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优化方案概要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供血不足及心功能受损。
传统中医学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衰弱、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所致。
中医诊断心衰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施治,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配方等。
一、药物治疗:
1.补气药物:包括党参、黄芪等,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脏供血量。
2.活血化瘀药物:包括桃仁、红花等,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促进血液循环。
3.利水消肿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等,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4.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等,可以减轻心脏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脏功能。
二、针灸疗法:
1.舌尖灸:针灸舌尖,可达到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2.心包经穴位针灸:通过刺激心包经相关穴位,以调节心脏功能。
3.神阙穴针灸:刺激神阙穴可以调整心脏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三、中药配方:
1.复方丹参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2.通心络胶囊:含有丹参、川芎、水蛭等中药,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保护心脏功能。
3.莲子心血康胶囊:主要成分为莲子心、石菖蒲等,可补气养血,改
善心脏功能。
以上是心衰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进
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根
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应遵守医生
的指导,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惫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那么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那么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那么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病症。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抚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老年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及调护

老年慢性心衰的中药治疗及调护慢性心功能不全,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当心脏失去了代偿能力以后,心室舒张期末的容量超过一定限度,心室的排血阻力增加,心脏收缩无力,产生将静脉回流心脏的血液不能充血分排出,心输出量减少,动脉系统内血液供应不足,静脉系统内郁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老年病科常见多发病。
本病属中医“心悸”、“水肿”范畴,多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阳虚水泛所为,当以养心益气,温阳化瘀,回阳利水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心气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结代。
当以补气安神为治,方用养心汤加减,药取党参、黄芪、炙甘草、五味子、当归、川芎、茯苓、半夏、酸枣仁、柏子仁、炙远志各10克,肉桂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柏子养心丸,或通脉养心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红参浓缩口服液,或黄芪精口服液,或炙甘草合剂,或补心气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红景天流浸膏,每次服5~10滴,饭前服,温开水送下。
每日2~3次。
气阴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疲乏无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淡白无华,舌红苔薄,脉结代而细。
当以补气养阴为治,方用生脉饮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药取党参、玄参、丹参、麦冬、五味子、当归、天冬、茯苓、桔梗、酸枣仁、柏子仁、炙远志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胶囊、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西洋参片,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
心脾两虚型主要表现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头晕目眩,食欲不振,浮肿尿少,腹胀恶心,舌淡苔薄白,脉结代或细而无力。
当以益气养血为治,方用归脾汤加减,药取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茯苓、木香、桂圆、生姜、大枣、酸枣仁、炙远志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人参归脾丸,或人参健脾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虫草参芪膏,或当归养血膏,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灵芝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
中医护理,心衰的终结者

中医护理,心衰的终结者中药调理心力衰竭在中医中被归类为浮肿和喘症的范畴。
中医调理心力衰竭时,主要目标是扶正祛邪、温阳利水、化气行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调理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其作用:苓桂术甘汤:该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它有温阳利水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此外,它还有益气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金匮肾气丸:这是一种补肾壮阳的药物。
它由肉桂、干姜、熟地黄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输出量,并改善患者的气促和乏力症状。
五苓散:它由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和白术等药物组成。
这个方剂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以及心脏负担,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在服用中药调理心力衰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专业医生指导:必须在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因为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症施治,避免盲目增加药量。
注意剂量和频率: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遵循剂量和服药频率。
不要自行增加药量或更改用药方案。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中药调理心力衰竭通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遵循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种。
在针刺疗法中,通常可以选择心俞穴或者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刺激。
这些穴位的刺激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整心脏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心供血不足的情况。
心俞穴位于背部,位置在胸脊椎第七节棘突下方的旁开1.5寸的凹陷处。
通过对这一穴位的针刺刺激,可以起到疏通心脏经络,调整心脏功能的作用。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负责泵血供应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心脏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针刺心俞穴位可以改善心供血不足的情况,进而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足三里是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前缘下3寸的穴位。
针刺足三里穴位可以刺激胃经和脾经,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供血量。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3.减少心衰病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确保光线适宜、温度适宜。
(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如散步、太极拳、五禽戏等,注意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遵循中医饮食原则,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
(2)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合理搭配食物,如气虚证患者可适当增加黄芪、党参等补气食材;血瘀证患者可适当增加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食材。
(3)控制钠盐摄入,避免高脂、高糖、刺激性食物。
3.情志护理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1.定期评估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
2.加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解患者需求,优化护理服务。
4.探索新的中医护理方法,提升护理水平。
本方案旨在为心衰病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为目标,为心衰病的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1)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加强用药宣教,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四、护理评价
1.患者对心衰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
2.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3.心衰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4.患者满意度及护患关系。
五、持续改进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摘要】慢性心衰生存期低于恶性肿瘤患者,西医治疗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临床疗效,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在临床中推广,故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很有必要。
【关键词】方案;慢性心衰;加重期;临床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1-022011年度,本科共收治心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129例,按照本科“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共纳入94例,根据“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加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治疗。
因心衰方案于2010年3月始施行,故方案有较为扎实的临床基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共纳入病案94例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9.4岁,最大年龄92岁,最小年龄40岁。
因纳入病例中,平均年龄较大,故心衰原因较为明确,扩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占97.9%,有二例未找到明确病因。
心衰急性加重均为感染诱发。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术语》)【1】(内容略)。
1.3 西医诊断参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ningham)【2】(内容略)。
1.4 病例纳入标准非休克型,无昏迷,心率大于50次/分钟,无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非先心病,非恶病质,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1.5 排除标准并发严重高血压,SBP>180mmHg,DBP>110mmHg.并发严重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室颤等。
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本人拒服中药汤剂等。
1.6 治疗方法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本方案以“水瘀互结证”为基本证候,再根据临床表现辨属气虚、阳虚等、阴虚,以固定方剂为核心,随虚证而加减(具体药物略),配合中药外治法等。
1.7 西医治疗按《2007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治疗。
1.8 观察指标方案的临床疗效以水肿、喘息、上腹部不适明显缓解时间等。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

·9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Sep.2008 Vol.15 No.9 ·思路与方法·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方略徐贵成,潘立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治疗方略中图分类号:R259.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04(2008)09-0090-02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的泵血功能衰减,导致体循环(压力负荷)供血不足、肺循环(容量负荷)淤血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其居高不下的致残率、死亡率、再住院率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从经典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这一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治疗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更长期的、修复性的常规治疗策略。
多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治疗策略的转变,已经取得了明显疗效[1-2]。
然而,治疗过程中伴发的咳嗽、低血压、极度疲乏、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低钾血症、“利尿剂抵抗”等一系列问题又都无法回避。
中医辨证论治既可较快缓解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症候,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针对“心室重塑”这一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心环节,减缓神经内分泌激素对心脏的刺激和毒性作用[3]。
同时,中医药治疗的“补气强心极少蓄积中毒”、“利尿消肿无低钾低钠之虞”等明显优势,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长期的临床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须明辨缓急、虚实、轻重、病位、兼证五大内容,方可执简驭繁,统筹治疗。
1 辨缓急知病势,勿失良机慢性心力衰竭因患者基础病变、病程、兼证、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诸多不同,就医时病情轻重、病势缓急、临床表现可谓千差万别。
故须详查细诊,方不致误。
辨缓急者,意在知其病势,勿失良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心衰中医药治疗的优化方案
一、定义:慢性心力衰竭因其症状表现为喘憋、呼吸困难、水肿、咳嗽、心悸等,故中医归属“心悸”、“怔忡”、“咳喘”、“水肿”、“痰饮”、“心痹等病症范畴。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本病病位以心为主,以虚证居多,也可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者多为血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1、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纳少腹胀。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辩证分析:思虑劳心,暗耗心血,或脾气不足,生化乏源,皆可致心失血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
思虑过度可劳伤心脾,故思虑劳心则甚。
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无华。
纳少腹胀,神疲乏力均为脾气虚之表现。
气血虚弱,脉道失充,则脉细弱。
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当归15g 龙眼肉15g 黄芪30g 人参10g 白术12g 炙甘草6g 茯神12g 远志12g
酸枣仁9g 木香12g 肉桂9g 桂枝9g
生姜6g
方解:方中当归、龙眼肉为君药,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桂枝、生姜行阳气,调营卫。
2.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胸闷气短,面色恍白,自汗,畏寒喜温,或伴心痛,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辩证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则心悸不安;不能温煦肢体,故面色恍白,肢冷畏寒。
胸中阳气虚衰,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
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故自汗出。
阳虚则寒盛,寒凝心脉,心脉痹阻,故心痛时作。
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故脉象虚弱无力。
治则: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15g 炙甘草9g 龙骨30g 牡蛎30g
黄芪20g 人参15g 附子9g
方解:方中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心阳不足,形寒肢冷,加用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
3.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咳喘,不能平卧,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
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
辩证分析:阳虚不能化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饮溢肢体,故见浮肿;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眩晕;阻碍中焦,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食少,恶心呕吐。
阳气虚衰,不能温化水湿,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皆胃水饮内停之象。
治则: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15g 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12g
谷芽12g 麦芽9g 神曲12g 山楂9g
半夏12g 陈皮15g 生姜6g 猪苓15g
泽泻9g 杏仁15g 桔梗9g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谷芽、麦芽、神曲、山楂健脾消食,半夏、陈皮、生姜温中和胃止呕,杏仁、桔梗宣发肺气通调三焦水道。
4.血瘀气滞
症状: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紫暗,抓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
辩证分析: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气机郁滞,致心血瘀阻,心脉不畅,而心悸不安。
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心痛时作。
血瘀气滞,心阳被抑,故心胸憋闷。
脉络瘀阻,故面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
两胁胀痛、善太息为气郁不舒之证,形寒肢冷为阳虚寒凝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桃仁15g 红花15g 丹参12g 赤芍12g
川芎15g 延胡索9g 香附12g 青皮12g
生地15g 当归12g 黄芪12g 党参12g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加用黄芪、党参益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