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引言: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家的管理智慧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家庭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家的管理智慧,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法家的管理理念1. 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来管理社会。
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约束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严明法纪: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明执行,对违法行为实行严厉的惩罚。
通过严明的法纪,法家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减少犯罪行为。
3. 重视奖惩:法家认为奖惩制度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于遵守法律的人,应当给予奖励和荣誉;对于违法者,应当给予相应的惩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二、法家的管理智慧在政治领域的应用1. 法治国家建设:法家主张建立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制度,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和社会秩序,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 严明法纪:法家强调政府官员要严格遵守法律,不能滥用职权。
通过建立严明的法纪制度,可以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3. 奖惩制度:法家认为政府应当建立奖惩制度,对于廉洁和有能力的官员应当给予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应当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三、法家的管理智慧在社会领域的应用1. 法律法规的制定:法家主张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社会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2. 公正审判:法家强调司法公正,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遵循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公正审判可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 社会奖惩制度:法家主张建立社会奖惩制度,对于守法公民给予荣誉和奖励,对于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
通过社会奖惩制度,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犯罪行为。
四、法家的管理智慧在家庭领域的应用1. 家庭法规的制定:法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当制定明确的家庭法规,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责任。
法家管理思想的总结

法家管理思想的总结法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它的特点是强调国家法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和原则。
法家的提出,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法家的管理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和人民,认为法律是稳定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在法家看来,法律要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必须健全完善,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法家认为,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法律的管理,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
其次,法家提出严刑峻法的管理原则。
法家强调以严格、迅速、公正的刑法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他们认为,刑法的作用是普遍而必要的,可以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有效地遏制犯罪行为。
同时,法家主张对违法犯罪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采取快速和公正的司法程序,以确保刑法的执行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再次,法家提倡以法治方式来实现维稳和管理。
法家认为,管理首先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实现社会治理和管理。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制定法律和启动司法程序,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顺利实施。
法家的这种法治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法家提出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管理原则。
法家认为,国家发展和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选拔和培养合适的人才,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法家主张通过考试、选拔和培训等方式,给人才提供相应机会,让他们在适当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法家提出了统治者的行为规范和义务。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遵循法律,不滥用职权,以公正和廉洁的姿态来治理国家。
法家主张统治者要具备威严和权威,同时也必须以法律为约束,不能凭借个人意志来为所欲为。
综上所述,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法律为基础的管理原则,主张严刑峻法和法治方式来实现维稳和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以及统治者的行为规范和义务。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一、引言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等。
法家的管理智慧是指在组织管理和管理方面,法家思想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法家的核心观点、管理原则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法家的管理智慧。
二、法家的核心观点1. 法家的目标导向:法家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放在首位,主张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 人性的本恶观点: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贪婪自私,惟独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干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重视法律的作用: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管理社会的基石,惟独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才干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三、法家的管理原则1. 以法治国: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重视权力分工:法家强调权力分工和职责明确,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体系,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 重视奖惩激励:法家认为奖惩制度是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同时制约不良行为。
四、法家的管理实践方法1. 严密的法律制度:法家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各种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法家主张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细致的规划和组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奖惩制度的建立:法家强调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4. 重视实践经验总结:法家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借鉴,通过吸取过去的教训和经验,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
五、案例分析: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法家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秦国的现代化建设。
1. 管理体制改革:商鞅推行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实行地方分权管理,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和责任感。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和国家。
法家的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法家的核心理念、管理原则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法家的管理智慧。
一、核心理念法家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公正、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使其成为管理者的有力工具,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管理原则1. 重视法律制度法家认为,法律制度是管理的基础,管理者应该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管理者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法律的约束,同时也要制定和完善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严格管理措施法家强调严格的管理措施,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才能有效地管理人员和事务。
管理者要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流程,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以激励员工遵守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能。
3. 重视奖惩机制法家认为,奖惩机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表现和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同时也要对违反规定和失职失责的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发展。
三、实践方法1. 法制教育法家认为,法制教育是培养员工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的重要途径。
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2. 管理规范化法家强调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管理者要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流程,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的公正和透明。
同时,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效能。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一、引言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来实现社会治理和管理。
法家的管理智慧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法家的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管理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管理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法家的管理原则1. 法治原则法家的核心原则是法治,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来管理社会。
在法家看来,法律是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标准,是管理社会的基石。
法治原则强调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 严明法纪原则法家强调严明的法纪,即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家对于纪律的重视,通过严格执行法律和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功利主义原则法家的管理智慧还体现了功利主义的思想,即以实际效果和利益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法家强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追求最大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利益。
三、法家的管理方法1. 规范制度管理法家的管理方法强调规范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力,规范各种管理行为,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 严格考核评价法家的管理方法注重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严格考核和评价。
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
3. 强化监督检查法家的管理方法强调对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管理的公正和有效。
四、法家的管理实践1. 建立法律体系法家的管理智慧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就是法家的管理实践之一。
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 实行严厉的刑法古代中国的刑法也是法家的管理实践之一。
法家主张对违法行为实行严厉的惩罚,以起到威慑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一、引言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以法治为核心,强调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法家的管理智慧是指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借鉴法家思想,运用法律手段和法治理念,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法家的管理智慧,并分析其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二、法家的管理智慧概述法家的管理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思想:法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理,认为法律是管理社会的基石。
在管理中,法治思想可以体现为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权责界限,保障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严明法纪:法家注重法纪的严明,认为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维护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
在管理中,严明法纪可以体现为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和纪律,加强对管理程序的监督和执行,确保管理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3. 重视奖罚:法家提倡奖罚分明,认为奖励和惩罚是激励和约束的有效手段。
在管理中,重视奖罚可以体现为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根据员工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 善于运筹帷幄:法家主张运筹帷幄,善于制定战略和策略,以应对复杂的管理环境和挑战。
在管理中,善于运筹帷幄可以体现为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计划,灵活应对变化,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法家的管理智慧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1. 法治思想的应用:在现代管理中,可以借鉴法家的法治思想,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权责界限,提高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规范员工的行为,保障管理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2. 严明法纪的应用:在现代管理中,可以借鉴法家的严明法纪,加强对管理程序的监督和执行,确保管理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例如,在政府管理中,可以建立严格的管理规定和纪律,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管理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 重视奖罚的应用:在现代管理中,可以借鉴法家的重视奖罚,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法家思想管理总结

法家思想管理总结法家思想管理总结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是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思想强调依法治理,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以法律为准则进行管理。
在现代管理学中,法家思想对管理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对法家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了规范管理。
在法家思想中,凡事有法可依,法者,制度也。
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是管理的基础。
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可以统一管理行为,使组织的运行更加有序和高效。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管理的基本手段之一。
只有通过规范管理,才能保证组织中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
其次,法家思想注重权威管理。
法家思想认为,管理者应该具备权威和威信,以便更好地管理组织。
在法家思想中,权威是管理者的重要属性,通过权威的行使,可以有效地指导下属行为,推动组织的发展。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权威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威形象,使下属服从并愿意接受管理。
同时,法家思想强调了激励手段的运用。
法家思想认为,通过合理激励可以推动组织成员积极参与组织的管理和运作。
在法家思想中,激励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组织成员忠诚于组织,提高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激励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中。
管理者应该合理运用激励手段,使组织成员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能力。
最后,法家思想注重了管理的实践性。
法家思想强调管理者应该注重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
在法家思想中,实践是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也备受重视。
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注重不断实践和反思,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法家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范管理、权威管理、激励手段的运用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些都是法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实践的有益启示。
只有在管理中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才能更好地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韩非及其哲观
2、韩非的-哲学观 韩非的-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人性观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 事异则备变” 不期循古,不法常行, 历史观 -“事异则备变” ,“不期循古,不法常行,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之事,因为之备” 价值观-“有功受赏,有罪受诛” 价值观- 有功受赏,有罪受诛” 认识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 认识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 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 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 思虑。 思虑。” 国家观- 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国家观-“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四、韩非及其哲学观
1、韩非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为韩 280一前233 战国末期韩国人, 公室诸公子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 公室诸公子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是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 成者。 法家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法家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主要是指战国 初期出现的一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初期出现的一批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后期法家 是指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韩非。 是指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韩非。韩非的集大成体现在他将 前期法家的“法 ” 、 “ 术 ” 、 “势 ” 结合起来,以荀子 前期法家的“ 结合起来, 思想为思辨,创立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思想为思辨,创立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其管理思想主要体 现在其“尊主安国”的君主专制理论中。 现在其“尊主安国”的君主专制理论中。
三、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反对礼制 法律的作用。 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法律的作用。“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兴功惧暴”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兴功惧暴” 好利恶害”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不法古,不循今”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三、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 术”,慎到重“势”。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 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 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方来效”。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 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治强——管理目标观
法家学派是在“必然之道”原则下建立国富兵强成霸王之业 的治国目标。 韩非以功利价值观出发,一是分析韩国所处的国情危急的客 观环境中的现实的霸王需求;二是主观上功利实效主义作为 价值标准,自然就得出富国强兵成霸王之业的治国目标。 在实施目标时,应锁定具体可实行目标,韩非批判儒墨学派 是缺乏验证可行的空中楼阁,有曰:“无参验而必之者,愚 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诠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 愚则诬也。愚诬之行,杂反之学,明主弗受也。”(《韩非 子·显学》)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先秦法家治道思想,是以法家的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 认识论为基石。 法家治道模式:以道为旨,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 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三者 相结合,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包括管理的本质观、 目标观、行为观、组织观、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 家治道模式。
4、吴起变法
吴起(? 前381年 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 (? 北)人。 均爵平禄。 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 (1) 均爵平禄。 “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 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 (2)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 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 废公族疏远者, 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3) 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 发。 “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 益所有余。 足,益所有余。”
二、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
管仲 子产 李悝 吴起 商鞅、 商鞅、慎到和申不害 西门豹
1、管仲
管仲(? 管仲(?——前643年)又称管夷吾、管敬仲。《史记 管 (? 前643年 又称管夷吾、管敬仲。 史记•管 晏列传》 管夷吾者,颖上人也。 管仲既用, 晏列传》载:“管夷吾者,颖上人也。……管仲既用,任 管仲既用 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 也。” 主张改良旧礼、创立新法,以法统政、礼法并用, 主张改良旧礼、创立新法,以法统政、礼法并用,以法律 手段推行经济、军事等政策,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手段推行经济、军事等政策,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法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应该公布于众。 设象以为民纪, 法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应该公布于众。 “设象以为民纪, 式权以相应,此缀以度,本肇末,劝之以赏赐, 式权以相应,此缀以度,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 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注重法律的作用,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 注重法律的作用,“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 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 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 规矩绳墨也。 规矩绳墨也。” 。 认为“民之情,莫不欲生恶死,莫不欲利恶害……民利之 认为“民之情,莫不欲生恶死,莫不欲利恶害 民利之 则来,害之则去。 则来,害之则去。”
(三)法 ——管理行为观
1、“法”的概念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 加乎奸令者。 定法》 加乎奸令者。”(《定法》) 法集权于君主手中。 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 法集权于君主手中。“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 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二柄》 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 (《二柄》) 覆盖范围,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 覆盖范围,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甚至官员的升降 职级,以至编制,职掌都透过决策明确划分。 明主以吏, 职级,以至编制,职掌都透过决策明确划分。“明主以吏, 宰相必起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 宰相必起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 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王之道也。 显学》 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王之道也。”《显学》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道 治强 法 势 术 管理本质观 管理目标观 管理行为观 管理组织观 管理控制观
(一)道——管理本质观
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掌握管理对象的客观化基础 和执掌事物的规则,来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所谓 “对事不对人” 。 在法家治道思想里,国家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是 超载臣僚与人民之上的,但国君在立法,执法及其统 治中,都必须以“道”为依归。有曰:“故先王以道 为常,以法为本,本治则名尊,本乱则名绝。” (《韩非子·饰邪》)只有以“道”作为基本原则,国 家的法和国君的统治方有理性的正当性。 治道对象:人和现实世界。
(三)法 ——管理行为观
2、“法”的特征 法是客观的。 设之于官,命之于百姓” 难三》 法是客观的。“设之于官,命之于百姓”《难三》,“以事 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 专制” 南面》 专制”《南面》 法是公平的。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法是公平的。“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 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超越于阶级,一律平等, 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超越于阶级,一律平等,而 且赏罚都以法断, 爵禄生于外,诛罚生于罪” 且赏罚都以法断,“爵禄生于外,诛罚生于罪”,全仗自己 表现,故赏不思主,罚不恶朝,因皆出于己行。 表现,故赏不思主,罚不恶朝,因皆出于己行。
3、李悝变法
李悝( 455- 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 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 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 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 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战国初期, 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 为宰相,实行变法。 为宰相,实行变法。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 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 分为盗、 具六篇。 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开垦土地。 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开垦土地。 第四,实行“平籴法” 第四,实行“平籴法”。 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 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
第四讲
法家的管理思想
主要内容
一、法家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 三、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韩非及其哲学观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体系
一、法家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 宗法分封制动摇, 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 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 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 面的形成。 面的形成。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 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 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于是主张 “建法立制,富国强人”的法家应运而生。 建法立制,富国强人”的法家应运而生。
2、子产
子产(? 子产(?——前522年)又名公孙侨,字子美,郑国贵族, (? 前522年 又名公孙侨,字子美,郑国贵族, 晚于管仲而与孔子同时。 史记•郑世家 郑世家》 子产者, 晚于管仲而与孔子同时。《史记 郑世家》云:“子产者, 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 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 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 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 也!’” 。 铸刑书” “铸刑书”。 主张治国应宽猛并用,然以猛为主。 左传•昭公二十年 昭公二十年》 主张治国应宽猛并用,然以猛为主。《左传 昭公二十年》 载子产语: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 载子产语:“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 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习之,则多死; 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习之,则多死; 故宽难。 后来商鞅据此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 故宽难。”后来商鞅据此提出“法者,所以爱民也。” 子产用郑,病将死,谓游吉(即子大叔) 我死, “子产用郑,病将死,谓游吉(即子大叔)曰:‘我死, 子必有郑,必以严莅人。 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 子必有郑,必以严莅人。’子产死,游吉不肯严刑,郑少 年争相率为盗……游吉喟然叹曰:‘吾早行夫子之教,必 游吉喟然叹曰: 吾早行夫子之教, 年争相率为盗 游吉喟然叹曰 不悔至于此矣。 不悔至于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