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该病在猪群中易发生传染性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简析一下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养猪环境的管理养猪环境的管理和清洁是预防猪高热病的重要方面。

在饲养场内,要定期清理猪圈、更换被窝,保持猪舍的通风和卫生。

要严格控制猪的进出,避免与外界流行病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针对猪高热病的疫苗,养猪场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并且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方法,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病率。

合理的饲料营养对于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至关重要。

养猪场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的营养均衡,增强猪的身体素质,提高猪对猪高热病的抵抗力。

四、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定期进行疾病监测是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的疾病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猪高热病的病例,要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控制病情蔓延,避免造成严重的传染爆发。

养猪人员是保障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保障。

养猪场要加强对养猪人员的疾病防控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保健知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养猪场的疾病管理水平。

也要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避免将疾病带入到养猪场。

猪高热病综合防治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环境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合理饲料营养管理、定期疾病监测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只有全面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共同为猪高热病的预防和控制作出努力。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发生在猪群中,给养猪业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猪高热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营养平衡饲养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点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免疫接种猪高热病是一种可预防的病源,因此加强免疫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合理的猪高热病疫苗接种能够有效地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养猪场应该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给猪群接种高热病疫苗,确保所有的猪都得到充分的保护。

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免疫效果不良的问题。

二、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猪高热病病毒是通过粪口传播的,因此加强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基础。

养猪场应该定期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槽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要加强对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确保猪群吃的饲料和喝的水都是清洁卫生的。

要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减少外部病原菌对猪群的传播。

三、营养平衡饲养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也需要从饲养方面进行调整,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要注意养殖的合理。

给猪提供新鲜的清洁水和优质的饲料,避免野外饲料,并及时清理猪圈,保持它们干净卫生。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优质的饲料能够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做好饲料的营养平衡,增加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感染。

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高热病的发生。

四、定期的疫病监测定期的疫病监测是预防猪高热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养猪场应该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疫病问题。

如果发现猪群中出现疫情,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病猪、加强消毒、调整饲料等,防止疫情的扩散。

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请求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在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过程中,要加强养殖户的疾病知识宣传,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猪高温病的防治

猪高温病的防治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病因与病理•预防和控制措施•治疗与应对措施•公共卫生与社会责任•研究与发展趋势01疾病概述猪高温病是指生猪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导致其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步态不稳、呕吐、神经症状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定义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口鼻眼黏膜充血发红,严重者出现呕吐和流涎,全身皮肤潮红,部分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站立不稳、后躯麻痹等。

症状定义与症状易感动物该病主要发生于密集饲养的猪群,特别是3-6月龄的仔猪和育肥猪。

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原体可随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在空气中长时间漂浮,健康猪通过呼吸这些尘埃颗粒而感染。

此外,病原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患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间接接触均可引起传播。

流行季节该病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的夏季,多雨季节也易发生。

诊断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猪高温病。

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如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分离鉴定等。

鉴别猪高温病需要与其他高热性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猪流感等进行鉴别。

这些疾病除了有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特定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诊断与鉴别02病因与病理猪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均可导致高温病的发生。

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环境变化猪只自身因素夏季高温、湿度大,猪难以适应,容易发生中暑和热应激反应。

部分猪只品种、年龄、健康状况等可能导致其对高温环境适应性降低。

03病因分析0201在高温环境下,猪只的体温调节系统负担加重,若散热机制受阻,体温升高,导致热应激和器官功能受损。

病理生理过程体温调节失衡高温环境下,猪只体内氧化自由基产生增多,对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

氧化应激持续高热可导致猪的心、肺、肝、肾等器官损伤,影响其正常功能。

器官损伤猪高温病可引起皮肤发红、肿胀,严重者可导致皮肤烧伤。

皮肤变化高温病可引起口腔、食道、胃等消化器官炎症和出血。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猪高热是一种猪病,由猪热性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它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猪高热,保护猪群的健康,农民和养殖业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讨论一些有效的猪高热防控措施,以帮助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对这一疾病。

1. 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是预防猪高热的关键。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定期清理、消毒猪舍,确保猪舍内无蚊蝇等病媒生物。

此外,要加强猪场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控制垃圾和排污物的处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加强猪群的检疫和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情监测是防控猪高热的重要环节。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定期邀请专业兽医进行猪群的检疫,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及早采取措施。

同时,要配备疫苗,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

3. 严格控制猪群的交通和农产物流动猪高热通过病毒传播,猪群间的交通和农产物的流动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因此,控制猪群间的交通和限制农产物的流动是有效防控猪高热的重要手段。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制定严格的猪群交通管理制度,禁止未经检疫的猪只进入猪场,同时限制农产物的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4. 做好猪群的隔离管理在发现猪高热疫情后,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及时隔离患病猪只,防止疾病扩散。

隔离病猪需要有专门的隔离设施和措施,确保病猪与健康猪只的有效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做好人员和物品的卫生管理人员和物品的卫生管理对于猪高热的防控至关重要。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应勤洗手、佩戴防护手套等,避免携带病毒进入猪舍。

并且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此外,物品和设备的卫生管理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病毒通过物品传播。

6. 邀请专业兽医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了提高养殖场的疫情防控能力,农民和养殖业者可以邀请专业兽医进行培训和指导。

专业兽医可以向农民和养殖业者传授猪高热的防控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疾病的症状和追踪疫情。

总结:猪高热的防控是猪养殖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猪高热病的诊治及防治措施

猪高热病的诊治及防治措施

CATALOGUE 目录•猪高热病概述•猪高热病的诊断•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猪高热病的案例分析•猪高热病的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01定义症状定义及症状病原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易感猪群该病可感染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但以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生长育肥猪较为易感。

流行病学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常与其它疾病并发,如猪瘟、猪蓝耳病等。

易感猪群及流行病学特点01临床诊断030201病理诊断器官病变病猪的器官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部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出血。

组织损伤病猪的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测抗体检测01常规预防措施增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隔离发病猪只,消除传染源。

建立防疫制度药物预防药物治疗针对猪高热病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应定期接种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疫苗研发不断研发新型疫苗,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保障猪群的健康。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及研发VS01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的爆发与控制2019年,某规模化猪场出现猪高热病,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皮肤发红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高热病。

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经过2个月的治疗和控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猪只恢复正常。

案例二:某地区散养猪群的流行与防治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预防措施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案例三:某新建猪场的预防与控制01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改进方向新型疫苗及药物研发进展新型疫苗研发新型药物研发生态学研究猪高热病的传播和流行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如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制等。

要点一要点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猪高热病的发病和传播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季节、饲养管理等因素,因此需要加强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猪高热病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高热病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高热病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猪高热病(高热综合征)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发病原因主要有:引种不当,消毒不严,治疗不当,霉菌毒素或药物中毒,环境卫生差和饲养管理不当,免疫障碍。

一、猪高热病临床表现①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

②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

③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

④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

⑤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

⑥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

⑦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

⑧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⑨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

病理变化:①病死猪肺水肿,呈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大叶性或出血性肺炎,肿胀、变硬,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肺间质增宽,肺部表面颜色不一,呈花斑样肺,严重的则呈实变、肝变。

②支原体感染严重的病死猪肺部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的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③部分病死猪肺部充血淤血,呈紫红色、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病变。

④大部分患猪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充血,气管、支气管充满白色、淡黄色甚至带血的泡沫。

⑤淋巴结肿大、充血甚至出血,尤其是腹股沟、肺门、肠系膜等处淋巴结,部分淋巴结切面湿润外翻,中间肉质呈坏死样渗出性浸润,部分表现为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⑥部分病死猪胃底粘膜出血、溃疡、坏死,小肠粘膜充血、出血,盲肠、结肠粘膜出血,部分猪回盲肠有溃疡灶。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对猪高热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 如对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仍不 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未 来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学研究,更深 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防
治和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
对养猪业的建议与展望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接触 等途径传播,如病猪与健 康猪之间的接触,以及污 染的环境和用具等。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感染猪,不同年 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 感染。
流行季节
该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夏 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猪的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猪高热症。但确诊需要进行实 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鉴定、PCR检测等。
免疫接种问题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当或疫苗选择不当,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导致猪 群易感疾病。
免疫抑制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导致猪免疫抑制,使猪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下降。
气候变化影响
温度变化
气温骤升或骤降可能导致猪群出现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湿度变化
湿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猪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对病猪进行科学治疗,避免滥 用药物。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猪高热症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其发生 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细菌和 其他微生物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对病猪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临 床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猪高 热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和危害。

防控生猪高热病

防控生猪高热病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疾病防控策略•疾病防控措施•公共卫生安全•案例分析与应用•未来展望与挑战01疾病概述定义生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

症状病猪表现为高烧持续不退,食欲减退,甚至出现绝食现象,身体消瘦,贫血,皮肤发红,咳嗽,呼吸困难等。

定义与症状易感动物本病主要感染生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以3-6月龄的猪发病率较高。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如猪群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足等环境因素可诱发本病。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呈区域性流行。

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诊断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等措施进行防控。

对于病猪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和减少死亡。

治疗诊断与治疗02疾病防控策略疫苗接种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地区疫情和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选用高质量疫苗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高质量疫苗,避免使用低效或无效疫苗。

定期免疫监测定期进行免疫监测,了解猪群抗体水平,及时补免。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抗病毒药物,定期进行药物保健,预防疾病发生。

定期药物保健合理使用药物轮换用药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避免耐药性产生。

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03药物预防0201提高猪舍通风、采光、温度等环境条件,保持猪舍干燥、卫生。

改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增强猪群抵抗力。

强化营养管理避免转栏、运输、疫苗接种等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减少应激因素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

消毒卫生定期消毒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避免交叉感染。

人员管理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高热病及其防治
大成(亚洲)食品有限公司技术部 霍宪智
2010年12月2日
疫情通报


2010年7月,中国福建龙岩、云霄,广东梅州规模猪 场出现典型的高热性疫情;福建龙岩一猪场本月度伤 亡高达3000多头,损失惨重! 2010年8月,湖北当阳、河北保定、四川夹江相继出 现高热病。 2010年9月,湖南长沙、内蒙呼伦贝尔、辽宁黑山、 新民、北镇、法库、台安、彰武~~~ 2010年9月以后,海城、营口、盘锦、阜新、锦州局 部零星散发。 2010年9月以来,辽宁地区出现的类似猪流感现象、 为此次辽宁地区爆发高热病的罪魁祸首。
二 猪高热病的病因
1 猪高热病的病原 本病的主要的病原为变异的猪蓝耳病病毒 (PRRSV) 目前,猪蓝耳病病毒有美洲毒株(VR-2332) 欧洲毒株(LV)、和中国毒株(HB-ISH),高致病 性猪蓝耳病病毒是中国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株。
2 诱发猪高热病的因素 对猪群的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猪 只抵抗力下降。 营养因素 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卫生条件差、 引种频繁、猪只来源复杂,猪群容易发生应急 而引起抵抗力下降。 滥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病毒药物、磺胺类 药物、导致猪群中毒或抵抗力下降。
3 易感动物 本病只感染猪不感染其他动物。 4 流行特点 疫情流行区域广、传播速度快、没有明显的季节 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其他病原的混和感染和继发 感染十分严重、可继发感染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 圆环病毒、流感病毒、猪副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 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弓形虫、胸膜肺炎、大 肠杆菌等等,引起猪只大量死亡。
高热病到底是什么



原发与病毒:流感、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 霉菌毒素~~~ 继发于细菌、寄生虫:副猪、链球菌、支原体、 放线杆菌、附红细胞体等。 导火索是应急:断奶、去势、转群、温差、疫 苗注射 高热病就是几种病的混合感染
目前猪病流行特点
多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 在临床上,病原体为单纯一种病毒或细菌 的猪病几乎不存在,只有病毒而没有细菌或只 有细菌而没有病毒的猪病也几乎不存在。 病毒多重混合感染 主要病毒;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伪 狂犬、口蹄疫、流行性腹泻。 蓝耳病以高致病性蓝耳病(高热病)为 主
一、猪高热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
从2006年5月份开始,我国华南地区 的一些养猪密集地区,开始流行一种以高 热、厌食、嗜睡等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热 性、高致性和致死性的猪高热病,随后疫 情迅速华东、中南地区传播。秋冬季节, 疫情迅速向西、北方各地延伸,并逐渐扩 散和蔓延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本病具有 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 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目前,猪高热病 的流行范围已涉及我国的东、西、南、北、 中各地。
仔猪免疫程序 使用疫苗 猪瘟 免疫时间 20日龄
蓝耳
35日龄 42日龄 56日龄 63日龄
种母猪免疫程序
疫苗名称 伪狂犬 大肠杆菌 细小病毒 蓝耳病 猪瘟
免疫时间 产前四周 产前三周 产后七天 产后十四天 产后二十天
种公猪免疫程序 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细小病毒每年两次 注:口蹄疫 三月份、七月份、十一月份全场普防 乙型脑炎(种猪) 三月中旬、四月中旬个免疫一次
乳猪、仔猪、育肥猪保健程序

乳猪:三针保健、口服用药、 仔猪:预防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断奶 前一周至保育结束) 育肥猪:引进仔猪或转群前后7~10天 以后每月一次


6 提防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危害
猪只长期摄入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容易 引起免疫抑制和代谢紊乱,使机体的免疫功能 和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病。
今后猪病流行趋势
2011年养殖形势仍看好,新一轮的盈利周期已经 到来。所以我们要建议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补 栏。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2011年将不太可能出现 猪价暴涨暴跌的情况。 今后猪病流行的6个趋势: 1 猪瘟发病率可能有增加的态势 一是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存在(蓝耳病、 圆环病毒、支原体),再加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 免疫失败、引发疫情的几率都会增大。
对策: 对于严峻的混合感染,一是要采取质量优 良的疫苗免疫,还应加强饲养管理,采用综合 药物保健措施,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3 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主的猪“高热病”仍 将占据猪病主角 首先是恶急性的暴发流行、接着是稍缓和 的普遍流行(后详述)。
4 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有增加趋势 随着病毒性疾病发病率增多,免疫抑制性 疾病的存在,大量使用抗生素,加之饲养环境 的恶劣,致使猪群中细菌性疾病发病率高,耐 药性增强。 对策:加强病毒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 的免疫、检测,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健全生物 安全措施,同时合理使用药物保健。

正常猪体温:38.7~39.8度 体温的日波动范围:早上为最低点37.2度、下 午4~6点为最高点39.8度

病猪精神沉郁
病猪喜伏卧
病猪嗜睡
病猪皮肤发红
病猪耳后缘发紫
病猪皮肤有紫红色斑块
部分发病严重的猪全身呈紫色
部分发病猪全身呈紫色
病猪呈犬坐式呼吸
病猪眼分泌物增多
病猪有明显的泪斑
5 猪繁殖障碍综合症依然普遍存在 随着蓝耳病、细小病毒、伪狂犬、乙型脑炎和繁 殖障碍性猪瘟的发生,该病依然普遍存在,需要注意 的是“霉菌毒素”危害。 对策:除正常免疫外,要注重妊娠母猪的保健工 作。 6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深重 除了本身直接危害外、还会造成免疫抑制(蓝耳病、圆 环、支原体) 对策:提高机体免疫力。
五 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1 哺乳母猪 2 断奶仔猪 3 生长育成猪
母猪保健程序
1 产前产后各一周拌料用药:净化母体 2 分娩后子宫护理:防治子宫感染、促进子宫复旧 (产后24小时子宫投宫康栓剂一粒) 3 分娩后卵巢护理:PG 4 分娩后乳房护理:预防泌乳障碍综合症(乳肿康、 得米先) 5 母猪肢啼护理(蹄之康、生物素)喷雾每周一次 6 母猪便秘预防(抗泌灵、粗纤维);妊娠母猪每月 一次
四 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 变化
第一 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度、精神萎靡、 喜卧、嗜睡,食欲不振或不食,皮肤发红、腹下和四 肢末梢皮肤有紫红色斑块、部分病猪背部皮肤毛孔有 铁锈色出血点、有的病死猪皮下广泛出血、部分发病 严重的猪全身呈紫色;部分病猪出现严重的复式或犬 坐式呼吸,表现气喘或呈不规则呼吸;大部分病猪 眼 分泌物增多,有明显的泪斑、眼脸水肿等症状;部分 病猪流鼻液、打喷嚏;便秘、呕吐、腹泻等;尿黄而 少、浑浊;有的病猪出现贫血症状;部分病猪震颤倒 地侧卧、四肢呈划水样等神经症状等;种猪出现繁殖 障碍等。
肝脏变化 部分病死猪肝脏肿胀,颜色变淡、有的肝 脏表面有白斑,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部分病死猪胸腔、腹腔内有黄色积液或纤 维素性渗出物,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 粘连 个别病死猪心脏肿大、变形、心脏壁有出 血点。 8
五 猪高热病的预防与控制
猪高热病病因复杂、发病猪只治疗难度较大,防 治上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生物安 全措施,从封闭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工作, 提前保健预防,疫苗免疫等方面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 猪病治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热、口蹄疫除外) 1 紧急接种 2 药物治疗与预防 3 加强饲养管理 4 进行辅助治疗、对症治疗
皮炎肾病综合征病猪增多
病猪呈败血症变化
母猪流产
新生仔猪死亡严重
阴道炎
子宫炎
哺乳母猪乳房萎缩
第二 1
病理变化
病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变化 肺脏水肿或萎缩,呈弥慢性间质性肺炎,肺 表面呈花斑样;部分表面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 肺部充血淤血,或呈大理石样病变;部分病死猪 肺部化脓、流出大量泡沫样液体。 2 呼吸道变化 呼吸道粘膜充血、气管中有白色泡沫、淡黄 色泡沫甚至带血的泡沫。
9 为猪群提供必须的营养
猪群长期采食营养水平低的饲料,会使猪 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起发病。 对此,大成集团率先研制开发出能够全面 满足猪只所需营养的生态保健饲料:T100S免 疫神系列产品,为生猪养殖提供了科学的整体 营养解决方案,可有效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 少和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第二 爆发猪高热病时的控制措施
病猪眼睑水肿
病猪流鼻液
患病仔猪流清鼻液
病猪流清鼻液
部分病猪粪便秘结,呈球状
病猪腹泻
部分病猪粪便呈黄色粘稠状
病猪尿液黄而少、浑浊,颜色 加深
病猪被毛粗乱、消瘦
病猪全身苍白,呈贫血症状
部分病猪震颤、倒地侧卧
四肢呈划水样
病猪关节肿大
关节炎
部分病猪后肢麻痹无力,不能 站立
许多生长期小母猪阴门红肿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 病毒主要感染肺脏巨噬细胞,卵泡中的巨 噬细胞。 病毒主要伤害和破坏肺部巨噬细胞和单核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 胞 巨噬细胞:担负着处理、分解、吞噬病原 微生物以及在免疫应答中递呈抗原的任务
三 猪高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及其污染物是猪高热病主要的传染源。 病毒可通过病猪鼻和眼的分泌物、胎儿以及子宫甚至 公猪的精液排出、感染健康猪只。 2 传播途径 呼吸道、生殖道和消化道。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生殖道 进行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还能经空气传播。
当暴发猪高热病时,重点是控制混合感染 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病毒,减少各种应急、 补充营养。
究其原因


1 南方暴雨与洪涝灾害的恶劣气候; 2 年初疾病重创,导致猪群免疫力严重降低,众多猪 场病史来看,均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或口蹄疫; 3 上半年猪价持续低迷与玉米价格暴涨:营养投入不 足、药物保健与消毒投入失调;细菌性病源乘虚而入。 4 高温气候:维生素氧化及采食量低造成营养供给不 足,猪抵抗力下降。 5 此次疫情多从种猪先发;高温41—42度、全身败 血、后期神经症状,注射抗生素治疗死亡更快,种猪 死亡率50%以上。种猪先发病:霉菌毒素、免疫抑制 疾病的普遍存在、昼夜温差(应急)、流感病毒~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