过胞体上固定的开口排出体外。水和代谢废物也可借扩散作用从细胞表面排出到周围的水体中。 海绵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水沟系统来实现。 腔肠动物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代谢产生的废物由体壁的细胞排出。 扁形动物门开始出现专门的排泄器官系统,为原始的原肾管型。 扁形动物除涡虫纲的无肠目没有排泄系统外,其余种类为原肾型排泄系统。外胚层内陷形成原肾管分布在身体两侧,原肾管有许多分支构成网状,末端是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帽状细胞负责摆动鞭毛收集实质(网状的合胞体以及分布在合胞体间的细胞间质构成,由中胚层形成,充满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有保护内部器官、贮存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使之进入原肾管,再经原肾管由体表的开口排出体外。原肾的排泄效率很低,主要用来调节体内水分(渗透压),同时起到一点排出代谢废物的作用。 线虫动物依然是原肾型的排泄系统,但线虫的排泄系统内没有鞭毛和纤毛。 软体动物门开始出现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为排泄效率更高的后肾管型排泄系统,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软体动物的肾还很简单,基本上是一管状的构造,有2个开口,一个在围心腔(真体腔)内,称肾口或内肾孔,一个开口在外套腔,称肾孔或外肾孔;肾口具纤毛,可以收集体腔中的代谢产物;肾口后是肾的腺体部分,其中有很多血管,血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肾,最后经肾的膨大部分即膀胱由外肾孔排出体外。除腹足类外,软体动物的肾成对出现。围心腔内还有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成的分支状围心腔腺,也有排泄功能。 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情况在不同种类中相差很大。多毛类中原始的种类仍然保留原肾,但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因为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所以排泄系统也与软体动物的有所不同。环节动物后肾开口在体腔的一端呈表面生有鞭毛的喇叭形,成为肾口或喇叭口,负责收集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另一端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体节的体壁,即肾孔或排泄孔。每个体节都有数目很多的小肾管,小肾管很长,被血管网包围,负责收集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喇叭口和小肾管中的液体进入肾管,肾管能重吸收某些盐离子和水分,肾管后端较粗成为膀胱,经此排出的液体代谢废物浓度大大提高,和体腔液很不同,可以称为尿;此外隔膜及咽部也有小肾管,但开口到肠道,收集到的液体经肛门排出体外。蛭类的排泄系统也是后肾,但每节1对的后肾埋在占满体腔的结缔组织中。 节肢动物门中出现了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即马氏管排泄。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2种主要类。一种是与后肾同源的腺体结构(一般存在于水生种类),一般为囊状,一端为开口在体表的排泄孔,另一端为盲端,相当于残留的体腔囊与体腔管;另一种是马氏管(蛛形纲和昆虫纲都是这种排泄器官),马氏管是在消化管中肠和后肠间由内胚层或外胚层形成的单层细胞的盲管,游离在血腔中收集血淋巴中的代谢产物,排泄物经肛门排出,这种排泄形式能够更节约水分,适应于陆地生活。 棘皮动物与其余的无脊椎动物相比,缺少形态上和功能上分化完全的排泄器官。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走上不同的进化路线,原始的脊索动物类群没有集中的排泄器官。 尾索动物无集中的排泄器官,仅在肠的弯曲处有一团具排泄功能的细胞,排泄物主要为尿

动物解剖学答案

动物解剖学答案 1、名词解释: 1、鼻旁窦:在一些头骨内外骨板之间的腔洞,可增加头骨体积 而不增加重量,因其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故称鼻旁窦。 2、矢状面:指沿纵轴把畜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切面。从中线 切开称正中矢面。 3、消化:饲料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被吸收利用状态过程。 4、门脉循环:从胃、肠、脾收收来的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窦 状隙循环,然后汇集成数条肝静脉注入后腔静脉过程。 5、反射弧:神经对内外环境剌激所作出的反应。它包括感受 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和效应器五个方面。 6、肺静脉:由肺内毛细血管网汇合而成,最后汇合成6~8支肺静脉,由 肺门出肺后注入左心房。 7、呼吸:指家畜不断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过程。 8、肾乳头:在肾皮质中,肾锥体顶部钝圆,称肾乳头。 9、隐睾:动物出生后,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而是一个或者两个 留在腹腔内。 10、脉络丛:填空题: 1、关节、肌肉、骨 2.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和神经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 4.管状器官、实质器官 5.肾,膀胱、输尿管、尿道 6.颌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髂下淋巴结7、12对、迷走神经8.嗉囊9.硬膜外腔10、背侧索、腹侧索、外侧索11膈曲,胸骨曲和骨盆曲1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13. 间脑中脑、脑桥、延脑间脑 14.泄殖腔 15门静脉 三、单选题: 1. C 2.A 3. B 4.D 5. B 6. D 7. C 8. B 9. B 10. B 11. D 12. D 13A 14. A 15. D 六、 判断并改错,在括号内添"或",并改正错误。(每小题1.0

分,共8分) 1. 猪胃属单胃,其胃粘膜全部为有胃腺,分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 2. 体循环起于右心室,终于左心室。() 3.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是与其直径相关的,直径越大,则传导速度越慢。() 4. 肌胃和嗉囊是禽类对食物进行化学消化的主要器官。( ) 5. 牛肾与猪肾一样均属于表面光滑的乳头肾。() 6.家畜胎儿的心脏房间隔上有一个卵园窝,左右心房互不相通。( ) 7. 臂神经丛由六、七、八对颈神经的腹侧支和一、2对胸神经的腹侧支 组成。(") 8.胎儿脐静脉中血液含氧量比脐动脉中的高。(") 七、问答题(25分) 1、关节的基本构造如何?并说出家畜前后肢的主要关节。(5分)答:关节由关节面,关节腔, 关节囊, 关节软骨和血管、神经构成。(2分)前肢的主要关节从上到下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 (1.5分)后肢的主要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趾关节。(1.5分) 2、猪肝的分叶情况如何?肝脏有哪些机能?( 5分) 答:猪肝较发达,分左外叶,左内叶,右外叶和右内叶其中右外叶上有尾叶,右内叶上有方叶,胆囊位于方叶上。(2.5分)肝脏主要功能有分泌胆汁,合成物质,贮存物质,形成尿素,解毒,和参与体内防卫的作用,在胎儿时期具有造血功能。(2.5分) 3、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径路。(5分) 答:①体循环径路:血液从左心室输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全身各细胞组织→毛细血管网进入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物质交换→小、中、大静脉及前后腔静脉→返回心脏的右心房。(2.5分 ②肺循环的径路:血液从右心室输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到肺泡组织→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和代谢物质交换→汇集成多条肺静脉返回心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一:心脏 ⒈位置: 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 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 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 动脉弓的演变: 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 ⒈ 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两栖类:四足类的基本模式—Y型大静脉(腔静脉)和肺静脉,出现一对前大静脉,一对后大静脉。肺静脉的出现与肺的出现相适应,肺静脉直接进入左心房。 爬行类: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肾门静脉更趋退化,对提高后肢血液回心脏的血流速度和血压有积极意义。 哺乳类:进一步简化,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多数哺乳类仅保留右前大静脉。 ⒉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两端为毛细血管,官腔内无瓣膜。 肝门静脉,肾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系统。 脊椎动物静脉系统的演变趋势为: a Y型大静脉系统代替了H型主静脉系统,静脉主干逐渐简化和集中。 b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肺静脉,与肺脏的出现相呼应 c肝门静脉在各纲动物中均很稳定,保证营养代谢的需要 d肾门静脉由发达逐渐退化消失,提高回心血流的速度和血压。

实验动物模型

第章实验动物模型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动物作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不能随便选用一种实验动物来作科学研究,因为在不适当的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常可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使整个实验徒劳无功,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质量。事实上,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其最适宜的实验动物。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科学研究工作中实验动物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来选择,其次再参考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等情况。 ?在实验动物选择上必须注意三点,即实验动物的种类(Species);品种(Breed)或品系(Strain);质量和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

尽量选择与研究对象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的实验动物; ?生物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因此,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动物的种系发展阶段。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那些机能、代谢、结构和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作实验。一般来说,实验动物愈高等,进化愈高,其机能、代谢、结构愈复杂,反应就愈接近人类,猴、狒狒、猩猩、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是最近似于人类的理想动物。

第二节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一、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生物科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 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

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锁骨变化多。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 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 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更趋于发达、完善,呼吸的动作也更复杂,尤其是膈的存在,呼吸作用更为加强。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型完整版

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模 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想要进行一项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必不可少。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如火如荼,动物模型也多种多样,有哪些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就成了研究人员在选择模型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缺血性卒中过程中,最终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缺血的持续时间、缺血的严重程度、侧枝循环、系统的血压以及梗死产生的原因和位置。此外,年龄、性别和相对复杂的药物遗传背景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因为卒中是如此复杂的一个疾病,因而动物模型也往往只能覆盖其中个别方面的特点。 虽然中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其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实验来模拟卒中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展,这也解释了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当血流量降至基线值的15-20%以下时,只要几分钟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核心,并且迅速相周围发展。其周围的脑组织血流减少得相对较轻,所以此时神经功能缺失而组织结构却是完整的。但如果脑血流不能恢复,那么这些所谓的半暗带组织就会被纳入梗死核心区。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是啮齿动物的线拴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方法是将普通的血管内缝线或特制的线拴放入大脑中动脉开口处,从而达到阻塞血管造成血流量减少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开颅的手术,并且通过拔出线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在特定时间再通血管的目的,虽然瞬间的血管开通与人体一般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去甚远,但与近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机械取栓治疗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因此,虽然在模型的制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是目前最广受认可的一种脑卒中动物模型。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各种方式直接地闭塞血管,分为永久地闭塞血管(如凝断)和暂时闭塞血管(如结扎),但大多都需要开颅的手术操作。 使用内皮素-1(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可以诱导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其产生的病灶可以分布于脑组织任何位置,常常被用于制作腔隙性梗死的模型制作。 光化学法是在系统给予荧光物质后,用可穿透颅骨的光线,激活特定脑区的荧光剂,从而达到局部梗死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做到高度的可重复性,并且病灶可以相当局限。但缺点是这种方法制作的模型缺乏缺血半暗带,因而不能很好地模拟某些病理生理变化。 另外还有血栓栓子模型和栓塞微球模型,这两种方式与实际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更为相近,但同时也有梗死位置变异性大,并且有不可预知的血管再通等问题。 尽管有如此众多的动物模型,但由于模式动物本身和人有诸多差异,在许多结构和功能上都不能完全模拟。随着对脑功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简单的动物模型将不适用于许多高级神经功能的研究。诸如卒中后认知功能损伤、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等常见的卒中后并发症的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因为缺少有效的动物模型而受到阻碍。而这也将是卒中动物模型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1. Sommer, . Ischemic stroke: experimental models and reality. Acta Neuropathol133, 245-261 (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