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锦鸡舞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锦鸡舞音乐文化研究——以丹寨排调镇苗族锦鸡舞为例

贵州苗族锦鸡舞音乐文化研究——以丹寨排调镇苗族锦鸡舞为例

贵州苗族锦鸡舞音乐文化研究——以丹寨排调镇苗族锦鸡舞为例【摘要】苗族锦鸡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文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丹寨县排调镇苗族锦鸡舞为例,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苗族锦鸡舞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和调查,探讨苗族锦鸡舞在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苗族锦鸡舞;音乐文化;丹寨排调镇;文化遗产保护一、苗族锦鸡舞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苗族锦鸡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苗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表演,是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鸡,认为鸡是神圣的,能够祈福辟邪,而锦鸡是一种善良、温和、勇敢的动物,被视为神物,被苗族人民奉为图腾和吉祥物。

苗族锦鸡舞便是以模仿锦鸡为主题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形式有多种,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苗族祭祀活动中的场景表演,表现为干群欢腾、快乐祈福的场景;二是赛锦鸡活动中的舞蹈表演,表现为锦鸡表演的娴熟和华丽的舞蹈技艺;三是苗族婚礼活动中的舞蹈表演,表现为祝福新人,预祝其婚姻美满幸福;四是苗族节日庆典中的舞蹈表演,表现为庆祝节日、迎接新春的喜庆和欢乐。

苗族锦鸡舞的音乐伴奏以锣鼓和竹笛为主,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原始的自然风格,其音乐舞蹈形式自然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艺术的追求。

二、丹寨排调镇苗族锦鸡舞的特点与表现丹寨县排调镇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苗族锦鸡舞的重要表演区域之一。

排调镇苗族锦鸡舞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排调镇苗族锦鸡舞表现形式包括大型群舞、小型合唱、对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舞蹈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逐渐推进情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画面。

2. 音乐伴奏自然优美:苗族锦鸡舞的音乐伴奏以锣鼓和竹笛为主,具有浓郁的苗族特色,其节奏自然流畅、韵律感强,让人感到舒适优美,不拘泥于形式,倾注于情感和感性。

试析贵州黔南州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试析贵州黔南州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性 。这 一 特性 主 要 体 现 在 中老 年人 的 身上 ,利用 木 鼓 或
( 三 )锦 鸡 舞 没 有 时 间 和 空 间限 制 。 由于 锦 鸡 舞 址

铜 鼓 进 行 伴 奏 ,可 以营 造 出庄 重 、肃 穆 的 气 氛 ,体 现 出 对 锦鸡 图腾及 祖 先 的尊 重 。
种 苗 族 人 喜 闻乐 见 的舞 蹈 文化 ,具 有 高度 的 自由性 羊 I I
第 三 ,礼 仪 性 。锦 鸡 舞 适 合 各 种 场 合 ,不 同 的场 合 空 间 并不 局 限于 舞 台 或 特殊 的场 合 ,只要 曲族 人 想 跳 ,
具 有 不 同的 文 化 内涵 。例 如 ,在 苗 族 男 女 的婚 礼 上 ,伴 挑选 一 个平 坦 的地 方就 可 以开 始 ,具有 高 度的 自由性 。 着 欢 快 的 曲调跳 锦鸡 舞 ,表 达对 男 女 双 方 的 祝愿 。而 在 ( 四) 锦鸡 舞 具有 全 民性 的特 点 。 在 苗族 人的村 落 } l i . 葬 礼 上 ,也 可 以通 过 锦 鸡 舞 来表 示 对 死 者 的哀 悼 和对 死 锦 鸡 舞 是 人们 必 会 的 一 项 技 能 。 由于锦 鸡 舞 不 受 时 问 币 ¨
开 放 性 。 首先 ,锦 鸡 舞 不受 时 间 的 限制 ,遇 到苗 族 人 的
第 二 ,习俗 性 。首 先 ,苗族 人 在 节 日期 间 ,经 常 围 节 日,苗 族 民众 会 从上 午 l 0时 开始 ,一: 区跳 到深 夜 ,训 聚在 一 起 跳 锦 鸡 舞 。例 如 ,在 花 山 节期 间 ,苗 族 人 会 聚 果 有 舞 者 或 芦 笙 手 累 了 ,马 上 会有 人顶 替 上 去 ,保 汪锏
者家 属 的安 慰 。
空 间限 制 ,并且 跳 舞 的 频率 较为 频 繁 ,因 此 ,锦 妈 舞 成 苗 族人 就 会唱 苗族 歌 曲 , 只 要会 走路 的 人就 会跳 锦鸡 舞 。

谈谈雷山苗族“锦鸡舞”

谈谈雷山苗族“锦鸡舞”

谈谈雷山苗族“锦鸡舞”作者:孙仕国来源:《卷宗》2017年第27期摘要:雷山苗族“锦鸡舞”的起源、服装、规模、舞姿、音乐和发展变化。

关键词:雷山;苗族;锦鸡舞“锦鸡舞”就是形如锦鸡样式的一种芦笙乐曲舞姿。

锦鸡舞产生并盛行于雷山县桃江乡岩寨村以及大塘乡新桥村、排里村、掌批村、桥港、桥兑、排告、桃良、乌的、独南、掌雷、年显等“短裙苗”(包括“超短裙苗”)支系的苗族村寨。

八十年代初期,桃江乡岩寨村“超短裙”支系的苗族芦笙队应邀赴北京“中华民族园”参加开园迎宾表演,受到前万里委员长和中外来宾赞赏。

舞者为“超短裙”支系苗胞。

由中、青年男生吹芦笙,妇女随着乐曲踩跳,男上装包头帕着对襟便衣,女穿绣花银衣,下装着长裤(此裤裤脚很小,很像九十年代时兴的“健美裤”),腰部维系数圈长5.7寸的百褶短裙,前腰横系叠有3-4张显现脚边花纹的围腰,后腰系竖叠22块(宽4寸,长3尺)的丝织或棉织红、黄色彩带(形成分散的一大块),前短后长,跳舞时,膝盖以下包裹脚,脚穿尖头花布鞋,右后抬略高于头部并稍向前伸,右手拇指、食指捏紧(像鸡嘴),中指等其余三指均伸直列于后(形如一个鸡头,手背为鸡颈),随着男生吹笙乐曲双膝一伸一屈,排成行边跳边移向前,腰部蠕动,头戴银花、银角,面带笑容点点头,步伐轻盈,身后彩带飘摇自如,恰似锦鸡展翅。

当舞姿动作较大而又旋转时,观者看舞者从手、头到身后彩带飘逸,加上银光闪灼,宛如羽毛斑斓的锦鸡起舞。

因此,苗族“锦鸡舞”的创意就源于此。

跳锦鸡舞时,男性(2---4人)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跟着列队围圈起舞。

步伐分三排式、四拍式、五拍式、七拍式不等,脚步动作多,轻巧灵活,上身动作小,腰及膝盖以下以自然蠕动为主。

双脚按芦笙曲调的节奏变化娓娓移动,犹如锦鸡行乐,觅食的姿态。

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优美动听,虽取材于苗族芦笙舞曲。

但有所升华,具有浓郁的苗族民间舞蹈特色,又有古朴典雅而鲜明的格调风味。

雷山县桃江乡岩寨村,离乡镇府驻地1.5公里,距县城35公里,芦(山)榕(江)公路经寨脚而过。

贵州苗族舞蹈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探析

贵州苗族舞蹈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探析

贵州苗族舞蹈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探析摘要:贵州苗族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进程中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且创造了不少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

在苗族体育项目中,苗族的芦笙舞广为流传,而“锦鸡舞”是芦笙舞中最为典雅、华丽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丹寨县的锦鸡舞最为典型,也流传最为广泛。

本文以丹寨锦鸡舞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锦鸡舞艺术价值的探析,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民族舞蹈,为锦鸡舞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帮助。

关键词:苗族舞蹈;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一、贵州苗族丹寨锦鸡舞起源苗族锦鸡舞的起源地就是现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丹寨县,丹寨县人民认为锦鸡给他们带来了稻谷的种子,让他们得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因此,为了感恩锦鸡带给他们的美好生活,他们模仿锦鸡的神情和求偶姿态来进行祭祀活动。

流传至今,锦鸡舞已经成为了苗族人民参与性极高,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并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鸡舞的舞步轻盈欢快,舞姿优雅朴实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现在,锦鸡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国际舞台。

因此对丹寨锦鸡舞艺术价值的探析对于人们了解丹寨锦鸡舞,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锦鸡舞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都离不开锦鸡舞的参与。

例如,祭祀活动,人们跳锦鸡舞来祭祀祖先,并用木鼓伴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花山节是苗族寻偶恋爱的佳节,人们会跳在芦笙的伴奏下聚集在一起跳锦鸡舞,表达对伴侣的爱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在苗族婚礼上,人们会跳锦鸡舞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

总之,锦鸡舞已经有了祭祀性、习俗性、礼仪性、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二、贵州苗族丹寨锦鸡舞的表现力体现(一)舞蹈内容丰富多样锦鸡舞的内容根据用途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舞蹈的表演者多是一些对舞蹈有深刻认识的中老年人,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用途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节奏韵律来表现对活动的重视。

神奇丹寨苗族美眉火辣锦鸡舞(组图)

神奇丹寨苗族美眉火辣锦鸡舞(组图)

神奇丹寨苗族美眉火辣锦鸡舞(组图)苗族有很多支系,生活在贵州丹寨的苗族自称为“嘎闹”,“嘎闹”为黔东苗语方言,“嘎”意思为根源,“闹”则为鸟雀的意思,也就是说丹寨的苗族部落属于鸟图腾部落氏族。

位于黔东丹寨的苗族正是以鸟为本民族的图腾,他们通过古歌的形式铭记本民族的文化信仰,代代相传。

正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丹寨苗族以鸟图腾为核心形成了锦鸡文化、鸟笼文化、蜡染文化、芦笙文化等等。

万幸!在大汉文化不断入侵并逐渐抹去其他民族文化印迹的历史进程中,偏居一隅的丹寨那独特的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并保存至今。

因而丹寨也就成了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区。

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苗年、苗族服饰以及苗族芦笙祭祀乐舞等均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多达16项。

今天我要说的是其中之一的“锦鸡舞”,锦鸡舞为鸟图腾文化的核心,也体现了丹寨苗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征。

关于锦鸡舞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远古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苗族先祖在迁徙的过程中,是美丽的锦鸡帮助他们寻到了最后的定居地,也是锦鸡给他们带来了稻谷等农作物的种子。

因此,每逢盛大节日,苗族同胞击鼓吹笙大跳锦鸡舞,以纪念给他们带来自由祥和与欢乐的锦鸡!锦鸡舞是以模仿锦鸡的形体动作为核心,每逢节日,姑娘们身穿锦鸡服饰,冠发高耸,头戴悬有银质锦鸡的银花,下着绣花百褶短裙,裙前系有长方形的花围裙,后系满各色手织花带,脚传尖翘的绣花鞋,颈带银饰项圈,手带银手镯,小腿包有手织围巾,活脱脱一只婀娜多姿的活锦鸡!当欢快的芦笙音乐响起,姑娘们随着节拍身体急速舞动,头上锦鸡银花跃跃欲飞,腰间花带似五颜六色的锦鸡羽毛飘飞,那些银饰和着音乐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姑娘们凤眼微波流转,千娇百媚,真乃仙女下凡尘也!说了这么多,我们就此走进神秘丹寨,我们所去之地为丹寨的卡拉村。

才到卡拉村村口,前面站着身着锦鸡服饰的妙龄姑娘们,两边是正在吹笙的小伙子们,芦笙音乐响起,姑娘们手捧的美酒敬起,以此表达对远方客人的欢迎!贵州--无论是侗族还是苗族,他们是能歌善舞善于享受生活的民族,也是最为淳朴善良与热情大方的民族,喧嚣尘世那些肯蒙拐骗似乎离他们很远,当我们的大汉文化不断传播到每个角落的时候,为什么那些劣根文化也一并传播?我们时时不得不无奈地欸乃一声!当我们刚刚站稳,一碗美酒已经送到嘴边,一个彩蛋已经挂到胸前,吃了这个蛋喝了这碗酒,从此烦恼不再有!姑娘们笑靥如花,天真质朴写于脸上。

浅谈苗族锦鸡舞的特点及成因

浅谈苗族锦鸡舞的特点及成因

浅谈苗族锦鸡舞的特点及成因王家明摘要:锦鸡舞作为苗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苗族其他艺术文化一样,是苗族人民为了展现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而逐渐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不论是从舞蹈的造型还是舞步的特点,无一不反映情、意、形三者的融合,尤其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而成的各种花纹图案的美丽衣裙和银饰的搭配,锦鸡觅食、嬉戏的生动舞步,主题尽显出苗族锦鸡舞无限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锦鸡舞;小学课堂;重要性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备的教育。

没有舞蹈教育,也就不是完整的艺术教育。

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性,通过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小学生体魄、陶冶情操、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还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

由于校园舞蹈作为学校教育它正是我国各类小学以课外活动、少年宫、舞蹈艺术团、培训班等形式方兴未艾,越来越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支持。

二、通过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民族舞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情绪和学习状态,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力营造民族舞蹈氛围。

针对小学生年龄约在6-13岁左右,多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也很少接触少数民族舞蹈,基础较差的情况,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观看少数民族舞蹈音像资料,或亲自示范一段优美、舒展的民族舞蹈组合给学生看,调动他们热爱民族舞蹈的情绪,提高他们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民族舞蹈的特点,向学生进行感性的描素和启发,以调动情绪,之后在教动作。

比如教跳苗族锦鸡舞时,先向学生描述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教学生跳锦鸡舞时,眼前是炊烟袅袅的村寨、错落有致的梯田,梯田上有勤劳质朴的农民在耕作、可爱的孩子在嬉戏,幽静的山谷传来阵阵的鸟儿清脆的啼叫声,美丽的锦鸡正在枝头翩翩起舞。

激起学生了解苗族风情兴趣,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能够理解该舞的意境,自然的拔直了后背、挺起了胸,视线也放远了。

苗族精髓.doc

苗族精髓.doc

苗族精髓锦鸡舞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

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

锦鸡,是苗家人的吉祥物,图腾的象征。

那七彩的颜色代表着苗家人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也表现了苗家人对锦鸡的崇拜。

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锦鸡,身上的羽毛色彩为:头青、颈绿、身红、尾毛麻花且比身长。

锦鸡漂亮的羽毛百鸟无比,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于是,心灵手艺的苗族姑娘,在崇拜锦鸡中师法锦鸡,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仿照锦鸡的羽毛刺绣成各种花纹图案的衣裙穿在身上,就像锦鸡一样美丽。

每当逢年过节,喜气来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颈戴银项圈、胸配图腾银盘,穿戴自己剌绣的盛装,精心打扮来到芦笙塘,踩着“四滴水”芦笙舞曲翩翩起舞,五彩斑斓的服饰,犹如锦鸡开展了漂亮的羽毛,故名“锦鸡舞”。

民间锦鸡舞的芦笙音乐轻快流畅,优美动听,曲调丰富,有100多首。

1958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何云、简其华、张淑珍编著出版的《苗族芦笙》一书就收录了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芦笙手吹奏的锦鸡舞乐曲,誉麻鸟为“芦笙音乐之乡”。

锦鸡舞表现了苗族人民温和娴静的性格,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精神状态,凸显着苗族人民古老而绚烂的美感追求,是民间舞蹈中一枝烂漫的山花。

如今,锦鸡舞在传播的过程中,已逐步演变。

经丹寨文艺工作者的再创造,其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的锦鸡动作,有锦鸡觅食、嬉戏、展翅翱翔等,其动作轻盈流畅、优雅自然,很受人们的喜爱,在深闺人未识的锦鸡舞从山旮旯里走进了都市,从民间走上了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深受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

锦鸡舞自搬上舞台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久演不衰。

二十世纪80年代,锦鸡舞焕发出了艺术魅力的生机,被黔东南州歌舞团采编后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奥地利和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博得了西方观众的阵阵喝彩;1989年州歌舞团将锦鸡舞带到大连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表演,赢得了专家学者的赞赏。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摘要:锦鸡舞是源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具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

本文阐述了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形成,并从“锦鸡舞”的内容形式和服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苗族舞蹈;锦鸡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前言锦鸡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兴趣,强烈的工作氛围,深庄严的宗教,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民族感情。

它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本族人民用于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友谊、团结合作象征的管簧乐器,是于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锦鸡舞”是苗族的原生态舞蹈,因其服饰和舞姿模仿锦鸡而得名。

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同胞,通常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行了隆重的吹笙跳月,敲响了鼓,跳起了“锦鸡舞”,以纪念祖先,让他们能自由、和平和快乐的记忆起美丽的锦鸡。

跳锦鸡舞时,风领导男女然后舞蹈,形状排列在管,又沿着逆时针的圆圈舞。

到四个步,六个步,然后转身,根据膝盖的自然摆动的舞蹈的基本特征,开始第一步左脚,左一步向左轻脚步,右脚贴近左,然后一步一步右脚,左脚右脚齐,然后一步离开,再一步左脚,右脚跟上。

每跳一步,而自然颤抖着对自然开放两岸膝盖,双手的节奏,悠闲地摆动,如锦鸡翅膀,扇动翅膀时,非常漂亮。

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的前景和生活条件和谐的精神,苗族人民是温和娴静的,发展是值得继承。

在漫长传播的过程中,“锦鸡舞”不断的演变着,经过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创作后,其舞蹈动作在数量上丰富了许多,使“锦鸡舞”,在民间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内容形式和服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得舞蹈动作更丰富,更具生命力;锦鸡服饰的装点,使“锦鸡舞”形象更为生动,使舞蹈更为优美。

(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苗族“锦鸡舞”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性质,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祭祀性、习俗性、礼仪性、自娱性和表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下称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的麻鸟型短裙的苗族地区。

这支苗族系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锦鸡舞是远古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只是将鸟和凤变得更具体、完善而美丽。

锦鸡舞属芦笙乐舞,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在芦笙舞蹈中,刻意模仿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跳舞。

在苗族的盛大节日:“吃新节”“祭祖”“苗年”都要跳锦鸡舞。

村寨里的女性从小就学会跳锦鸡舞。

各村寨的锦鸡舞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锦鸡舞的原貌。

锦鸡舞最初的功能与祭祖有关,在12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锦鸡舞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

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的爱情起着桥梁作用,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内容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内容。

在祭祖活动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灵请到鼓里,然后用芦笙及芦笙舞(锦鸡舞)唤醒他们,即“唤鼓”或“醒鼓”,之后每一个祭祀环节,都要吹演芦笙舞,直到把祖灵请到原地安息,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的礼仪等均可见锦鸡舞的真颜。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两三圈不等。

近年来也有双人或四人舞在民间出现。

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

锦鸡舞的角色分芦笙演奏者和锦鸡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芦笙演奏,女性为锦鸡舞伴。

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锦鸡舞的伴奏乐器——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

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曲调有近百种,而舞步更加独特。

步、上肢、腰、手、膝等,都有自己的一招一式。

它完全与其他芦笙舞有不同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