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含义

3、学校 4、同辈群体(概念掌握与理
解)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社会化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一)强调的观点
1、强调本我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2、强调生理基础与情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本我、自我、超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惧来的,,包括一些 本我: 本我 本能的出动,以性的出动和侵犯出动为主。受“唯乐原则”支配,行为 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2、自我 自我:本我与周围现实世界相互接触,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受 自我 “现实原则”的支配 3、超我: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 超我: 超我 的结果,即“良心”和“理性”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含义:
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 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 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 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
一是个体知晓社会或群 体对自己有哪些期待, 有哪些规范;二是个体 逐步适应社会,遵守社 会的行为规范。
社会化的历程
儿童期社会化: 儿童期社会化:通过接触母亲、接触家庭接触社会 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 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以预期社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人 性别角色社会化:
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 性别角色的过程,性别角色 社会化是随文化而变化的。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遗传因素(“龙生龙,凤
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 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教养方式(宠爱型、放任型、专 制型、民主型)和家庭氛围尤为重要
会化的形式出现,为未来社会角色作准备。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
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 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 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
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 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 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 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社会化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 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 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 织的基础。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 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 务、行为规范的人。
第三章 社会化
•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第三章 社会化ຫໍສະໝຸດ • 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成年的和未成年的个
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的人必须 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 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的人除了不断深化 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 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 会,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 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括基本生活 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 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第三章 社会化
心理学者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成 长,关注人格的自我形成及学习过程;社 会学与人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是如何将个 人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总的来说, 对社会化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人是如何 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 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在心 理学领域又叫做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影响 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其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心理学2-3社会化过程共20页文档

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实现的); (4)同辈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成人控制的反动,常会成为反
主流文化的背景,并在社会化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应加以引导.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 段. 电视的作用尤其突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5.反向社会化(文化反晡) 年青一代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
6.反社会化 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无理性型和有理性型)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2.个体内化(内在因素)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 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 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1)观察学习(班图拉)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
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内部化) (3)角色扮演(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4)主观认同(自居作用) (5)自我强化(达标后的自我满足)
美国学者布郎芬布伦那研究证实:学龄青年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是 与父母交往时间的两倍以上.
美国心理学学家米德更认为,在现代社会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达到改 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2)基本特征: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榜样、语言、交往方式、消
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个体 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在个体社会化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
(1)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 所;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倡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第三章 个人社会化(学生版)

3、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分为功利性和 表现性
功利性角色:以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这种 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注重效益的,其行为 的价值在于利益的取得.例:企业家,商业管 理人员等.
表现性角色:不以经济上的报酬和效益为直 接目的,而以个人表现为满足的社会角色. 例:各级党政干部,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 者,教授等.
角色内的冲突
2、角色中断
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不 适应的情况。 原因: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要 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
3、角色失败
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 调现象。
两种情况:
(1)半途退出角色(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承担 其他角色)
(2)实践证明了失败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社 会人的过程。(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二、 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2、可能性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
三、社会化的特性
1、社会强制性(尤其在生命早期)
个体的行为方式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 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它几乎是不以个体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网络的危害,有些人已经被证明是受害者,如同那些因网络游戏而上瘾,接 受暴力、黄色信息等,从而导致犯罪,这样的影响是看的见的。可是更多的,网络却 在一步步的鲸吞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时间,而对于这一点,显然我们是缺乏认识的。
我想各位,包括我自己,每天用在网络中的时间绝对不止一两个小时,而这几个 小时中,我们有多少时间在工作,多少时间在消遣呢?如果能详细的对比一下这个数 字,我们就能发现,原来网络与我,更多的则是消遣。而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健 康和时间,就这样慢慢的消耗在网络之中了。
社会化课件

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历程和结果第四节自我概念及其发展2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主要问题: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三、社会化的作用四、社会化的类型五、社会化的内容六、社会化的基本途径3zuo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弗洛姆4赖兹蒙(L.S.Wrightsman)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是受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所包围,而这些人和事是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
5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安德列耶娃6我国社会心理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中,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化进行了讨论:沈德灿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时蓉华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7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8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9从社会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承继和创新的前提。
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三、社会化的作用10四、社会化的类型(一)早期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1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识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色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现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广义的范畴:文学、艺术、教育、科 学、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
(二)家庭
1、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2、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1)宠爱型 (2)放任型 (3)专制型 (4)民主型
3、破裂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性格上的隐忧 4、子女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其社会化内容
A、根据行为的现实后果来判断是非,道德判断服从权威,以成年人的 观点为标准
B、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并以自己的观点为道德判 断的标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的3个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服从权威、成人意见
服从与惩罚定向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
2、习俗水平:判断是非时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
2、目的:使个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行使正当权力、 承担义务,促进政治稳定。“顺民”
3、主要内容
(1) 国家象征期:国歌、国旗、国家领袖 (发生在早期儿 童阶段)
(2)抽象国家观念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国家意识(中 期儿童阶段)
(3)国际组织系统期:了解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国际世界
(二)道德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是个人持续终身的过程 (一)基本社会化:童年期。是外界影响决定期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为:
学习生活知识:如穿衣、系鞋带,冷暖 学习语言:掌握外语的最好时期 认识能力:分辩颜色、形状等 掌握行为规范:对人有礼貌、上厕所避开他人等 建立感情联系,道德及价值判断
(二)预期社会化:在校就读期间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人生八阶段任务论: 1、0-1岁:信任与不信任 2、2-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3、4-5岁:首创性与内疚性 4、6-11:勤劳与自卑 5、12-18岁:统一的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6、青壮年期:亲近与孤立
7、壮年期:创造力感与停滞感 8、老年期: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观点:人格的发展持续一生;主体自我与社会文化 的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都起作用;应该教导个体明 确每一阶段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社会化
好孩子定向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
3、后习俗水平:个人考虑可能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 的需要的权利和原则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
实现社会化
三、社会学习理论
1、定义:将个体生活的社会中的既存道德标准、观念熟 悉掌握,并按它的要求发生社会行为的过程。
2、主要内容: (1)关心、体贴他人:理解他人的需要 (2)明确自己的价值标准:一般以社会公认为参考依据 (3)学会价值分析:一般事件、特殊事件的容忍 (4)社会行动:实际行动起来,遵从道德要求做事 (5)认识的道德发展:明辨是非
“猪孩”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人的“猪孩”考察组, 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 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 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 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 智残,达到69,接近于正常人70的最低水 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 平。几年前,王显凤与当地农民李俊来结婚, 并生下一男孩。
主要任务: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受社会文化、政 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发展社会化: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在已经掌握的前期社会化内容为基础 上进行深度社会化
(四)再社会化
主要任务:主适应新角色需要或新环境的需要 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1、定义:个体掌握和学会所属国家和文化群体的现有政治 制度所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要完成的两个任务 1、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的期待,对他设置了哪
些行为规范
2、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社会期待的条件, 自觉地遵从社会行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 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观点:认知的发展是主体和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社 会化不是文化的简单继承,是有选择的接受过程
2、相观知识: (1)人的认知发展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视、听、嗅、味、触
前操作阶段:操作行为不能离开眼前事实 形式操作阶段:可以凭想象进行
(2)与之相应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文化、大众对不同角色的人的行为期待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定义:遗传,是由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传递给 子女的生理变化过程
2、遗传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 (1) 基本特征:生理:个头、体型、身高、肤色、 血型 心理:智力、知觉、动作 (2) 性别 (3) 单胎或多胎
(三)学校
1、对个体进行系统教育:全方位内容的教育 2、 学校具有独特的结构
3、课堂活动的影响: 他人在场,众多他人在场产生的效应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取决于群体内 的价值取向
(五)大众传媒 电视的影响力
(六)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超我:理想、评价善恶
人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我:现实原则,调节上下两者的平衡
本我:唯乐原则,不受道德约束
观点:社会化过程就是促使人格的三个部分平衡 发展的过程,使本我有合理的形式释放的过程。
评价: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重视人的意识的过程。
不足:从研究心理失常得来;过分强调本能,忽视社 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强调儿童期形成的人格一生不 变,是教条的。
3、遗传对智力水平等心理内容有影响,但并非绝对的 起决定作用,环境有影响作用
“猪孩”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 安县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患 病,父亲是聋哑人,缺乏照顾的她与猪为 伍,形成猪的习性,1984年才被人发 现。经专业人员检测,当她被外界发现时, 这个11岁的“猪孩”混沌一片,没有大 小、长短、上下、颜色等概念,几乎没有 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 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 只有怨、惧、乐,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 她的智商为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