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范文模板 (3页)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林泉高致集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林泉高致集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林泉高致集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林泉高致集”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林泉高致集一卷。

又称《林泉高致》。

宋郭思(生卒年不详)撰。

郭思,字得之,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

熙丰五年中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

其父郭熙,字淳夫,官翰林待诏直长,亦北宋熙宁年间着名画家,曾取法李成,工画山水寒林,笔势雄健,水墨明浩,早年风格工巧,晚年转为雄壮。

郭思虽受儒学,但自幼深受父亲熏陶,对绘画亦颇喜好,善杂画,尤工画马。

郭思于是书之序中称少时待于父亲身旁,每当听父亲说起绘画之要诀等,便动笔录下,共有数十至百条,故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称之为郭思追述其父郭熙遗迹、事实而作。

《林泉高致集》凡六篇:“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

其中前四篇皆郭熙之着述,而郭思为之注并加以整理。

“画格拾遗”篇是郭熙生平事迹的记述,“画记”篇是郭熙在宋神宗时备受宠遇之事的记述,此二篇为郭思亲自论撰,故《林泉高致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郭熙的绘画创作经验。

其中尤以《山水训》为影响之最,提出一系列山水画传统的观察和创作方法,如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

主张学画山水应“身即山川”,饱览各地山川胜景,“胸贮五岳”,其中详细论述“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以及“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嶂,泰山特好三峰”等名山之地理特色,为世画后人观察事物具有宝贵的指导作用。

在具体技艺上,认为凡画山水,须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皆有所不同,有形容曰:“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之精到论述充分反映出他炉火纯青之绘画技巧和深刻独到之绘画思想,也表现了我国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实践经验还是理论水平,都已达到相当高度,是我国艺术史上一部卓越的绘画论着。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一)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一)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一)《林泉高致》【北宋】郭熙山水训古代文人在仕宦届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

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皆以临摹而成山水之境。

原文君子之〔1〕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2〕安在?丘园〔3〕养素〔4〕,所常处也;泉石啸傲〔5〕,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6〕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7〕,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8〕同芳哉!白驹〔9〕之诗,紫芝〔10〕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11〕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12〕,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13〕,溷浊〔14〕清风也哉!【北宋】高克朋《溪山雪意图》(局部)注释〔1〕君子: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2〕旨:主旨,主要目的或用意。

〔3〕丘园:家园,园林。

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

〔4〕养素:涵养心性,出自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5〕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指行为旷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多形容隐士生活。

〔6〕君亲:君王与父母。

〔7〕出处节义斯系:出,出仕。

处,隐居。

节,节操。

义,忠义。

整句意为如果想要洁身自好,便事关出世入世、忠孝节义的复杂关系,是很难做到的。

〔8〕箕、颍、埒素、黄绮:箕,箕山。

颍,颍水。

传说许由和巢父隐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恶之,洗耳于颍水。

此处代指许由、巢父这样的高洁之士。

埒素,为“埒素封”的缩略语。

埒,等同;素封,意为不做官却有田园奉养,其利抵于诸侯。

黄绮,指汉初著名隐者“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夏黄公两位。

〔9〕白驹:出自《诗经·小雅·白驹》一诗,诗中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

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林清玄《林泉》读书笔记自序一凡属美者,不仅经常为美,切为其自身而美。

如果人生值得活,那只是为了注视美。

——柏拉图一个对生活之美无感的人,能不能再创作中找到没呢?一个无法在自然中探触到美的人,能否具备艺术欣赏的眼光呢?看到孔雀的、花鸟的美:好鸟枝头也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看见草坡上的野草与昆虫:除之不仅,爱之可也。

看见了怪石与荆棘: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抬头远望群山,低眉俯流水,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飞梭,织成一片锦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拟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这世界并没有必美之地,文学艺术家因此要短看到什么都能映现出美丽的心影,打开心眼去看健美的境界,并不断去追寻高远之境。

二我们生活的四周,充满了美好,也充满了情意;在我们生命的历程,充满了生生之机,也充满了洋洋情趣;那都是因为敏锐的品味是一切普通的都变为美,进而使心性变得神奇、浪漫、古典。

文学和创作,正是根源于这敏锐的品味。

文学始终是在走向道、走向自然、走向真情与挚爱,走向一个更超越而高远的世界。

文学,是温柔的心,浪漫的美,完满的感性,永远的抒情。

蜉蝣抒情如果我们多读沉溺于电脑网络,时代就会走向冷漠、无感、是指、平板,我们会逐渐失落,失落我们的感官、感觉、感受、感知、感情,一年一年走向无感,一代一代走向无感的路。

我们将不再抒情、不再浪漫、不在追求心灵的境界与高度。

人也是这样,我们花许多时间读书、受教育,书许多时间坐在电脑桌前、电视桌前,最终必然有深刻的意义,就是找回人的原汁原味。

原汁是抒情,原味是思想,只有抒情与思想并美的人,才是人所要追求的原型原貌。

想要在文学中有追寻、想要在一书中有探索、想要在人生中有体会的人,不能只坐在电脑前。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一切已经够平面了,我们只有靠自己创造,远离电子、伪造、模仿,才可能有立体的感觉。

黄杨发花一个人如果不是美丑和仙俗,即使住在黄杨树林中,也会山深秋老,无以心托;但一个人如果胸有诗情和哲思,就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

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
水 画 发 展 史上 起 很 大 的 作 用 , 是 一 位 有 代 表 性 的 画 家 。 他 的 《林 泉 高 致 》一 书 系 统 地 阐 述 了山 水 画 创 作 的 理 论 问题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 《林 泉 高 致 》的 出 现 标 志 着 山 水 画 理 论 已进 入 成 熟 阶 段 ,对 于今 天 的 山 水 画 创 作 与研 究 仍 然 有 很。大 的 帮 助 。
其 中 《山 水 训 》一 篇 最 重 要 ,其 它 数 篇 可 作 为 《山 水 训 》的 发 挥 或 解 释 去 读 。
下 面 从 l二个 方 面 来 谈 谈 《林 泉 高 致 》一 书 的 主 要 内 容 。 一 、 山水 画 的 目 的 这 里 的 目 的包 括 生 活 上 的 目 的 与 艺术 上 的 目 的 两 方 面 ,其 中 心 思 想 即 “林 泉 高 致 ”。 《山 水 训 》开 头 说 :“君 子 之 所 以 爱 夫 山 水 者 ,其 旨 安
到 呼 吸 的 支 点 :在 长 期 的 训 练 过 程 中 从 无 意 识 升 华 为 意 识 ,使 舞 蹈 更 具 感 染 力 ,让 舞 者 与 观 者 之 间 达 到 心 灵 上 的 融 合 。由 此 可 以说 :呼 吸 是 舞 蹈 的 命 脉 。我 们 想 要 出 色 地 完 成 一 个 舞 蹈 作 品 ,首 先 要 掌 握 呼 吸 在 其 中 的 运 用 ,这 样 才 能 做 到 形 神 兼 备 .展 现 舞 蹈 的 独 特 魅 力 。
在 ?丘 园 养 素 ,所 常 处 也 ;泉 石 啸 傲 ,所 常 乐 也 ;渔 樵 隐 逸 , 所 常 适 也 :猿 鹤 飞 鸣 ,所 常 亲 也 。尘 嚣 缰 锁 ,此 人 情 所 常 厌 也 。烟 霞 仙 圣 ,此 人 情 所 常 愿 而 不 得 见 也 。”这 是 指 一 种 自 由 自在 的 生 活 .摆 脱 种 种 世 俗 生 活 的 束 缚 。当 时 士 大 夫 们 一 方 面 要 摆 脱 伦 理 的 拘 束 ,向 往 “林 泉 啸 傲 ”的 生 活 情 致 , 另 一 方 面 要 出 仕 。

《林泉高致》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林泉高致》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林泉高致》的阅读答案及翻译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②直1以太平盛日,为离世绝俗之行,岂必高蹈远引,而与箕颖埒素,黄绮②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③,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4,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

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③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选自《林泉高致》,有删改)【注】①直:只。

②箕颖、黄、绮:指许由、夏黄公、绮里季几位著名隐士。

③《白驹》《紫芝》:都是写隐士情怀的诗歌。

④妙手:高明的画师。

22.根据第①段,概括君子“爱夫山水”的原因: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23.简析第②段划直线的句子的作用。

(3分)24.分析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25.对第③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赞同以“四可”作为判断山水画作高下的标准。

B.“可行可望”表现了人在山水外感受到的普通之美。

C.“可居可游”表现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审美愉悦。

D.鉴赏者必须与作者有一致的'精神追求才能欣赏绘画。

26.本文围绕士大夫的“林泉之志”而展开,请简述行文思路。

(3分)参考答案22 在自然中修养品德、愉悦身心(1分);摆脱世俗的烦恼(1分)。

23 在内容写古代的隐者,多是因不得已而归隐;承接上文如今太平盛世,贤者不必隐居山林,引出下文士大夫可以利用山水画来寄托自己对山水自然的向往。

【推荐下载】林泉高致的意象美学浅析

【推荐下载】林泉高致的意象美学浅析

林泉高致的意象美学浅析《林泉高致》集,宋郭熙撰,其子郭思为其作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

《林泉高致》集现存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以下就是林泉高致的意象美学。

 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父子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

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构图、笔墨,以及观察方法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在此简要探讨一己之陋见。

 一、四可说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产生了巨大变化。

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文人士大夫)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

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北宋一朝,中国山水画大师辈出,而郭熙就是其中能心怀林泉且能点染江山的一位。

政和七年,宋徽宗与郭熙之子郭思的一番谈话,乃有郭思其父遗说及相关事迹,并成《林泉高致》一书之举。

《宣和画谱·郭熙传》中说郭老夫子“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这种艺术家追随性灵恣意挥洒,在当时已是“不特画矣,盖进乎道欤”,明显“独步一时”于平辈画家,成为北宋巨幛山水传统的翘楚,后无来者。

大诗人黄庭坚说郭熙是“便面江山取意成”,并同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赴显圣寺观赏其山水屏风,苏轼大呼郭熙画作如诗中孟浩然,“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苏辙则认为郭氏小画亦有让沉浮于宦海的观者有无限慰藉的效果。

而且苏轼等人在这样一种传统的基础上渐渐地又生发出所谓文人画传统,形成正真意义上的文人画思潮。

不同于郭熙之流的文人画画论特征是“重天机,轻功力;重精神,轻形似;重画外之陶养,轻画中之技巧;重性灵之抒泄;轻图像之制作”。

比而较之,彼此各有千秋,但细细思谓,前者自然主义与人文气质并重,而后者则重画家心中感悟,独抒性灵,纯粹描摹山水实相的部分不大被重视了。

艺术史家往往将文人画的这种传统追溯到唐朝的王维,中间经苏东坡赵孟頫黄公望等人的鼓吹实践,到明清之际已是蔚为大观,盛极一时。

《林泉高致》一书,有《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是较早的以山水画为论述主体的画论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泉高致集》认为前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画格拾遗》“记熙平生真迹”,《画记》“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审视全书,皆当如此。

从前四篇来看,郭熙对山水画画法论述甚详。

在郭熙看来,好的山水画少不了时空两大因素。

中国绘画大师郭熙《林泉高致集》6篇大全集

中国绘画大师郭熙《林泉高致集》6篇大全集

中国绘画大师郭熙《林泉高致集》6篇大全集颜渊山庄2020-11-21 01:42:13《林泉高致集》是迪志文化公司供稿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

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

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

《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

字淳夫,河阳府温县(今属河南)人。

他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郭熙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

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甦醒的细致季节变化。

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

1.林泉高致集旧本题宋郭思撰。

思父熙,字淳夫,温县人。

官翰林待诏直长,以善画名於时。

思字得之,登元丰五年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泰凤路经略安抚使。

书首有思所作序,谓丱角侍先子,每闻一说,旋即笔记,收拾纂集,用贻同好。

故陈振孙《书录解题》以此书为思追述其父遗迹事实而作。

今案书凡六篇,曰山水训,曰画意,曰画诀,曰画题,曰画格拾遗,曰画记。

其篇首实题赠正议大夫郭熙撰。

又有政和七年翰林学士河南许光凝序,亦谓公平日讲论小笔范式,粲然盈编,题曰《郭氏林泉高致》,而书中多附思所作释语,并称间以所闻注而出之。

据此,则自山水训至画题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

惟画格拾遗一篇纪熙平生真迹,画记一篇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则当为思所论撰,而并为一编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
集花蜜。

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
功倍的效果。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篇1: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北宋一朝,中国山水画大师辈出,而郭熙就是其中能心怀林泉且能点染江
山的一位。

政和七年,宋徽宗与郭熙之子郭思的一番谈话,乃有郭思整理其父遗说及
相关事迹,并成《林泉高致》一书之举。

《宣和画谱·郭熙传》中说郭老夫子“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这种艺术家追随性灵恣意挥洒,在当时已是“不
特画矣,盖进乎道欤”,明显“独步一时”于平辈画家,成为北宋巨幛山水传
统的翘楚,后无来者。

大诗人黄庭坚说郭熙是“便面江山取意成”,并同苏轼
苏辙兄弟二人共赴显圣寺观赏其山水屏风,苏轼大呼郭熙画作如诗中孟浩然,“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苏辙则认为郭氏小画亦有让沉浮于宦
海的观者有无限慰藉的效果。

而且苏轼等人在这样一种传统的基础上渐渐地又
生发出所谓文人画传统,形成正真意义上的文人画思潮。

不同于郭熙之流的文
人画画论特征是“重天机,轻功力;重精神,轻形似;重画外之陶养,轻画中之
技巧;重性灵之抒泄;轻图像之制作”。

比而较之,彼此各有千秋,但细细思谓,前者自然主义与人文气质并重,而后者则重画家心中感悟,独抒性灵,纯粹描
摹山水实相的部分不大被重视了。

艺术史家往往将文人画的这种传统追溯到唐
朝的王维,中间经苏东坡赵孟頫黄公望等人的鼓吹实践,到明清之际已是蔚为
大观,盛极一时。

《林泉高致》一书,有《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
《画格拾遗》、《画记》六篇,是较早的以山水画为论述主体的画论著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林泉高致集》认为前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画格拾遗》“记熙平生真迹”,《画记》“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审视
全书,皆当如此。

从前四篇来看,郭熙对山水画画法论述甚详。

在郭熙看来,
好的山水画少不了时空两大因素。

空间上体悟到南北地貌有别,时间上意识到
四时之境不同,这样一来画家对山山水水就从“形”的亲近揣摩渐次过渡到对
其“神”的自得了悟。

我们能从这种过渡中意识到院体画和文人画两种美学范
式的区别。

在谈到画面布局时,强调协调天地,分清宾主,要求画家在画面上
创设出有实像又有尚意意味的山水来,特别是所谓三远说最为知名。

“三远”
是郭熙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高远雄壮,深远深邃,平远冲淡”,郭熙
推崇平远之美,甚至受着郭熙影响的文人画也提倡平远的意趣,因为这充分体
现了画家们“无我之境”的美学追求。

对认知主体的暂时忘却,是为了与大自
然做神之交会,是企图以遗忘和交融的形式得到对“道”的体认。

画家在这种
虚空飘渺似有还无的妙境中获得了物我两忘的感触,体现在画幅上就有了让观
画者直以画作为自己精神栖居家园的玄妙心得。

另外,笔墨技巧上介绍了淡墨、浓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青黛杂墨的区别,笔法上如斡淡、皴擦、渲、刷、捽、擢、点、画的用法,详尽之至。

说起这些观念,其成一家之言,具体
创作中甚而成为了当时画师们萧规曹随的通见,可以想象得到,郭熙画论的非
凡影响力。

至于《画格拾遗》说到的郭熙真迹,像书中所列画题,如《早春晓烟》、《古木平远》、《朝阳树梢红》等,如见其画,观之当然有所得,因为
以题去猜,仍不脱林泉风雅之气。

《画记》所叙神宗对郭熙的画几近神迷,目
力所及尽郭氏风格之作,宫廷大内政府机构,仿佛是郭熙个人的画展,四处弥
漫着带有郭熙品格和趣味的作品,“宠遇”隆恩由此可见。

宫廷首席画家郭熙无疑是命遇恩主,君臣间有惺惺相惜之意,此时也命也,且他人本不能及。

画家的奢望无非就是培植观赏者的“林泉高致”,让山水画
这种明显带有文人们情感和哲思的载体能够满足后人隐逸情怀的需要。

试想,
对于一个宫廷画师而言,丹青有人赏,才情有所归,意趣又能随性而达,百般
荣宠尚且集于一身,泼墨山水端是名冠百世,此生足矣。

这样看来,郭熙身上
充分验证了时运造人的道理,今日读《林泉高致》更有此类感觉。

看着书中郭熙的画,山在眼前隐天蔽日,水在心中潺潺互答,隐士幽人悬
空而坐,望膝下千帆竞过,疏懒态卧听竹树悬鸟鸣之声,茶烟稀疏,抚琴消遣
世虑,优哉游哉……
篇2:林泉高致的读书笔记
《林泉高致》这本书,春天读了一遍。

夏天,想再读一遍。

一本好书,捧在手上,慢慢咂摸,就像品一杯上等好茶,能清心,养性,
滋润生命。

《林泉高致》,郭熙所著。

郭熙(1007-1087),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

出身寒门,早年尊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工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卷云皴”,画树枝如蟹爪,笔势雄健,水墨明洁。

早年工巧,晚年雄壮,常于巨幛
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境界雄阔,灵动飘渺。

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郭熙认为,人们大可不必去归隐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饱
游饫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强调赏画作画应有“林泉之心”。

林泉,即山林泉石,指宜于幽居隐遁之处。

“林泉之心”,乃一副优游林泉的隐逸情怀,一种超越功利的虚静审美状态。

郭熙开宗明义,篇首就将人们引入画境:“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
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
飞鸣所常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
见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
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
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书中颇多经典之句,过目难忘: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

“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

作画“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迓
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善品。


自然山水云气、烟岚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
淡。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酷热夏日,走近郭熙,读读他的书,品品他的画,享一回“不下堂筵,坐
穷泉壑”之悠游,觉有缕缕山野清风、阵阵林泉凉意,习习送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