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观后感

合集下载

观《黄埔军校》大型纪录片有感

观《黄埔军校》大型纪录片有感

观《黄埔军校》大型纪录片有感“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题记第一次观看《黄埔军校》,记得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对这段历史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看完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感想。

然而,大二在形势与政策课上重温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也许是已在医学院校经历了一些东西,我感慨良多。

《黄埔军校》记录片分为三部分共12集,分别是肩负重任、浴血抗战和共襄大业,对于医学生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也可以如此概括,所以在欣赏每一部分的时候,我都有不同的收获。

肩负重任“1924年3月6日晚,22岁的湖南青年蒋先云,悄悄来到长沙清水塘二十二号,参加一场秘密考试,考试题目只有一个,试述投考军官学校的志愿……”。

1924 年,在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它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影片中,黄埔的学生每天都坚持锻炼,风雨无阻,这是他们迈出作为军人的第一步,黄埔军校里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国共两党军队的著名将领,响当当的有林彪、关麟征、胡琏、徐向前、陈赓、王耀武、宋希濂、郑洞国、杜聿明、戴安澜等。

黄埔军校的建立,顺应了当时的热血青年勇于担当,敢于肩负责任的潮流,为他们创造了平台。

一批批革命精英在孙中山先生“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经过新型的军事、政治教育,成长为优秀的军人。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的历史使命,是全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为14亿人的健康服务,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身心和谐。

纪录片黄埔军校观后感:为万世开太平

纪录片黄埔军校观后感:为万世开太平

纪录片黄埔军校观后感:为万世开太平在上个世纪风起云涌、山河破碎之际,有那样一群人,他们胸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从五湖四海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广州;他们也曾在校场上军事演习,也曾在月下饮酒作诗,也曾在政治课上激烈讨论救国救民之法,也曾在理想和现实中茫然失措。

经历过枪林弹雨、时势动荡,他们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无论何时始终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汇聚成一条河流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黄埔人。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深刻意识到建立一支属于革命者的革命队伍的重要性,因此身体力行地建立了黄埔军校。

听到这个消息,全国的有志青年克服千难万险,奔赴广州。

他们中有的人家境贫穷、父母反对,有的人要躲避军阀封锁,有的人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为了自己的主义和信仰,加入到黄埔大家庭中来。

看到他们一腔热血,我不禁为之感动。

当下我和我身边的战友们,也为了同一个愿景汇聚于华为。

我们不需要像革命先辈一样需要牺牲那么多,因为公司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但我们一样需要像先辈一切满腔热情,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出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

黄埔稚嫩的学子们在这简陋的校园里学习着军事战术和理论,很快,他们就迎来了真正的战斗——东征和北伐。

虽然历史给他们冠以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形象,仿佛生来便是不可战胜的,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他们也是一批稚嫩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他们实战经验缺乏,当第一次感受到死亡那么近,他们也会恐惧、战栗,也会惊慌地忘记拿枪的标准姿势,也会在被困时绝望的怀疑。

可是很快,他们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他们学会了如何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学会何时强攻何时迂回,学会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最终迎来了一场场战斗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年轻人要发展必须带着理论投入到实践的洪流中去,不经历风雨如何能成长为优秀的将军?突然间,我更加明白了公司组织一线实践的苦心,甚至是像我这样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也有机会来到一线,亲身感受和客户对话的前沿,在磨砺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军校》观后感

《黄埔进校》观后感说到黄埔军校,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那些人物随时会在书本、电影里跃然眼前,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陈赓等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足迹。

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黄埔军校恰恰是那些时代精英们走向历史舞台的前站。

而我,向往黄埔,是因为它的名气;向往黄埔,更因为它的精神!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培养出了一批如周恩来、蒋介石、廖仲恺、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邓演达、张治中等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挽回民族损失,救亡图存的大事件。

观看《黄埔军校》时,心情甚是激动,仿佛是身临其境,江面上凉风习习,波浪层层叠叠,壮观豪迈,正如我们此刻的心情,是激动是亢奋?是感时伤怀?是深深的怀念?还是感激盈胸喷发?无以言表,只能像水波一样此起彼伏,时而平静,时而喧嚣。

“是什么使这些先烈,不惜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保卫祖国,解放人明奋斗终生?”这是看了《黄埔军校》后紧紧攥住我的一个疑问。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共10篇)第1篇:参观黄埔军校爱国教育基地观后感参观黄埔军校爱国教育基地观后感6月24日,在建党93周年来临之际,我院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埔军校,我也有幸随行到现场进行参观。

我随队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中山故居及孙总理纪念碑,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发展历程及黄埔精神进行了重点学习。

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诞生的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人们习惯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堪称中国的“西点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通过寻找革命先辈们曾经生活和学习时所留下的足迹,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而且从中体会到了先辈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要继承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不怕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争优创先,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患者早日康复尽职尽责。

第2篇:参观黄埔军校后感参观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给参观者一种军旅特有的庄重与威严.校门口左右两面围墙上用毛笔书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满目疮痍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纪录片黄埔军校观后感为万世开太平

纪录片黄埔军校观后感为万世开太平

纪录片黄埔军校观后感为万世开太平观后感:纪录片《黄埔军校》为万世开太平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看纪录片的乐趣中,而在这些片中,《黄埔军校》成为了我最为喜爱的之一。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围绕着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黄埔军校展开,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洪流中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历史使命。

本片的结构十分清晰,排版整洁、语言通顺流畅,读者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和阅读。

整个纪录片通过历史资料的采集,以及当代人们的回忆和述说,描绘了扶危定乱的军校历史,在记载过程中相信对时代和现代中国人们的都有启示。

该片主要将历史时期压抑而又矛盾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英雄式的领袖涌现,以及那些在黄埔军校创办人、学员所取得的众多成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主要展现的就是孙中山在1912年时所创的这所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

黄埔军校的创建,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决定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革命事业的崭新起点。

对于本片所呈现的历史内容,我深感震撼和钦佩。

在当时的困境和混乱中,孙中山等革命家选择了建立一所现代化的军事学校,深刻地认识到拥有自强不息的军队是伟大革命的基石。

因此,他们在黄埔创立了军校,通过学员的努力和不懈地工作,逐渐培育了一支充满爱国和进步精神的新型军事力量。

而这些学员,都是革命者、救国志士,他们在千辛万苦和流离失所的情况下,仍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投身革命的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黄埔军校》利用大量的历史档案和缩影式的重现,重新摆放了整个历史逻辑,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个期间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细节。

在本片展示的图片和照片中,我们能够从领袖的举手投足中, 看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艺、军事环境的陆续发生的变革和突破。

使得观众产生了一种融入历史的感觉,又让我们重温了那些伟大人物的辉煌历程并想起现在我们的努力和实践。

此外,《黄埔军校》对于电影的配乐的选择十分到位,电影配乐为视觉画面提供了无限的生命力,仿若与画面、画面与情感密不可分。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革命的摇篮,也是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军事学府。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黄埔军校,并深受震撼和启发。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历史沉淀黄埔军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蒋介石在广州成立了这所军事学校。

军校创办之初,面临着许多艰难和困苦,但坚持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格要求,形成了一种严谨的军事纪律和优良的军事传统。

历经磨难的军校,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塑造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二、热爱祖国的精神在黄埔军校的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员们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忠诚。

他们用勇气和牺牲精神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培养出了一批个性坚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军事人才。

他们以黄埔精神为信念,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强盛贡献力量。

三、弘扬革命精神参观黄埔军校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在那里,我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的伟大牺牲。

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篇章,为后人树立了崇高楷模。

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参观黄埔军校让我明白,只有弘扬革命精神,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强化国防观念黄埔军校的参观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国家的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军校严谨的军事训练和优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军事人才。

他们无私地为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稳定付出着辛勤努力。

参观黄埔军校让我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五、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参观黄埔军校我不禁深深地感受到了军人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军校里,学员们要求严格,生活简单,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这种朴实无华的作风,让我深受启发。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功利至上的社会,我们更应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总结起来,参观黄埔军校使我受益匪浅。

黄埔军校观后感18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18篇

黄埔军校观后感18篇黄埔军校观后感(一):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上,它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历史见证。

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孙中山先生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活动按照既定安排,首先参观了黄埔军校展览馆。

了解到我党诸多重要领导都曾在此锻炼成长,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因为正是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勋功;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意志,钢的脊梁,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一个个展馆展示的是黄埔军校的历史,一幅幅照片见证的是黄埔军校的故事,一件件文物保存的是黄埔军校的精华。

之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纪念碑,看着碑上总理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还有“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对总理一生的写照。

我沉思良久,仿佛回到那个烽火交加的年代,看到了孙总理,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辞劳苦,舍身忘我的情景。

想想如今的完美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忘却那段心酸的历史和峥嵘岁月,又有什么借口来抱怨今日的抑郁与不公。

参观结束后,大家都表示深受鼓舞,并在横幅上签字,励志学习黄埔精神。

本次参观学习,让我们理解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课,不仅仅开阔了眼见,爱国主义之情也油然剧增。

我们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因为正是那些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黄埔军人观后感

黄埔军人观后感

黄埔军人观后感我这次去了黄埔军校参观,亲身感受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军事学府所散发出的沉稳与庄重。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摇篮,对于中国军队的发展与壮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黄埔军校的了解和所感受到的重要性。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军事学府。

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革命理想和坚定意志的军事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坚强的后备力量。

校园内散发着一股革命浓厚的氛围,仿佛每一块石头和每一片树叶都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一进入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雄伟的钟楼。

钟楼高耸入云,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力量。

回想起创校初期,黄埔军校是以租界外的老军营为校址,现在的钟楼就是当时的军营大楼。

这个钟楼见证了青年学员在这里砥砺初心、接受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历史瞬间。

黄埔军校的教学楼则集中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与智慧。

教学楼前有一条长廊,两侧种满了树木,给人一种宁静与安宁的感觉。

进入教学楼内部,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革命先烈的画像和他们的事迹。

这些英雄形象的陈列,激励着每一位学员要记取历史教训,时刻保持革命意识。

教学楼内部还设有一个革命历史陈列馆,展示着黄埔军校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事迹。

这些事迹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浓厚兴趣,并让我们对革命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和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不仅如此,黄埔军校还有一个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

陵园中有数以百计的墓碑,雕刻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名字。

孤独的坟冢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告诉我们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

站在陵园中央,我仿佛能感受到革命先烈的鲜血在心间沸腾,思绪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时期,他们无惧牺牲、勇于拼搏,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努力奋斗。

此外,黄埔军校还设有一个革命领袖陈独秀纪念园。

陈独秀是黄埔军校的创办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

纪念园中展示了陈独秀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

陈独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英雄形象,他的精神力量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进校》观后感
说到黄埔军校,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那些人物随时会在书本、电影里跃然眼前,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陈赓等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足迹。

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黄埔军校恰恰是那些时代精英们走向历史舞台的前站。

而我,向往黄埔,是因为它的名气;向往黄埔,更因为它的精神!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培养出了一批如周恩来、蒋介石、廖仲恺、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邓演达、张治中等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挽回民族损失,救亡图存的大事件。

观看《黄埔军校》时,心情甚是激动,仿佛是身临其境,江面上凉风习习,波浪层层叠叠,壮观豪迈,正如我们此刻的心情,是激动是亢奋?是感时伤怀?是深深的怀念?还是感激盈胸喷发?无以言表,只能像水波一样此起彼伏,时而平静,
时而喧嚣。

“是什么使这些先烈,不惜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保卫祖国,解放人明奋斗终生?”这是看了《黄埔军校》后紧紧攥住我的一个疑问。

是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是热烈的爱国情怀的爆发?还是时世造英雄?或许,只有刻骨的经历和深深的体会才给得了我们答案吧。

“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

”读着这激昂的歌词,我突然感觉曲谱都有些多余。

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后的若干岁月里,黄埔学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歌词的深刻内涵,那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都像钉子一样嵌入了黄埔军人的心中,并成为激励他们奋进的号角。

将帅昂昂出此家,风云叱咤闹中华.挺枪东进平逆叛,跃马北征荡恶阀.血战八年倭寇丧,谐和两岸义魂嘉.将军已去丰碑在,不老青山不败花
毫无疑问,精神是重要的!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才有了众多的热血学子怀抱一颗爱国之心投身这里;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这个弹丸之地却能举世闻名;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这里英雄辈出、将帅如云;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英雄的鲜血终将唤起了中华的觉醒!
常听有人说:“我不追伟大,只要有份好工作,安安乐乐生活就行了。

”爱因斯坦说:“我时时总觉从人民中取的太多了,所以不敢浪费,还要努力去回报。

也许这也是常人与伟人的最大差别。

只有为人民利益着想,个人才能更好发展自己,升华自己;只有发展自己,升华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利,因为它需我们有坚定人生目标,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特别我们年轻人,怎能只求得过且过,让自私,平庸腐蚀自己的灵魂,光赤赤来到世上,又迷茫,遗憾,无所建树地赤裸裸回去呢?
结合当下,国家正处在转型时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严
峻,这对于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对于国内学者来说是一个急需大师的时代,而对于我们80末、90初的年青一代则是需要学会正确转变和回归的时代。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天我国政治面临美国敌对,国防面临美国的严峻威胁,经济面临美、日、欧盟的激烈竞争,文化面临美、西方的猛烈冲击,正是广大华夏子孙大鹏展翅—努力奋斗,发展才技贡献祖国的大好时机。

的确有许多人正在贡献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是也有那么一部分人由于不禁财、色诱惑或是太讲人情或是太喜欢“假话”,已经正在危害国家,损害人民。

金钱美色自古人人爱之,但君子取之有道。

可是今天,不少商人使诡计技俩,牺牲别人利益骗取来这些;不少有权势人物,玩弄手中职权用或软或硬手段,或明或暗的方式夺来这些。

某某学校的新生盖了某商家棉被集体的皮肤病;某某病毒人侵时药价暴涨,已是众所周知;某某关税局局长走私使国家税收损失人民币值巨额被判;某某人贪污受贿巨款被判;这是屡见不鲜的报道。

我们胸怀大志,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达,获得关注并且起到改变状况的作用,但我们也知道人小言微,所以我们善于“围观”、善于“造势”。

于是,我们习惯了质疑、习惯了拷问、习惯了反对、也习惯了不配合。

想来,参加学生干部培训提高班,观看《黄埔军校》影片,确实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更多地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更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自律,多一些责任。

让我们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再次体会黄埔军校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让这些革命先烈的精神永驻我们脑海吧,终有一天我们能自豪高叹:“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