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献综述】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
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兴起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女性自我意识大觉醒。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
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
丁玲的作品表达了一种超前的女性主义观。
前辈学者对小说中的进步女性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切入:一,对作者丁玲生平际遇及其思想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推导出丁玲早期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不是虚幻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
如茅盾在《女作家丁玲》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
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
弄清当时思想潮流的趋势及其基本特征,弄清丁玲对于这一潮流的真正态度,她表达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以及她以何种方式与之发生关系,对于丁玲早期作品的研究,意义重大。
丁玲的早期作品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细腻、委婉,却不乏热情。
就像丁玲在《丁玲文集》中说:“因为我自己是女人,对于女人的弱点,比较明了一点。
”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
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
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
丁玲自己总结道:“我那时的思想正是非常混乱的时候,有着极端的反叛情绪,……走入孤独的愤葱、挣扎和痛苦。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

丁玲笔下早期知识女性的形象丁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她在早期作品中,以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了一群知识女性形象。
从梦珂到莎菲,再到伊萨等人,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走入社会的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寻找生活出路,虽有抗争却屡受失败,因而迷茫无助的历程。
本文主要以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论述丁玲早期文学创作中知识女性的形象特征。
一、追求个性解放,富有反叛精神。
梦珂是丁玲创作出来的第一个知识女性。
她怀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农村来到上海求学,然而在三年级时,她因怒斥调戏女模特的教员而被迫离校。
一个乡下女生,完全可以压制内心的愤慨,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恶行置之不理。
但富有正义感的她,看不惯并且敢于横眉冷对,反叛精神跃然纸上,突显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的正气、骨气、志气。
离开学校的梦珂来到姑母家里,可她很快发现,这个看似文明的资产阶级家庭,也是一个充斥着丑恶和欺骗的牢笼。
虽然能得到物质上的享受,但个性、人格、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呢?尤其是她为之付出感情的二表哥,表面温情脉脉,是“真正的”文明人,实质虚伪。
看不惯庸俗的梦珂,毅然离开了姑母家。
走入社会的梦珂,为了生存选择当一名电影演员。
在纸迷金醉的大上海,梦珂用她的隐忍适应着周围的粗俗。
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该跳出这个火坑,却还是选择留下。
这和她个性强烈是分不开的:她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因此不向姑母借钱;接受大城市文明熏陶的她,更是不愿再回到落后的农村。
从学校到姑妈家、再到社会,环境一个比一个恶劣。
我们看到梦珂从正义勇敢、敢于反抗走向接受、隐忍,直至随波逐流。
在繁华的上海,她无疑会最快接受到文明的洗礼,可她的个性解放、反叛精神只是个人意识,她最终敌不过整个社会的黑暗,为生活所迫去做一个任人摆布的演员。
从这一点看,梦珂形象的现实意义更强,当代中国的广大妇女,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为青年女性,特别是农村知识女性提供了广大的就业空间。
一大批知识青年离年农村,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作者:陈思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在丁玲的创作中,塑造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丁玲小说;女性形象;探讨在1928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她塑造出了大量孤独、叛逆的女性形象,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共性。
一、现代知识女性认知个性的觉醒丁玲的作品大部分中没有优雅唯美的情调呈现,其创作的作品中刻画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莎菲”女士更是在心灵上承受着时代苦楚伤痕的青年女性的代表人。
“莎菲女士是‘五四’之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爱情上的矛盾心理的象征!”这是矛盾给出的形容评价,中岛碧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曾这样说过:在关于年轻男女的情感上,丁玲表达的内容比起当时不论男女中任何一位作家都要精辟和有劲。
更加说明,丁玲在小说中大胆描写女主人公探求爱意义及向往恋爱自由,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是第一位女作家提出这样的言论。
他还表明,丁玲是近代史中第一个以明确提出人们的关系及女性的本质存在的意义问题的女作家。
在说明这些问题时,她既没有从平时的政治妇女得到解放,又没有在社会中妇女得到应有的权力中体现,对于这些问题她自身也没有完全认识到,只是具有人向往自由的精神和感性的解放。
对她的评说尽管各有不同,但这也足以说明丁玲是以最为新颖的角度来塑造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主人公内心的苦楚和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现代女性仿徨与苦闷的心理揭示《在黑暗中》是丁玲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暑假中》、《阿毛姑娘》等四篇比较有名的作品。
“黑暗”充分说明了莎菲对城市、对社会的痛恨之处。
莎菲不断搬迁住处,她认识的男性不仅庸俗而且市侩,所有的感情都是虚情假意,存在的爱情是那么的虚伪,面对这样的环境,女性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并且没有自由的,这样环境的存在就会使自我意识反思减弱,让人们对自身进行自我审视,扩大了精神开发成长的空间。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一
分 子 的苦 闷 、 徨 、 求 、 灭 和 近 乎 绝 望 的 复 杂 心 路 彷 追 幻 历 程 。 如 果 说 《 珂 》展 现 了 一 个 追 求 新 生 活 的 青 年 梦 知 识 女 性 被 社 会 逼 上 绝 路 的经 过 , 么可 以 说 , 莎 菲 那 《
具 有 真 正 女 性 内涵 的 女 性 形 象 。 关 键词 : 丁玲 ; 说 ; 性 形 象 ; 作 历 程 小 女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I 74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2 (0 1 0 0 3 0 0 3 0 0 2 1 )2— 0 7— 5
陈 娟
2 50 ) 2 0 2 ( 州 大 学 文学 院 , 苏 扬 州 扬 江 摘
要: 丁玲 小 说 中所 塑 造 的一 系 列 具 有 代表 性 的 女 性形 象 是其 小 说 创 作 历 程 发 展 的 反 映。 从 “ 菲 女 士 ” 期 、 莎 时
“ 左联” 时期、 延安时期、 土 改” “ 时期 四个 不同时期对小说 中的女性形象进行 阐述 , 以深 刻 了解 丁玲 小说塑造 的一批 可
同的特点 , 期塑造的 孤独 、 闷 、 徨 的梦珂 、 菲 、 早 苦 彷 莎
杀 中 , 陷 入 了 更 深 的 痛 苦 之 中不 能 自拔 。 梦 想 破 灭 她 的 打 击 , 莎 菲 由不 顾 一 切 地 追 求 爱 情 转 而 怀 疑 爱 情 , 使 甚 至 怀 疑 人 生 的 意 义 和价 值 , 后 发 出 了 痛 苦 的 绝 叫 : 最
第 2 第 2期 6卷 2 1 年 4月 01
柳
州
师
丁玲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分析 - 副本

丁玲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分析摘要:丁玲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作品中影射时代气息,富有个性的女学生形象冲击了人们的感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丁玲的女学生形象的成因分析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对于丁玲作品的女学生形象也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整理。
关键词:女学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人物性格一、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学生形象。
“女学生”一般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女子。
这一名词的产生是由于西方民主自由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且日渐深入人心的原因所造成的产物。
它一般暗指新女性以及新的都市生活,折射着新的时代面貌。
因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少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或正面或侧面的提及到女学生形象。
只是在作品里提及的女学生形象褒贬不一而已。
在沈从文的笔下,女学生形象是在乡下人的叙述中侧面反映出来的。
如在《萧萧》中的“祖父”认为女学生不知冷暖饥饿,只考虑自己生活的惬意的认知那样,这不仅代表了“祖父”的观点,而且代表了大多数乡下人对女学生的观点。
[1]这种把女学生形象的含义扩展到整个城市的生活,究其原因之一是他想从侧面让读者看到都市奢靡的生活和乡村贫困朴实的生活及城市思想先进和乡村闭塞愚昧的这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同样也暗含着作者对新产生的人物群体持有怀疑批判的态度。
[2]从这里可以看到,一部分作者刻画女学生形象的一部分原因是借女学生暗指都市生活及他们对于城市这种“自由潇洒”生活的怀疑和否定。
而冰心笔下的女学生形象一般蕴含着作者内心对女学生的希冀。
她所希望的女学生形象是内外兼修,自洁自爱的一种形象,而不是成为都市欲望下的牺牲品。
[3]在丁玲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女学生的人物角色。
在众多描写女学生形象的小说中,丁玲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
其作品中的女学生形象与丁玲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女学生作为一种当时的社会概念在那一时期的形象发展和演变。
丁玲,一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中具有杰出成就的女作家。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摘要: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女性作家,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赋予女性叛逆的性格及反抗精神,以此展现出女性追求人格尊严、个性独立,与封建传统社会抗争的意思,进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
在欣赏丁玲文学作品时,通过对女性主义进行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丁玲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丁玲;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前言丁玲是著名的现代知名作家,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因此,丁玲的作品也被称为是女性文学,丁玲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写作方式,将女性意识的苏醒形象的展现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女性坚强的一面。
1.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特点丁玲在写作的时候会通过女性意识觉醒来突出女性自身美,所以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都会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强烈的追求。
不管是深陷苦海的贞贞还是莎菲,她们都是追求自身价值和独立的典型形象。
丁玲笔下女性的个性为豪爽浪漫,通过这种个性形象的展现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灵魂,并且丁玲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出于同社会环境相冲突的立场中或是对立的立场中,这种强烈的对比能使得女性人物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有效诉讼。
丁玲在小说中充分的展现女性的毁灭和挣扎等,在作品中一气呵成那些女性遭遇的苦难以及沉浮等,如,陈老太太苏醒的民族意识、贞贞对传统禁锢思想的挣扎和黑妮转向另外一个阶级立场等,她们的举措均表明女性在备受摧残中坚持的尊严和坚韧的挣扎品质,绝对不是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的生活下去,不敢同境遇和传统思想相抗争。
丁玲在小说中创造的女性主要是对她们情感历程的描述,写作的方式为虚写或者是通过人物潜意识心潮起伏,通过这一方式将人们的情感心态进行很好的反映,虽然这种方法表现的较为含蓄,但是很强烈。
剖析传统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状况为丁玲创作的切入点,写作的时候通过她自身独特的语言和视野等深切思考女性生命,并用自己的笔让世人知道女性生存状态,使得女性原本的生命状况得到充分还原。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
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
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
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
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
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
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
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哲 、 行侠 、 者 、 女特 点集于 一身 , 独 弱 淑 卑 贱 与 高 贵 集 于 一 身 ” 她 早 期 的小 说 , 。 如
《 珂 》《 毛姑娘》 《 暑假 中》《 梦 、阿 、在 、 自杀
日记》 《 、莎菲女士的 日记》 , 等 以女性内心
陈独秀 的《 的妇女 解放观 》胡适 的《 我 , 易
生 主 义 》 《 操 问 题 》 鲁 迅 的 《 的 贞 、贞 , 我 烈 观 》 出女 性 自我 解 放 的思 想 。在 这 种 提
思 想 的影 响 下 , 出现 了 以冰 心 、 隐 、 叔 庐 凌
情 感 的 肯定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 中的 莎 菲 大 胆 流 露 出 对 自我 的肯 定 和 对 爱 情 的 追 求 。 菲 追 寻 地说 :是 的 , 了解 我 自己 , 莎 “ 我
女 性 意 识 首 先 是 女 性 对 自我 欲 望 与
象 的 审视 与 反 思 。 《 珂》 《 毛姑 娘 》 在 梦 、阿 、 《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作 品 中 , 性 形 象 不 莎 等 男 再 显得 高 大 、 伟 , 而显 得有 点猥 琐 、 俊 反 矮
小 、 乏 责 任 感 . 的甚 至 成 为 女 性 戏 弄 缺 有
不 过 是 一 个 女 性 十 足 的 人 , 人 只 把 心 思 女
的对 象 。作 者 主要 刻 画 了两 类 男 性 : 类 一
男 性 以 苇弟 为代 表 。 类 男 性 身 上 显 示 出 这 女 性 化 的特 征 。他 们 多 愁 善 感 , 有 一 颗 虽 善 良 的心 , 缺 乏 博 得 女 性倾 慕 的伟 岸 身 却 躯 ; 一 类男性 以凌吉 士为代表 , 类 男 另 这 性 虽具有非凡 的外表 ,他 , 生人 , “ 这 我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才充分彰显了《水浒传》包括三女将在 内的一百零八将被逼上梁山的主题,从而 获得了如此巨大的艺术生命力。 [基金项 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 立 项 课 题·中 国 古 代 文 学 货 币 思 想 史 (0806049B)]
参考文献: 1.《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3卷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72 年 版 。 2.恩 格 斯 :《家 庭 私 有 制 和 国 家 的 起 源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61 年 版 。 3. 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社会科 学 研 究 》,1981 (3 )。 4.《毛 泽 东 选 集— ——中 国 社 会 各 阶 级 的 分 析 》,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 ,1967 年 版 。 (作者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讲 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职 硕士生)
女性意识首先是女性对自我欲望与 情感的肯定。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 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 求。 莎菲追寻地说:“是的,我了解我自己, 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人,女人只把心思 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 我要占有 他。 我要他无条件地献上他的心,跪着求
我给他的吻呢。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 里》中的阿英,“在梦中,她很快乐的,她 握住两条粗壮的手膀, 她的心都要跳 了”。 性爱的表现不再是丑恶与低俗,而 是与快乐、幸福相联系在一起的。 她们敢 于言说自己的情爱。 当然,莎菲女性们对 爱情的追求并不只停留在性爱层面上,而 是在性爱的基础上,追求灵与肉一致的爱 情。
二 丁玲不同于庐隐、沅君等第一代“五 四”女作家的地方在于,丁玲早期作品中 的女性形象在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 同时,也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后所陷入的 困境。 “在打破整个男权社会秩序的过程 中,女性也与男性一样丢失了以往种种责 任、义务和某些角色内容,在男权社会中 女人也享有一些既得利益,随着推倒男权 主义的压迫,女人也不能再坐享其成地在 物质和精神上要求男人的‘关照’和‘庇 护’了,女人便产生了新生前的‘阵痛’或 新的‘依附’意识。 ”女性游离于社会秩序 之外,丧失了家庭、婚姻或异性情感的庇 护,即使是同性之间的感情,也有着与异 性爱情相似的不安全感。 首先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挣扎。 女性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却又在现实生活 无法实现。 失去男性庇护后的女性表面的 征服欲望看起来显示了她们的独立意识, 实际上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莎菲女士们痛恨灰色、 庸俗的生活, 憎恨虚伪、矫情的人生,渴望真诚无私的 心灵契合,而这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却难 实现。 于是,睡眠成为她们对抗社会的一 种方式。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真 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嫌厌的心的; 如那麻脸伙计,那有抹布味的饭菜,那把 不干净的窗格上的沙土,那洗脸台上的镜 子……这都可以令人生气了又生气。 也许 只我一人如是。 但我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 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 都隔我太远了”。 《岁暮》中的佩芳,“她昏
中国封建社会黑暗而残酷的统治迫 使以农民为主的社会各界多数人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 为了从九死中求得一生,人 们在历史上进行了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武 装反抗。 这些武装反抗的宗旨虽然各不相 同,但总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为了生存, 揭竿而起,集合起来反对当朝统治者的政
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现。 政治压迫,说到底是更残酷的经济剥 削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因此,这些反抗 的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经济。 还应该说明, 封建社会的各种反抗团体为了达到反抗 的目的,一般是不计较个人的出身和经历 的,只要反抗共同的敌人,无论什么人都 可以参加。 因此反抗队伍的组成人员是非 常复杂的。 梁山聚义便是典型代表。
其次是自我价值的迷茫。 在丁玲的早 期小说中,女性不再是统一的具有自我决 定意志的主体,而始终处于自我撕扯和内 心挣扎的分裂状态之中。 自我分裂源于她 无法确认自己自发的欲望,哪些出自真正 的需求,哪些仅仅是一种伪饰的社会意识 的构建。 “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 些什么呢? ”于是,日记不过是莎菲曾经 “悄悄地活下来, 悄悄地死去” 的唯一见 证。 而到伊萨的日记,除却表达一种厌世 的烦恼, 已经丧失了任何交流的意义,唯 一的价值在于换取一点稿费来交房租。 当 个体感觉到生命的虚无与无意义时,便产 生了死亡的意象。 如果说鲁迅笔下的过客 更多的是对死亡的自我承担,使个体生命 获得价值与意义的话,那么丁玲笔下的知 识女性们更多的是由于对生活的失望而 产生的对生的厌倦。 莎菲的理想之爱毁灭 后, 曾说道:“我有如此一个美的梦想,这 梦想是凌吉士给我的。 然而同时又为他而 破灭。 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 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 但因了他, 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 死;至于痛恨到自己甘于堕落,所找来的, 简直只是最轻的刑罚! ”《阿毛姑娘》中的 阿毛便是由于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能实现 而吞吃火柴自灭。 《自杀日记》中的伊萨想 不到什么可留恋的人和事,找不到可以不 使她伤心的事,于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屡次向自己说:“顶好是死去算了! ”
昏地倒上了床, 不久便昏昏地迷睡过去 了”。 《日》中的伊萨,“熹微的晨光刚把窗 上的玻璃变白的时候,在床上睡还不久的 伊萨便醒了。 这是一个二十岁上下,早就 失去了天真的女人,脸色因为太缺少阳光 的缘故,已由黄转成苍白,简直是病态的 颜色了”。 同性恋是莎菲女士们对抗社会 生存秩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莎菲女士 日记》中的莎菲:“为了姊抚摩我,我伏在桌上想到一些小不满 意的事而哼哼唧唧地哭。 ”莎菲女士的同 性恋生活方式是她们在理想之爱不能实 现而出现的扭曲、反常的生活状态。
倾向推向了高潮, 如茅盾所说:“《莎菲女 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 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如果谢冰心 女士作品的中心是对于母爱和自然的颂 赞,那么,初期的丁玲的作品全然和这‘幽 雅’的情绪没有关涉。 她的莎菲女士是心 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 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女士是一位个人主 义,旧礼教的叛逆者,她要求热烈的痛快 的生活;她热爱着而又蔑视她的怯懦的矛 盾的灰心的求爱者……莎菲女士是 ‘五 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 的代表者! ”
关键词:丁玲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引人注目,有 一种特殊的魅力,“娼妓、 天使、 英雄、圣 哲、独行侠、弱者、淑女特点集于一身,卑 贱与高贵集于一身”。 她早期的小说 ,如 《梦 珂 》、《阿 毛 姑 娘 》、 《 在 暑 假 中 》、 《 自 杀 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以女性内心 情感世界作为表现的对象,深入挖掘女性 在现代社会面临情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 矛盾和困惑,展示了她作为女性作家所具 有的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 陈 独 秀 的 《 我 的 妇 女 解 放 观 》, 胡 适 的 《 易 卜 生 主 义 》、 《 贞 操 问 题 》, 鲁 迅 的 《 我 的 贞 烈观》提出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 在这种 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 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 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 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 象。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种创作
其次,女性意识另一表现为对男性形 象的审视与反思。 在《梦珂》、《阿毛姑娘》、 《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中,男性形象不 再显得高大、俊伟,反而显得有点猥琐、矮 小、缺乏责任感,有的甚至成为女性戏弄 的对象。 作者主要刻画了两类男性:一类 男性以苇弟为代表,这类男性身上显示出 女性化的特征。 他们多愁善感,虽有一颗 善良的心,却缺乏博得女性倾慕的伟岸身 躯;另一类男性以凌吉士为代表,这类男 性虽具有非凡的外表,“他,这生人,我将
子”。 武松杀人逃亡,寻找出路,给了她很 大的启发。 她明白,她和丈夫杀了那么多 人 ,血 债 累 累 , 法 网 难 逃 , “ 没 潜 身 处 ”, 迟 早要上断头台。 就是“潜”在这儿开店,生 意不好,“如此度日”,太为艰辛,不能坐以 待毙,总得找条活路。 因此,武松“做头陀” 准备去投鲁智深时, 她和张青明确表示: “我夫妻两个在这儿,也不是长久之计,敢 怕随后收拾家私,也来山上入伙。 ”她为 “长久之计”着想,要武松转告宋江,她夫 妻俩“随后便上山来”。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本是农民起义。 但作者施耐庵根据参加者的复杂情况,在 撰著中努力淡化了农民起义的色彩,笔锋 一转突出表现了一百零八将因种种原因 而杀人放火、 打家劫舍以求生存的行为。 描写三女将也是如此。 这样的一些人从四 面八方聚义梁山,似乎更符合当时社会各 界共同反抗宋代封建社会极其黑暗的实 情。 也许正是施耐庵这种高明的描写角
参考文献: 1.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读书》,1997(2)。 2.茅盾:《女作家丁玲》,《丁玲研究资料》,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第252 页 。 3.丁 玲 :《丁 玲 文 集 》 第 二 卷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第56页 、第18页 、第82页 、第47页 、第52页 、 第 46 页 、 第 213 页 、 第 74 页 、 第 70 页 。 4.刘 慧 英 :《走 出 男 权 传 统 的 樊 篱 》, 北 京 三 联 出 版 社 ,第120 页 。 5.周 国 平 译 :《悲 剧 的 诞 生 》, 北 京 三 联 出 版 社。 (作者均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 师)
文学自由谈
XINWEN AIHAOZHE 2010·3(下半月)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周铭文 王 艳
摘要:丁玲是一个十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 她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她作为女性作家所具 有的现代女性意识。 这种女性意识首先表现为女性对自我欲望与情感的肯定和对男性形象的审视,其次 表现为女性在失去男性庇护后,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既是现 实人生的热烈的追求者,又是自我感性生 命的大胆表现者。 她们身上体现了“五四” 个人解放下的女性的心路历程。 她们凭着 自己的感性去把握生活,而且在这种坦荡 直率的人生态度中透露她们身上女性意 识觉醒后的孤独与苦闷。 她们与世俗生活 不断的抗争又体现了一种悲剧精神。 尼采 认为:“悲剧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快感,就在 能够使人透过悲剧人物的毁灭而看见那 万劫不灭的永恒生命力。 ”她们体现了人 类对理想追求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也体现 丁玲艺术个性中的反叛气质。 当新的时代 到来之际,她们便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个体 面临个体自由所带来的孤独、苦闷,便投 入集体的洪流之中去寻求群体的时代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