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社会化解析
第三章社会化详解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角度看 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化过程对个人早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 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理解这一概念的三种角度: ① 文化的角度 ② 社会结构的角度 ③ 个性发展的角度
三、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 社会强制性 2. 个人能动性 体现: ① 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 个体自身的因素也决定影响着个体的社会
今天我们见到的各位同学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性 格特征呢?
人之初,性本善吗?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采 取残忍的杀人手段,将4名同 学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 龚博杀死。而据其交代,杀死 同学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打牌 时吵架,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 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 生杀人念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认为,“打牌时的 口角只是马加爵杀人的导火线,事实上,他的杀 人动机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决不是一天两天就 能产生的”。
• 珍妮(1981)在18个月左右,被锁在一间小屋子中, 发现她时已有13岁。不会说话,但没有发现任何生 理上的缺陷,由于长期的社会隔离,剥夺了她说话 的能力。接受治疗一年后,仍不能产生自我。但取 得很大进步,如学会使用厕所,但从未掌握说出一 个完整句子的技能。
社会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 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快速多变 • 就业方式的开放性与选择性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活 到 老 , 学 到
老
社会化中的问题
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价值观多样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变迁(时间压缩) 代沟
社会化的过程
(美)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人生 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性理论”:
将个体心理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如书。 阶段前后相连,前者影响后来,后者也可以补偿。
前沿概念
死亡社会化(临终关怀)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个性 民族性 国民性 阅读:林语堂《吾土吾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存技能4、社会行为规范 5、明确生活目标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关于社会化的机制的三种观点 1、教化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的对象 实施教化的过程,社会化对象是被动接受。 2、学习论--社会化的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强调对象的主动性。 3、互动论--施事者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 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教化(强制性) + 调适(能动性)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 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从社会文化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 向个体传输社会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 文化的过程。 3、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 更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1)

33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 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 失败
代差问题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4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 化。
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 力,需要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规 范,但现实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 响。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社会化的类型、理论、影响 社会化的条件,以及社会角色的类型,
其中难点是社会化的理论。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3
思考题
名词解释:社会化、角色集 掌握社会化的类型 掌握库利和米德的社会化理论 熟悉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简述社会化的途径 理解不同的角色类型 社会角色的失调包括哪几种情况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27
对库利、米德的评价:
对现代社会学有较大影响,但两个 理论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今天所真正 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如,库利就 没有充分关注初级群体之外那些迅速 出现的社会力量对自我的影响,米德 关于一般他人的概念,同样没有注意 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0
•
家街 头 卖 艺 的 歌 唱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51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角色确定不当的几种情况: 1、不能胜任角色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
精选回到课件构成
回到各章安排
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库2014年3月整理1.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2.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3.全球化---是指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讯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1.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镜中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3. 差序格局---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社会运动: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动。
3.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4.文化:指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产品、行为方式等。
1.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第三讲 )

2、个性发展的角度:形成有个性的人
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角色的承担
三、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性)
1、人有发达的大脑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3、人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4、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途径 一、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 2、掌握社会规范 3、树立生活目标 4、扮演社会角色
三、再社会化 resocialization
(一)涵义: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 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价值观念和 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二)两种情况: 1、原有的社会化失败 2、进入一种异质文化
四、代沟 generation gap
(一)涵义:代沟(又称代差)指的是, 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 异。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
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是社会化的主要 时期,被称为基本社会化。 1、幼儿期:父母崇拜期 2、儿童期:英雄崇拜期 3、青少年期:偶像崇拜期
二、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
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 变化的过程。 1、成年早期 2、中年期 3、老年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全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
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
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
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源自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0年,印度一队猎人在山上捕获了两个与狼群 嬉戏的女孩,交给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 格大主教。主教分别给两个女孩命名卡玛拉和亚 玛拉。这两个在狼群中长大的女孩汗毛长且密, 喜欢吃生肉。她们昼伏夜出,靠四肢行走,经常 呲牙咧嘴、嗷叫袭人。亚玛拉仅仅活了一年,卡 玛拉4年后学会了独自站立,第五年,能用点头或 摇头表示是与否,能弄懂二三十个单词的含义, 开始端着盘子用手抓食。随后,又学会了用杯子 喝水。1929年,年约17岁的卡玛拉死于尿毒症。 她当时的智力和行为水平,与正常发育的4岁幼儿 基本相当。
• 状态: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能自己进食和 洗漱;没有感情、对人冷漠。 • 结果:逐渐学会照料自己;11岁病死那年开始 学说话。
• 伊萨贝拉——私生女;被聋哑母亲藏起 来;六岁半被发现。
• 状态:与母亲有手势交流;行为像野生 动物。
• 结果:经过训练,几年后几乎赶上同龄 儿童。
• 比较这两个与世隔绝的孩子结果的不同
第三章个人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 设想一个问题:
• 假如你被锁在一间屋里,在与世隔绝的 情况下度过你的幼年和童年 • 你能讲人的语言吗? • 你会有个性吗? • 你能领会人的感情吗?
• 美国社会学家金斯利·戴维斯,回答了这个问 题。 • 1940年著《一个孩子极端的社会隔离》,发 现并报道了两个在与世隔绝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 安娜——私生女;六岁半被发现。
(三)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 社会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群体, 有自己的行为规范。 个体只有经过学习才社会得以延续 和发展。 社会化的作用一是为社会各类角色培养接班 人;二是传承文化。
二、个人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为个体社会化 以便取得社会成员资格提供了时间保证。 依赖生活期的作用: 一是为接受文化教化提供了时间保证。 二是形成了贯穿一生的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
和个人对社会能动的选择与调试的 统一过程。
2.理解: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时间方面理解: 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 过去认为社会化是有终点的。 • 对社会化的解释是从出生到踏入社会就 结束了。 • 现在认为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第二,从内容方面理解: 注重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文化遗 产。 注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第三,从关系方面理解: 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既是社会对个人的教化,又是个人对社会 的能动调适。
只有人才能有语言能力,能接受第二信号系 统的刺激。动物只能接受第一信号系统的 刺激。
二、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文化角度
把社会化看成是人类文化传递、积累、延续 的过程。 • 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 文化经由社会化的个体而得以传递、延续 下去。 (二)个性发展角度 把社会化看成是一个人个性形成与发展过程。 • 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 人的。
(三)社会结构角度
• 在所有发现的兽孩中,至今没有一个能 够改变野兽习惯、恢复正常人类生活的。 学者们认为,因为他们都错过了社会化 的关键时期。
一、社会化涵义及其理解 (一)定义及理解 1.定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养老社会化”与 “个人社会化”是否同一个概念? 前者指将原来单位承担的事物推向社会。
※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
• 1799年,猎人们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的森 林里,发现一个约10岁的小男孩,在树上 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猎人将其逮住,并 取名维克托。维克托不会讲话,只能发出 近似猴叫的声音。他脾气暴躁,总是想方 设法咬东西,晚上要到室外睡觉。维克托 虽然在人的呵护下生活了近30年,但最终 没有学会人类的语言,只能明白几个简单 字的意思。
2.人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能进行抽象思 维,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为学习社会 文化提供了可能。 有强烈遗传本能的动物,后天的学习完全是 多余的。 如果人有本能,社会化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人的学习能力在于知识内化力。
知识内化是指把他人知识变成自己知识、把 感性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能力。
3.人有语言能力和运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抽象 思维能力——为学习社会文化提供了工具。 人借助于语言学习社会文化,积累知识,指 导自己行为。
(二)社会化的特点 1.强制性 一方面,个体无先天的行为模式,不会自 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另一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 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种强制性伴随个体成长、进入成年后会 逐渐减弱。
2.能动性 表现一: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什么、接受什 么,个体都有一定的选择性。 表现二:个人成年后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新 文化。 3.终身性 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 4.丰富性 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把社会化看成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完成世 代交替的过程。 • 社会要想保持结构完整,就要有各种担 任不同职业的角色。
• 社会要完成世代交替,就要持续不断地 为社会各类角色培养接班人。 • 这两个重任只有社会化才能完成。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意义和内容
一、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把自然人变成社 会人。 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 的结果。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做人的 资格。 (二)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 要,仅靠人的本能是不行的。 一方面,人的本能比动物少得可怜。 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比动物要复杂和高级得 多。
兽 孩
由野兽养大的孩子,人们称其为兽孩。 到20世纪末,世界上发现的兽孩已经达 50多个。
1731年9月,人们在法国北部香槟地区宋 日城堡附近的树林里,发现一个不足10 岁的女孩。小姑娘不会说话,但喉头可 以发出嘶哑的吼声。在对她进行教化期 间,她经常溜出城堡,到附近的河里去 抓鱼。在河水中,她动作敏捷,出水时 手中总会抓到几条鱼。对于抓到的活鱼, 她先用门牙将其切成若干块,然后生着 吞咽下去。她不怕严寒,不喜欢穿衣服。 科学家分析认为,小姑娘可能是在北极 地带由海豹抚养大的,因此在声音和行 为举止上都与海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