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菌性高热病的传播特点及防控措施
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3)

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3)猪高热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①南方猪场商品猪免疫程序②种母猪免疫程序③种公猪免疫程序备注:a.猪瘟疫苗要求每头猪每次免疫450~600个兔体感染量,即目前一般厂家产品标示剂量的3~4头份。
b.每年3~5月份(蚊虫出现前1~2月),使用乙型脑炎疫苗间隔一个月免疫两次。
c.种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
d.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可选择进行免疫。
5.1.4 药物预防措施在以下各阶段猪群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组合,可使用微囊化氟甲砜霉素与泰妙菌素、洛美沙星或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兽药制剂联合用药进行预防。
①哺乳母猪:从产前7天开始使用至产后14天。
②断奶仔猪:从断奶前5~7天开始使用至断奶后15天。
③生长育肥期:每次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天。
④如果猪场存在弓形虫病的危害,则应定期在大中猪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净化。
⑤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应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或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尽量降低因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
5.1.5 饲料霉变在“猪高热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烟曲霉毒素(伏马酸)、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等霉菌毒素能使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较容易发生疫病。
猪场应尽量采购质量较好的玉米,对怀疑霉变的饲料必须废弃,避免因小失大。
根据目前饲料原料的实际情况,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
普通的铝硅酸盐类吸附剂是单极性物质,只能吸附黄曲霉毒素,且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成分。
饲料应添加能吸附多种霉菌毒素的改性硅铝酸盐类吸附剂。
5.1.6 加强猪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为猪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猪场存在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猪群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特别是夏季、秋季饲料中的维生素极易被氧化,加上炎热天气猪群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猪场应额外在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d、e、c等成份的多种维生素的制剂,也可添加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
猪高热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案审批稿

猪高热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案审批稿猪高热病是一种由猪传染性胸腺炎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简称PRRSV)引起的猪源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性接触途径传播,并会导致猪群的高热、生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等症状。
本文将针对猪高热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审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
1.高热症状:感染猪会出现持续高热,通常温度可达40℃以上。
猪体温升高后,会出现全身乏力、厌食、抖动等症状。
2.呼吸道疾病:感染猪群中的幼猪和生长肥育猪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鼻、流涕和呼吸困难等。
严重的病例可导致肺炎的发生和疾病的恶化。
3.生殖障碍:母猪感染猪高热病后,常常出现流产、早产、胎儿死亡和胎猪畸形等生殖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猪的生产效益下降,也会对猪群的繁殖力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猪高热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免疫力:通过疫苗接种和免疫调理等方法,提高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给猪群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猪的免疫力处于较高水平。
2.控制传播途径:由于猪高热病通过呼吸道和性接触途径传播,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毒的传播。
首先是要强化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其次,要控制猪只之间的接触,避免公猪和感染猪之间的直接交配。
3.药物治疗:对于感染猪,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来帮助猪恢复健康。
同时,要注意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
4.完善管理措施:猪场需要加强对猪群的管理,包括合理的饲养、科学的饲料配方和合理的环境调节等。
通过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和营养,可以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猪高热病是一种严重的猪源传染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猪高热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加强免疫力、控制传播途径、药物治疗和完善管理措施等,以减轻疾病的影响,确保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猪细菌性高热病的传播特点及防控措施

1 传 播特 点
1 . 1 猪 链球 菌病
本 病一 年 四季均 可发 生 , 多暴发 于饲养 密度 高 、 圈舍通 风不 良且 未 经 免 疫 的 断 奶 仔 猪 群 或 育 成 猪 群 。大群 饲 养更 易 发病 , 拥挤 、 气候剧变、 湿度 过 高 等 不 良应激 能促 使 该 病 的发 生 与 流 行 。另 外 , 猪 蓝
耳病 、 猪伪 狂犬病 等免 疫抑 制病病 毒 的感染 , 可 导致 该 病 的发生 率和病 死率 明显 升 高 。 1 . 3 副猪 嗜血杆 菌病
猪链 球 菌病是 由多种不 同群 的链 球菌 引起 的猪 的一种 多型性 、 热性 传染 病 。各种 年龄 、 品种 和性 别 的猪都 可感 染 , 其 中仔 猪 、 妊 娠母 猪及 保 育 猪 多 发 。 发 病猪 和带 菌猪是 主要 的传染 源 , 其分 泌 物 和 排 泄 物 中均含 有病 原 菌 。病 死 猪 的 肉 、 内脏 及 废 弃 物 处
控制 , 治疗效 果不 理想 , 给养 猪生 产造 成 了严 重 的经 播 。胸膜肺 炎放 线 杆 菌 主要 侵 害 猪 的 呼 吸道 , 因此
济 损失 。了解其传 播 特点 , 搞 好 预防工 作 , 是 有效 控 在感 染猪 的肺脏 及分 泌物 中有 大量 的病原 菌 。康复 制 猪 高热病 的重要 措施 。 猪 及慢 性感 染猪 是病 原携 带 者 , 在 其 肺 脏病 变 处 及 扁桃 体有 大量 的病 原 菌 , 可 通过 呼 吸道 分 泌物 排 出
从 2 周 龄 到 4月 龄 的 猪 均 发病 。副猪嗜 血杆 菌只感 染 猪 , 通 常见 于 5 ~8 周 龄仔 猪 。 性, 以夏 、 秋 季流 行严 重 。一 般 为 地 区性 流行 , 新疫 易 感 ,
猪高热病治疗方法

免疫机制的研究
目前对猪高热病的免疫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未来 需要深入研究免疫机制,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免 疫策略。
新型疫苗的研究
目前使用的疫苗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免疫效果不 稳定、副作用等,未来需要研发新型疫苗,以解 决这些问题。
02
诊断方法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诊断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血
清学方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
03
疫苗研究
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这些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传播。
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1 2 3
新病原的发现和研究
对症治疗
降温
对于高热症状的猪只,可采用物 理降温的方法,如使用冰块、酒
精等降低体温。
补充体液
猪只出现脱水症状时,可给予生 理盐水或葡萄糖进行补液,以维
持电解质平衡。缓解呼吸困难对于呼吸困难的猪只,可采用缓 解呼吸困难的药物,如氨茶碱等
。
防止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减少应激因素 ,以降低继发感染的风险。
易感年龄
不同年龄的猪都有可能感染该病,但新生猪和老猪的抵抗力 相对较弱。
02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01
02
03
体温升高
病猪体温升高至40℃以上 ,皮肤发红,耳朵、腹部 和大腿内侧出现红斑,眼 结膜潮红、肿胀、流泪。
食欲减退
病猪食欲明显减退,甚至 完全拒食,喜饮清水。
咳嗽、呼吸困难
病猪咳嗽、呼吸困难,鼻 孔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 物。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的防控措施猪高热是一种猪病,由猪热性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它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猪高热,保护猪群的健康,农民和养殖业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讨论一些有效的猪高热防控措施,以帮助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对这一疾病。
1. 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是预防猪高热的关键。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定期清理、消毒猪舍,确保猪舍内无蚊蝇等病媒生物。
此外,要加强猪场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控制垃圾和排污物的处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加强猪群的检疫和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疫情监测是防控猪高热的重要环节。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定期邀请专业兽医进行猪群的检疫,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及早采取措施。
同时,要配备疫苗,定期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
3. 严格控制猪群的交通和农产物流动猪高热通过病毒传播,猪群间的交通和农产物的流动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因此,控制猪群间的交通和限制农产物的流动是有效防控猪高热的重要手段。
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制定严格的猪群交通管理制度,禁止未经检疫的猪只进入猪场,同时限制农产物的流动,避免交叉感染。
4. 做好猪群的隔离管理在发现猪高热疫情后,农民和养殖业者应及时隔离患病猪只,防止疾病扩散。
隔离病猪需要有专门的隔离设施和措施,确保病猪与健康猪只的有效隔离,避免病毒的传播。
5. 做好人员和物品的卫生管理人员和物品的卫生管理对于猪高热的防控至关重要。
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应勤洗手、佩戴防护手套等,避免携带病毒进入猪舍。
并且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此外,物品和设备的卫生管理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病毒通过物品传播。
6. 邀请专业兽医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了提高养殖场的疫情防控能力,农民和养殖业者可以邀请专业兽医进行培训和指导。
专业兽医可以向农民和养殖业者传授猪高热的防控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疾病的症状和追踪疫情。
总结:猪高热的防控是猪养殖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猪高热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生猪高热病症状及防治措施病症及病原体:生猪高热病的病原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该病毒属于病毒微生物学家里的“慢病毒”,主要侵害猪的繁殖器官和呼吸道,引发猪只的严重症状。
1.临床表现:(1)发热:感染后,猪只会出现高烧,体温可达40℃以上,持续时间可长达1-2周。
(2)厌食:猪只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不吃粮食。
(3)呼吸困难:受影响的猪只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咳嗽、喘息等。
(4)流产与畸形仔猪:母猪感染后容易发生流产,且流产的仔猪会出现畸形或死亡。
(5)生长受限:感染后,青年猪只的生长速度明显受限,体重增长缓慢。
2.传播途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控制生猪高热病的暴发和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环境的质量,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与安全,严禁使用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定期清洁和消毒饲料槽、水管、猪舍等设施,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疫苗接种:3.隔离和检测:对感染猪只进行隔离,建立起严格的防控措施,避免感染蔓延。
同时,定期对猪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防止疾病的扩散。
4.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
例如,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场,避免外来病原体的传播。
加强养殖场设施的消毒,确保养殖场的环境卫生。
5.培养健康猪只:综上所述,生猪高热病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暴发和传播,养殖场和养殖户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测和隔离感染猪只、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并进行疫苗接种等措施。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保障猪群的健康和生产。
猪高热病的诊治及防治措施

CATALOGUE 目录•猪高热病概述•猪高热病的诊断•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猪高热病的案例分析•猪高热病的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01定义症状定义及症状病原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易感猪群该病可感染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但以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生长育肥猪较为易感。
流行病学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且常与其它疾病并发,如猪瘟、猪蓝耳病等。
易感猪群及流行病学特点01临床诊断030201病理诊断器官病变病猪的器官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部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出血。
组织损伤病猪的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测抗体检测01常规预防措施增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隔离发病猪只,消除传染源。
建立防疫制度药物预防药物治疗针对猪高热病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应定期接种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
疫苗研发不断研发新型疫苗,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和细菌病原体,保障猪群的健康。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及研发VS01案例一:规模化猪场的爆发与控制2019年,某规模化猪场出现猪高热病,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皮肤发红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高热病。
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经过2个月的治疗和控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猪只恢复正常。
案例二:某地区散养猪群的流行与防治发病情况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预防措施诊断结果控制措施结果案例三:某新建猪场的预防与控制01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现有防治手段的局限性改进方向新型疫苗及药物研发进展新型疫苗研发新型药物研发生态学研究猪高热病的传播和流行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如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制等。
要点一要点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猪高热病的发病和传播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季节、饲养管理等因素,因此需要加强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未 来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学研究,更深 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防
治和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
对养猪业的建议与展望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接触 等途径传播,如病猪与健 康猪之间的接触,以及污 染的环境和用具等。
易感动物
该病主要感染猪,不同年 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 感染。
流行季节
该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夏 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猪的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以初步诊断为猪高热症。但确诊需要进行实 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鉴定、PCR检测等。
免疫接种问题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当或疫苗选择不当,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导致猪 群易感疾病。
免疫抑制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导致猪免疫抑制,使猪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下降。
气候变化影响
温度变化
气温骤升或骤降可能导致猪群出现应激反应,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湿度变化
湿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猪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对病猪进行科学治疗,避免滥 用药物。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猪高热症是一种严重的猪病,其发生 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病毒、细菌和 其他微生物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对病猪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临 床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猪高 热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其传播和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细菌性高热病的传播特点及防控措施作者:胡永献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3年第1期胡永献河南省濮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濮阳457000猪高热病是指由多种病原引起、以发热为突出症状的猪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病猪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0~42.5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等。
引起猪发生高热病的病原较多,包括病毒和细菌,其中细菌主要有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弓形体、猪附红细胞体等;加之,临床上多表现为混合感染,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给养猪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其传播特点,搞好预防工作,是有效控制猪高热病的重要措施。
1 传播特点1.1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多型性、热性传染病。
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其中仔猪、妊娠母猪及保育猪多发。
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病原菌。
病死猪的肉、内脏及废弃物处理不当,活猪市场及运输工具的污染等,都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本病主要通过伤口、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体表外伤、断脐、阉割、注射器消毒不严等,均可造成感染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流行严重。
一般为地区性流行,新疫区及流行初期多为急性败血型或脑炎型,来势凶猛,病程短促,病死率高;老疫区及流行后期多为关节炎型或淋巴结脓肿型,传播缓慢,发病率和病死率低,但可在猪群中长期流行。
饲养管理不当、圈舍卫生条件差及消毒不严格等,常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1.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细菌性、热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出现肺炎或胸膜肺炎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为特征。
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易感,但3月龄仔猪易感性最强。
发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和猪与猪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病原污染的用具以及接触过污染物的人员间接传播。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因此在感染猪的肺脏及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原菌。
康复猪及慢性感染猪是病原携带者,在其肺脏病变处及扁桃体有大量的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暴发于饲养密度高、圈舍通风不良且未经免疫的断奶仔猪群或育成猪群。
大群饲养更易发病,拥挤、气候剧变、湿度过高等不良应激能促使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另外,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病毒的感染,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通常见于5~8周龄仔猪。
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该病的传染源。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包括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内,通过空气飞沫、污染物等的传播及猪只间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流行。
副猪嗜血杆菌常作为继发性病原菌,在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等感染之后,发生继发感染,致使病情复杂化。
1.4 猪弓形体病猪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弓形虫是一种多宿主原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不严,猪、猫、人等200多种哺乳动物都是其中间宿主。
发病猪和带虫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脏器、肉、血液、流产胎儿、胎盘、乳汁、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内都有大量的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尤其是被随猫粪便排出的卵囊污染了的饲料、饮水和土壤,均可成为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黏膜和受损的皮肤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猪主要通过食入被卵囊或带虫动物的肉、内脏、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
滋养体或速殖子可通过受损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及眼、鼻等侵入猪体内,造成猪只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使用被虫体污染的采血器械、注射器械、手术器械及其他用具,也可造成机械性传播。
猪弓形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无严格的季节性,但在5-10月份的温暖季节多发。
各种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2~5月龄猪发病最为严重。
猪感染的流行形式有暴发型、急性型、零星散发和隐性感染。
20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发生和流行时,多以暴发型和急性型为主,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
近年来多呈零星散发或局部小范围暴发,但以隐性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感染猪一般无可见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较高。
1.5 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
猪、羊、牛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患病动物及感染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猪可通过舔舐机械创伤伤口、互相咬斗等途径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注射器及用来断尾、打耳标、阉割的外科手术器械等机械传播;还可通过交配或胎盘传播;虱子、吸血昆虫等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秋季多发,但冬季也可见到。
断奶仔猪互相斗殴、圈舍过度拥挤或卫生条件差、猪只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该病的急性发作。
2 防控措施2.1 搞好生物安全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控动物疫病的基础屏障,包括科学选择场址、合理布局圈舍、配置消毒设施、制定规章制度、搞好防鼠防鸟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入侵和杀灭病原,是推行健康养猪的前提。
规模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已经得到了广大养殖企业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2.2 加强消毒灭源加强消毒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并贯彻落实,还要及时清扫、冲洗圈舍,保持饲具、环境清洁卫生。
圈舍每周至少进行2次消毒,生产区每周至少进行1次消毒。
消毒药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且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消毒药,以免产生耐药菌株,降低消毒效果。
2.3 强化饲养管理日常管理中,要搞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工作,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圈舍的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还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用途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时调控营养供给,满足猪只生长发育需要。
在产仔、保育和育肥阶段,要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避免疫病病原的交叉感染。
2.4 加强免疫预防免疫预防是控制动物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规模猪场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开展免疫预防工作。
由于有些猪病血清型较多,因此要鉴别本场的菌株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疫苗,以提高免疫效果。
免疫时,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抗菌药物的影响、疫苗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注射方法、注射途径和注射剂量,以免造成免疫失败。
2.5 重视药物保健制定科学的药物预防方案是防治细菌性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制定药物预防方案时,要科学、合理用药,严禁滥用抗生素或者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生素,以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药物的使用,还要结合疫病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把握关键环节添加药物加以控制,从而达到有效杀灭病原体、切断疾病传播的目的。
2.6 严控种猪引入很多疫病都是伴随种猪引进而来的,因此在引种上一定要慎重。
事先要对种猪场进行全面考察,最好从疫病少、管理好、种猪质量高的猪场引进种猪;同时要严格检疫,切勿引进隐性带菌猪。
种猪引进后要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与其它猪群混养。
2.7 加强疫情处置猪场发生疫情时,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封锁,同时采集病料进行确诊,并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对假定健康猪群,要立即加强免疫注射或者药物预防;对病猪圈舍,要每天进行2~3次消毒,并将清理的粪便及污物进行堆积发酵;对病死猪,要进行焚烧或其他方式无害化处理,以免病原蔓延扩散。
(责任编辑:刘娟)养殖饲料行业:中原突围1 提出判断养殖与饲料行业盈利指标畜禽养殖行业盈利由供给和需求决定,通过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和生猪价格判断生猪中期供给以及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判断猪肉需求。
饲料行业销量由养殖行业盈利、存栏基数两因素决定,饲料单位由养殖行业盈利、原材料成本波动两因素决定,养殖行业盈利是决定饲料行业短期盈利波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
2 畜禽养殖行业投资时点预判短期生猪供给充足、需求相对低迷,预计2012年四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畜禽养殖行业盈利低于市场预期,2013年二季度为盈利周期低点,2013年中期肉价周期反转,2013年三季度后行业盈利回升,投资机会将在2013年6月后,这之前维持畜禽养殖行业谨慎推荐评级。
3 饲料行业投资时点预判基于对畜禽养殖行业盈利谨慎判断,预计2012年四季度至2013年二季度饲料行业盈利增速同比回落,2013年三季度行业盈利增速逐月同比、环比上升,投资机会将在2013年三季度后,这之前维持饲料行业谨慎推荐评级。
4 风险提示肉价低于预期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环保压力;大额产能扩张存在较大资金压力。
5 短期维持养殖、饲料行业谨慎评级畜禽养殖行业、饲料行业在2013年二季度末之前难以出现整体板块性机会,2013年6月和三季度分别是畜禽养殖、饲料行业的投资时点,展望未来一年,我们畜禽养殖行业投资组合为雏鹰农牧、圣农发展(推荐评级),饲料行业投资组合为大北农、海大集团、唐人神(推荐评级)。
来源:国信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