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四大古城门的来历

合集下载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旅游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旅游简介

山川灵秀,有石如璧——灵璧“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优美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大江南北,那么,是什么样地乐器演奏这么动听音乐的呢?是的,没错,就是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灵璧石。

您可能会诧异,石头也能“唱歌”?灵璧石有这么神奇吗?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这神奇的石头,介绍出产这神奇石头的神奇地方——灵璧。

我的家乡,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耕地181万亩,辖6乡13镇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130万人。

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

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

灵璧,始建于宋元祐元年,“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故曰“灵璧”。

灵璧区位优势明显。

京沪高铁、徐明高速纵观南北,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横贯东西,观音机场近在咫尺,距连云港、南京港200公里,通江达海,自古就有苏鲁豫皖四省通衢之称。

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

灵璧县南临淮水,北倚中原,在对外开放的整体区间上,处于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是北上南下的“咽喉地”。

灵璧县北顾徐州,南临蚌埠,西接宿州,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圈内。

灵璧县交通便利,水陆运输优势互利,铁路空中近水楼台。

陆路:泗许高速公路,302、303省道横贯东西,201省道纵贯南北,形成倒“夫”型框架。

铁路:宿淮铁路,紧邻陇海、京沪铁路。

徐州四大古城门今何在?听老专家,将徐州故事!

徐州四大古城门今何在?听老专家,将徐州故事!

徐州四大古城门今何在?听老专家,将徐州故事!回忆徐州四城门与街巷的历史文化,分享徐州古城的变迁故事。

徐州市史志学会、民俗学会的副会长李世明徐州的发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大彭国历夏、商,亡于商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8年),约存在900年。

后来,大禹划分九州,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徐州:东靠海,西与兖、豫分界,南至淮河,北至泰山,今江苏、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均古徐州地,约有三十万平方公里。

徐州“厥土赤植坟,草木渐苞,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这里指出徐州的土壤为赤色,土质有粘性(植)和油腻状,而且坟起。

草木生长不但茂盛,而且渐趋丛生土壤肥力中上,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四级,田赋属第五级。

春秋时期,徐州是宋国的都城。

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认为齐王韩信熟悉楚地的风俗,立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徐州睢宁古邳镇东北)。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高祖告发韩信谋反,遂将韩信降为淮阴侯。

此时,刘邦因为天下初定,骨肉不多,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四海,承卫天子。

于是便把韩信的楚国,以淮河为界,分为二国:淮东的东阳郡、鄣郡、吴郡共53县,为荆国,立堂兄刘贾为荆王;淮西的薛郡、东海、彭城共36个县,仍称楚国,封少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

刘交就国,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基楚藩王族。

楚国是继刘肥的齐国、刘贾的荆国之后的第三大封国。

徐州作为刘汉楚王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影响深远,还留下座座楚王陵墓,历史沉淀十分丰厚。

最后,到了清雍正十一年(1733),徐州升州为府,辖8县。

徐州最早地图之一。

徐州城市不是正方形,略为半圆形,南面为直面城墙。

徐州周围被泗水、汴水三面包围。

有四座城门、瓮城。

徐州建城历史可达4000多年“彭城自古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

彭祖与大禹同时,尧封大彭国,历舜朝以后,才是禹建立夏朝,也就是公元前2070年。

这作为徐州古城的始纪元年,与历史最为接近。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是传统的“城隍盛会”会期。一早,城厢居民和附近农村参加文娱活动的人群,都自发的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侍侯城隍老爷“出巡”。城隍老爷为木制神像。“出巡”伴以花样繁多的游动文娱节目,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抬阁、架阁等。
锣鼓、胡琴、嗽叭、笛、箫齐鸣,有唱有耍。扮演的节目有《西游记》、《西厢记》、《水漫金山》、《空城计》、《时迁盗鸡》、《铁弓缘》、《八仙庆寿》等。特别是儿童演员扮相俏丽、服饰鲜艳、天真烂漫,深受欢迎。建国后,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取代城隍“出巡“的庙会。晚上的灯市和花样繁多的文娱演出活动仍沿续至今。
除夕
夏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俗称“三十晚”。各家在外地的亲人,迟至是日都赶回家团聚。“忙年”至是日终止。晚餐前,家家贴春联,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燃放鞭炮。晚餐菜肴特别丰富。旧时宿豫为旱作物产区,一般中等人家平时都很难吃上白米干饭,故除夕晚餐家家都以米饭作主食,颇为珍贵。
饭后,老幼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供神祭祖,全家人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向长辈叩着,长辈赐给晚辈“压岁钱”。主妇主持包饺子、汤圆,开始“守岁”。还有的人家为小辈点“长命香”。直至清晨,鞭炮声此起彼伏。一般来说,欠债不能拖至次年,俗称“年关”。建国后,除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基本废除外,其他习俗仍在沿续。
傍晚家人备香烛纸钱按死者岁数每一岁包一个扁食煮熟后连汤放在一桶内前往村外十字路口祭奠此称送盘缠送时唢呐在前两人抬着盛有扁食的桶在其后沿途用勺子陆续将扁食和汤拨掉孝子及众人尾随
安徽宿州的传统文化
08广告1班吴小盼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淮南:寿县古城之通淝门、靖淮门和宾阳门

淮南:寿县古城之通淝门、靖淮门和宾阳门

淮南:寿县古城之通淝门、靖淮门和宾阳门鱼去过北京、南京,见识过兴城古城、平遥古城,也看过赣州古城、浚县古城,可甫一见寿县古城,尤其是北门靖淮门和东门宾阳门,着实吃了一惊。

这里古城墙的完好度,瓮城的形制,主城门和瓮城门的错开设置,城东城壕以淝水为护城河的设置,真的让鱼惊叹不已。

更让鱼错愕的是临水而建的城,竟然不受水患掣肘!寿县古城位于淮河南岸,北依八公山。

寿县古称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此后屡为州郡治所。

现存古城墙建于宋朝,历代不断整修。

寿县地处皖中,为南北要冲,历来兵家必争。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大将赵匡胤(即后来的宋太祖)随周世宗柴荣亲征,与南唐激战寿春,在寿州立下了赫赫战功。

寿县有一传统糕点“大救驾”就与此役有关。

上图为南门通淝门前的春申广场。

↓由通淝门城楼旁碑刻得知通淝门于2000年维修过,恢弘的城楼也是在那一年建成对外开放。

寿县古城四门城楼都需要购票,方可进入。

↑2000年立的《重建州城通淝门记》通淝门城楼一层辟为“寿春古城墙文化展”,不过这里成了寿县文艺活动室,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古城石基坚砖墙固,周长7147米。

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

有角楼八所,现均已倒塌。

各城门均有内外云梯与城堡连接。

城外东南两方有护城濠,宽约六十余米;城北淝水环绕,城西为尉升湖(今称寿西湖)。

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这种门向的特殊设置,不仅有利于军事防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

明代为了加固墙基,于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扩城泊岸,保护城墙不被水冲蚀。

解放后为了防洪,曾将局部平砖砌筑墙垣改用石块垒筑,后来,又陆续用石条进行了加固。

城内北部东西两侧各有一泄水涵闸,涵口之上筑有月坝,与城墙等高,既利于城内积水的排出,又能在洪水季节堵阻外水倒灌入城。

宿州的故事

宿州的故事

宿州的故事在公元前209年,宿州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当时陈胜他们赶走了蕲县的官员,占领了蕲县。

被赶走的官员,向北逃难,来至墉桥地界,他们住宿露天,就地办公。

后来在此搭设帐篷,逐渐形成政府办公所在地,人称“宿地”,本意是住宿的地方,后来变成了宿州的来历。

古城墙是随着宿州的变化而变化,据老人们回忆:起初古城墙是有两层的:一层是绕宿州城外,沿环城路一圈,主要是防敌人攻城的;一层是围绕县大院四周,用来保护县衙的。

而目前保留下来的这段古城墙,可能就是用来保护县衙的。

古城墙初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183年。

当时的古城墙是用土筑成的,明朝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开始用石头作基础,两边用大砖,中间用土筑城。

城下设四个城门:东门在今中山街与东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望淮门;西门在中山街与西环城路相接处,名为连汴门;南门在淮海路与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阜财门;北门在淮海路与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拱辰门。

每门设有城楼,作为守城打更之用,城外筑翁圈,用来巩固城墙。

四门上建有庙宇:南北为和尚庙,东西为道庙。

东城上是吕祖庙,供奉的是吕洞宾。

吕庙颇为宏观,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

大殿两旁有楹联“大道勿他求,只立德立功,便是丹成九转;神仙无别术,能全忠全孝,自然名著千秋。

”每逢春秋佳日,香火特盛,远近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

吕庙为四门中最大的庙宇。

西门城墙上,为华祖庙,供奉我国东汉名医华佗。

殿前楹联为“与阿满,本属同乡,具将医国神针,千秋大名侪管辂;想先生,素怀壮志,听到谯楼暮鼓,满腔忠愤让弥衡。

”城墙外开挖护城河,护城河长八里一百八十八步。

至今在古城墙上重建殿堂的西墙壁上,镶嵌着苏轼的那一方宝贵的墨竹图。

另有苏轼的五言诗一首:“寄卧虚寂堂,明月浸疏竹。

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现如今,大宿州发展的越来越快,古城墙却不知该何去何从?。

忻州古城四城门介绍

忻州古城四城门介绍

忻州古城四城门介绍忻州古城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城的四座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

每座城门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东门,又称为东便门,是忻州古城的主要出入口之一。

这座城门修建于明代,是一座古老而庄重的建筑。

东门的主体结构由红砖和青石组成,城门上方刻有“东门”两个大字,字迹清晰可辨。

城门两旁还有一对石狮子,雄伟而威武。

东门是忻州古城通往东部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游客进入古城的主要入口之一。

西门,又称为西便门,是忻州古城的另一主要入口。

这座城门建于明代,与东门一样,也是红砖和青石构成的。

西门的建筑风格更加庄重,城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的木质雕花窗户,非常精美。

城门两侧还有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

西门是忻州古城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游客进入古城的重要通道之一。

南门,又称为南便门,是忻州古城的南部入口。

这座城门修建于明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

南门的主体结构由红砖和青石组成,城门上方有一个巨大的木质雕花窗户,装饰精美。

城门两侧还有一对巨大的石狮子,栩栩如生,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南门是忻州古城通往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游客进入古城的重要门户之一。

北门,又称为北便门,是忻州古城的北部入口。

这座城门建于明代,与其他城门相比,北门的建筑风格更加朴实和坚固。

北门的主体结构也由红砖和青石组成,城门上方没有雕花窗户,显得更加朴素。

城门两侧同样有一对石狮子,给人以稳重和庄严的感觉。

北门是忻州古城通往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游客进入古城的重要门户之一。

忻州古城的四座城门不仅是古城的标志,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这些城门见证了忻州古城的兴衰和变迁,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忻州古城,欣赏这些古老而庄重的城门,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

忻州古城的四座城门,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历史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忻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何来介绍安徽灵璧演讲稿

如何来介绍安徽灵璧演讲稿

如何来介绍安徽灵璧演讲稿
安徽灵璧,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

它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安徽灵璧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古城的魅力。

首先,安徽灵璧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灵璧就已经
是一座繁华的古城。

而在宋代,灵璧更是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灵璧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古城墙、古街巷、古庙宇等,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灵璧的兴衰变迁,也成为了现在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其次,灵璧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著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
情和民俗文化。

比如,灵璧的传统手工艺品——灵璧剪纸,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灵璧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也是一大特色,如皮影戏、秧歌舞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最后,灵璧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备受赞誉。

这里有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水,有郁郁葱葱的竹林松柏,还有宁静幽雅的古村落,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构成了灵璧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总的来说,安徽灵璧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
风光都让人流连忘返。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这座古城,前来一睹其独特的魅力。

家乡神话故事

家乡神话故事

我的家乡是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一座人杰地灵的小镇,它的名字叫做——灵璧。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垓下古战场,古汴河流经地,钟馗画之乡。

钟馗画与灵璧石、虞姬墓并称为“神、奇、美”的灵璧“三绝”,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

灵璧——虞姬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

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就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

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

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

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

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

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

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

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

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

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

园内还有一幅对联,颇为伤感:虞姬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灵璧——钟馗画目前,灵璧县成立了“中国灵璧钟馗画研究会和“中国灵璧画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璧四大古城门的来历
清编《灵璧县志》载:明代湖北黄陂人陈伯安举进士第,后任灵璧知县,始建灵璧古城墙及凤仪、鹿鸣、来璧、望荆四门。

继任邢隆(籍贯不详),举人出身,做灵璧知县终建灵璧城墙及四门。

古城外绕城河,老人说,十里单八步。

南城墙长北城墙短,略呈梯形。

城门呈拱形,门楣悬匾额,双开楠木门。

四桥由粗大方木做底,上铺横木,再铺沙土,配以木栏杆。

四门及城墙毁于解放灵璧城期间,著名战地作家刘知侠写了《突破口上》。

一.东门:鹿鸣门
1.《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同‚示‛)民不恌(同‚佻‛),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同‚遨‛)。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同‚耽‛)。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是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


呦呦(音优):鹿鸣声。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苹:皤蒿,俗名艾蒿。

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将:送,献。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视:示也。

民:奴隶。

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旨:甘美式:语助词。

燕:同‚宴‛。

敖:同‚遨‛,嬉游。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翻译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2.因东门对着泗州的鹿鸣山,山临泗水,佳木茂盛。

二.南门望荆门
南望荆山,荆山就是千古传奇——和氏璧的采掘地。

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馀里。

‛胡三省注:‚荆山在濠州钟离县西八十三里,即梁武帝筑堰之地,今怀远军正治荆山。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

‛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

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

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

洞内原有唐胡曾《荆山诗》碑,惜已毁。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三.西门凤仪门
1.因城西有凤凰山,‚凤山夕照‛是灵璧十大美景之一。

2.凤凰来仪:
.亦作"凤皇来仪"。

仪:容仪。

凤凰来舞,仪表非凡。

古代指吉祥的征兆。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孔传﹕"仪﹐有容仪。

备乐九奏而致凤皇﹐则余鸟兽不待九而率舞。

"
《后汉书.崔寔传》﹕"乐作而凤皇仪﹐击石而百兽舞。

"一说﹐舜作箫韶﹐其形制法凤凰之容仪﹐十管参差﹐像凤之翼。

晋成公绥《啸赋》﹕"百兽率儛而捵悌o凤皇来仪而拊翼。

"
唐柳宗元《晋问》﹕"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于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

" 《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

"
四.北门来璧门
古代以‚灵璧‛命县名,是取‚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意。

又城北有渔沟、九顶等镇是灵璧石出产地,寄寓磬石携玉带福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