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港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初步研究
中国典型近海海域甲藻孢囊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和赤潮生消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典型近海海域甲藻孢囊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和赤潮生
消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目前,大规模赤潮是全球重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
赤潮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重大挑战。
甲藻是赤潮发生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甲藻的研究是防控赤潮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将聚焦于中国典型近海海域的甲藻孢囊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和赤潮生消关系的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甲藻孢囊的采集与鉴定:采集样品来源于中国典型近海海域,包括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地。
采集后将进行甲藻孢囊的筛选与鉴定,对不同种类的甲藻孢囊进行分类和比较。
2. 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条件的研究:通过对样品的分析,探究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如水体温度、盐度、浓度等,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3. 甲藻孢囊分布与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关系的研究:通过对甲藻孢囊分布与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条件的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为预测和防控赤潮提供依据。
4. 赤潮生消机理的研究:通过对赤潮的生消过程进行研究,探究赤潮发生的机理和规律,为防控和处理赤潮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多种仪器设备进行甲藻孢囊的鉴定和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条件的分析,以期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海洋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种吞噬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初探

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种吞噬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初探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海域,近年来连年爆发大规模甲藻赤潮,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三种主要的甲藻赤潮原因种。
赤潮区海域具有高氮、低磷的营养盐特征,甲藻类生物的一些特殊适应策略很可能在其赤潮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围绕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溶解态有机物质的能力、营养盐奢侈吸收的能力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甲藻吞噬特性及其在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形成中的作用仍缺少科学认识。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针对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三种重要原因种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择等鞭金藻、隐藻及藻际细菌等作为吞噬对象,通过荧光标记和活体荧光等技术,对三种甲藻的吞噬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在不同营养盐条件下,研究了吞噬营养在甲藻生长中的作用;进而通过对比三种甲藻的吞噬特性,探讨了吞噬营养在三种甲藻赤潮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具有较强吞噬能力,可以吞噬细菌、金藻和隐藻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吞噬营养对米氏凯伦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N-控制、P-控制、N, P-控制和营养充足的条件下,添加藻际细菌后米氏凯伦藻最高生物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约12%、20%、14%和55%;添加金藻后米氏凯伦藻最高生物量分别提高了约36%、35%、16%和40%。
在营养限制和营养充足条件下,添加隐藻后米氏凯伦藻最高生物量提高了137%和25%。
这表明无论在营养限制还是营养充足的环境中,米氏凯伦藻都可以通过吞噬营养获得比光合自养更高的生长。
通过研究确认了东海原甲藻具有吞噬能力,但仅吞噬活的大肠杆菌和隐藻,不吞噬荧光标记的细菌、金藻和荧光微球。
隐藻和大肠杆菌可以加速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在营养限制条件下,添加大肠杆菌后东海原甲藻最高生物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9%;在营养限制条件和营养充足条件下,添加隐藻后东海原甲藻最高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0%和17%。
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生态学研究

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生态学研究一、内容简述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生态学研究是一篇关于厦门筼筜湖水环境的研究文章。
文章主要介绍了筼筜湖水体中赤潮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赤潮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机制,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了筼筜湖水体中赤潮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此外文章还对赤潮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生态学研究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并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探讨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赤潮的发生。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厦门筼筜湖,这个美丽的湖泊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厦门市民心中的一片净土。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筼筜湖的水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这片美丽的湖泊,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生态学研究。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筼筜湖的水质进行监测,了解水质状况及其变化;其次,对筼筜湖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影响赤潮发生的因素;再次,收集和整理有关赤潮发生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实验研究,探索赤潮发生的机制和防治方法。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在《厦门筼筜湖赤潮发生的生态学研究》这篇文章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赤潮现象的产生机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还运用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赤潮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实验方面,我们采用了实验室培养的方法,模拟赤潮生物的生长条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赤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繁殖方式。
此外我们还利用遥感技术对筼筜湖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影像拍摄,为赤潮现象的识别和定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近30年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和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近30年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和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长江口是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治理的海洋区域之一,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然而,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富营养化和赤潮频发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现象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现象的概括及趋势分析:通过对近30年来的观测数据,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现象的变化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及区域差异和发生机理进行探究。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的关系分析:利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观测数据和赤潮发生的记录,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关系,探究其发生机理和机制。
3. 控制策略的研究:在分析富营养化现象和赤潮发生的基础上,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控制策略和对策,为区域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数据分析法: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现象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
2. 实地调查法: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为研究区,对赤潮和富营养化现象进行现场调查,探究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
3. 模型模拟法:基于海洋数值模型,模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水动力和营养物质传输,分析其对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得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近30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
2. 探究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3. 提出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赤潮的综合治理策略。
五、研究的实际意义1. 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提高社会公众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3. 为中国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领域提供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东港市沿海赤潮危害的初步调查

东港市沿海赤潮危害的初步调查赤潮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海洋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构成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威胁,引起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为此笔者在2004年9月29日对东港海域发生赤潮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调查时间为2004年9月27日~10月10日。
调查地点在大东港海域,由西向东,全长93公里。
调查内容为浮游生物种类、理化因子、有病症的贝类特征及死贝的状况,营养盐主要成分一磷酸盐情况。
一、调查情况1.赤潮时间2004年8月11日、2004年9月12日、2004年10月9日。
第一次在獐子岛以西大鹿岛以东海域,面积达85公里。
第二次出现在锦江养殖水域,面积不大。
第三次出现在浅海滩涂开发管理站养殖水域,面积最宽150米左右,最窄20米左右,从上午8时至下午13时,近5小时。
2.死贝时间大鹿岛附近水域为8月20日开始,浅海开发管理站9月15日,锦江9月27日止。
3.理化指标水温,3月份到10月份最低3.5℃,最高24℃。
透明度:5月份到10月份最低0.4米,最高0.95米(滩面上)。
比重:8月到10月份最低1.011,最高1.017。
PH值:6到8月份,最低7.3,最高7.9。
水色的观察:鲜红色、暗红色、铁锈色并有异味,水色深度为40厘米。
4.病贝的生理特征病贝有30%左右上浮滩面,表现为闭壳肌松弛,开合无力,软体部消瘦,呈土黄色。
体壁薄,呈半透明状,外套膜组织变化十分明显,上皮脱落,结缔组织溶解并腐烂。
足部无光泽,无弹性,无粘液分泌,干枯瘦小。
鳃的变化个别有水锈堵塞现象,阻碍滤食。
生殖腺完全消失,外侧变薄,肌肉组织收缩。
有60%死贝,死于巢穴内窒息腐烂。
5月份总量473个/升(夜光虫占生物量2%)。
5.浮游植物的变化6月份9个观测站,平均每站111个细胞/升;7月份12个监测站,平均每站239个/升;8月份12个观测站,平均每站27.2个/升(夜光虫占3.8个);9月份浅海管理站一个点,生物量每立方米水体达上百万个;10月份生物量每立方米水体达上千万个。
近海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对赤潮的监测

近海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对赤潮的监测我国近海区域海水水质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呈现变坏的趋势,近几十年发生过多次赤潮,其主要原因就是水体富营养化。
在渔业上,赤潮直接带来了巨大损失,有时候赤潮还威胁到人类与动物的生命。
因此,找到发生赤潮的规律及赤潮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近海区域海水水质进行长时间的监测,除了现场采集海水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之外,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海水水质的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如氮、磷等)随着流水流入到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使水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由贫营养状态向的富营养状态变化的一种现象。
在不受人类干扰或很少受到人类干扰的自然条件下,湖泊这种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的自然过程非常缓慢,一般需要上千年或更长时间;而人为排放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使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因此在短时间内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且这种状态会持续较长时间。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变快,藻类等大量生物越来越多,使水体含氧量下降,水质逐渐恶化,因为缺少氧气而使得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的最主要表现是: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即所谓的“水华”。
由于占优势的浮游藻类因种类不同而拥有不同的颜色,水面往往呈现不一样的颜色:例如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海洋中的“赤潮”就是海水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主要有:营养状态指数法,营养度指数法和评分法。
营养状态指数法中根据水体透明度制定的卡尔森指数是最常用的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之一。
后来,日本的相崎守弘等人提出了修正的营养状态指数(TSIM),即以叶绿素a浓度为基准的营养状态指数。
这也是近海水域海水水质监测使用最多的一个指数。
除了浮游植物对水色的影响,悬浮物和黄色物质对海洋水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近海海洋水色时,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珠江河口赤潮研究进展与防治对策

S
20黄茅岛至大头洲附近海域、桂 山岛以北及桂Il Jfl畸箱养殖区
19-24
展态势,及早采取应急措施。 (3)进一步加大在赤潮研究领域的投 入,为珠江河口赤潮灾害的防治提供强有 力的理论支持。
6
2006年2月9日~ 23日
珠江口澳f J机场到洪澳岛北 部沿岸海区及深圳后海湾 珠江u桂山港和东澳岛码头 附近海域
球形棕囊藻
3∞
束造成明显的直接经 济损失
7
2006年4月26 日~29日
多环旋沟藻
1・2
网箱养殖n花、石敏、 军曹鱼大量死r:.经济 损失100万元
蓉下转第25页件遵
万方数据
一20_-
参考文献
【1]Elsberry
f18】刘春霞,王静,齐义表,等.基于WEF模式
GJ,et
EL,F帆WM,Holland
16
14 12
舞10
螽s
裂6
4 2 O
棚~田川Ⅲ一匕口[门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口珠江口
口广东省
2006年份
图1广东省与珠江口赤潮发生次数统计
万方数据
一19一
琵源及环境
帽科技信息2009年第1 o期
CHINA SCIENCE
Am
TE撇OGY
INFORMATION
h^ay.2009
罐嘲上接第20页
aj.热带
同化QuikSCAT风场资料的初步试验[J】.热 带海洋学报.2004;25(6):69-74 【19】丁一汇.天气动力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 (MJ.第l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f7_19 f20]Lau
KH.Lau NC.Observed
水体富营养化 与赤潮

2. 旅游方面
藻类的大量生长,使水的透明度下降,水 色不好,有臭味等,从而使水体的旅游价值降低 或消失,这是国外对富营养化问题感到危害严重 的一个主要方面。我国的一些有名的风景游览湖 泊,如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南京玄武湖、长春 南湖等也都已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营养化严重后 也带来了水的卫生学指标的下降。如东湖已有几 个天然游潮生物 1.赤潮的基本概念 所谓赤潮(red tide)是海洋或近岸海水养殖水 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 殖而引起海水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 异常现象。和淡水中“水华”相近,但水华不一 定有害。
五、富营养化的防治
(8)生物防治 过去对富营养化防治的措施都集中在理化 方法和工程措施,对利用生态学方法,即从生态系统结 构和功能的调整来进行治理很少注意。70年代有不少学 者强调了生物的作用,提出了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 这一名词,并举出了不少实际观察和试验事例,表明这 是一个有潜力的、有生命力的措施。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整个生态系统的管理,从营养环节来控制宫营养化,使 营养物改变为人类需要的终产品(鱼)而不是“水华”。 ①鱼类的直接吞食 ;②浮游动物的作用 ;③高等植物 的克藻效应 。
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价
3.生物学指标:包括指示种类(蓝藻中几个种类),种类组成, 生物现存量(数量、生物量、叶绿素量等),初级生产量,细 菌等。 4.综合性指标 (1)美国环保局标准
总磷(n18/m3) 叶绿素a(nlg/m3) 透明度(m) 深水层溶解氧(饱和度%) 贫营养 <10 <4 >3.7 >80 中营养 10—20 4—10 2.0一3.7 10—80 富营养 >20 >10 <20 <10
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价
(6)综合营养状态指数MTSI 利用总磷(TP)、叶绿素a(Chl.a)、透明度 (SD)反映湖泊营养状态,公式如下: MTSI=[STSI(TP)+STSI(CHLa)+STSI(SD)]/3 其中:STSI(TP)=6.67f(TP)+7.21 STSI(CHLa)=3.05 f(CHLa)+0.95 STSI(SD)=4.82 f(SD)+5.66 式中: f(TP) =log[log(TP+0.025)+1.7] f(CHLa) =log(CHLa+0.5) f(SD) =log(SD) MTSI值与总磷相关系数为0.98,与叶绿素a相关系数为0.80,与透明度相关 系数为0.95。评价标准为:MTSI<1极贫营养型;1~3贫营养型;2~5 中营养型;4~7富营养型;6~10极富营养型。 (7)还有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营养度法(AHP- PCA),相关加权营养状 态指数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海洋湖沼通报Transactions of Oceano log y and Lim no logy l4新村港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初步研究*李巧香,黄文国1,周永召2(1.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570206; 2.国家海洋局海口中心站570311)摘要:根据2006年7月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赤潮灾害全过程的监测结果和该海域全年常规监测结果,采用富营养化综合指标法、单项指标法和氮磷比值法对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富营养化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赤潮爆发期,麒麟菜和江蓠养殖区局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或过营养化;该区域在赤潮爆发初期和维持阶段叶绿素a和化学耗氧量含量比较高,在消亡阶段其含量明显降低。
在常规监测时段,该海域多数调查站位水体中的氮磷比值都低于15,基本上处于氮限制状态;赤潮爆发后,水体中的氮磷比值快速升高至54~220,水体转为磷限制,随着氮、磷等营养物质被消耗,赤潮开始消退,随后水体又转为氮限制。
关键词:新村港;富营养化;赤潮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482(2010)04-009-07引言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长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1]。
海水富营养化和赤潮均是海域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富余的结果,海水富营养化是海域水体的一种营养状态,赤潮是海域水体的一种表观现象。
可以说,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成因,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海洋生态自身调节的结果[2]。
目前赤潮研究己成为世界沿海国家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3,4],我国在赤潮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
新村港位于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的东南部,是个天然泻湖,港内南北长4km,东西宽6km,面积约2220hm2。
新村港口窄内宽,口门处最窄约100m,港内水深较深,最深处可达12m,东西两面有南湾半岛环抱,风平浪静,避风条件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
港内无大的淡水河流注入,适合于养殖的面积约930hm2,常年水温、盐度适中,浮游生物丰富,适合养殖的品种非常多,目前养殖的主要品种是麒麟菜、江蓠菜、珍珠贝和经济鱼类等,最多时有养殖户1000多户。
由于养殖户的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剩余饵料直接排放入海,容易造成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在气温异常升高、水体交换不畅时,极易引发赤潮灾害的发生。
1996年和2006年曾发生2次赤潮灾害,对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根据2006年7月赤潮灾害全过程的监测结果及2006年全年常规监测结果,分析新村港的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关系。
1监测概况1.1监测站位和监测时间陵水新村港作为赤潮监控区是海南省唯一的赤潮监控区,共设6个常年定点监测站位,见图1(其中,1号站是湾外,2号、3号位于经济鱼类养殖区和渔港区,4号、5号、6号位于麒麟菜、珍珠贝、江蓠养殖区)。
进行常规定期监测始于2004年5月,每年的4~10月每半个月进行一次。
*第一作者简介:李巧香(1970-)男,南京琼海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调查与监测工作。
E-m ail:leeqiaoxiang@ 收稿日期:2009-07-2910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图1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监测站位图Fig.1O bserv atio nal sites 1.2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监测项目包括:水温、盐度、COD Mn、DO、无机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三氮之和)、活性磷酸盐、硅酸盐、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等。
水质监测方法参照5海洋监测规范6 (BG17378-2007)[6]。
2水质监测结果2006年新村港赤潮灾害爆发区集中在4号、5号、6号站位所涵盖的区域,尤其是靠近4号、6号站位的区域更为严重,新村港赤潮监控区6号站和4号站各航次的监测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新村港赤潮监控区6号站主要监测指标分析结果T able1A naly tic results o f6site main monit oring indices o n r ed tides monito ringand contro lling ar ea in Xincun Po rt mg#dm-3因子Factor s时间T ime18/0419/0506/0606/0708/0709/0710/0711/0702/0815/0805/0919/0910/10COD M n0.780.44 1.46 3.94 2.59 1.74 1.39 1.990.960.620.800.52 1.26 DO 6.61 5.73 5.70 6.498.82 6.56 5.89 5.98 6.55 5.62 5.80 4.77 4.94 DIN0.0650.0360.0560.3020.0210.0390.0860.0740.1140.0700.0190.0380.087 DI P0.009nd0.0010.0420.0050.0020.0080.0070.0070.0090.0020.0080.003 SiO30.2480.217nd 1.8470.2410.0710.1530.0900.4870.7450.1400.2660.109表2新村港赤潮监控区4号站主要监测指标分析结果(mg/L)T able2A naly tic results o f4site main monit oring indices o n r ed tides monito ringand contro lling ar ea in Xincun Po rt mg#dm-3因子Factor s时间T ime18/0419/0506/0606/0708/0709/0710/0711/0702/0815/0805/0919/0910/10COD M n0.790.22 1.18 2.92 2.01 1.570.950.960.89 1.390.840.74 1.21 DO 6.79 5.95 6.79 5.969.20 6.36 5.38 5.51 6.08 5.65 6.86 5.618.12 DIN0.0490.0530.0490.2860.0250.0280.1100.1090.0360.1200.0200.0280.083 DI P0.0020.0070.0020.046nd0.0010.0110.0110.0060.0090.0020.0030.002 SiO30.3380.104nd 1.0090.1530.1530.1780.1210.2630.3670.1020.1530.0174期新村港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初步研究113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分析3.1综合指标评价海水中的氮、磷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必须成分,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适量的氮、磷能促进浮游生物的正常生长,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但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含有大量氮、磷或其他微量元素的废水进入水体,使得局部水体由于交换不畅而营养盐升高,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甚至达到过营养化,浮游生物异常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赤潮灾害的发生。
本文采用富营养化指数EI来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评价公式为[7,8]:EI=COD(mg/L)@DIN(L g/L)@DI P(L g/L)4500式中:EI为富营养化指数;DI N为溶解态氮;DI P为溶解态磷。
当EI\1时,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当EI \5时,水体出现过营养化,为赤潮多发区或是已经发生赤潮。
根据2006年各航次的监测结果,文中对新村港赤潮监控区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见表3及图2。
表3新村港赤潮监控区富营养化评价结果T able3Evaluation result o f eut rophicatio n o n r ed tides monito ring and contro lling ar ea o f Xincun P ort站位Sites时间T ime18/0419/0506/0606/0708/0709/0710/0711/0702/0815/0805/0919/0910/1010.0250.0010.0130.083-0.0020.006-0.2100.3010.0040.0060.278 20.0430.0170.0150.341-0.0140.258-0.1550.4980.0160.0070.042 30.0100.0200.002 1.5570.0120.0020.0060.0090.0380.3430.0050.0010.027 40.0170.0180.0138.567-0.0140.2580.2560.045 1.6870.0070.0140.045 50.0040.0060.010 3.539-0.0260.2220.7590.1100.3830.0130.0120.03560.101-0.01811.110.0550.0300.2070.2290.0360.1040.0070.0220.074图2新村港各站位富营养化指数F ig.2Eutro phication indices of ev ery site inXincun P or t通过评价分析发现,在陵水新村港各个养殖区域水体在全年各航次的监测中,在7月上旬发生赤潮的爆发期局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或过营养化,其他时段仅4号站(在8月)出现过一次富营养化,其余站位均没有出现过富营养化。
陵水新村港赤潮发生期间,在爆发初期整个新村港赤潮监控区除了靠近口门的经济鱼类养殖区外,其他区域均出现了富营养化。
3号站由于靠近水道,水体交换比较畅通,所以没有出现过营养化,5号站位处海草床区,由于海草消耗氮磷等营养物质,所以也没有出现过营养化(仅出现富营养化),4号和6号站分别位处麒麟菜养殖区、珍珠贝养殖区和江蓠养殖区,而恰逢2006年7月4日至712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日新村港的潮差很小,平均仅为50cm,而新村港口门比较窄,距离口门较远的4号站、6号站邻近海域由于水体交换不畅,养殖废水及生活废水带入的大量营养物质不能及时的交换出去,所以造成了该片海域局部过营养化,外加上夏季水温较高,适宜于浮游植物的生长,造成了浮游植物异常快速繁殖,从而引起赤潮灾害的爆发。
从跟踪监测结果可看出,陵水新村港赤潮灾害从爆发到消亡持续时间比较短,这可能与该海域没有大的淡水河流注入,没有大的污染源直接持续排入有关。
当海域水体出现了过营养化,赤潮开始爆发,赤潮生物大量的快速生长,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但是后来又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补充进来,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殆尽,水体出现了贫营养化,赤潮生物由于没有了食物基础开始死亡、消退,加上后来几天潮差加大(7月8日的潮差达120cm),有利于水体交换,所以仅仅4d后,赤潮就开始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