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专家讲座

第31页
液体复苏方法?
▪ 静脉液体复苏 ▪ 口服液体复苏 ▪ 腹腔复苏?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第32页
液体复苏方法?
▪ 口服液体复苏:
➢ 是指在伤员清醒时自服或昏迷时由他人经过鼻 胃管分次注入糖电解质溶液复苏方法。
➢ 口服液体经过胃肠吸收入血,到达增加血容量、 救治休克目标,给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 组织血流灌注不能满足需要,微循环障碍
➢ 营养物质缺乏 ➢ 代谢产物蓄积 ➢ 细胞代谢紊乱和功效受损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第6页
休克分类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血容量降低(CVP↓)造成心输出量下降(CO↓),进而 外周血管阻力增加(SVR↑)以维持正常灌注压
▪ 心源性休克
➢ 心输出量下降(CO↓)造成静脉充血(CVP↑),反应性 血管阻力增加(SVR↑)
第15页
休克复苏时机?
▪ 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
➢ Bickell等研究了598例创伤休克病人即刻复苏 (309例)和延迟复苏(289例)情况。即刻 复苏组在抵达手术室前平均输注液体2478 ml, 延迟复苏组平均输注液体375 ml,但两组在抵 达手术室时血压却基本相同,且延迟复苏组各 项试验室检验指标(包含血红蛋白、凝血酶原 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并发症(包含 ARDS、急性肾功效衰竭、伤口感染及脓毒症) 和患者死亡率情况较即刻复苏组为优。
➢ Rivera-Chavez等将HBOC-201和高渗氯化钠溶液 (HTS)联合应用于重度失血性休克猪模型,结果发 觉:二者适用能显著降低机体体循环阻力、肺循环阻 力和肺动脉压力,提升心输出量,改进组织器官血流 灌注,相关机理有待深入探讨。
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 。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原则: 针对病因止血 、有效的液体复苏、快速转运。
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快速评估--紧急 处理--液体复苏--快速转运至条件较好的 EICU或上级医疗结构--高级脏器功能支持-病情再评估。
液体复苏到底该怎么实施
液体复苏监测指标
传统观念中, 休克与否及其程度是由血压、 心率和尿量等指标来判断, 这一标准对以血 压过低、极度心动过速、少尿为特征的失 代偿性休克是有用的, 但是大部分创伤病人 的血压、心率、尿量恢复正常后, 血浆乳酸 含量仍然升高,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仍然下降。 休克的本质在于微循环障碍, 单纯的血压并 不能准确反映器官的灌注和代谢状况。 “休克深藏于组织中, 不能仅通过测血压发 现休克”。
• 目前将全身监测指标已完全恢复正常, 而 pHi仍低的状态称为“隐性代偿性休克”。
• 是否存在“隐性代偿性休克”, 胃肠道血 运能更敏感地反映循环变化。
• “隐性代偿性休克”的主要危害是导致胃 肠粘膜屏障损害、造成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进而诱发严重的脓毒症和MODS。
• 为预防这一致死性的威胁, 应努力纠正胃 肠粘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 提高pHi至正常 。
• 7.5%氯化钠只输入相当于失血量的10%-25%, 即能使循环复苏。
胶体溶液
• 胶体溶液主要包括白蛋白和人工合成胶体 (羟乙基淀粉溶液)。
• 优点: 扩容效能强、扩容时间持久、所需液 体量小、组织水肿轻。
• 缺点: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凝血障碍。
胶体液可能产生毛细血管渗漏
毛细血管渗漏的特点: 外周组织水肿,经充分 输液仍有顽固性低血容量。毛细血管渗漏 导致的组织水肿不能通过控制入量或强制 性利尿得到解决,甚至适得其反,引起组 织灌注不足。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何急救护理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如何急救护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多是因为受到暴力击打后,病人的重要脏器受到严重损伤,机体发生大出血等,身体有效的血液循环变差,血流灌注严重缺乏。
而发生创伤后病人的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身体发生代偿失调。
这个损伤过程造成病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发生创伤性休克时,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急救与护理,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死亡的发生。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该如何急救。
一、入院前该怎样急救发生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时入院前的急救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病人远期预后的情况。
发生创伤病人多是通过救护车到医院救治的,所以进行现场抢救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正确评估病人的病情,预见病人疾病的发展,进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的发生。
入院前的抢救一定是在争分夺秒下进行的,首先要抢救病人的生命,然后再进行相关治疗。
做好病人的护理体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认真观察病人的伤势情况,意识是否清醒等,积极解除威胁到病人生命安全的因素,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做好止血与呼吸道通畅的处理,完成这些初步急救后,尽快送往医院。
有研究表明,入院前的抢救可使用7.5%的氯化钠高张性复苏,可有效改善血容量降低死亡的发生。
送病人到医院的途中,必须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还要做好固定处理、复苏与止血等,在途中要做到不间断的抢救。
二、入院后的急救护理1、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建立好抢救过程中的绿色通道,可通过网络系统,快速的将病人情况告知急诊室,根据了解到的病人情况做出各种抢救备品的准备,将入院前的护理体验中的各项结果与病人表现详细告知急救医生,保证准确无误的将病人信息传导给急诊室,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2、护理评估接诊的护士要快速做好病人伤势的详细评估,将病人情况及时准确告诉医生。
动态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反应、血压变化、周围循环情况、尿量变化、心率变化以及指趾端温度等,保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发展,为抢救提供充足的数据。
3、建立病人抢救的护理组急诊室收到院前病情报告后,即刻组建一个完善的急救护理小组,人员要配备齐全,有组长、记录护士、执行护士、循环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每个组员都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在进行抢救时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抢救效率与成功率。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存在的问题休克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战创伤休克的发生率为10%〜15%,高技术局部战争发生率可高达25%〜30%。
近年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出了很多新方法和措施,尤其对液体复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提出许多新的看法。
因此,本文就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战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方法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出血致严重持续的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心搏骤停。
目前,复苏有传统的即刻复苏和最新研究较多的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
延迟复苏:又叫限制性液体复苏,指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行大量复苏[1-3]。
传统的复苏方法并不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事实上有增加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十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因为该复苏方案多以出血已控制休克模型为基础,所以在前线(院前)或急诊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休克应如何救治仍然有争论。
鉴于失血性休克在战时较多,故选择在此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美军、英军及以色列军队在战时总结的失血性休克进行分析。
1.1美军对战伤失血和休克推荐的复苏原则已控制出血伤员可建立静脉通道,伤情稳定(桡动脉脉搏强)可不予输液,密切观察,提倡口服补液;对有休克表现的(桡动脉脉搏微弱)可用乳酸林格液或6%的羟乙基淀粉维持平均动脉压在70mmHg(1mmHg=0.133kPa)左右;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给予小剂量(限制性)补液,考虑到液体携带的问题,首次补液为7.5%Nacl和6%右旋糖酐(HSD)250ml(缓慢输注至少>15min)伤员无反应再给250ml,总量不超过500ml。
也有输注全血或血浆的方案,可达到很好的复苏效果。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限制或开放

34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20年12月第19卷第1期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限制或开放姜雪(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急诊科710054)创伤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近30%的创伤 死亡是由于失血造成的。
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中 积极晶体复苏的经典原则的可取性已经引起了 许多关注。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在失血性创伤中,在明确止血之前的早期容量恢复可能会导致失 血加速、体温过低和稀释性凝血病。
这篇综述讨 论了液体复苏和输血治疗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方案的进展和变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也称 为允许性低血压复苏,避免了早期积极复苏的不 利影响,同时保持了短期内的低组织灌注水平。
允许性低血压是损害控制复苏策略的一部分,该 策略的要素是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最小化晶体复 苏,识别和预防低体温,预防酸中毒以及早期使 用血液制品,以最大程度地纠正创伤后凝血病。
在全球范围内,伤害造成的死亡约占总死亡 人数的10%,占残疾调整生命年的15%叭40% 的创伤死亡归因于失血性休克或其并发症,受伤 后6h内的早期出血已成为可预防死亡的最大原 因。
在过去的40年中,针对因假定的出血而血压 过低的创伤受害者的标准方法是尽早、尽可能迅 速地输注大量液体121。
该治疗策略的目是迅速恢 复血管内体积和生命体征,使之正常并维持重要 器官灌注。
用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容量静脉 输液已被大多数院前护理系统(如高级创伤生命 支持系统,A T L S)接受。
然而,最新的基础研究和 临床试验评估了这些指南的有效性,提示在控制 失血的情况下,积极的液体复苏可能是有害的,导致出血量增加,并随后导致更高的死亡率|31。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创 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是以急性缺血、缺氧为特 征,因有效循环血量骤降,引起重要器官组织灌 流不足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41。
90m m H g的收缩 压(S B P)通常用于定义低血压和休克。
但是,氧气 的输送取决于心输出量而不是血压。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监测指标
01
中心静脉压 (CVP)
02
平均动脉压 (MAP)
03
尿量
04
血乳酸 (Lac)
05
血红蛋白 (Hb)
06
血细胞比容 (Hct)
07
体温
08
心电图 (ECG)
09
动脉血气分 析(ABG)
10
凝血功能 (PT、APTT、
INR)
生理指标
01
血压:评估循环 系统功能
03
呼吸频率:评估 呼吸系统功能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录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0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作用
0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实施
0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
性休克中的效果评估
原理
01
限制性液体复苏是 指在失血性休克治 疗过程中,通过控 制液体输入量,避 免过量输液导致的 并发症。
05
血氧饱和度:评 估氧合功能
02
心率:评估心脏 功能
04
尿量:评估肾脏 功能
06
体温:评估体温 调节功能
临床结局
死亡率降低 器官功能恢复加快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并发症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长期预后
1
降低死亡率
2
改善器官功能
3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4
提高生活质量
5
降低医疗费用
感谢您的观看
晶体液:如生理盐水、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 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氏
林格氏液等
明胶等
液、醋酸林格氏液等
血浆:如新鲜冰冻血浆、 特殊液体:如白蛋白、
浓缩红细胞等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观察

【 bta t A s c】 r
0bef e oepo eteaet f c o l i df i euctina dA g si udr ueao jc v T xlr t rpui eet fi t udrssi t n gr s ef i e cifn i eh h c f m e l ao e v l s t
M D ;限制 高渗液体复 苏组死亡率为 1. % ,A Fl例 ,D C0例 ,A D 例 ,M D O S2例 75 R I R S1 O S0例。结论 【 关键词 】 创伤失血性休 克 ;积极 液体 复苏;限制液体复 苏;高渗液
限制性 高渗
液 体 复 苏治 疗 能 降低 未控 制 出血 的 患者 的 死 亡 率 ,限 制 性 高 渗 液 能 减 少 M D O S和 A D R S的发 生率 ,提 高其 治 愈 率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 志 2 1 0 0年 6月第 1 8卷 第 6期
・
87・ 2
・
急诊 急 救 ・
创 伤 性 失血 性 休 克 液体 复 苏 疗 效 观 察 பைடு நூலகம்
郭 新瑛 ,钱 吉琴 ,黄 兆 云 ,宋 文 ,李 芳
【 要】 目的 比较 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 治创 伤失血性休克 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 创伤失血性 摘
休克 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 、积极液体复 苏组 、高渗 组、限制性液体 高渗 组 ,通过观 察手术前 患者死亡率 、术
后 2 h内死 亡 率及 多器 官功 能 衰竭 ( D ) 急性 呼吸 窘 迫 综 合 征 ( R S 的 发 生 率 及 等 指 标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结 果 4 MO S 、 A D) 积 极 液 体 复 苏 组 死 亡 率 为 3 . % ,A F3例 ,D C4例 ,A D ,MO S 25 R I R S5例 D 4例 ; 高渗 积 极 液 体 复 苏 死 亡 率 为 3 % , 0 A F2例 ,D C2例 ,A D ,MO S3例 ; 限 制 性 液 体 复 苏组 死 亡 率 为 2 % ,A F1例 ,D C l例 ,A D R I R S3例 D 0 R I R S2例 ,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补液问题

不同液体的选择意义
1. 等渗晶体液
2.7.5% 高渗氯化钠
3.胶体液
补液种类
4. 晶体液与胶体液组合输注
(1)等渗晶体液
(1) 乳酸林格液:①临床常用;②可跨血管半透膜自动分布;③主要作用是细胞外间隙扩容,血管内扩容有限;④达到血管
内扩容目的,常需补充失血量的3-4倍;⑤在体内和血管内停留时间较短⑥ 乳酸林格液可引起低钠、酸中毒和肝功 能不全造成的乳酸负荷增加;⑦大量输入乳酸林格液可能出现水肿、血液稀释、低蛋白血症、钠过多并发症。 (2) 生理盐水:①0.9%的氯化钠5.6,不含其它电解质;②氯离子高于血浆,输入过多可致高钠和高氯血症;③已被乳酸钠林 格液取代。
输注1000ml高分 子羟乙基淀粉提高 血管内容量约 750ml
输注1000ml白 蛋白提高血管内 容量约500ml
6. 组织间液的流动及细胞间液扩张的必然结果,为积聚液体向细胞外液和血浆 流动与返回,即所谓的“反复苏”。对大多数病人,这种流动大约发生在术后 第三天。如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无法有效地转运和排除流动液体,则可能发生低 血压和肺水肿。 总之,失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根据病人的损伤程度,
4. 尽快有效的恢复血管内容量,此时的补充量和速 度比选择何种液体更重要。因机体对贫血的耐受 要比低血容量好得多;
5. 在失血性休克早期,机体即有细胞外液转移,以 细胞外液为代价维持血容量,所以细胞外液的明 显减少,通常补液量比失血量多出25-30%;
6. 输晶体液与输胶体液比单输晶体液好;
7. 对严重失血性休克,最初的补液速度至关重要,开始以25-30(·h)速度 输注,严重大出血可更快,当心率开始减慢,便可减至20-25(·h)心率 ≤100次,血压回升可再减至10-15 (·h)或5-10(·h)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感谢您的关注!
对于非血液制品复苏液体,使用滴定方式输注。使用血液制品的复苏液体,一般也使用滴定方式。 但对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在血容量严重不足时,可通过中心静脉加压输血。
二、液体复苏策略
创伤失血性休克如已控制出血可采取确定性复苏,在未控制出血前采取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策略。
小结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应尽早建立,并开放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路。 在未能控制出血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允许性低血压、限制性液
体复苏、输成分比例血制品、个体化凝血方案,其中允许性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应控制在120 min 内。成分比例血制品的基本复苏方案配比为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为1:1,如果条件允许建议使用血 浆、红细胞、血小板为1:1:1的复苏方案。 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初期,不能实现成分比例血制品复苏方案时,可以使用平衡盐溶液或复合 高渗液体进行液体复苏。伴有颅脑损伤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宽松的损伤控制复苏策略 ,需提高复苏的平均动脉压。 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治疗应在团队精细化管理中实施,液体复苏同时应注意气道管理、血管活性 药物及凝血药物的应用、手术和介入的确定性止血等,只有全面综合的考虑和急救处置才能实现 有效救治。
二、液体复苏策略
在无血液制品可用的条件下可使用限制性的晶体液复苏。与等渗晶体液相比,高渗晶体和蛋白质液体 复苏不能使钝性或穿刺伤患者获益,低渗晶体可能造成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推荐使用 平衡盐溶液进行液体复苏。
临床治疗中大量晶体进入血管内会导致稀释性凝血病、增加出血风险和止血难度;随后晶体液分布进 入组织间质,继发引起ARDS、MOF和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Brown等在研究院前液体复苏总量时指出无 低血压的患者晶体总量限制在500 mL内是有利的,Ley等研究指出急救机构使用晶体液总量超过1.5 L 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使用平衡盐溶液进行液体复苏时需限制液体入量,推荐以允许性低血 压为目标导向,以滴定方式限制晶体液总量,并尽快转换为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按1:1:1的配比的 复苏方案。最后考虑到胶体复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增加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限制性的胶体液复苏 方案应作为最后选择的方案。
损伤控制复苏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①最少量的晶体液复苏; ②允许性低血压; ③平衡比例的血液制品; ④目标导向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损伤控制复苏的目标为允许性低血压,是指维持重要脏器灌注的最低血压。院前环境可采用简易的动 脉触诊法对血压作粗略监测。收缩压大于60 mmHg可触及颈动脉,大于70 mmHg(1mmHg=0.133kPa)可 触及股动脉,大于80 mmHg可触及桡动脉。搏动的桡动脉说明外周血液循环得到了维持,非损伤脏器 都可得到有效灌注,可达到损伤控制复苏的目标。如果收缩压不能达到80 mmHg或者不可触及桡动脉 搏动,为保证患者的大脑血供,防止不可逆的大脑损伤,使用触及颈动脉搏动或者维持患者基础意识 为复苏目标。进入院内环境,在未采取手术、介入或药物控制出血的条件下,仍推荐允许性低血压的 损伤控制复苏策略。在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措施中,允许性低血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20 min。
使用血浆及红细胞进行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治疗多无异议,但对于血浆和红细胞的配比方案有不同 的见解。在强调凝血功能的复苏治疗中,推荐使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按1:1:1的配比(6个单位血 浆: 6个单位红细胞: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方案进行复苏治疗。使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1:1:1配 比的复苏方案是对血浆与红细胞1:1基本配比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更注重对凝血功能的纠正。对于有 条件的急救中心,使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为1:1:1的复苏方案在扩容、纠正氧输送不足的同时, 可以预防创伤性凝血病。
院内循环通路的建立:院内急救首选有效的外周静脉通路,但强调尽早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为保证 复苏效果,避免废用性液体复苏,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宜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通路,胸部以上的损 伤宜选下肢静脉通路。院内条件较院前明显改善,推荐及时建立有效的中心静脉通路,并且保留外 周静脉通路,形成2条及以上的补液通道。有效的骨髓腔内循环通路是可选方法,可作为中心静脉 通路和外周静脉通路的必要补充。
一、建立循环通路
创伤失血性休克失血量大,快速建立有效的循环通路对于液体复苏非常重要。由于救治条件和场所 的不同,建立的循环通路分为院前和院内循环通路的建立。
院前循环通路的建立:院前急救策略为及时转运患者并接受必要的专科干预,应尽量缩短院前急救 时间。在采取快速控制出血的同时,院前尽早启动液体复苏,快速建立有效的循环通路。院前急救 首选外周静脉通路,其次选择骨髓穿刺术建立骨髓腔内循环通路。对于儿童患者,如预期外周静脉 通路建立困难,可首选骨髓腔内循环通路。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液体复苏
5
主讲人: 郭 峰 ——临夏州人民医院 创伤骨外科
二0二0年七月
前言பைடு நூலகம்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急性失血为首要可预防和控制的死亡原因。遵循" 抢救生命第一,保护功能第二,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我国于 2017年发布了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的首个急诊专家共识,液体复苏是创伤 失血性休克内科治疗的关键环节,如何有效实施液体复苏是急诊医师必须 考虑的临床问题。
二、液体复苏策略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理想液体应当具有以下特征:①持续有效的血管内容量扩张作用;②化学成分接 近细胞外液;③对内环境的不良反应最小;④对凝血功能的负向作用最小。符合以上特征的临床可用 液体为血浆,因此在液体复苏方案中强调尽早使用血浆复苏。其次考虑到低氧血症和缺血-再灌注对 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影响,在完成血浆输注后应输入等量的红细胞弥补氧输送的不足。在创伤失血性 休克的急诊复苏方案中,推荐基础使用血浆与红细胞进行血液复苏,成分比例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