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戏仿与变形——以《狼人》与《老虎新娘》为例
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互文性

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互文性作者:王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摘要: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以女权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流浪汉小说、“互文性”尤其是“戏仿”的运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首先介绍了安吉拉·卡特及其著名的短篇小说,又由“互文性”的理论基础上升到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互文性”分析,最后以《爱之宅的女主人》为例,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小说中用到的“互文性”。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互文性;《爱之宅的女主人》安吉拉·卡特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一样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大多数智力的发展依赖于对旧文本的新阅读。
我完全赞成把新酒装进旧瓶里,特别是当新酒的压力使旧瓶爆炸时”。
卡特通过她的互文写作挑战了原文的秩序,在作品中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思想,所以她的作品确实有令人振聋发聩的震撼与影响力。
一、安吉拉·卡特和她的短篇小说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以女权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流浪汉小说、“互文性”尤其是“戏仿”的运用而闻名于世,曾获得”切特南文学节奖”、”詹姆斯.泰特.布雷克纪念奖”等奖项。
2008年,《泰晤士报》将卡特排在“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作家”中的第10位。
她的作品以幻想题材为主,糅合魔幻现实主义、女性主义、哥特风格和寓言色彩于一体,戏仿童话,重塑传奇,想象奇诡,语言瑰丽,于世界文坛独树一帜。
她曾于1969年获得“毛姆奖”,1983年担任“布克奖”评委。
《时代》周刊将其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她出版了九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许多其他形式的作品。
《焚舟纪》是其短篇小说全集。
她在1979年出版的四部短篇小说集之一的《染血之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好评,被普遍认为是对童话等题材作品的改写[1]。
二、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互文性(一)“互文性”的起源与发展“互文性”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语言学,最早是由久经盛名的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
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戏仿与变形——以《狼人》与《老虎新娘》为例

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戏仿与变形——以《狼人》与《老虎新娘》为例邓韵【摘要】安吉拉·卡特是英国20世纪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书写极具个人特色,风格强烈,混杂了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哥特式传奇和女性主义.小说《狼人》与《老虎新娘》被视为对经典童话《小红帽》以及《美女与野兽》的改写,作品新颖又大胆,她钟爱的“变形”主题得到了充分施展.本文从互文性、变形母题和女性主义3个方面切入,分析这两篇小说中最显著的戏仿手法和变形现象.【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安吉拉·卡特;戏仿;变形;女性主义【作者】邓韵【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一、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创作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其作品糅合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哥特传奇、寓言色彩为一体,想象力极为丰富,个人风格强烈,语言夸张瑰丽,为此收获了包括切特南文学节奖、莱斯纪念奖、毛姆奖、切尔顿汉姆文学奖等在内的文学奖项,长篇小说《马戏团之夜》曾于1984年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又在2012年获布莱克的最佳冠军奖。
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自1945年以来第1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在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获得布克奖的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曾受教于她。
卡特尤其喜欢对经典童话、传说和戏剧进行戏仿和改写,“她成功地将古老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改写成现代童话,达到了传统形式和现代意识的完美交织和统一”[1]。
同行作家和评论家Salman Rushdie(萨尔曼·拉什迪)在为卡特作品集《焚舟记》作序时,这样评价卡特的创作风格:“她既形式主义又夸张离谱,既异国奇艳又庶民通俗,既精致又粗鲁,既典雅又粗鄙,既是预言家又是社会主义者,既紫又黑。
从《与狼为伴》看安吉拉·卡特小说中的“生成——动物”

作 家在 这样 的氛 围中 出现 在读 者 面前 :死 亡 的气 现 . 尽 管 表 面 的花样 始 终 令我 着 迷 . 但 我 与其 说 是
动物 "
元逻辑 , 利 用故 事 叙 事 的 时 间特 点 , 为“ 生 成— — 动 物 ” 提 供 了场 域 , 而“ 生成— — 动 物 ” 在对《 小红帽》 的戏仿 中。
在 狼 与人 之 间不 断配 置 . 生 生不 息
关键 词 : 理性 ; 绵延 ; 生成 ; 生成— — 动 物 ; 童话 故 事
( 1 . 兰 州交 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2 . 北 京 外 国语 大学 外 国文 学 研 究 所 , 北京 1 0 0 0 8 9 ) 摘 要 : 基 于 安 吉拉 ・ 卡特的《 与狼为伴》 小说 文本 来探 讨 德 勒 兹 的 “ 生成— — 动 物 ” 概 念 。文章 认 为卡 特 小说 在 童话 与哥 特 式 恐怖 两端 中间 寻 找 一 个 不 断 生成 的 充 满 生命 力 的 天 地 。 结 合 故 事 文 本 . 卡特 通 过 颠 覆 理 性 的 二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2 . 0 3
基金项 目: 兰 州 交通 大 学青 年 基金 项 目— — 德 勒 兹后 现 代 诗 学研 究( 项 目编 号 : 2 0 1 2 0 4 5 ) 阶段 性 成果 作者简介 : 安婕( 1 9 7 5 一) , 女, 陕西 耀 县 人 , 兰 州 交通 大 学副 教 授 , 北 京 外 国语 大 学 博 士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为 英 荧文
矩阵视角下安吉拉·卡特的新童话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矩阵视角下安吉拉•卡特的新童话毛书音 武汉大学摘 要:本文从结构主义角度入手,将安吉拉•卡特改写的十二篇改写前人作品的童话当作一个系统,运用符号矩阵对卡特笔下两个题材“美女与野兽”和“扫灰娘”故事进行解读,以揭示卡特作品中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童话;符号矩阵;深层结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32-02安吉拉•卡特是当代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书写风格多样,语言瑰丽,常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对前人作品进行颠覆性改写,摧毁其既定价值体系。
本文探讨的是她十二篇改写自经典童话的作品,经由改写,卡特为每一篇作品打上自己的烙印。
它们分别是:源自《蓝胡子》的《染血之室》,源自《美女与野兽》的《师先生的恋曲》和《老虎新娘》,源自《穿靴子的猫》的《穿靴猫》,源自《树精》的《精灵王》,源自《白雪公主》的《雪孩》,源自《睡美人》的《爱之宅的女主人》,源自《小红帽》的《狼人》《与狼为伴》和《狼女艾丽斯》,源自《皮诺曹》的《紫女士之爱》,源自《灰姑娘》的《扫灰娘 又名母亲的鬼魂 一个故事的三个版本》。
1.符号矩阵作为结构主义的著名学者,在《论意义》中,格雷马斯提出了完全超脱了语义投入的矩阵,“一个意义S在初次被人把握的水平上以语义轴的形式显现,那么其对面就是S。
S与S相矛盾,是意义的绝对真空。
如果我们统一语义轴S 在内容层形式的层面上串联着连个相反的义素,那么这两个义素就必然会有与它们各自相矛盾的对立项”[1],这样可以设立一个语义矩阵:SS2对立关系矛盾关系S1蕴涵关系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将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进行改造,将义素置换成主角、对手、帮手和反面帮手四个义素为核心的行动元矩阵来接时叙事文学基本结构。
卡特的童话离经叛道,但总体未跳脱童话的体裁,可从结构主义视野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结构。
2.“美女与野兽”系列中的矩阵模式卡特童话作品前期基本围绕“美女与野兽”这一主题进行,与传统教化孩童的童话不同,卡特在通话中加入众多色情元素,我们可将“性”这一义素当作表层叙事话语,以探究童话隐含的深层结构。
《老虎的新娘》之叙事艺术刍议

《 田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Hale Waihona Puke J1 0 9第 2 u. 0 2 8卷第三期
总第 5 9期
《 老虎的新娘》之叙事艺术刍议
・
杨春芳
( 三峡大学 湖北宜昌 43 0 ) 4 02
L 要 J‘ 虎的新娘 叙事艺术 捅 老 '在 形式上 采用 “ 部聚 并 叙述紧紧围绕女主人公的感知视角和认知视角展开。 内 焦, 使 无论是感知还是认知, 卡特都注意到细节的清晰与模糊的统一。 心独 自与自由联想等技巧,把框架叙事和嵌套叙事相结合 ,实现运用多种叙事手 在作品中,卡特做到了情节淡化 、 主题淡化 、 人物淡化 、背景淡化 。 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模糊,只知道故事发生地是一个落后了外部世 段来张扬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 目的。 [ E 安 拉・ 特 叙 艺 : 性 识 女 主 关镪词] 吉 卡 ; 事 术 女 意 : 性 义 界两百年的边远小城。故事时间背景也不明确,只知道是在一个冰 ‘ 老虎的新娘》 Te 7e' r e ( h gr i )曾被收入当代英国女作家安 封雪地的严冬。小说年代不清,地域不明,从而使作品的基调带有 1 s d B 吉拉 ・ 卡特 ( ne ae)的短 篇小说集 《 A glCr r a t 血淋淋的卧室及其他故 种神秘 、虚幻的色彩。 由此构成了一个亦真亦假 、亦 梦亦醒 、时 事 》( eBoa hm e n t rS r s I 燃烧 你 的船》 空交错的小说世界。 h T t y C a brad Oh t i )荆 《 o e oe ( un gYu o t B ri r a) n o B ,从而被广 为流传 。小说讲述女主人公被父亲 然而,正是这种含混性使我们超越了具象而进入一种具有普遍 在牌桌上输给老虎从而成为老虎之新娘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母亲早 意义的感悟之中。 清晰与模糊的交叉并不意味着对具体环境的漠视。 逝,父亲输掉了所有财产,带着她从寒冷的俄罗斯来到这个长着柠 相反,卡特借叙述者之口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具体意象。叙述者减慢 檬树 的可爱 的南方 ,却改不 了爱赌的本性 ,竟把女儿作 为赌注输给 叙述速度精心为我们勾画出社会 的衰落 景象:室外,白雪覆盖 的洼 了老虎。女主人公逆来顺受来到老虎的府邸,未曾想老虎兽性大发 地, 低沉的天空, 混浊的小河,灰暗的广场,挂着残枝败叶的垂柳, 占有她的目的只是为了看-I她的肌体。为了保持自己的自 t 1  ̄ 尊,女 冻得硬邦邦的积雪……:室内,赌室里 的蜡烛 ,空酒 瓶,时聚 时散 主人公义正辞严地拒绝 了老虎的要求。之后,老虎邀请新娘去户外 的纸牌……老虎城堡般的府邸,门窗残破不全,内部一片狼藉。叙 骑马, 并自行先裸。在老虎裸体的震撼下, 新娘抛掉了身上的衣服。 述者也以沉重缓慢的语气描绘了故事中两个男权人物之典型代表一 夫权 )和父亲 ( 父权)的画像 。父亲,一个丧 心病狂 的赌 故事的结局令人颇感意外,女主人公拒绝回到父亲身边,而情愿与 老虎 ( 老虎为伴 。 徒酒徒的形象不堪入目:狂乱的脸,闪闪发亮的眼睛,狂野急迫的 国外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是根据童话 《 美女与野 兽》改 神情 ,乱莲蓬的头发……而老虎那野兽般的黄色的滴 溜溜转 的充满 编 ,但 也 有 人 对 此 提 出 质 疑 , 因 为此 篇 小 说 中 除 了 女主 人 公 贪婪邪恶欲望的眼睛。是男人在赌桌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老虎作为 “ eu ”与童话中的 “ B at y 美女”同名外, 其余地方无一相似。m 笔者 夫权的象征是父权的承袭与延伸。这种叙述的主体性充满了厌恶的 认为 ,无论其是否 由 《 美女与野兽》改编 ,重要的是作者在 小说中 情感倾 向和否定性的评价。尽管故事中的视觉景观繁多,场 面和素 极力张扬的女性意识是童话 ‘ 美女与野兽》所没有。区区一个短篇 描 目 不暇接,但因都出于女主人公的心理与视觉,把对象、自我、 在读者心 中掀起 巨澜 ,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卡特的叙事艺术和创 环境 、性格融在一起,在客观性中渗透主观性,通过蒙太奇式的画 作技巧。小说以其机巧的叙事结构、冷静的女性视角和流动的叙述 面组接,非但不松散反而很紧凑,成为通过聚焦于女性感知和倾诉 视点,以充满哀怨而具颠覆性的话语和结尾的不同凡响,充分体现 而定格的一系列突出主题的镜头,充分显示出这种女性叙述视角的 了卡特的叙事魅力。 美学价值功能。 这种女性视觉形成了真实感人的文本图像,强化了读者对叙述 英国作家帕西 ・ 路伯克认为:“ 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 者的感知。从叙述者对景和人的感知,我们了解到女性的生存空问 在于对叙事观点— —即叙述者与故事的关 系——的运用上。 路伯 和生存环境 ,体会 出她对其居住的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中男权的厌恶 这里, 叙述者的叙述不是静态的, 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动感。 克在这里说的 “ 叙事观点” ,其实就是叙事视角和叙述视点。 卡特融 与仇视。 传统创作手法和现代创作技巧于一体,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这种特殊的叙述手段化社会环境、自 然环境为人物形象性格的有机 卡特在创作 ‘ 老虎 的新娘》时采用 “ 内部聚焦 ” ,以故事中的聚 部分 ,产生 了奇异的审美效果。 焦人物——女主人 公的身份说话 ,通过女主人公的感受和意识来呈 现文本 ,展示其所见所 闻、所遇所行 、所感所思 ,充分敞开人物的 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阈,叙述声音跨越了形式技巧层面, “ 成 内心世界 , 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 。 为身份和权 力的代称”。 《 老虎的新娘》是一部第一人称 叙事的 申丹指 出,“ 叙事眼光不仅涉及叙述者 的感知 ,而 凡 也涉 及他/ 她对 小说 。小 说以视觉 的、 图像的元语言, 以生动的细节 向我们展示女 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卡特正是通过女性叙述 主人公在男权社会中的境遇。叙述者的生存处境从小说开篇第一句 我父亲在牌桌上把我输给了野兽。 短短的一 眼光的定位建构了女性性别身份。女性视角的选择,是卡特张扬女 话就得到了强调:“ 性意识 的武器 。作 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家 ,卡特毫 犹豫地赋 予女性 句话作为单独的一段,冲撞着读者的视觉、心智和情感。该旬表明 人物话语权,从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欺骗、占有、愚弄和摧残。 了叙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父亲、野兽和我。叙述者没有告诉我们 为了全方位地展示 女性 的心理 、痛苦 、焦虑、徘徊及反抗,卡特 的 其 “ 父亲”姓甚名谁,只提到他是一个一无所长,吃喝嫖赌样样都
安吉拉·卡特超童话故事中的性别解构

安吉拉卡特超童话故事中的性别解构
孙梦天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8)002
【摘要】由于安洁拉·卡特在其作品中有意识地、积极地探讨关于性与性别的议题,她对传统童话故事的重新演绎一直以来吸引了众多文学批评家的关注.文章分析了短篇故事集《血室》中卡特是如何解构性别规范的,并选取该故事集中的三篇故事——《里昂先生的求婚》、《血室》以及《老虎的新娘》作为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了雅克·拉康和朱迪思·巴特勒的理论,探讨卡特是怎样揭示并解构了传统童话故事里暗含的性别规范.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孙梦天
【作者单位】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交流学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3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07.4
【相关文献】
1.从"血室"叙事看安吉拉·卡特的性别意识 [J], 邱小轻
2.女巫故事中的隐性话语权力分配--以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中的四则女巫故事为例 [J], 覃晓彧
3.评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的解构策略 [J], 莫凡;朱文宣
4.评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的解构策略 [J], 莫凡;朱文宣
5.安吉拉·卡特童话中的变形主题 [J], 陈轩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安吉拉·卡特的《与狼为伴》中看女权思想的演变

从安吉拉·卡特的《与狼为伴》中看女权思想的演变作者:陈慧荣刘佳丽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6期陈慧荣刘佳丽(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探讨了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女权主义作品《与狼为伴》中穿插的四个故事,作者试图分析这四个故事是如何与女性主义的关键发展阶段相吻合的。
随着故事中性别形象的演变,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狼为伴》的情节发展见证了女性主义从相对激进到逐渐理性,最终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与狼为伴》;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19-03《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对查尔斯·佩罗的家庭童话故事《小红帽》的经典改写,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之时。
在各种版本的童话故事中,《与狼为伴》是最伟大的女权主义作品之一,暴露了父权制社会中所谓普遍真理的虚假性(Orenstein 126)。
卡特最终也成功将传统童话中弱小无助的刻板女性形象变成了女性原有的睿智独立的动态形象。
在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为了争取女性权利,她致力于以父权制神话为脚本来解构女性本质的定义、重建女性真实多样的形象。
正如她在《前线笔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无时无刻都是女权主义者,这种思想已经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Tucker 24)。
在她看来,“成长为女权主义者是成熟过程的一部分”(Tucker 25)。
这篇作品体现了卡特对理想异性关系的探索,从女性抵抗父权制、渴望取代男性到解决两性冲突,最终维持男女间的和谐共存和平等地位。
文章中的四个故事所隐喻的男女关系的发展过程恰恰吻合了女权主义的三大关键发展阶段。
1 女性的渴望—寻求帮助作品中第一个故事是一只狼人不仅残杀了许多走禽和一名整日抱着圣经祈祷的老妪,还企图扑倒弱小的牧羊女,但最后死在了猎人们的陷阱之下。
举例说明戏仿、挪用与反讽的艺术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戏仿、挪用与反讽的艺术表现手法。
戏仿、挪用和反讽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进行模仿、借用和嘲讽,来达到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目的。
下面将以不同领域的例子,来说明这三种表现手法。
1.戏仿(1) 电影《歌剧魅影》中的主角魅影,化妆成半透明的面具人,戴着黑色斗篷,隐藏在歌剧院的地下,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剧院的演出,给观众带来神秘感和恐惧感,戏仿了真实世界中的一些犯罪分子。
(2) 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中,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罗斯托夫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农村贵族青年,他在战争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成长,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戏仿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3) 音乐剧《猫》中的角色们都是扮演猫的演员,他们穿着猫的服装,化妆成猫的样子,用歌舞表演来展示猫的生活和情感,戏仿了猫这种动物的行为和特点。
(4) 绘画作品《拾穗者》中,荷兰画家米勒通过绘画手法,将一个农民弯腰捡拾麦穗的场景表现出来,戏仿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状态。
(5) 电视节目《奇葩说》中,选手们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言语和行为表演,戏仿了社会中一些奇葩的言论和行为。
2.挪用(1) 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借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来构建自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挪用了历史材料来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
(2) 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达芬奇借用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女性美的理解和追求,挪用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艺术观念。
(3) 音乐作品《小夜曲》中,莫扎特挪用了一段古典音乐主题,通过改变旋律和和声的处理方式,创造出了一首富有情感和内涵的小夜曲。
(4) 雕塑作品《大卫》中,米开朗基罗挪用了希腊神话中的大卫形象,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重新诠释了大卫的形象和意义。
(5) 电影《阿凡达》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挪用了一些科幻电影的元素和特效技术,来展现一个虚构的外星世界,挪用了科幻电影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