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官方易学

合集下载

刘沅易学思想及其影响

刘沅易学思想及其影响

刘沅(1767—1855),清代经学家、易学家,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阳居士,又因住宅中有槐树而自号“槐轩”,世人尊之为“槐轩先生”,主要著作汇编为《槐轩全书》。

刘沅毕生以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为己任,致力于建构以易学为核心、以儒学为本宗而融摄佛、道的思想体系,深得时贤后学的认可和推崇。

刘沅的易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所撰《周易恒解》一书中,另有相关易学观点散见于《槐轩约言》《子问》《又问》《拾余四种》及其所注经典当中。

目前学术界有关刘沅易学思想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

笔者不揣谫陋,谨就刘沅易学思想及其影响略陈管见,敬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刘沅关于《周易》及其成书的认识众所周知,《周易》在经学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中都居于核心地位。

这也是刘沅对《周易》的基本认识。

他说:“《诗》道性情,《书》纪政事,《礼》经人伦,《乐》和天地,《春秋》存善恶是非之公,以经理王道,而要皆不出《易》之范围。

”a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四圣人发挥尽致,只须详味圣言,得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返诸吾身,合于天地……《易》为夫子韦编三绝之学,万理之原诚穷极精微,直是一字增损不得。

”b “孔子十翼发明易道已尽,历代儒者或不尽通其意,而多别为他说。

岂知能将孔子本文意义一一得其指归,则已无余蕴。

”c 这表明,在刘沅的学术体系中,易学作为道之大原、道之总纲,占据着核心地位。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永乐大典》易学典籍辑校与研究”(21VJXT010),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a 刘沅:《周易恒解》义例,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卷之五,成都:巴蜀书社,2016年,第6页。

b 刘沅:《周易恒解》义例,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卷之五,第6-8页。

c 刘沅:《周易恒解》义例,谭继和、祁和晖笺解:《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卷之五,第7页。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谈到人类思想的源头,人类始终找不到理由去规避卜文化,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大多数人都想尽可能拉近与科学的关系,而关于上古时期人类与卜文化之间的关系却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上古时期卜文化几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人类生活最神秘、最神圣的一个环节。

在那个时期的人类面对的不仅是周遭不稳定的环境,还有对未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早已潜伏在人类麻木的神经里,可是这种恐慌在上古时期却一直绷紧着人类的神经。

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类的智慧慢慢地发酵着,卜文化由神秘的仪式与咒语逐渐向清晰的文字符号化过渡,这期间的东方人灵受过什么自然界的特殊图案启示已经无所考证,但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传说八卦流传到夏代时被演绎为《连山》,传到商代时被演绎为《归藏》,传到周朝时则被演绎为《周易》,即《易》。

《连山》、《归藏》已经亡佚,最后仅留下《易》。

《易》乃周文王拘于羑里时思考的结晶,最初的《易》仅含《易经》,《易经》包括:《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64卦。

随着西周进入春秋战国,许多文字的含义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易经》越来越难以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弟子于是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经》,此时的《易传》与《易经》是两部独立的书籍。

《十翼》实际上就是解说《易经》的十篇文章,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书,即现代《易》是由魏晋时期的易学大师王弼完成的,后面会介绍。

《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易》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到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关于易学的发展当从西周说起。

《周易》在西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由天子的卜筮官看守,他对国家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此时的《易》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易》流入民间才有所改观,春秋末期《易传》的《彖》、《象》、《文言》、《系辞》已经完成。

历史上第一尊权威大家合力的“野鹤老人”艺术形象即将诞生!

历史上第一尊权威大家合力的“野鹤老人”艺术形象即将诞生!

历史上第一尊权威大家合力的“野鹤老人”艺术形象即将诞生!野鹤老人是谁?一般民众对此可能印象泛泛知之不详,可是在道家文化的民间周易学界,此君却是鼎鼎有名的一尊“大神”。

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周易古筮产生千年以来,野鹤老人可能算得上是芸芸易学者们最为熟知的易学大家了,因为他写就了一本至今仍然最脍炙人口的古筮学术巅峰作品——《增删卜易》。

自清代初期1690年《增删卜易》成书以来的三百多年,该书教会无数周易爱好者走进了古筮易学实用化的殿堂,凡是古筮文化研究学者或爱好者,基本上都阅读过这本书,古今易学有成就之大家更是对此书耳熟能详,可见此书的学术影响力之巨大之广泛。

而作为《增删卜易》书上的唯一作者野鹤老人,更成为长久以来周易学术界人所共知的宗师级人物。

野鹤老人到底是谁?这依然是个谜!由于古筮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一向处于非主流地位,使到古今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大多藏于民间限于口碑,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能查证的历史记载与典故都很少,故而对这方面草根式人物的历史考究难度很大,导致张冠李戴乱套名人的事时而发生。

例如著于明代的另一部古筮学经典《黄金策》,作者署名刘基,然流传至现代,直接就把此人视同于明朝开国军师刘基,于是《黄金策》也变成了刘伯温的作品,但前者是无闻专业术数家,后者是著名政治军事家,虽然不敢否定刘伯温也可能精于周易,然而情理上觉得这更可能是历史的误会。

坊间学者考据《增删卜易》作者野鹤老人的真实身份,主流的看法,其人是明末清初山东诸城著名文学家丁耀亢,理由就是丁耀亢自号“野鹤”,《丁耀亢全集》里也收集了部分《增删卜易》书卷。

可是这些依据都难以坐实,不管在哪个朝代自号“野鹤”的人都何其之多;而且《丁耀亢全集》里出现《增删卜易》作品,涉嫌是出自现代学者的归集,而非古人固有的整理;《丁耀亢全集》中其它作品的文言及周易相关表达,都与《增删卜易》的风格大相径庭。

故而将《增删卜易》及野鹤老人都归到丁耀亢头上,这更大可能又是张冠李戴的结果。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有清一代,是国学全面总结的阶段,三百年学术精博而又深广,分量重而价值高。

清代学术汲取晚明学术游谈心性、空疏误国的惨痛教训,以求真务实的考据之学为主导,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形成质朴实在的学风,因而清代学术被称为“朴学”或“实学”。

汉代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重诂训的实证学风在清代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故清代学术又被称为“汉学”。

梁启超认为:该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1]1644年,清兵入关,中原大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权更迭,进入了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

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笼络与牵制并举的政策。

一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沿袭明制,开科取士,重用博儒,网罗天下人才,开馆修明史,校理历代典籍,编纂《四库全书》,使民族矛盾渐趋缓和,满清政权逐步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社会舆论,禁锢自由思想,大兴文字狱,杜绝一切对满清统治不利的思想和言行,最大限度地限制汉族知识分子的主观思考。

社会环境的变换,促使传统学术在清代发生重大转向,众多学者只能埋头整理、发掘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考据之风大炽,成为清代国学的主流。

清代国学的形态,以经学考据为中心,考据之风渐次衍及众多学科。

经学方面,又以汉学为主、宋学为次,以古文经为主、今文经为辅。

顺治、康熙两朝是清代国学初兴时期,也是学术范式的创制时期,“清初三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开风气之先。

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遍行,虽在不同地域和师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术支派,但总体精神相似,形成了声势浩大、成果辉煌的“乾嘉学派”,标志着国学的鼎盛期。

道光朝以后,清代国学发展到了第三期,其特征为今文经学的兴起,融合外来新学,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

同时,清代后期也是国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清初学风的转变与朴学范式的建立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出现,纠正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的偏颇,形成晚明长于思辨的学术形态。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

明代易学提纲一、程朱理学易学1、官学易胡广(1370-1418)纂修《周易大全》。

2、明初易学:曹端(1376-1434)《太极图说述解》、薛瑄(1389—1464)《读书录》、吴与弼(1391-1469)《康斋集》与胡居仁(1434—1484)《易象钞》。

(王广)赵淓《周易文诠》(王广)郝敬《周易正解》(王广)3、蔡清、林希元易学:《周易蒙引》、《易经存疑》。

(黎心平)4、崔铣之洛闽易学(1478-1541):《读易余言》(李秋丽)5、韩邦奇之朱子之学(1479-1555):《易经启蒙意见》。

(李秋丽)6、以朱子为宗的程汝继易学:《周易宗义》。

(苏晓晗)7、张献翼义理易学(阐老庄程朱之义):《读易纪闻》。

(苏晓晗)8、叶山诚斋学与沈瑞钟史学易:《八白易传》、《广易筌》。

(陈京伟)9、潘士藻《义海》学:《洗心斋读易述》。

(陈京伟)10、逯中立易学:《周易剳记》。

(陈京伟)11、何楷易学考据学:《古周易订诂》。

(李秋丽)12、批判象数学和程朱易学的王廷相易学:《王廷相哲学选集》。

(王广)13、刘宗周易学(1578-1645):《周易古文抄》。

(张克宾)14、张次仲易学:《周易玩辞困学纪》。

(陈京伟)15、陈祖念折中汉宋易学:《易用》。

(陈京伟)二、心学易与禅易1、陈献章(1428-1500)与湛若水易学(1466-1560)。

《陈献章集》《甘泉文集》。

(张沛)2、王阳明与王畿易学(1498-1583)。

《传习录》《大象义述》《先天后天解义》《河图洛书解义》等见《龙溪先生全集》。

(张沛)3、王门弟子黄绾艮止学(1480-1554)与季本龙惕易学(1485-1563)。

《明道编》《易学四同》。

(张韶宇)4、泰州学派易学:罗汝芳易学(1515-1588):《近溪子集、续集》、焦竤易学《易筌》(1540-1620)、李贽易学(1527-1602):《九正易因》。

(张沛)5、张镜心易学:《易经增注》(曾凡朝)6、南中王门唐鹤征易学(1537-1619):《周易象义》(曾凡朝)明万历三十五年纯白斋刻本经10 存目7、折中理学与心学高攀龙学易(1562-1626):《周易易简说》。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胡煦《周易》注释中“观象之法”的创新与发展
“ 部《 全 周易 》 俱是 先 天 ” ; 的 义理 易 学 阐发太 极 他 本体 及 其发 用 , 显 人 性 本 善 , 述 天 人 合 一 之 宗 彰 论 旨。胡 煦象 数 易学与 义理 易学 在本 体论 的高度 上贯
通 为一 , 现 出胡 煦 易学 思想 的博 大和 精深 。 表
刻的易学观。 关 键 词 : 煦 ; 易 ; 卦说 ; 天 图 ; 体 纳 甲说 胡 周 体 先 月
中 图 分 类 号 :2 9 B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7 l 2 1 )6 19 0 10 -0 5 (0 0 0 — 4 — 5 -
胡 煦 ( 6 5 13 15 — 7 6年 ) 河 南 光 山人 , 初 易 学 , 清
有较大的创新与发展 , 主 要包 括 三种 : 这 以体 卦 主 爻说释 “ 往来 ” “内外” “ 、 、 上下 ” 字词; 等 采用 先 天 图释“ ” 遇 、
“ 、 婚” 邻” “ 三字; 采用 月体 纳 甲说 释“ 南、 西 东北”、 先 甲后 甲” “ 庚后庚”、 月几 望” “ 、先 “ 等词。在这 三种观 象之 法
中 , 二者 是 发 前人 所未 发 , 三种 则是 在 传 统 月 体 纳 甲说 的 基 础 上 , 一 步 纳 入 先 天 图和 日月 交 光 的 观 念 , 而 前 第 进 从
发 展 了 以月 体 纳 甲说 释 《 易》的方 法 。 而 胡 煦 之所 以 能 够 在 观 象 之 法 方 面获 得 较 大 突破 , 因则 在 于共 方 法 背 后 深 原
1 49
中州学 刊 2 1 第 6期 0 0年
爻 成为相应 的上 卦之爻 , 为 “ ” 称 往 。胡 煦认 为 卦 变

清朝国师-江公择日秘诀全集

清朝国师-江公择日秘诀全集

清朝国师-江公择日秘诀全集江公择日秘诀全集混沌初开道为先,木金土气互相连。

山川河汉星辰决,形势仪情协九天。

混者,浑也,沌者,沦也。

水者,凝天一太虚。

太虚之始,混沌滢关,气色长皂,运宏发而为水,故名为太虚,又名玄虚,无极之始也。

混滢化气,中序为火,气色常丹。

而中生火。

为之水一,火二。

火者,气积而凝,遍居空阳,故名太空,又名玄空。

无极而生者,此水先火后。

故序曰:混沌初开水火先。

玄虚既已,玄空乘其积而来,气化为水,混沌滢闷,水火有气而来,象化为水。

气积而象行,无极之三。

名曰太易水,又名玄易水。

水之有气而来,象化之为火。

气积而象生,无极之四。

名曰太初火,又名玄初火,火之有气有象而来,形化之为木,气象积而形生,无极之五。

名曰太始木,又名玄始木。

木之有气有象有形而来,化之为金,气象形积而体生,无极之六。

名曰太素金,又名玄素金。

金之有形有体而来,运化之为土,气象形体积而运生,无极之七。

名曰太极土,又名玄极土。

太极有气而化万物。

有象,则万物变成。

有形,亦万物禀配。

有体,则万物往复。

有运,则万物当时,是以太极上阳下阴,左阳右阴,交媾而生育,故太极阳气从右而下以上升,得气轻清,浮行于上,而为天。

以太极阴气从左而上以下降。

得气重浊,凝积于下,而为地。

总由太易水,一水太虚之水,太初之火二,太虚之火,生至太始木三,太素金四。

太极土五,此皆无极而生有极也。

故序曰:木金土气互相连。

地也,两仪生四象。

四象者,日月星辰也。

四象生八卦,伏凌北方义所造先天配天皇,天皇氏之正东,正南,正北,正西。

又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此八方也。

八卦化生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行化生万物,万物诸司,所以阐诸形,见诸象,诸象生诸气,诸气化诸动静,诸动静各有阴阳。

有阴阳即有五行。

是天有一星,地有一山。

天有一辰,地有一水。

天上日月所照耀。

地下有人物。

地下形足迹品象,获夫天上风气云雷雨之总济,是以山川,为星辰之窟。

河海为日月之门。

江溪为日月之户。

凡为山高耸起者,名曰星峰。

易学书目

易学书目

易学书目一、汉易1. (汉)郑玄:《郑玄周易注》,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0935—1937)《丛书集成初编》本。

2. (汉)郑玄:《易解附录》一卷附《后语》一卷,,明胡震亨辑,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一1937〉3. (汉)焦赣:《焦氏易林》四卷4. (汉)京房:《易传》三卷。

二、汉易研究1.(清)惠栋:《易汉学》八卷。

2.(清)惠栋:《周易述》二十一卷。

3.(清)张惠言撰辑:《周易郑氏义》二卷。

4.(清)张惠言撰辑:《周易苟氏九家义》一卷。

5.(清)张惠言撰辑:《周易虞氏义》二卷6.(清)张惠言撰辑:《虞氏消息》二卷7.(清)张惠言撰辑:《虡氏易礼》二卷8.(清)张惠言撰辑:《易义别录》十四卷。

(《易义别录》辑有孟喜、姚信、翟子之、蜀才、京房、陆绩、千宝、马融、宋衷、王肃、董遇、王廙、刘谳、子夏等人的注解。

)三、魏易1.(魏)王弼、晋韩康伯的《易注》,存世善本有:《周易兼义》九卷附《音义》一卷,《注琉校勘记》一卷,《释文校刊记》一卷,唐孔颍达正义,唐陆德明音义,清阬元校勘。

王弼、韩康伯是师生关系,其易学与汉易有别,为后来宋代易学奠定基础,在他们的《周易注》中,当以清阮元校勘的刻本为佳。

2. (清)孙堂辑:《汉魏二十一家注》三十三卷。

此书共辑九家集注,是汉魏易注较全的辑本。

四、唐易1. (唐)史徵:《周易口诀》(《周易口诀义》)六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

(直接引用注解十五家,可以与李鼎祚:《周易集解》互相补充。

)2. (唐)郭京:《周易举正》三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唐人注解流传最广的著作,杂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 、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颍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五家易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的官方易学
清初的官方易学主要指顺康时期清廷组织编写的易学三书,即《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周易折中》。

清廷为何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前后多次编纂《易经》?应该说有其深刻地社会背景及用心。

清廷以武力问鼎中原不久就开始着手儒学建设,因为他们深知尊奉儒学可以起到武力达不到的作用。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就对儒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翌年,“临雍释奠”典礼隆重举行。

他勉励太学师生笃守“圣人之道”,“讲究服膺,用资治理。

”(《清世祖实录》卷六十八)不久颁谕礼部,把“崇儒重道”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此笼络汉族士大夫。

十二年(1655年),再谕礼部:“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

”(《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两年以后,举行清代历史上首次经筵盛典,又初开日讲,祭告孔子于弘德殿。

经筵也好,日讲也罢,必须要有适合统治者需要的经书,而编纂经典即成当务之急。

《易经通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纂修而成。

此书由傅以渐、曹本荣编着,成于十五年(1658年),共九卷,卷首有清世祖撰《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一
篇,另有傅曹两人所撰《表》、《序》,卷末有曹本荣撰《后序》。

此书编纂伊始,清世祖就道出其用心及宗旨,希望对明永乐年间儒臣编纂《周易大全》以来近三百年易学成果给予总结,编出一部简明扼要的解《易》著作,以期“使羲经奥旨,炳若日星,以称联阐明四圣作述至意。

”(《敕大学士傅以渐日讲官曹本荣》)傅曹两人秉承旨意,“辄参取汉魏唐宋元明诸家刻本,涉猎商订”,“要终原始,独探至理之要归。

”在版本上紧守王弼以来以传附经矩矱,参采众家,融会贯通,一以己意阐发义理,期以通经致用,初步反映清初官方的易学观,开清廷编纂《周易》之先河。

康熙六年(1667年),清圣祖康熙帝亲政后,继续遵循“崇儒重道”的政策。

八年(1669年),康熙帝亲临太学释奠孔子。

翌年,康熙帝又颁谕礼部,提出以“文教是先”为核心的十六条治国纲领,把顺治朝确立的“崇儒重道”国策具体化。

康熙帝还下令修理圣庙,以举行“临雍释奠大典”。

他十分重视经筵,认为设立经筵,表明帝王留心学问,勤求治理之意。

十年(1671年)二月,经筵正式举行。

四月日讲开始。

经筵、日讲促使康熙帝系统学习儒学,而且把所学用于经世。

后来清廷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等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经致用的
表现。

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日讲易经解义》,既是日讲的产物,也是经世的总结。

此书根据康熙帝旨意编纂,由康熙帝亲定,朱钮等纂,共十八卷。

据卷首所列参修人员,凡七十五人,其中不乏徐干学、高士奇等名儒重臣。

书前列“筮仪”以明筮者占筮的过程,又列朱子图说,以示尊奉之意,但仍采取以传附经模式。

朱钮等编纂此书是希望皇上“体天德以行建,观人文而化成”,“明天道,察民故”(《日讲易经解义进呈疏》)。

康熙帝也自称“惟帝王道法载在六经,而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则其理莫详于《易》”,“联夙兴夜寐,惟日孜孜勤求治理,思古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尝博综简编,玩索清蕴。

至于《大易》,尤极研求”,“以经学为治法之意”(《日讲易经解义序》)。

“以经学为治法”一语明白标出他治《易》重在实用,为经世服务,也就是说通过研读《周易》提高执政水平。

检视全书,其经世之心跃然纸上。

此书反映康熙前期官方易学的成果。

康熙后期,国力逐渐增强,社会日趋稳定,官方学术愈来愈趋向尊奉朱熹,清廷先后以御纂名义,编纂多种朱子著作。

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表彰朱子,称其“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
至正。

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

随即颁谕,将朱熹从祀孔庙的地位升格,由东庑先贤之列升至大成殿十哲之次。

《周易折中》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修成的。

此书始作于五十二年(1713年),成于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御纂、李光地总裁,共二十二卷。

卷首有御制《序》以及《凡例》、《义例》等。

从所列“职名”看,参与纂修共五十人。

康熙帝为此书定下基条,认为《周易》在“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明代《周易大全》“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因此要“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从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

”(《周易折中序》)所谓“折中”是指“以朱子为主,故列《本义》于先,而经传次第,则亦悉依《本义》”,即采取经传分离的模式,恢复古本《易》。

《凡例》明确以朱熹易学为宗旨,这与清廷尊朱的学术路向相适应。

清廷之所以尊朱,不过是把它当成统治工具。

另外,此书广采众家注疏,网罗历代易学家二百一十八人,“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可谓清初官方集大成之作。

纵观清初官方易学有以下特点:其一,在版本上,由费直、王弼以来的今本《易》转向古本《易》,即以经传分离取代以传附经。

其二,《易经通注》虽对前
人成果融会贯通,阐发己意,但过于简略,属草创之作。

《日讲易经解义》侧重在发挥易理,通经致用。

二书都缺乏对前人之说别裁,未能全面总结二千年来易学史的成果。

而《周易折中》则是对已往易学的总结,可以说是集官方易学大成之作。

其三,以义理为主,以通经致用为目的,并逐渐转向尊朱熹,这与清初学术尊朱并把它当成统治工具的大趋势相埒。

其四,清廷通过编纂《周易》等经典,深化了其所推行的崇儒重道政策,成功地笼络汉族士大夫人心,促进满汉文化合流,对巩固自己的政权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