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看文学翻译中认知框架的构建

合集下载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同传预测策略研究》范文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同传预测策略研究》范文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同传预测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发生,翻译特别是同声传译成为了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同传预测策略的研究。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框架理论及其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并阐述为何预测策略在汉英同传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框架理论概述框架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是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框架理论指导着译者对源语言的理解和目标语言的表达。

同声传译中,译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源语信息,并运用框架理论进行信息处理和输出。

三、汉英同传中的预测策略在汉英同传中,预测策略的运用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预测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和语境理解。

首先,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熟悉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词汇和句型等;其次,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理解源语信息;最后,通过对语境的理解和分析,预测出后续的翻译内容。

四、框架理论在预测策略中的应用框架理论在汉英同传预测策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构建知识框架:通过学习和积累,构建起关于语言、文化和语境的知识框架,为预测提供依据。

2. 快速定位信息:在同传过程中,运用框架理论快速定位关键信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3. 预测翻译内容: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运用框架理论预测出后续的翻译内容,减少翻译中的停顿和错误。

4. 调整翻译策略:在遇到复杂或陌生的信息时,通过调整翻译策略,灵活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理解和表达。

五、实证研究与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同传预测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分析。

具体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和讨论等。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翻译质量和效率,分析预测策略在汉英同传中的作用和效果。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同传预测策略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预测策略在汉英同传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框架理论对翻译的启示1、框架理论1.1 、概念最早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的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 。

在不同的阶段,Fillmore 对“框架”这个词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1975年,Fillmore 将框架定义为“语言使用中的任何一个系统, 可以是词组, 也可以是语法规则或语法类别的选择”。

1982年,他扩大了“框架”这一概念,将“图式”、“脚本”、“情景”、“观念框架”、“认知模式”、“民俗理论” 等等都包括在内( Fillmore,1982 ;373-400 ) 。

1992年,他定义框架为“一种认知结构方式” (Fillmore ,l992: 75. )1.2 、成分框架的结构中包括有标记的若干槽位( slots ),槽位又由填充项( filler )填充,填充项中可以填充明示的或是隐含的信息,而隐含的信息就是默认值( default values )。

填充项可以填充槽位从而反映出具体事物的特征。

框架中任何一个成分一旦被激活,就会相应地激活框架中其他成分,最终激活整个框架。

在翻译过程中,默认值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它往往牵涉到译者对源语的理解程度。

例如:“狐狸” 这个词在一般情况下的默认值是精明、狡猾。

但是在“她是一只狐狸”这个句子中,“狐狸”的默认值就变成了“漂亮、勾引人”。

2、框架理论下的翻译策略2.1 、框架转换框架转换,就是译者将源语的框架直接用其对应的目标语框架的转换。

使用条件是:目标语的框架能够全部或基本上反映出源语的信息,并且与源语的语法结构一样。

框架转换是应用地比较广泛的一种翻译策略,它能真实地再现源语的特征。

例如,在“人生是场旅行”这个句子中,译者可以将“人生”框架装换成“ life ”, “旅行”装换成“ journey ”, 达到翻译的对等。

因为“旅行”在中文中框架默认值是:路、风景、交通工具、人。

英语中的“ journey ”默认值成分与之类似:road,scenery,traffic means and people and so on. 所以原文和译文是可以进行框架转换的。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其中,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翻译成为口译中的重要挑战。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视角,对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框架理论概述框架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指人们在理解和解释外界事物时,会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信仰等构建一个认知框架。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框架的转换。

因此,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框架,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三、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内涵丰富,往往涉及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多个方面;二是语言形式多样,包括专有名词、成语、习语等;三是翻译难度大,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等因素。

四、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基于框架理论,本文提出以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1. 直接翻译法直接翻译法是指将文化负载词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词汇。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明确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

然而,在直接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中对应词汇的文化内涵是否一致,以避免误解。

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常被视为凶猛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涉及“龙”的文化负载词时,需要谨慎处理,以免引起误解。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文化负载词的含义,用目标语言中的词汇进行重新表达。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没有明确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

在采用意译法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重新表达。

例如,“四海为家”可以翻译为“take the world as one's home”,这个翻译充分体现了原句的含义,同时避免了直接使用字面对应的错误。

3. 阐释翻译法阐释翻译法是指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不仅表达其基本含义,还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和阐述。

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

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

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运用的认知模式和构架。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此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者需要将源语言的信息映射到目标语言中,并对其进行整合,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意的目的。

在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中,有一种理论被称为“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

这一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原文世界、翻译本体世界和译文世界。

这三个世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

本文将从“三个世界”的角度出发,讨论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并探讨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映射和整合。

我们来看原文世界。

原文世界是指源语言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世界,把握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原文的意义和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理解原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把握原文的逻辑结构和语用特点。

只有对原文世界有深入的理解,翻译者才能准确地将原文信息映射到译文中去。

译文世界是指目标语言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世界是翻译者的最终目标,也是翻译本体的产物。

译文世界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翻译者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译文,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在译文世界中,翻译者需要进行文本语境的再现和交际功能的实现,使译文成为原文的合理等价。

从“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来看,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不断进行认知活动,处理和整合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使原文的意义得以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灵活的认知策略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以应对不同语境和挑战。

框架理论下的唐诗经典翻译研究

框架理论下的唐诗经典翻译研究

框架理论下的唐诗经典翻译研究作者:项君玲徐坚俊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唐诗《静夜思》及其德译本,探讨原文与译文的框架互动与转换机制,以期拓展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适用范围。

研究发现:原文框架与译文框架存在框架保留、框架嵌入以及框架置换三种语义框架互动模式;由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和类型学差异,原文框架与译文框架之间多呈现嵌入与置换框架模式;作为汉语经典外宣的重要途径,把握唐诗的意合特征是提高译文品质、保留中国汉语文化特色的关键。

关键词:框架理论唐诗翻译认知模式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理论(Fillmore,1982、1985)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与多个学科形成交叉。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翻译活动源于译者心理空间与外部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翻译研究应更多侧重内在深层的认知解读(Martin,2010;王寅,2005;卢卫中、王福祥,2013;颜林海,2014;金胜昔、林正军,2016;马星城,2017)。

框架理论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框架理论之所以适用于翻译研究,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到的语言研究视角和方法,还“综合考虑语境、原型、感知、个体经历等因素,为意义的形成提供了全面、完善的解释”(邓静,2010:66)。

目前,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在相关文献中已有详述(Snell-Hornby,1988;Ammann,1990;Neubert & Shreve,1992;王岫庐、王东风,2016;马珊,2018)。

尽管如此,运用框架理论探究翻译的具体运作机制的论著并不多见,对唐诗经典翻译的实证比较研究则更为罕见。

本文以唐诗经典《静夜思》的德译本为例,着重探讨框架理论在古典诗词翻译中的认知机制。

二、框架理论概要20世纪80年代初,框架理论由Charles Fillmore首先提出,它遵循了经验主义语义学传统,继承了Fillmore在词汇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拓展到了认知领域,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通过框架来展现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研究成绩。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文化负载词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策略。

二、框架理论概述框架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强调人们在理解世界时,会运用已有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和理解新信息。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文化框架的转换。

因此,理解框架理论对于优化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这些文化信息是口译员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框架理论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一)认知框架的建立与运用口译员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首先建立两种语言间的认知框架。

通过分析对比两种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口译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为翻译提供准确的依据。

(二)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口译员应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意译则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口译员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三)增补与省略的适度运用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应根据需要适度增补或省略原文中的信息。

增补可以补充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使译文更加完整;省略则可以避免冗余,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这两种策略的运用需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语的语言习惯进行权衡。

(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运用口译员应具备跨文化意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性。

在翻译过程中,口译员应关注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并尝试从目标语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元素。

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口译员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五、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了框架理论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应用。

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

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

翻译本体的认知构式:“三个世界”的映射与整合翻译本体论是一种基于构式理论的翻译认知模型,该模型认为翻译是一种知觉和认知过程,其结果取决于译者并参考他们的个体经验、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译文任务及其对原文的理解。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翻译认知构式中的“三个世界”构式。

“三个世界”中的第一个世界是源语言文化世界,它是翻译者熟悉的文化和语言。

第二个世界是语言形式世界,即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

第三个世界是译语文化世界,即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环境。

在源语言文化世界中,翻译者需要知道原小说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原创作人的语用习性和语言特点等。

因此,译者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并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才能够完整、准确地诠释原文中的隐含意义。

此外,在源语言文化世界中,译者还必须对原文进行理解和分析,以便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在语言形式世界中,翻译者需要了解语言形式的结构和规则,以便将原文准确、流畅地译成目标语言。

这需要译者具有文本分析和翻译技能,包括语言语法、语义、句法和语用。

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译者还需要了解原文的修辞特点,如比喻、隐喻、双关语等,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译语文化世界中,翻译者需要将目标语言的翻译结果融入到其文化环境中,以便让读者能够理解并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感觉和效果。

这需要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一般习俗、价值观和观念,并为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

此外,译者还必须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读者水平和文化知识,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本地化翻译。

“三个世界”的翻译认知构式提供了一种整合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和语言的方法,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完整地传达原作中的信息。

因此,该构式为翻译认知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并有助于解释译者如何在特定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翻译。

框架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习语英译研究——以葛译《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框架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习语英译研究——以葛译《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框架理论视角下莫言小说习语英译研究——以葛译《天堂蒜
薹之歌》为例
刘嘉玲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8
【摘要】该文从框架理论出发,选取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及其英译本为研究文本,分析葛浩文在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中如何利用认知操作,创造性地对莫言小说
中的习语进行框架重构。

研究发现,框架理论视角下,《天堂蒜薹之歌》中的习语具
体有三大表现:框架趋同、框架交叉、框架趋异。

对于框架趋同下的习语翻译,葛浩
文主要采用了保留框架的方式;对于框架交叉下的习语翻译,框架成分替换、框架成
分增删的框架操作更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对于框架趋异的习语,框架关系改变、框
架层次调整能更好地实现框架间的对应。

【总页数】4页(P16-18)
【作者】刘嘉玲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论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中的审美补偿
2.论莫言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
3.认知框架视角下莫言小说文化缺省的英译策略研究--
以葛浩文译《天堂蒜薹之歌》为例4.跨文化视角下葛浩文的四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为例5.原始主义视角下当代小说中志怪元素的英译研究——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框 架 的参 与者和 支撑 者 , 呈现 图式 化情景 的概 念角 色 ( oc pul oe ) 是 cn e ta rl 。 s 从 认知 意 义_来 说 , 任何 一个框 架元 素 的理解 都必 须 以对 整 个框架 的 理解 为前 提 , i : 对 而对
其一 任何 …个元素 的 阐释势 必要 牵扯 出所有 其他 的元 素 。 以“ 商业交 易 框 架 ” 例 , 的框 架 为 它 元 索包 括买 者 、 者 、 卖 物品和 钱 。这一 语义框 架涉 及多 个语 义 _ L相关 的动 词 , 如买 、 、 卖 支付 、 花 去、 赞、 花 要价 等 。每一 动 i 都分 别指示 或激 活该 框 架 的不 同侧 面 , 了解 任 何 一 个动 词的 词 司 要
中图 分 类 号 : 35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7 — 54 2 1)6" 04— r H 1. A 1 1 67 (00 0 05 0 6 7
在 文学 翻译 中 , 会文化 和 文学传 统方 面 的 巨大 差异 , 世 界 各 国 的文 化 、 学 交 流带 来 社 为 文 r 定 的障碍 。如何克 服这 些障 碍 , 筑文 学 以及 文 化交 流 的桥梁 , 直是 翻译 工作 者和 理论 一 构 一
研究 者津 津乐 道 的话题 和孜孜 以求 的 目标 。在这 方 面 , 知语 言学 中的框 架 理 论 也许 可 以给 认
我 们 以新 的 启 迪 。


框 架 理 论 简 介
框架 是框 架语 义学 的一个 基 础概念 , 指任 何 一个 由相关 概念 组 成 的 概念 体 系 。最 先 把 是 框架 概念 介绍 到语 言学 里 来 的是 费 尔 默 ( im r ) 9 7年 , 尔 默提 出场 景一 框 架 语 义学 Fl oe 。I7 l 费 理论 , 将框 架定 义 为语 言使用 中 的任何一 个 系统 , 以是 词组 , 可 以是 语 法 规则 或 语 法 类 别 可 也 的选 择 , 而场 景则是 指人 类信仰 、 动 、 验或 是想 象 中的人 和 一个 连 续 的 片段 , 大 可小 … 。 行 经 可 框架 语 义学 认 为 , 了理 解语 言 中词 的意义 , 先 要有 一 个 概 念结 构 , 个 概 念结 构 为 词 在语 为 首 这 言及 言语 中的存 在 和使用 提供 ; 和动 因 。这 个概 念结 构就 是语 框 架 动 词 的词 义 。又 如 , 要理 解 “ 餐 ” be k rt 一词 的意 义 , 早 ( ra fs) i 就必 须 了 解该 范 畴所依 附 的社会 文化 习俗 , 必须 理解 在 大致 固定 的时 间一 日吃三 餐 的习俗 , 以及 清晨 起 床 吃的那 顿饭 特有 的食谱 , 只有这 样 , 对于早 晨 的这 顿饭 我们才 能使 用 “ 餐 ” 早 一词 。
作 为人 类认 知构 建 的一种 手段 , 框架 为词在 语 言 中 的存 在 及话 语 的使 用 提供 了背 景 和动 力 。框 架将 我们 的经 验知 识和 语言 结构 结合起 来 。一 个 语 义框 架 是 一系列 的 图式 推理 结 构 , 通 过语 言 常规 网谰项 榴连 。 每个 框 架 都 由一 组 框 架 元 素 (rm l ns 组 成 。框 架元 素 是 f eee t) a me
弥补读 者认 知 不足 的缺憾 。构 建认知 框 架 的途 径 可 以 有 文 内方 式 、 文 方 式和 文 外 互
方式 , 中直接影 响 翻译 效 果 的 是 文 内方式 , 其 互文 方 式 和 文 外 方 式 则 对 译 作 有 着 间
接 、 远 的 影响 。 长
关键 词 : 架理论 ; 框 文学翻 译 ; 知框 架 ; 红楼 梦》 认 《
观点重 新 阐释 翻译 过程 , 认为 翻译 是交 际 的复杂 行 为 , 源语 作 者 、 者 和译 语 读 者三 者 之 间 是 译 相互作 用 的过程 , 者首 先从 作者 那里 获得 框架 , 译 然后 根据 自己的经 验和 对相 关材 料 内在 知识 的 了解 , 渐建 立 自己的场景 , 逐 然后 在激 活 的场景 基础 上再 去 寻找 到合适 的译 语框 架 。 如果说 S e —H rb nl l on y对框 架理 论 的应 用 主要 是想 建 立 一种 新 的翻 译研 究 方 法—— 综 合 法 , 么 N u et S rv 则从 文本 出发 , 那 e b r & hee 强调 框 架 内各 元 素 以 及不 同 的框 架 之 间 的联 系 ,
二 、 架 理 论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框
将框 架语 义学 理论 应用 于翻译 研 究 , 国内外都 有不 少论 述 。在 国外 , 早引 入框 架理 论 在 较
进行 翻译 研究 的是 S e — rb 。在 《 n l Hon y l 翻译 研 究 : 合 法》 书 中 , 综 一 她运 用 场 景框 架 语 义 学 的
收 稿 日期 : 0 0一l 2l 0一I 5 作者简介: 辛献 云 ( 9 6一) 男 , 徽 涡 阳人 , 江 外 国语 学 院英 语语 言 文 化 学 院 副 教 授 。 译 学 硕 士 。 16 , 安 浙 翻
第 6期
辛献 云 : 框 架 理 论 看 文 学翻 译 中认 知 框 架 的构 建 从
2 O年 1 0t j月
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ZHE I JANG ED AT ON I T T T UC I NS I U E
No e v mb r Ol e 2 0 N0 6 .
第 6期
从框 架 理 论 看 文 学 翻译 中认 知框 架 的构 建
辛 献 云
( 江 外 国 语学 院 英 语 语 言 文 化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1 ) 浙 浙 10 2
摘 要 : 从认 知 语 言学的框 架理 论 来看 , 学翻译 的 困难之 一是 读者认 知 框 架的 文 缺 损 问题 。文 学翻译 者 的一 个重要任 务 就是 要 在 读 者 头脑 中构 建新 的 认 知 框 架 , 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