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该病在猪群中易发生传染性暴发,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简析一下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养猪环境的管理养猪环境的管理和清洁是预防猪高热病的重要方面。

在饲养场内,要定期清理猪圈、更换被窝,保持猪舍的通风和卫生。

要严格控制猪的进出,避免与外界流行病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二、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针对猪高热病的疫苗,养猪场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对猪进行疫苗接种,并且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方法,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病率。

合理的饲料营养对于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至关重要。

养猪场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的营养均衡,增强猪的身体素质,提高猪对猪高热病的抵抗力。

四、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定期进行疾病监测是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的疾病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猪高热病的病例,要立即隔离治疗,严格控制病情蔓延,避免造成严重的传染爆发。

养猪人员是保障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重要保障。

养猪场要加强对养猪人员的疾病防控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保健知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养猪场的疾病管理水平。

也要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避免将疾病带入到养猪场。

猪高热病综合防治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环境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合理饲料营养管理、定期疾病监测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

只有全面加强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就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共同为猪高热病的预防和控制作出努力。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

简析猪高热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措施猪高热病是一种由高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发生在猪群中,给养猪业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猪高热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环境卫生管理、营养平衡饲养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点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免疫接种猪高热病是一种可预防的病源,因此加强免疫接种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合理的猪高热病疫苗接种能够有效地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养猪场应该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及时给猪群接种高热病疫苗,确保所有的猪都得到充分的保护。

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免疫效果不良的问题。

二、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猪高热病病毒是通过粪口传播的,因此加强养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猪高热病的基础。

养猪场应该定期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槽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要加强对饲料、饮水的卫生管理,确保猪群吃的饲料和喝的水都是清洁卫生的。

要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的进出,减少外部病原菌对猪群的传播。

三、营养平衡饲养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也需要从饲养方面进行调整,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要注意养殖的合理。

给猪提供新鲜的清洁水和优质的饲料,避免野外饲料,并及时清理猪圈,保持它们干净卫生。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优质的饲料能够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做好饲料的营养平衡,增加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感染。

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减少猪高热病的发生。

四、定期的疫病监测定期的疫病监测是预防猪高热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养猪场应该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疫病问题。

如果发现猪群中出现疫情,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病猪、加强消毒、调整饲料等,防止疫情的扩散。

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请求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疫情的防控工作。

五、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在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过程中,要加强养殖户的疾病知识宣传,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猪高温病的防治

猪高温病的防治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病因与病理•预防和控制措施•治疗与应对措施•公共卫生与社会责任•研究与发展趋势01疾病概述猪高温病是指生猪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导致其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步态不稳、呕吐、神经症状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定义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口鼻眼黏膜充血发红,严重者出现呕吐和流涎,全身皮肤潮红,部分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站立不稳、后躯麻痹等。

症状定义与症状易感动物该病主要发生于密集饲养的猪群,特别是3-6月龄的仔猪和育肥猪。

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原体可随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在空气中长时间漂浮,健康猪通过呼吸这些尘埃颗粒而感染。

此外,病原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患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间接接触均可引起传播。

流行季节该病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的夏季,多雨季节也易发生。

诊断根据病猪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猪高温病。

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如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分离鉴定等。

鉴别猪高温病需要与其他高热性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猪流感等进行鉴别。

这些疾病除了有高热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特定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诊断与鉴别02病因与病理猪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均可导致高温病的发生。

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环境变化猪只自身因素夏季高温、湿度大,猪难以适应,容易发生中暑和热应激反应。

部分猪只品种、年龄、健康状况等可能导致其对高温环境适应性降低。

03病因分析0201在高温环境下,猪只的体温调节系统负担加重,若散热机制受阻,体温升高,导致热应激和器官功能受损。

病理生理过程体温调节失衡高温环境下,猪只体内氧化自由基产生增多,对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

氧化应激持续高热可导致猪的心、肺、肝、肾等器官损伤,影响其正常功能。

器官损伤猪高温病可引起皮肤发红、肿胀,严重者可导致皮肤烧伤。

皮肤变化高温病可引起口腔、食道、胃等消化器官炎症和出血。

猪高热综合症的防治对策

猪高热综合症的防治对策

成功案例二:改善饲养环境降低发病率
总结词
改善饲养环境可以降低猪高热综合症的发病率。
详细描述
在另一个养殖场,通过定期清理猪舍、消毒、提供新鲜水源和全价饲料等措施,营造了良好的饲养环 境,有效降低了猪高热综合症的发病率。
失败案例一:忽视疫苗接种导致疾病爆发
总结词
忽视疫苗接种可能导致猪高热综合症的 爆发。
圈舍湿度过大
湿度过大容易导致病原微 生物滋生,增加猪群患病 风险。
饲料和水质
饲料营养不均衡
饲料中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多 都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饲料变质
饲料存放不当或过期会导致营养 价值降低或变质,从而影响猪的
生长发育和健康。
水质污染
水源受到污染会导致饮用水质量 下降,增加猪群患病风险。
饲养管理
但相对较少。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发生在育肥猪和母猪,其 他阶段的猪只也有感染的可能性。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 触传播,也可通过母猪垂直传播给 胎儿。
02
疾病病因
病原微生物
猪蓝耳病病毒
可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加重 病情,导致母猪流产、早产、 死胎等。
猪圆环病毒
可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易继 发感染其他疾病。
疾病的危害
01
02
03
死亡率
猪高热综合症的死亡率很 高,甚至达到50%以上, 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
传播
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能够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整 个猪群。
损害健康
患病猪只身体虚弱,容易 继发其他疾病,对猪的健 康造成长期的损害。
疾病的发生规律
季节性
猪高热综合症多发于高温高湿 的夏季,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猪高热是一种猪病,由猪热性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它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猪高热,保护猪群的健康,农民和养殖业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讨论一些有效的猪高热防控措施,以帮助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对这一疾病。

1. 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是预防猪高热的关键。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定期清理、消毒猪舍,确保猪舍内无蚊蝇等病媒生物。

此外,要加强猪场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控制垃圾和排污物的处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加强猪群的检疫和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情监测是防控猪高热的重要环节。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定期邀请专业兽医进行猪群的检疫,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及早采取措施。

同时,要配备疫苗,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

3. 严格控制猪群的交通和农产物流动猪高热通过病毒传播,猪群间的交通和农产物的流动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因此,控制猪群间的交通和限制农产物的流动是有效防控猪高热的重要手段。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制定严格的猪群交通管理制度,禁止未经检疫的猪只进入猪场,同时限制农产物的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4. 做好猪群的隔离管理在发现猪高热疫情后,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及时隔离患病猪只,防止疾病扩散。

隔离病猪需要有专门的隔离设施和措施,确保病猪与健康猪只的有效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做好人员和物品的卫生管理人员和物品的卫生管理对于猪高热的防控至关重要。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应勤洗手、佩戴防护手套等,避免携带病毒进入猪舍。

并且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此外,物品和设备的卫生管理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病毒通过物品传播。

6. 邀请专业兽医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了提高养殖场的疫情防控能力,农民和养殖业者可以邀请专业兽医进行培训和指导。

专业兽医可以向农民和养殖业者传授猪高热的防控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疾病的症状和追踪疫情。

总结:猪高热的防控是猪养殖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猪高热病的诊治及防治措施

猪高热病的诊治及防治措施

CATALOGUE 目录•猪高热病概述•猪高热病的诊断•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猪高热病的案例分析•猪高热病的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01定义症状定义及症状病原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易感猪群该病可感染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但以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生长育肥猪较为易感。

流行病学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常与其它疾病并发,如猪瘟、猪蓝耳病等。

易感猪群及流行病学特点01临床诊断030201病理诊断器官病变病猪的器官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部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出血。

组织损伤病猪的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测抗体检测01常规预防措施增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隔离发病猪只,消除传染源。

建立防疫制度药物预防药物治疗针对猪高热病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应定期接种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疫苗研发不断研发新型疫苗,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保障猪群的健康。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及研发VS01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的爆发与控制2019年,某规模化猪场出现猪高热病,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皮肤发红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高热病。

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经过2个月的治疗和控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猪只恢复正常。

案例二:某地区散养猪群的流行与防治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预防措施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案例三:某新建猪场的预防与控制01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改进方向新型疫苗及药物研发进展新型疫苗研发新型药物研发生态学研究猪高热病的传播和流行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如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制等。

要点一要点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猪高热病的发病和传播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季节、饲养管理等因素,因此需要加强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高热病防治措施

高热病防治措施

高热病的防治措施“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于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

其病因多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高热病的爆发都在季节交替,昼夜温差较大的3月中旬、6月上旬和11月下旬。

第一部分“猪高热”发病机理首先,发热也就是体温升高,是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

这就是说,好多疾病都可以引起“高热病”.中度发热,可以增加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机体消灭病原微生物。

然后,发热时,由于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糖、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代谢加强(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大约增加13%),同时,发热引起食欲减退,营养物质摄入减少,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代谢紊乱。

1、糖元分解加强,严重急性发热可能出现糖尿,氧供应不足,乳酸生成增多,肌肉出现酸痛症状。

2、脂肪分解显著加强,在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脂肪分解和氧化不全,血液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加,严重时形成酮血症和酮尿。

3、蛋白质分解增加,引起血液和尿液非蛋白氮增多,同时由于消化机能降低,蛋白质摄入和吸收减少,造成负氮平衡,引起肌肉实质器官变性、萎缩、机体衰弱。

4、发热时,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消耗显著增多,由于食欲减退而摄入不足,常造成维生素严重不足。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大量缺乏会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点状出血。

5、发热是水、盐代谢障碍,排钠和水减少,排钾增多,常引起低血钾。

另外,乳酸、酮体生成增多,肾脏排泄功能降低,常引起酸中毒。

以上代谢变化是所有发热病共有的特征,并非那一种传染病的专利。

再往下,我们看一下发热时机体机能的变化。

1、发热初期,有的动物表现兴奋不安,有的精神沉郁。

发热高潮期,由于高温血液和有毒产物的影响,中枢神经呈现抑制,动物精神沉郁,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2、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传染病引起的发热时,病原微生物的毒素对心肌产生直接损害,常引起心力衰竭,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破坏,引起皮肤淤血、出血。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对猪高热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 如对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仍不 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未 来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学研究,更深 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防
治和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
对养猪业的建议与展望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接触 等途径传播,如病猪与健 康猪之间的接触,以及污 染的环境和用具等。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感染猪,不同年 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 感染。
流行季节
该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夏 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猪的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猪高热症。但确诊需要进行实 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鉴定、PCR检测等。
免疫接种问题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当或疫苗选择不当,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导致猪 群易感疾病。
免疫抑制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导致猪免疫抑制,使猪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下降。
气候变化影响
温度变化
气温骤升或骤降可能导致猪群出现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湿度变化
湿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猪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对病猪进行科学治疗,避免滥 用药物。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猪高热症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其发生 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细菌和 其他微生物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对病猪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临 床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猪高 热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和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病理解剖变化
( 1 )复方磺胺间氧嘧啶钠注射液 ,0 . 1 m l / k g 体重。 ( 2) 配
g / 5 0 k g ,1  ̄ r , / d ,注射 。 ( 3 ) 蓝 耳红 弓链 ,0 . 2 病猪 气 管 内有 黄 白色泡 沫样 分 泌物 ,肺 部 大 出血 ,肺脏 呈 红 合 复方 头孢噻 呋钠 5 V k g  ̄重 ,l  ̄ r J d ,连 用2 d 。 褐色花斑状 ,或弥漫性褐色实变,并伴有水肿和充血。胸腔内积 m 有 淡黄 色 清凉 液体 ;肾脏 呈土 黄 色 ,有 的淤血 ;胃肠胀 气 ,内容 5 . 4 护 理 物 稀 薄 ,盲肠 、结 肠 广泛 性 出血 ,膀 胱充 盈 ,积 有茶 红色 尿液 ,
病毒 、猪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引起 ,
4 . 3 . 2 细茵性 疾病 选 用氟 苯尼考 类及 头孢类 。
以高烧持续不退 、呼吸急促 、全身发红和食欲废绝等为主要临床 4 . 3 . 3 中药 清瘟败毒散拌料7~ 1 5 d 。
症 状 。2 0 0 6 年9 月被农 业部把 此病 定名 为 “ 猪 无名 高热 ”即猪 高致 4 . 3 . 4 消毒 病性蓝 耳病 ( P R R S V)。 严 格 圈舍消毒 ,l  ̄ r , / d ,连续7 d 消毒 。
肠 系膜 巴充血 水 肿 。腹股 沟 和喉 头淋 巴结 增大 及 切面 多汁 ,肝 脏 畜 群饮 水 ,调 节机 体 电解 质 的平衡 。同 时 ,加 口服补 液 盐 ,防 止 肿 大 ,有 的表面有 白色 坏死 灶 。
4 预防与治疗
4 . 1 疫 苗 . 稀释。 蓝耳病 阳性 猪场 用猪蓝 耳病 疫苗 注射 ,母猪 配种前 6 0 d 、3 0 d 5
毛粗乱 ,体温4 0 . 2  ̄ C~4 1 ℃,粪球干小 ,有的呼吸急促 ,主要呈
腹 式 呼 吸 、咳嗽 ,病 重 的猪在 1 2 1 、耳 、肛 门、 阴门 、胸 、腹 部呈
2 临床症状
病 猪体 温 升 高 ,达4 0 ' 1 2 ~4 1 ℃ 以上 ,呼 吸 困难 ,主要 呈 腹式 现蓝 紫色 。 呼吸 ,上 呼 吸道 有 “ 丝丝 音 ” ,鼻塞 、流 涕 、 咳嗽 、耳部 呈 紫色 5 . 2 诊 断 ( 蓝 耳 )、阴 门 、尾 巴 、腹 下局 部发 紫 ;粪 便干 燥 ,关节 肿 胀 , 调查 表 明 ,该 养 猪场 免疫 猪瘟 等 按程 序进 行 ,唯一 缺 乏蓝 耳
及时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力。 ( 1 )电解多维+ 维生素c,供
机体脱水。 ( 2 )饲 料 内加 黄 氏多糖 ,清 瘟败 毒 散 ,防止 病 情 反 弹。 ( 3 )对 猪 群进 行 猪瘟 脾 淋 苗注 射 2 头 份 ,效 果 良好 。 ( 4) 加强 环 境消 毒 ,可 加消 毒剂 2 0 0 ~2 5 嘴 ,l b  ̄ / d ,配合 饮 水 消毒 2
1 —2 d 病情又开始反弹,主要用磺胺类广谱抗菌药配合抗病毒药
药物拌料 :添加 电解多维0 . 5 g , k g 饲料 ,添加磺胺类药物0 . 5 g / 和 清 热解 毒 药 能获 得 一 定疗 效 。 ( 2) 发 热 是 机体 对 外 来 物 ( 病
k g 饲 料 ,添加 氟苯尼 考0 . 4 g , k g 饲料 ,添加 黄芪 多糖0 . 2 g / k g  ̄料 , 毒 、细 菌 )的一种 防御 机制 ,是一 种保 护性 的病理 过程 ,应渐 进
头 ,其先 后都感 染 了 “ 高 热病 ” 。长 达 1 个 月有 余 。
( 1 )发病 率 高 。达 5 0 % 一1 0 0 %; ( 2) 死 亡率 高 。达 5 0 %一 9 0 % 5 . 1 临床 症状 之间; ( 3 )产死 胎 多 。妊 娠母 猪感 染后 流产 达加%。高致 病性 蓝 耳病 病 毒可 以在猪 群 中循环传 播 ,反复感 染 。 病 猪精 神沉 郁 ,挤 堆 ,站 立 困难 ,共 济失 调 ,肌 肉震 颤 ,被
各免疫1 次,4 m l , 次,仔猪2 —3 周龄和5 —6 周龄各免疫1 次 ,2 m l /
年免 疫 1 次。
4 . 2 药 物 预 防
通过 以上方 法治 疗死亡 1 0 %,淘汰2 0 %,治 愈7 0 %。
次 ,公猪 配种前 2 —3 月首免 ,间隔3 周 后再 免 ,4 m l , 次 ,以后每半 6 体会 ( 1 ) 一般 单一使 用抗 生素 效果不 佳 ,少数 短时 间 内有好 转 ,
5 典型病例
2 0 1 3 年2 ~3 月 ,奇村 某 养殖 场共 饲养 育 肥猪 5 3 头 ,2 O 头毛 重
1 流行病学
发季 节 为每 年4 9 月份 高 发 。猪群 发病 后 呈现 “ 三高 ”的 特点 :
0 k g ,2 0 头 毛重4 0 k g ,1 0 k g 仔猪 1 3 头 ,能 繁母 猪 1 2 头 ,种 公 猪 l 猪 “ 高 热 病 ” 一 年 四 季均 可 发 生 ,不 同年 龄 均 可 感 染 ,高 7
} 6 i床 兽 医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 0 1 3 年
2 9 卷
第6 期
猪 “ 吉 同 热病 "的综合防治技术
蔚润和
(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奇村畜牧 兽医中心站 ,山西忻州
猪的 “ 高 热病 ”是 猪 繁殖 与 呼吸综 合 症病 毒变 异株 ,与猪 瘟 磺 胺类药 物 )。
0 3 4 0 0 0 )
跛 行 ,站 立 不 稳 ,食 欲 减 退 或废 绝 。 临床 治 疗 痊 愈 猪 有 复发 可 病疫苗防疫 ,再则种公猪外出交配 ,携带病原 ,致使猪场短时间
能,反复呈高烧 ,流行期长,在一个养猪场内迁延1 月有余 ,常规 内突然发病,带有猪瘟、圆环病毒、链球菌混合感染。
治疗 无 明显疗效 。部 分猪 全身 淤血 、呈紫 红色 ,最后 衰竭死 亡 。 5 . 3 药物 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