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矿产勘探学课件第5章勘查工程系统
矿产勘探学课件第5章勘查工程系统

利用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 面的遥感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 分析,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 矿产分布的方法。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 的遥感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 析,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矿 产分布的方法。
地质勘探技术
地质填图
通过对地表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编制地质图,来研究 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方法。
勘查工程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
勘查工程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对整个勘查区域进 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科学性原则
勘查工程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 技术手段进行勘查。
经济性原则
勘查工程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勘查质量的 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02
CATALOGUE
勘查工程系统设计
根据目的和作用的不同,勘查工程可以分为地质勘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球化学勘探工程等 。
勘查工程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
通过勘查工程手段,获取地下地质信 息,为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 等提供科学依据。
任务
确定地下地质构造、岩性、矿体分布 等,评估矿产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为 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技术先进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 备,提高找矿效果和精度 。
安全可靠
确保施工安全,防范各种 工程事故。
勘查工程系统的优化设计
优化勘查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 的勘查方案,提高找矿效 果。
合理布置工程
根据矿床特征和地质条件 ,合理布置各类工程,提 高勘查效率。
加强综合研究
综合分析各种勘查信息, 提高对矿床的认识和勘查 精度。
勘查工程系统的基本构成
矿产勘查学

第一章绪论1.矿产勘查:在区调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地质科学理论,使用多种勘查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所进行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
2.矿产勘查学:研究矿产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条件、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变化特征和研究工业矿床最有效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内容:矿产预测、矿产勘查、矿产评价。
研究对象:工业矿体基本任务:研究矿体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矿体变化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合理有效地预测、勘查和评价矿床的理论和方法3.矿产勘查学的研究方法:地质观察研究法、勘查统计分析法、勘查模型类比法、技术经济评价法4.矿产勘查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2.循序渐进: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3.全面研究;4.综合评价;5.经济合理5.矿产勘查阶段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目的与意义:减少勘查投资风险,确保后续勘查合理性,提高矿产勘查效益5.矿产资源: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内或地表的自然富集物,并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6.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1.地质可靠程度:预测的4、推断的3、控制的2、探明的12.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3、预可行性研究2、可行性研究13.经济意义:经济的1、边际经济的2M、次边际经济的2S、内蕴经济的3、经济意义未定的7.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中经济可采部分基础储量(b):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
第二章矿床类型1.矿床勘查类型:按矿床主要地质特点及勘查难易程度,将特点相似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划分的类型。
划分目的:总结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为合理选择勘查手段、勘查程度、工程部署提供依据划分依据:矿体规模、主矿体形态变化程度、主矿体厚度的稳定性、受构造和脉岩影响程度、矿体中主要有用组分的分布均匀程度。
2.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原则:1.追求最佳勘查效益原则;2.从实际出发原则;3.以主矿体为主原则;4.类型三分,允许过渡原则;5.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原则第三章矿产勘查技术方法1.矿产勘查技术方法根据原理可分为:1.地质测量法:小比例尺地质测量(1:100万~50万);中比例尺地质测量(1:20万~5万);大比例尺地质测量(1:1万以上)2.重砂测量法:水系法、水域法、测网法3.地球化学方法:岩石测量法、土壤测量法、水系沉积物测量法、水化学测量法、生物测量法4.地球物理方法:与围岩有明显物性差别;有一定体积。
矿产勘查地质学8课件.ppt

界 线
储量级别分界线
零点分界线
第三节 矿体的圈定
一、矿体储量计算边界线的种类 1、可采边界线
据最小工业品位、最小可采厚度以及米百分率确定的 矿体边界线。它圈定的储量直接作为开采储量,探明 的次边际经济的、次经济的、经济的资源量。 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
第三节 矿体的圈定
一、矿体储量计算边界线的种类 二、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三、矿体圈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矿体I
矿体II
通过矿体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在平面 和剖面上对矿体进行连接和圈定
第八章 矿产储量计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矿产工业指标
第三节 矿体的圈定
一、矿体储量计算边界线的种类 二、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2、暂不可开采边界线
由边界品位和最小可采厚度圈定,此边界线与可采边 界线之间的矿产资源量称为: 预可采储量:Provable Extractable Reserve 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一、矿体储量计算边界线的种类
3、矿石类型与矿石品级边界线
据矿石类型和矿石的技术路线来确定的边界线,
常指在可采边界内不同矿石类型和技术品级的 边界线
4、储量级别边界线
据不同储量级别条件所圈定的界线
5、内边界线
由见矿工程联接的矿体边缘线
6、外边界线
没有工程控制,外推的矿体边界线
7、零点边界线
矿体厚度趋近零的各点的连线,即矿体尖灭点的联线, 连线以内矿石品位为边界品位
二、矿体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一)零点边界线的确定方法 1、中点法
矿产勘查地质学6课件.ppt

二、样品分析误差的检查与处理 1、样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样品分析误差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
有些矿产的 质量是由物理性质组成,就需要技 术取样来确定。 目的:了解矿石、围岩的技术性质,确定矿产 的质量和开采条件 任务:测定矿石及近矿围岩的物理性质,如湿 度、孔隙度、松散系数、抗压强度等
xi 外检分析样品的平均品 位
nx
My
yi 基本分析样品的平均品 位
ny
② 求均方差
mx x 检查分析结果样品平均 品位的均方差
nx
my
y 基本分析结果样品平均 品位的均方差
ny
③求平均值品位的均方差
x
( xi M x ) 2 外检分析结果的均方差 nx
y
( xi M y ) 2 基本分析结果的均方差 ny
当N>30%,则需要外检或内部检查,若结果不变,需返工或仲裁
超差率N
超差样品数 检查样品数
100%
●据总体相对误差处理 计算总体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总体相对误差 M= 原分析值平均品位 100%
M值大于矿石品位的 允许误差,需复检,然后再决定是否返工或 仲裁。
3、检查结果的处理
2)系统误差的处理
2)样品长度(采样长度)(sample length) 一个样槽具有三大要素即断面规格,断面形态、样品长度。 ★概念:单个样品沿着采样线刻取的长度(即单个样槽的长度) ★影响样长的因素 ●矿体厚度●矿石类型●矿化均匀程度●最 小可采厚度,一般小于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一般小于 夹石剔除厚度 3)确定样长的方法 ●类比法 ●试验法
矿产勘探学课件.ppt

矿产勘探学课件
一、矿产资源储量单位及工业指标
•矿产工业指标有两类: •一类是一般性工业指标,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 供预查或普查阶段评价矿床和估算储量时参考。 •另一类是矿床具体的工业指标,是根据矿床地 质特征,结合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成果,并按 当时市场价格进行论证,由投资方(业主)向地质 勘查单位提供的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和下达的 矿产工业指标,供详查和勘探阶段评价矿床、圈 定矿体、估算储量时使用。
一、矿产资源储量单位及工指标
•4、制定品位指标的方法 •边界品位,一般采用原全国储委发布的《矿产工业要 求参考手册》提出的指标,或邻区同类矿山采用的指标, 或相关勘查规范确定的指标。原则上边界品位应是实验 室流程试验结果中尾矿品位的1.5-2倍。针对具体矿床 (矿产地)的品位指标,只能是一个数值,如铜边界品位 0.3%。不能是0.3-0.5%。 •最低工业品位,有两种运用方式,对品位变化较稳定 的矿产,如铁矿、铝土矿等,最低工业 品位常用于块段; 对品位变化较大的矿产,如金、 银、铜矿等,最低工业 品位常用于单工程。 •不同勘查阶段确定工业指标的方法应不完全相同。— 般预查、普查阶段多用类比法确定;详查阶段常用统计 法、价格法确定;勘探阶段一般采用方案法确定。
硫化矿石项目
边界品位(质量分 数)%
最低工业品位(质量 分数)%
矿床平均品位(质量 分数)%
最小可采厚度m 夹石剔除厚度m
坑采 0.2~0.3
•8)剥采比(剥离比) •剥采比是指矿床露天开采时,剥离的废石体积与采 出矿石数量的比,即剥离量与矿量的比值。单位为立 方米/吨(每单位矿石量需剥离的废石体积)。大于此指 标者,则不宜露天开采,应考虑地下开采。
第五章 煤炭资源的普查、详查与勘探

(4)当地质构造为盆地或穹窿构造时,勘查线呈放射状排列 )当地质构造为盆地或穹窿构造时, (图7-1-4)。 )。 (5)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层产状在勘查区内变化大且无 )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规律时,则在勘查区内采用平行、 规律时,则在勘查区内采用平行、斜交或放射状排列的综合布 置方式( 置方式(图7-1-5) )
1 2 3 4 1 2 3 4 5
5
(a) 1 2 3
(b) 4
7-l-1 简单单斜时勘查线成平行排列布置示意图 (a)平面图;(b)立体图; 1-煤层露头;2-钻孔;3-探槽;4-产状
(2)当地层褶皱紧密,两翼走向虽有变化但基本与褶皱轴向一 )当地层褶皱紧密, 且为线状褶皱时,勘查线垂直褶皱轴向成平行排列( 致,且为线状褶皱时,勘查线垂直褶皱轴向成平行排列(图71-2)。 )。 (3)当地层走向有大的方向性变化,且主要走向呈弧状时,两 )当地层走向有大的方向性变化,且主要走向呈弧状时, 条或两条以上的勘查线可在其延长方向上相互斜交( 条或两条以上的勘查线可在其延长方向上相互斜交(图7-1-3)。 )。
煤矿床勘查类型划分指标研究
(一)煤层稳定程度的研究
煤层稳定性是指煤层形态、厚度、结构和可采性的变化程度。 这里煤层形态是指煤层在空间中的展布特征;煤层结构是指煤层 中夹矸的数量及分布特征。 1、影响煤层稳定程度的因素 (1)勘查区范围的大小 (2)煤层厚度及结构变化 (3)资源/储量估算指标的变化 (4)勘查区(井田)勘查工程数目多少
第三节 勘查工程的布置
一、勘查工程布置系统
一、勘查工程布置系统
1.勘查线的布置方式 . 根据勘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勘查线可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 根据勘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勘查线可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 (1)当地层产状明显且沿一定方向变化不大、为简单的单斜 )当地层产状明显且沿一定方向变化不大、 勘查线垂直地层走向成平行排列的方式布置( 时,勘查线垂直地层走向成平行排列的方式布置(图7-1-1)。 )。
《矿产勘查学讲义》课件

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绿色勘查:采用环保技术,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 利用,减少浪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 综合利用率
科技创新:推动矿产勘查技术的 创新,提高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全球矿产资源勘查与合作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矿产资 源勘查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全球 矿产资源
监测等
矿产勘查学的实践应用
05
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
矿产资源评价:对矿产资源的储量、品质、分布等进行综合评价 矿产资源预测:根据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预测 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的方法:包括地质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等 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的应用: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定义:矿产勘查学是研究矿产资源形成、分布、勘查和评价的学科。 任务:矿产勘查学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和评价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矿产勘查学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 应用:矿产勘查学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矿产勘查学的发展历程
YOUR LOGO
,
矿产勘查学讲义PPT课件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矿产勘查 学概述
03.
矿产勘查 学的理论 基础
04.
矿产勘查 学的技术 方法
05.
矿产勘查 学的实践 应用
06.
矿产勘查 学的未来 发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内容
01
矿产勘查学概述
02
矿产勘查学的定义和任务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作业指导书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概述 (3)1.2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的意义 (4)第2章地质基础知识 (4)2.1 地质构成与地层划分 (4)2.1.1 地质构成 (4)2.1.2 地层划分 (4)2.2 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4)2.2.1 岩浆岩 (4)2.2.2 沉积岩 (5)2.2.3 变质岩 (5)2.3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件 (5)2.3.1 地质构造 (5)2.3.2 地质图件 (5)2.3.3 地质图件的编制与解读 (5)第3章矿产资源特征 (5)3.1 矿产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5)3.2 矿产分布规律与成矿条件 (6)3.3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6)第4章地质勘探方法与技术 (7)4.1 地质调查与填图 (7)4.1.1 野外地质调查 (7)4.1.2 室内地质填图 (7)4.2 物探方法及其应用 (7)4.2.1 磁法勘探 (7)4.2.2 电法勘探 (7)4.2.3 重力勘探 (7)4.3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7)4.3.1 光学遥感 (8)4.3.2 雷达遥感 (8)4.3.3 热红外遥感 (8)4.4 钻探与取样分析 (8)4.4.1 钻探工程 (8)4.4.2 取样分析 (8)第5章矿产资源勘查 (8)5.1 矿产勘查阶段与程序 (8)5.1.1 初查阶段 (8)5.1.2 普查阶段 (8)5.1.3 详查阶段 (9)5.2 矿产勘查方法与技术 (9)5.2.1 地质勘查方法 (9)5.2.2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9)5.2.3 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9)5.2.4 遥感勘查技术 (9)5.3 矿产资源评价与预测 (9)5.3.1 矿产资源评价方法 (9)5.3.2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 (10)第6章矿山设计与建设 (10)6.1 矿山设计原则与内容 (10)6.1.1 设计原则 (10)6.1.2 设计内容 (10)6.2 矿山建设程序与要求 (10)6.2.1 建设程序 (10)6.2.2 建设要求 (11)6.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11)6.3.1 环境保护措施 (11)6.3.2 治理要求 (11)第7章矿产资源开发 (11)7.1 矿产开采方法与工艺 (11)7.1.1 开采方法选择 (12)7.1.2 开采工艺流程 (12)7.1.3 采矿设备选型 (12)7.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回收 (12)7.2.1 综合利用原则 (12)7.2.2 资源回收技术 (12)7.2.3 共伴生矿产利用 (12)7.3 矿山生产组织与管理 (12)7.3.1 生产组织 (12)7.3.2 生产计划与管理 (12)7.3.3 质量管理与控制 (12)7.3.4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12)第8章矿山安全生产 (12)8.1 矿山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12)8.1.1 法律法规概述 (13)8.1.2 主要法律法规内容 (13)8.1.3 矿山安全标准 (13)8.2 矿山安全技术与措施 (13)8.2.1 矿山安全技术与工艺 (13)8.2.2 矿山安全措施 (13)8.2.3 矿山安全监测与监控 (13)8.3 矿山职业健康与环境保护 (13)8.3.1 矿山职业健康 (13)8.3.2 矿山环境保护 (13)8.3.3 矿山生态修复 (13)第9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 (14)9.1 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4)9.1.1 产值贡献 (14)9.1.2 就业效应 (14)9.1.3 财政收入增加 (14)9.1.4 环境影响 (14)9.2 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14)9.2.1 优化产业结构 (14)9.2.2 延伸产业链 (14)9.2.3 区域协同发展 (14)9.2.4 创新驱动 (14)9.3 矿产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升级 (15)9.3.1 优化资源配置 (15)9.3.2 发展循环经济 (15)9.3.3 淘汰落后产能 (15)9.3.4 培育新兴产业 (15)第10章矿产资源管理与政策 (15)10.1 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 (15)10.1.1 管理体制概述 (15)10.1.2 政策措施 (15)10.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 (15)10.2.1 监管体系 (16)10.2.2 监管措施 (16)10.3 矿产资源开发与国际合作 (16)10.3.1 国际合作现状 (16)10.3.2 合作策略与措施 (16)第1章绪论1.1 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开发概述地质勘探是对地球表层及地壳深部的地质结构、地质体、地质现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为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标志。
矿体外部形态标志
矿体内部 结构标志
矿
矿
矿
体
体
体
厚
形
产
度
态
状
规
模
矿
矿
夹
石
石
石品类ຫໍສະໝຸດ 位型品级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内容包括: ★ 矿体的变化性质 ★ 矿体的变化程度 ★ 控制变化的因素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1、矿体变化性质的研究 •概念:矿体变化标志在矿体不同空间位置上相互之间的 联系特点与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也就是矿体各种标志在 空间上的变化是随机型变化,还是确定型变化;是有规 律变化,还是无规律变化等特征。
•据晋可夫、卡里斯托夫关于矿体变化性质的研究成果, 将矿体变化性质分为:
•1)规则的或坐标性变化(结构性变化):在矿体剖面 中沿一定方向可分成若干区段,每个区段范围内,标志 值呈逐渐增大或减小的变化趋势,有时呈线性变化。矿 体形态标志往往呈有规律的变化、结构性变化,典型标 志如矿体厚度。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在工程间距或工程数量相等时,变化程度越大,勘查精 确度越低。为获得相同精度,则变化程度大的矿体比变 化小的矿体勘查工程间距要小,数量要多。因此,它直 接影响到矿体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手段的选择,工程 间距的确定,以及矿体的圈定方法和圈定结果的可靠性 。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一个矿体的内部,多种标志的变化程度往往不 同,不同类型的矿床其最大的变化标志也可不 同。例如,贵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矿体的 内部结构变化程度(矿石品位、品级及类型) 大于矿体外部形态标志的变化;黑色金属—— 矿体外部形态标志的变化大于矿体的内部结构 变化程度(矿石品位、品级及类型)。 •矿石品位是大多数内生矿床的最大变化标志。 •矿体厚度、形态、产状及规模是大多数外生沉 积矿床的矿体变化最大标志。
•П.Л.卡里斯托夫在研究矿石品位性质时,提出了品 位的方向性变化的概念。他认为,矿石品位变化虽然有 时似乎是不规则的,但往往可以看到沿矿体某一方向在 一定范围内品位数值有总体升高或总体下降的现象。这 种近于波浪式的“方向性变化”并不是沿整个矿体都存 在,有时它只存在于矿体的某一部分,相反,跳跃式的、 不连续的随机变化却存在于矿体的全部范围内。赵鹏大 (1964)将其称为“局部不相依,但总体相依”的情况, 即相邻两点观测值虽无数值依赖关系,但在矿体某一定 范围或一定方向上,变量数值具有总体升高或总体降低 的趋势(随机性+结构性)。 •局部变化在勘查中是很难控制的 ,但可以控制矿体的 总体变化。总体变化相当于趋势分量,局部变化相当于 剩余变化。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两矿体的变化性对比图 见矿工程中矿体的厚度相同,方差、变化系数相同,但矿体 的形态、矿体的变化完全不同,相同的工作量则勘查精度也 不相同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二) 矿体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
•矿体地质研究侧重与影响勘查的最主要的矿体变化
标志的研究,即矿体外部的形态标志和矿体的内部结
产状包括走向 、倾向、倾角 以及侧伏方向 和侧伏角(针 对脉状、透镜 状、柱状等矿 体)等,反映 矿体空间产出 形态,对勘查 工程布置也有 相当的影响。
一、矿体形态基本类型
广义的矿体产状还包括:
• 矿体的埋藏情况——如地表矿、隐伏矿及 埋藏的深度。
• 矿体与岩浆岩空间位置关系——如岩体内 、接触带、围岩中。
矿产勘探学课件第5章 勘查工程系统
一、矿体形态基本类型
3、三向延长的等轴状块状的矿体
块
状 矿
体积巨大、没有走 向和倾向的块状矿 体,如各种斑岩型
体
铜、钼矿等。形状
的
在三度空间上变化
勘
均匀,对勘查剖面
查
方向影响不大,一
剖
般采用两组相互垂
面
直的勘查剖面。
一、矿体形态基本类型
(三)矿体产状
矿体地质研究
矿床地质研究
矿矿
矿
体体
体
质形
内
量态
部
品规
结
位模
构
矿
成
成
石
矿
矿
组
条
过
构
件
程
成
成
分
因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3、矿体地质研究的中心问题 •矿体的变化性(变异性)和矿体的变化程度
•4、研究意义 •对于矿床的勘查和开采,影响最大的矿石品位、类型、 矿体的厚度、形态、规模及产状的变化。 •矿体特征值的变化性研究是矿床勘查的基础,是划分 勘查类型的基本依据,考虑勘查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时 也是矿体评价时的主要依据。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矿体地质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矿体各种标志 的变化性,目的在于阐明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 性特征或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勘查方法及矿 床的工业评价提供依据。
任 务 目
标志变化性 标志变化特征
服 务
选择合理勘查方法
领 矿床的工业评价
的
域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2、矿体地质研究与矿床地质研究的区别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常见的变化类型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2、矿体变化程度的研究 •变化程度包括至少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变化幅度(大小) 、变化速度及变化范围。
•变化幅度是指矿体某标志观测值偏离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变化速度是指矿体某标志相邻观测值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快慢 ,即变化梯度大小。 •变化范围是指从计算矿体某标志的变化幅度特征的观测值的空 间域大小。
• 矿体与地质构造空间位置关系——如与褶 皱和断裂的空间关系。
• 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如整合 型、切穿型、组合型。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
•(一) 矿体地质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1、矿体地质的概念
•矿体地质特征是指矿体本身固有的地质特点、特性和 标志。常概括为矿体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质量特征,简 称矿体地质。 •矿体地质以矿体为研究对象,一般包括矿体的形态、 产状、规模、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不同类型、品级矿 石及夹石等在矿体中的分布)等方面特点的变化情况, 以及控制这些变化的地质要素,如构造、岩性、成矿作 用等。 •矿体地质特征研究包括矿体的变异(变化)性、矿体 变化的规律性、矿产的共生性研究。
•2)偶然的或不规则的变化(随机性变化) : 在矿体内某一区段或某一方向上,相邻观测点 所获得的标志值相互之间既无局部联系,在整 个区段上也无总体相关,标志值得大小呈现无 规律的急剧的跳跃或不连续的杂乱变化。矿体 质量标志往往为随机性变化,典型标志如贵金 属矿床的品位变化。
二、矿体地质特征及其数学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