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农民的社会化和农村社会教学提纲
北京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2021年初试大纲

2021年初试科目(342)农业知识综合四(农村发展)考试大纲《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50分),由农村政策学、管理学、农村社会学三部分组成。
其中,农村政策学(50分)、管理学(50分)、农村社会学(50分),考试大纲如下:第一部分:考试相关说明一、卷面结构1、课程组成:农村政策学、管理学和农村社会学。
2、内容组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占70%;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的内容占30%。
3、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二、考试时间和方式1、考试方式:笔试2、考试时间:3小时第二部分:考试大纲性质、考试要求及大纲内容农村政策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农村政策学》是攻读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农学院农村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要求1.了解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基本政策,掌握重要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
2.通过对农村政策的了解,能够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解答思路,以此为依据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是否具备进一步培养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
三、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振兴基础、发展态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远景谋划二、关键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第二章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一、学习要点: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二、关键点: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第三章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一、学习要点: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二、关键点: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第四章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学习要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二、关键点: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第五章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二、关键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第六章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夯实基层政权二、关键点: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第七章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一、学习要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二、关键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第八章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一、学习要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二、关键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管理学:一、考试大纲的性质《管理学》是攻读全日制农村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占《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的三分之一。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70003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 48学时学分: 3学分适用对象: 社会学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乡村社会的个人、组织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以乡村中的宗族、神明、经济、乡村精英、土地和户籍等为主线,介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透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发展脉络,理解促成农村社会形成的国家政策、市场体系、权力架构和文化网络等因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今国家、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Rural soc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sociology. The main research of the rural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iscipline, to the rural clan, the gods, the economy, the rural elite, land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s the main line,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 of rural sociology. Through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ural Chines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social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market system, power structure and cultural network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ural societ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乡村社会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技诸方面发展的,重点面向乡村基层管理和乡村农民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乡村社会学是该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任务乡村社会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乡村、乡镇管理及乡村应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乡村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本课程可以为乡村社区的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超越一般经验常识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指南。
它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决策及管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专业知识和咨询服务。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中,要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远程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的特点,本着“必须”、“够用”和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编写中力求简明扼要、概念明确、理论清晰、逻辑性强,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四、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处理。
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大体知道,对其中关系到农村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创立、发展的时间、人物、事件要把握。
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五、本课程的前、后续课程前续课程:农村政策与法规、行政管理学、财政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等;后续课程:土地规划与村镇建设、植物生产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六、教学环节1.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电视大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本课程采取录音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主要讲述本课程和教学难点、疑点,与学习指导书一起,讲述本课程的思路、方法,两种媒体互相配合,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农村社会学教案

主要参考书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三联出版社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 3、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 践》,武 汉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的正向研究 (二)关于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的负向研究
小资料:
《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 《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 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 马林诺夫
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 人类学会向他颁发 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因病 于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5岁 !
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 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特点、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演 变以及农村家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农村家族。
主要参考书
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4
第一节 家庭的社会学研究
一、社会学为什么要研究家庭 (一)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看,开展农村家庭研究有利于认识农
主要参考书目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 存》,译林出版社,2001
第一节 关于农民的社会学研究
一、农民的定义
二、当代中国农民的特征
(一)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当代农民不仅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量大的群体
(二)从经济地位上来看,农民仍然承担 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 和支撑作用
《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

《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农村社会在经济、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
3. 理解农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思考解决途径。
二、教学内容1. 农村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解释农村社会的概念,并介绍其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经济结构等。
2. 农村社会的重要性- 分析农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农村劳动力、农产品供应等。
- 探讨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 讲解农村社会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3. 农村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分析农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农村人才流失等。
- 探讨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如土地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
4. 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途径- 提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策略和措施,如加强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农村社会的定义、重要性和问题。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和讨论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
四、教学评估1. 完成问答:给学生提供一份问答作业,测试他们对农村社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分组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撰写关于农村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报告。
3. 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农村社会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了农村社会的相关定义、数据和信息。
2. 视频素材:选用与农村社会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和讨论。
六、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村实地考察,了解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
2. 小组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农村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以上为《农村社会》公开课教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安排。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
课程学时:32学时
2、课程性质、地位、作用与教学目标
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3、教学目标
(1)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
(2)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3)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
(4)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4、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三章农民的社会化与现代化

4.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 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创新与进取、、时间与效率、 创新与进取、、时间与效率、竞争与风险 、、时间与效率 意识在一些农民得到了体现 封闭保守意识、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 封闭保守意识、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依 赖心理和宿命观、 赖心理和宿命观、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 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 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
农民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农民的社 会化过程进行的。 它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逐 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 接受现代的新观念、新思想,培 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 过程。
(二)传统农民的特征
传统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传统农民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 传统农民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 传统农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 传统农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 农民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 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 量
三、 农民的社会化
一. 什么是社会化? 什么是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 识、掌握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社 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 江苏 吉尔伯特• 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988年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985年版
讨论与思考
认识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 论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历史文化因素 论现代人(农民) 论现代人(农民)的特征 论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
二. 社会化的功能
1.传授生活基本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条件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很强的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3113009105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总学分:3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A、社会调查研究方法A适用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农村社会学A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现象及背后运行逻辑的基础。
主要学习任务是认识中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了解农民行为方式与观念特征及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理解中国农村重要的制度安排及其实际运作方式,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变化趋势。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农民、农村的基本特征。
2.理解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掌握农村社会运行机制。
4.运用社会学基本理论、方法认识与理解农村社会。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重点讲授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
难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农村社会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一节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第二节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3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国内外农村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本章重难点:重点是历史知识的识记,难点是从《农村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中找出规律。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节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第三章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农民的产生和历史地位、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中国农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是农民的界定和农民的地位与社会属性。
难点是正确认识中国“农民”。
第一节农民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农民的社会化第三节农民的历史地位与中国农民问题第四章农村土地(4课时)知识点:本章包括传统的农村经济与土地占有、土地革命纲领与土地改革实践、新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社会
选择取向 价值标准 角色关系 行为动机 角色评价
团体取向(家族) 特殊性标准 扩散性 情感性 先赋取向
现代社会
个人利益取向 普遍性标准 专一性 情感无涉性 成就取向
(三)人格特征:现代性
• 相关描述(1):
• 个人工具化\自我意识,偏好转换工作, • 偏好消费,商品化,象征性消费 • 信仰科技及其功效 • 个人自由感、喜好新经验 • 偏好个人选择、习惯于自己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 偏好都市生活、习惯于与陌生人打交道 • 尊重制度,乐于有组织的生活 • 重视专业技能学习,信守专业伦理,追求终身学习 • 习惯于转换职业,重视生涯规划,未来取向 • 缺乏地域观念,与亲戚关系衰退
第三章 农民的社会化
和 农村社会中的人
第一节 农村居民的社会化
• 一、社会化中
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环境差异
• 相关概念 • 传统------现代 • 城市------农村 • 一般,我们认为在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地区,城市
较多的信息和较大的开放,具有较多的现代性,而 已
(一)文化背景差异
农村社会(传统社会)与 城市社会(现代社会)的区别
转换权威
• 民粹心理,时尚心理 • 偏好物质生活与非物质生活幸福之价值观,现在取向 • 高教育期望,未来取向.
小测试:看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1. 如果自己的关系够多或后台够硬,要找工作不是件难事。 2. 找有力人士代为说情,办事就会顺利。 3. 刚进入公司,应该特別注意有权势的人。 4. 在公私单位做事,沒有人事背景就很难升級。 5. 如果能找到人帮忙摆平交通违规之类的事,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6. 在权威人士面前,最好不要当面表达反对意见。 7. 少管闲事、但求自保,是立身处事的重要原则。 8. 处理公务时,应该给有关系的人一些方便。
• 四、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
• (1)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 (2)农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改变。 • (3)农民中产生了迅速而明显的阶层分化。 • (4)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贫
富差距逐渐拉大 • (5)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正在由传
统向现代转变。
• 图说中国农民
–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 –电视使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距离缩短了 –电视所具有的信息杂乱
• 2)网络也进入了农村少年的生活
–但在农村少年中更加缺乏管理和疏导。
三、农村居民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 1、农村居民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家族等初级社会 群体中进行的。
– 因为接触的人、事少,所以在社会知识方面的储备较少
• 2、农村居民社会化的内容
– 传统规范 – 农业生产技能 – 其他谋生技能
• 3、农村居民的社会化方式
– 农村居民是情感型的,家庭伦理是重要内容。
• 4、农村居民社会化的方向
– 意思是他们社会化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和城市化的主流社 会比较脱节
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 一、农民的界定
• 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卜伯德格: – 农民是
(七)农村社会不同状态下的社会维持
• 1.过去的农村社会
• 非亲即邻的小圈子
–是一个相对传统(封闭,圈子小)的熟人社会
• 小圈子的规矩
–用他们自己形成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就可以 维持社会的秩序
• 法律是外来的
–学习和使用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不用 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就选择不使用。
• 2.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特点
1. 农产品的生产者 2. 乡下人 3. 比较谦卑 4. 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并非完全需要) 5. 不发达国家的农民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场主或农业经营者
•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
– “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 农民。
二、农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别
• 农村居民
– 是地域划分的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
的决策.
了解:三个阶段 “民工潮”中的农民工
• 第一次:离土不离乡
–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的目的地
–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明显的
–现在年龄50岁左右
现代性
• 第二次:城市边缘人
代际变化
–目的地是城市。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
–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
–现在年龄35~45岁
–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都在增加 –原来的习俗和道德已不足以维持。
• 现行的法律在农村的作用
–对重大的问题能够规范 –在普通的社会关系,不同年龄的人认可不同的
规范,导致冲突
二、农村中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1.家庭 • 家庭是农村儿童的全部天地
– 学会爱,学会与人相处 – 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谋生技能 – 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
• 4)户籍性质
• 三、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中国农民
• 什么是二元结构: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城市 和农村
• 二元结构的扩展 • 从经济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二元社会结构
• 三项最基本的制度 –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就业分配制度。
• 制度歧视的后果
– 处处体现了农民地位的不平等 – 牢牢地把几亿农民限制在农村,限制在土地上 – 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五)男女有别
• 男女分工 • 对儿子女儿的不同态度和投入 • 男女关系的简单化
– 男人更多的是和他们的同性朋友在一起
(六)伪血缘关系
• “桃园三结义” • 社会关系改变成伪血缘关系 • 这种关系还影响到城市和政府部门
• 当一个男人和另外的一个男人称兄道弟的时候, 他有可能把他的妻子放在一边,还要说“朋友是 手足,妻子是衣服”
• 农民的概念包括的内涵: • 1)地缘关系
– 居住和生活都在农村地区
• 2)社会关系:
– 形成农村中的基本社会关系:
• 通过农村中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关系联系起来
• 3)从属关系
– 每一个人属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社会集团、群体和组织 的成员。
• 这样的人,即使长期不在农村地区生活与活动,但也仍然算是农民。
– “我”处于伦理和认知的中心,其他一切关系———父母、 兄弟、夫妻、朋友、君臣,都由“我”而派生,仿佛一个 同心圆,圆心、与圆心外一圈圈散开的涟漪,就构成了传 统中国社会“不断扩展的秩序”。
• “差序格局”也是传统中国人看待和沟通世界的特 有方式
• 爱有差等 • 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付出
• 相关描述(2):
• 成就动机,冒险精神,创新偏好,资讯需求,个人效能 感
• 两性平等观念,尊重异性的态度 • 偏好理性计算\逻辑分析,冷静决策,重视决策前的信
息掌握
• 平等思想,独立意识,自主需求, 容忍他人,尊重他人. • 法制观念,守法精神 • 注重权威的合法性,接受合法的合理的权威,习惯于
– 少年有模仿大一些的孩子的天性
• 时尚的影响
3、大众传播媒介
• 1)电视 • 电视是最重要的媒介:
–电视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村青少年在电视机前的时间也 越来越多。
• 被动获得许多信息
–新闻、舆论、时髦风尚,报道社会事件和社会变化 –角色模式和生活掠影 –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 很容易得到年轻一代的认同
–留守儿童问题
• 第三次:城市认同超过农村认同(新一代农民工)
–电视机跟前成长的一代
–他们不再是暂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
–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 农村的认同.
更次亲的
最亲的 我
次亲的
(四)差序格局中的不同道德观念
• 什么是差序格局:
• “差序格局”是讲传统中国社会的独特结构, • 以自己为中心划分出的差序格局
小测试之二
1. 公司除了赚钱,也应该热心社会公益。 2. 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至少要能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
生活所需. 3. 社会福利应该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不能只靠民间爱
心. 4. 4. 好的社会应能完善照顾每个人,特别是弱势者. 5. 社会福利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以免有人钻漏
洞. 6. 法治社会绝不允许用私刑来解决纷争. 7. 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 8. 在民主社会里,人们可以通过合法的渠道来影响政府
• 家庭是少年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 在家里的时间更多,受到家里人的影响更大 – 社区的范围是小的,孩子接触到的人非亲即故
留守儿童的家庭困境
家庭应该给于的
留守儿童的处境
学会爱
?
学会与人相处
?
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谋 ? 生技能
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
?
2、同辈群体
• 同学
– 主要是同性的同学
• 邻里年长一些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