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三章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 人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 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亚文化的类别:
❖ (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 的文化。
❖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 化。
❖ 特殊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 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语文化内容。
❖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就其 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如语言、习俗等等。
❖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 族、甚至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常常带有一种倾向, 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 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它民族的。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 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 ❖ 第五节 文化模式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 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三)宗教
❖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 1、十分密切。
❖ (1)内容方面,二者有许多重合之处。 ❖ (2)宗教统一道德守则 ❖ (3)宗教加强道德的威慑力。
❖ 2、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 流于僵化。
❖(四)法律
❖ 1、定义:
❖ 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 的行为守则。
❖ 2、法律的特点:
第三章 社会

2.2人口 人口是特定地域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 的总称。 人口数量或规模。鼓励或是抑制人口增长 的干预性措施。 人口结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质量:人口在质量方面的规定性。
2.3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 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 质的东西。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根本 所在。人类的生存就是文化状态的生存。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 血缘关系 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时 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 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相同 的。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 地缘关系 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 业缘关系 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唯名论和唯实论都看到了个人和社会的不同, 对社会的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们又各 执一端,有失偏颇。 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 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 认识既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又说明了人与社会 的关系,他通过阐述人与社会关系揭示了社会 的本质,在这里,他既是一个唯实论者,也是 一个唯名论者。
在马克思这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 象的社会。具体的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 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 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由此我们可以将社会表述为: 社会由人群组成; 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结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3.3转型社会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由 于社会的转变需要一部分一部分来完成,所以 转型的漫长过程就成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就称为转型社会。 基本内容: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基本特征:冲突性与不稳定性。
教育社会学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2)学生

在这个意义上,以学习成绩为表征的学业分层便有其特定的 社会意义; 就其成因而言,它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学生的家庭背景。
我国学者丁瑜的研究认为: 家长职业类别、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气氛的不同、家长 期望水平不同的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差异极为显著。
24
根据学生对学校文化的态度,可将同辈文化分为:亲学校 文化、非学校文化及反学校文化。
根据学生所倾心的活动,分为:学习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及玩乐型文化。
根据学生对未来前途的取向,分为:理想型文化、务实型 文化及茫然型文化。
25
第三节 学生的家庭背景
在此主要从学业及品德这两个方面来说明学生差异与家庭 背景的联系。
40
区别在于: 第一,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的直接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人
物,是学生的互动对象,而偶像性重要他人一般为社会知 名人物,并非学生的互动对象; 第二,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与其双向沟通的产物,偶像 性重要他人那么是学生单向选择的结果; 第三,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涉及其个体社会化的 几乎所有方面,多半是潜移默化式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对 学生的影响那么主要在人生价值方面,往往是刻骨铭心式 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社会位移〞包含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从“身〞存群体的角度来说,是指从一种社会
场所进入角色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场所。
13
另一层面是从文化认同或文化调适的角度来说,是指从 一种“社会环境〞融入文化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 会环境〞。从文化认同或文化调适的角度来看,同辈群 体可谓学生的一种“永恒的〞社会。
14
第二节 学生的同辈群体
社会学中的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 的小群体。
15
一、同辈群体的功能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其在家庭 与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就社会学角度来看,导 致学生形成、参加或向往同辈群体的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平 等的期求。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第三章社会分层解析

二、社会流动的模式
1.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 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 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 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混合流动模式是在一个社 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 状况。
2、社会分层的根源
(1) 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 本的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横向分 化又称水平分化,导致社会分工;纵向分化又称 垂直分化,导致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使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和类型并扮 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的出现 和发展,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阶级的产 生,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②韦伯除了同意从经济角度(财富)来划分阶级 外,认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分层标淮,即权力和声 望。而马克思认为权力和声望最终来源于财富, 即经济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标准,是基础。
③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私 行制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对立阶级 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韦伯则认为 阶级冲突不会绝对化。
④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计会意识的 整体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社会 分层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韦伯则 从唯名论的个人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 认为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种 主动的生成力量。
2、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 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 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 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 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 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1)

33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 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 失败
代差问题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4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 化。
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 力,需要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规 范,但现实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 响。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社会化的类型、理论、影响 社会化的条件,以及社会角色的类型,
其中难点是社会化的理论。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
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会化、角色集 掌握社会化的类型 掌握库利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 熟悉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简述社会化的途径 理解不同的角色类型 社会角色的失调包括哪几种情况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7
对库利、米德的评价:
对现代社会学有较大影响,但两个 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今天所真正 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如,库利就 没有充分关注初级群体之外那些迅速 出现的社会力量对自我的影响,米德 关于一般他人的概念,同样没有注意 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0
•
家街 头 卖 艺 的 歌 唱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1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角色确定不当的几种情况: 1、不能胜任角色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课件(2024版)

3文化规范 体系 习俗/ 道德 法律/ 宗教
4文化 1/ 文化传播
交流
2/ 3/
文化冲突 文化采借
5文化 6 1/ 文化震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 多样性 3/ 文化中心主义和
文化自觉 及其内容
文化相对主义
P92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三环境
01 支持作用
环境的 功能
02 供给作用 03 调节作用
04 文化启迪作用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1 2 文化 文化的特征:
概念
1/ 2/
创造性 习得性
文化 1/ 文化特质
结构
2/ 3/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3/ 共享性
4/ 累积性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殊性和共性
《社会学概论》
Part
THREE
社会与文化(共3节)
第三章
与 社会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P76
1/ 社会以人为主体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04 老龄化加速 05 性别失衡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二自然 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特征:
A、有限性 B、无限性 C、系统性 D、不均匀性
(二)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P83
1、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影响生产部门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_文化_什么是文化今天,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在美国,大部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的大学奖学金与学术荣誉都被亚洲来的学生获得。
从加州的硅谷到马萨诸塞的伍兹侯(Woods Hole),很多美国一流的研究院、实验室都雇用了大批亚洲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为什么?是亚洲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是他们拥有西方人所不知的成功秘诀?还是因为亚洲人更勤奋?尽管有些流行刊物对以上问题都回答“是”,但作为社会学学生,我们需要解释的是其表象下的真实原因。
最近美国做了一项研究,对500名成绩优异的东南亚难民的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卡普兰、乔伊和惠特莫尔,1992)。
这些难民孩子从越南和老挝辗转迁徙至此,其间受尽了痛苦和折磨,也失去了许多上学的好时光,抵达这里时,他们只懂极少的英语。
然而,尽管有这么些阻碍,但他们很快就在美国的学校中取得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的好成绩,例如,在一所学校,仅占27%的亚洲来的学生却包揽了所有数学科目的前十名。
从学分等级来看,这些孩子的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中,得“A”和“B”的占大多数,而得“C”的很少(仅有17%),仅有4%的学生得分在“C”以下。
对亚洲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功,社会学的解释将其归功于亚洲人的价值观。
研究人员发现,亚洲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各不相同。
各时代、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理所当然的吗?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这个我们即将要谈论的概念的一种测试。
一、什么是文化一个大学生群体与一群猩猩的区别是什么?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问题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把人类和其自然界的近亲——猩猩区分开的、质的东西是文化。
在日常谈话中,文化常用来形容艺术的深奥与精致。
例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流行音乐的追随者则是“无文化的”。
显然,文化在此处的定义是无法帮助我们把人类与猩猩区分开的,无论是否爱好艺术,人类都不同于猩猩。
1、文化的定义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
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
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
尽管文化共享,但它仍需每一新生代通过社会交往的方式来学习,文化因此而代代相传,不断累积。
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虽然“文化”的概念时常可与“社会”互换,但这两者不应混淆。
严格地说,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
事实上,人类社会与文化不能相互独立存在。
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创造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
尽管人类是唯一具有文化的动物,但我们并非是唯一的社会性动物。
猩猩以稳定的社会群体形式共同生活,并表现出了某种交流往来的现象。
比如,它们常对外来者有着充满敌意的反应,在搜寻水果和猎物时会产生一种协作关系。
蚂蚁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他们有着极其复杂的劳动分工。
每一只蚂蚁从事着一种工作:小蚂蚁在洞穴内劳作,中等个的蚂蚁在洞外觅食,而长触须的蚂蚁则充当卫士。
但是,与所有动物和昆虫的社会相仿,无论是猩猩还是蚂蚁,其行为都不是由共同的价值观、知识或其他鲜明的文化特征塑造的。
动物们所依赖的不是文化而是本能——他们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
动物行为是受遗传因素所控制的,各种单一物种的社会组织形式似乎是由同一地方的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仅仅仰赖于他们的本能,世界上所有的海狸都能修筑水坝,以极为类似的方式抚育后代;所有的鸟类都筑着同样的巢穴。
这些动物都不是被迫教导着做这些事。
对比可知,人类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不仅仅依赖于遗传,而且还依赖于人类文化(人类社会是第四章讨论的主题)。
与猩猩不同,我们的行为深受我们生长在其中的文化的影响。
再来讨论大学生和猩猩的区别,不太准确地说,猩猩是靠生理来约束,而大学生则靠文化来约束。
人类已无任何强烈的本能,但我们也有着与猩猩及其他高等生物一样的生理冲动,如食物、水、睡眠的需求满足的冲动。
事实上,许多人类文化是围绕着这些冲动而形成的。
反过来,猩猩也具有某些类似于文化的特点。
这些人类的近亲会使用原始的工具,并把制造与使用工具的技能传给他们的后继者,猩猩已懂得用树枝当作棍子在战争中使用,用石头砸开坚果,用麦秆把白蚁从其洞穴中犯钓出来。
也许,猩猩已具有使用语言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但只是缺乏具体说单词的能力(普雷马克,1985)。
一些研究人员已成功地教会猩猩看懂和使用美国手语——一种美国聋哑人使用的手语(桑德斯,1985)。
一些观察者甚至宣称猩猩们使用的是它们用符号组成的语言(加德纳与加德纳,1975)。
但是,也有人批评这种说法,猩猩很少能将两个以上的字串在一起,因此不可能组成完整的句子(特雷斯,1979)。
无论如何,猩猩以某种形态过着群居生活,具有一些符号能力,有一个能模仿、学习行为的身体,会使用工具,这是否就可以认为它们拥有文化呢?多数研究者认为猩猩已具有文化的基础,至少已具有某些与文化相似的地方,但所有这些与人类的文化相比,其复杂程度还相关很远。
为了理解这些差别,我们只需要简单地如此对比一下,我们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复杂多样的意思,而猩猩只能借助三两个符号表示有限的意义。
此外,我们的物质文化格约束我们的行为、组织我们社会的社会规则十分复杂,这些都是猩猩所无法比拟的。
举例来说,普通美国学生都在用着非常先进的工具:像计算机、计算器及录放机等,而动物中人类的近邻仍在使用着钓白蚁的麦秆。
2、文化的演进人类文化的最早标志是在大约三百万年前形成的。
尽管因为价值观和意义(文化中非物质方面)无法成为化石,但是所有早期社会的物质文化的片断都保存了下来。
最早的工具是由卵石打磨成的刀片。
也许早期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适应是向大动物狩猎的转变。
许多证据表明,早期人类最直接的祖先——类人猿,主要靠植物果实和死去动物身上的肉而生存。
在早期人类的居住地附近也发现了许多大型动物的骨头,这暗示着真正的人类已开始猎食大动物,并将其带回居住地。
基本上,新的社会模式,包括食物的共享、根据性别的劳动分工、协作和制造工具,都是伴随着狩猎的变化而发展的,狩猎同样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向狩猎生活方式的转变大约发生在一百万年到三百万年前。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家庭——由一个男人和一个或多个女人所组成的家庭——在那个时代,也许已经形成。
人类出现以前的原始人只有当女性有了需求,而男性通过较力竞争赢得了繁殖的机会时,男性和女性才会交媾结合。
人类女性在各个年代都或多或少地处于性的被动方,这点与动物界的其他雌性不同。
许多人类学家认为这种男女间的较固定关系是与大动物狩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一旦形成男人狩猎而女人采集果实的分工时,狩猎和采集技术对只和少数几个配偶交配、选择配偶来说,就是一种优势。
通过对今天卡拉哈里沙漠桑部落和澳洲土著人狩猎-采集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社会组织的大致形态。
早期的人类,大概生活在由大约25个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及其妻儿老小组成的群体中。
领导者是不固定的,由成员轮流担任,引导人们大部分行为的是非正式的规矩,男人们出去狩猎,女人们则在家饲养小动物,采集果实,抚养小孩。
在文化发展之前,人类只能通过上百代才能形成的生理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达尔文,1859)中阐述了进化理论和自然选择学说,指出那些最能调整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才有可能得以生存繁衍。
斯宾塞后来称之为适者生存。
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生存。
同时他们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着的自然条件。
实用知识,例如如何制造窝棚,如何找到某种食物等知识,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当一种猎物灭绝时,捕猎另一种动物的策略又会被思考出来。
当气温下降时,衣服就发明了。
其他物种灭绝了,只是因为他们不能像人类一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生理的变化。
例如,早期人类有一部分人具有相对较大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能够制造出更有效的工具,并完成一些较专业的工作,这些人就更容易得到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一段时间后,拥有较大的大脑和较灵活双手的人在人类人口中越来越普遍。
因此,正如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一样,文化的演进也促进了人类生理特征的演化(坎贝尔,1985)。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文化出现了一步步巨大的变化(伦斯基和伦斯基,1987)。
大约四万年前,人类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他们开始穿起衣服,建造房屋。
人类在从热带到北极的各种气候下生存,他们埋葬死者,用火做饭,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生产自己的食物;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种植庄稼逐渐流传开来。
农业生产可能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人类再也不用过着迁移狩猎的生活了。
随着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禽而出现的是更大的定居社区的建立。
随着农产品的增加,经济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一些人生产或交换货物,或成为管理者,而他们的食物则由另外的一些人供给。
一些早期的人类定居地成为集镇,尔后形成城市。
大约在五千年前,国家这种由几个社区组成的、具有共同的政府的独立政治实体在中东和希腊开始形成(斯塔连诺斯,1983)。
国家很快就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主要政治形式。
直到18世纪后期,才出现了另一个巨大变化,其重要性可与农业的产生相提并论,这就是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
从那时起,机器技术完全改变了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
它使世界范围的交流与通讯成为可能,也使我们能生产出大量的工具、节省人力的装置、奢侈品和娱乐设施。
它同样也能使我们生产出能摧毁人类自身的武器。
尽管这种危险随时存在,但文化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
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所有的文字和数字都是符合,此外,紧握的拳头、美国国旗、十字架也都是一种符号。
和原始祖先不同,现代人类可以和他人交流十分复杂的信息——从“我爱你”到关于浩瀚宇宙的技术数据——而且,他们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学到很多东西。
人类拥有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符号的使用。
通过符号,我们能够理解现实,能够交换和保存复杂信息。
简而言之,我们既能创造文化,又能从文化中尝到很多(盖斯菲尔德和米恰诺维茨,1984)。
符号在帮助我们理解诸如“上帝”、“正义”、“爱国主义”等抽象概念时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这类概念往往难以理解,我们总是把它们和我们已理解的事物加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